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在成长吧 关注:4,092贴子:202,955

回复:【科普】中国古代88项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18-03-03 16:18
回复
    莫明其妙,第74项发明,最迟是在十三世纪末(南宋)时期出现,成熟于元朝,在明朝初期即大规模装备部队的金属制先进火器,竟然成了“不良信息”,禁发。
    这种武器开创了热兵器时代之先河。
    我猜想是元朝时期传入欧洲的。因为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是在莫斯科建立的金帐汗国,它由成吉斯汗的儿子术赤及其子孙管理的。元朝(1271-1368),南宋1279年灭亡。金帐汗国1242-1502)。


    111楼2018-03-05 21:46
    收起回复
      2025-11-25 21:24: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5、人痘接种术 时间:不晚于公元16世纪
      天花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大约在汉代由战争的俘虏传入我国。唐宋时期,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到15世纪(明朝),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在多年与疾病的斗争中,于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方法,在清代有书中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太平)。由此传播天下。
      根据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后来有学者考证,葛洪文中的“南阳”有误,应该是指南方的交趾。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入中原的说法可信。因为天花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称它为“虏疮”。
      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后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的文书,很快就送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行军上千里,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并迅速地平定了叛乱,第二年就将征侧、征贰抓获斩首。从此,伏波将军的大名在南方流传下来。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班师凯旋。回朝之后,在清查军队人数时,才发现几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为瘴疫而死亡。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痘接种法之一。取天花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痘接另一接种法。取痘痂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起到减轻病情,避免产生危重的病情。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获得成功。
      人痘接种法通过丝绸之路先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土耳其。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到种人痘,并将这种方法带回英国,以后人痘接种法又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美洲。18世纪后半期,人痘接种法在上述地区已普遍施行,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种人痘为职业的医生。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112楼2018-03-05 22:40
      回复
        第三部分 工程成就
        76、 曾侯乙编钟 时间:战国早期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这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它的出土说明,早在2430余年前,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
        这套编钟现保存于湖北省博物馆。为了复制这套国宝,武汉工艺研究所经过九年多的努力,攻克重重难关,才仿制出来。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编钟调音师 刘佑年》讲述了这一过程。
        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一套在北京,一套在湖北省博物馆,一套在随州博物馆,供演奏用。另一套赠送给了台湾省。


        113楼2018-03-08 17:21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楼2018-03-10 19:46
          回复
            77、 都江堰,时间:公元前256—前251年
            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众多支流由崇山峻岭中流出,过了都江堰就进入四川平原地区。全河落差达3000多米,雨量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都江堰距成都50km,落差竟达273m。因此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这一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115楼2018-03-13 21:05
            回复
              78、长城 ,始建于战国后期,秦代形成“万里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修筑的。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16楼2018-03-13 21:07
              回复
                79、灵渠,时间:公元前221年—前214年之间
                灵渠工程是可以和万里长城相提并论的伟大工程。
                灵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为南下的秦军运送粮食而开凿灵渠。占领岭南之后,又通过灵渠向岭南输送了大量的移民。至今仍然发挥着交通运输的作用。
                湘江和漓江中间相隔几座山,有近十米的水位差,工程设计者通过修建很大的S形弯道以降低河道落差,设置36道陡门(船闸),可以抬高水位,在枯水季节保持航运的畅通。这是世界船闸的鼻祖。


                117楼2018-03-13 21:11
                回复
                  2025-11-25 21:18: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0、秦陵铜车马,制作时间:公元前221-210年,秦朝
                  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坟丘西侧。


                  118楼2018-03-14 20:35
                  收起回复
                    81、安济桥(敞肩式石拱桥),时间: 公元7世纪初期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是隋代著名工匠李春在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建造。桥长50.8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石拱桥。像这种式样的桥,欧洲到19世纪才出现。1991年该桥被评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碑“。


                    119楼2018-03-15 15:24
                    回复
                      82、大运河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120楼2018-03-17 14:57
                      收起回复
                        83、布达拉宫,时间: 始建于公元631年,重修于17世纪中叶
                        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84、苏州园林,时间:苏州古典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XX园等四园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另外五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1楼2018-03-17 15:07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18-03-18 10:24
                          回复
                            85、沧州铁狮,建造时间:公元953年
                            俗称的铁狮,实际上是狻猊,即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狻猊,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沧州铁狮重50吨,高近6米,长近5米半,从其个头可以知道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炼铁业达到的高度。
                            86、应县木塔,建造时间:公元1056年
                            应县木塔全称是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山西应县。全部为木结构,塔高67.31米,全塔重2600多吨,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纯木构大塔。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123楼2018-03-18 20:37
                            回复
                              2025-11-25 21:12: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7、紫禁城,建设时间:公元1406-1420年
                              紫禁城由明成祖朱棣于1406年下令建造,建成后迁都北京。
                              紫禁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88、郑和航海,起止时间:公元1405—1433年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美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
                              有说法称郑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的人。
                              郑和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明成祖朱棣死后,面对朝中大臣们的“废船队”主张,郑和向仁宗陈述了这样一番话: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124楼2018-03-18 2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