(伪)序
本文以纪事本末体例,叙述发生在嘉靖四十五年、终至隆庆六年的徐阶高拱政治斗争史。目前,涉及到此案的明史通俗读物虽多,但并无一部以时间为序,完整清晰地阐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读本,私心以为憾事。徐高恩怨本来错综复杂,而无序的叙述与对史料的有目的剪裁,更容易误导读者难以窥得事情的本来面目。
后世人喜欢阅读史料的,不可能没有感想、没有态度。而有了态度,行文间就难免有倾向性,未必一定是公论。本文作者亦如此。因此,凡有争议之处,作者都会给出私人发语论断的理由,而采信与否,则由看官自行定夺。作者所能保证的,仅仅是不隐晦任何自己看到的、与此事相关的史料,力争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力图展现事件的全景。
本文用以理清时间线的史料,主要是《明实录》的世、穆部分,《国榷》,《嘉靖以来首辅传》,及《明史》相关人物本传这四种。文中细节所本的各家材料,过于庞杂,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文以通俗白话写作。作者曾设想在文中以注释形式罗列全部的参考资料,但那样将会导致注解引文的篇幅,与正文部分不相上下。况且网络写文,有几人会关注注释出处,通篇罗列的古文只会令人视觉疲劳。因此,作者放弃拟加注释的念头,相对的,看官若对文中细节产生质疑,可留言要求作者提供出处。
由于作者的浅薄无识,行文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欢迎补充和更正。
本文以纪事本末体例,叙述发生在嘉靖四十五年、终至隆庆六年的徐阶高拱政治斗争史。目前,涉及到此案的明史通俗读物虽多,但并无一部以时间为序,完整清晰地阐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读本,私心以为憾事。徐高恩怨本来错综复杂,而无序的叙述与对史料的有目的剪裁,更容易误导读者难以窥得事情的本来面目。
后世人喜欢阅读史料的,不可能没有感想、没有态度。而有了态度,行文间就难免有倾向性,未必一定是公论。本文作者亦如此。因此,凡有争议之处,作者都会给出私人发语论断的理由,而采信与否,则由看官自行定夺。作者所能保证的,仅仅是不隐晦任何自己看到的、与此事相关的史料,力争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力图展现事件的全景。
本文用以理清时间线的史料,主要是《明实录》的世、穆部分,《国榷》,《嘉靖以来首辅传》,及《明史》相关人物本传这四种。文中细节所本的各家材料,过于庞杂,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文以通俗白话写作。作者曾设想在文中以注释形式罗列全部的参考资料,但那样将会导致注解引文的篇幅,与正文部分不相上下。况且网络写文,有几人会关注注释出处,通篇罗列的古文只会令人视觉疲劳。因此,作者放弃拟加注释的念头,相对的,看官若对文中细节产生质疑,可留言要求作者提供出处。
由于作者的浅薄无识,行文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欢迎补充和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