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人痘接种术 时间:不晚于公元16世纪
天花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我国。唐宋时期,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到15世纪(明朝),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在多年与疾病的斗争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在清代有书中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传播天下。
根据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后来有学者考证,葛洪文中的“南阳”有误,应该是指南方的交趾。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入中原的说法可信。因为天花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称它为“虏疮”。
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后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的文书,很快就送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行军上千里,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并迅速地平定了叛乱,第二年就将征侧、征贰抓获斩首。从此,伏波将军的大名在南方流传下来。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班师凯旋。回朝之后,在清查军队人数时,才发现几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为瘴疫而死亡。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痘接种法之一。取天花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痘接另一接种法。取痘痂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起到减轻病情,避免产生危重的病情。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获得成功。
人痘接种法通过丝绸之路先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土耳其。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到种人痘,并将这种方法带回英国,以后人痘接种法又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美洲。18世纪后半期,人痘接种法在上述地区已普遍施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种人痘为职业的医生。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