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潮汐表 时间:始见于公元8世纪后半页
中国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提出了根据月相推算高潮时刻的图表法,这是保存下来的介绍潮汐预报方法的最早的文献,大约比英国的《伦敦桥潮候表》早400年。
21、中国珠算
珠算是我国伟大的发明,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国际上曾经举行了多次算盘与计算机计算速度比赛,在加减计算中,算盘全部胜出。
在影片《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所大学的食堂大厅内数百名算盘高手在演算原子弹的数据。许多人不相信,但是这是事实。因为当时中国只有一台计算机,对于不是核心的高难运算,就只能用计算尺、算盘等计算。在计算机问世之前,西方广泛使用手摇计算机,但它的运算速度比起算盘慢太多了(数字1,摇一圈,数字是6就要摇6圈,以此类推)。计算尺用于乘除计算,只能计算三位有效数字,(第三位不是准确数字)无法胜任精确度要求高的运算。用对数表计算乘除时,有效数字可以达到四位或五位,但需要先将数字转换成对数,再进行加减计算,速度更慢。因此需要精确计算时,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是最好的选择。
举个例子,祖冲之(公元429~公元500),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我国的古人使用算盘除了进行加减乘除以外,还可以进行乘方、开方,开10次方以上的运算。
前面已经介绍了古代用算筹计算,它就是算盘的前身。算筹是小木棍,平日装在口袋里或笔筒里,随身携带,用时取出。唐朝时就有规定,官员上朝必须带算筹,可随时取出计算,以使决策更加科学。算筹的长度随着时代推移而缩短,逐渐用算珠替代。
由于史料缺乏,珠算的确切发明时间没有定论。综合各方之言,大致归纳为: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
我国最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完备的十进制的计算系统,史书记载了春秋时代用算筹进行计算,考古发掘出了西周时期的计算用的陶丸;古书中最早见到“珠算”一词是在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其中就包括珠算一种。因此说,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时期。但秦汉时期的算盘与后世的并不相同,但计算的原理是十进制,与后世相同。2016年海昏侯墓葬中发掘出了一个算板,上刻5道横线和15道竖线,组成许多方格,还有由13粒汉白玉和32粒玛瑙制成的算珠。经过专家研究,它们是一套完整的《游珠算板》,不同颜色的算珠,分别代表1和5。它是算盘的前身。
但是这种将算珠拿上拿下来计算,速度太慢了,于是后来就发明了将珠子串起,用手拨动,再加上系列口诀,大大的加快了计算速度。在著名的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最左端,“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摆放着一个算盘,说明北宋年间,算盘已经是百姓家寻常的计算工具了,因此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唐代。
中国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提出了根据月相推算高潮时刻的图表法,这是保存下来的介绍潮汐预报方法的最早的文献,大约比英国的《伦敦桥潮候表》早400年。
21、中国珠算
珠算是我国伟大的发明,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国际上曾经举行了多次算盘与计算机计算速度比赛,在加减计算中,算盘全部胜出。
在影片《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在一所大学的食堂大厅内数百名算盘高手在演算原子弹的数据。许多人不相信,但是这是事实。因为当时中国只有一台计算机,对于不是核心的高难运算,就只能用计算尺、算盘等计算。在计算机问世之前,西方广泛使用手摇计算机,但它的运算速度比起算盘慢太多了(数字1,摇一圈,数字是6就要摇6圈,以此类推)。计算尺用于乘除计算,只能计算三位有效数字,(第三位不是准确数字)无法胜任精确度要求高的运算。用对数表计算乘除时,有效数字可以达到四位或五位,但需要先将数字转换成对数,再进行加减计算,速度更慢。因此需要精确计算时,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是最好的选择。
举个例子,祖冲之(公元429~公元500),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我国的古人使用算盘除了进行加减乘除以外,还可以进行乘方、开方,开10次方以上的运算。
前面已经介绍了古代用算筹计算,它就是算盘的前身。算筹是小木棍,平日装在口袋里或笔筒里,随身携带,用时取出。唐朝时就有规定,官员上朝必须带算筹,可随时取出计算,以使决策更加科学。算筹的长度随着时代推移而缩短,逐渐用算珠替代。
由于史料缺乏,珠算的确切发明时间没有定论。综合各方之言,大致归纳为: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
我国最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完备的十进制的计算系统,史书记载了春秋时代用算筹进行计算,考古发掘出了西周时期的计算用的陶丸;古书中最早见到“珠算”一词是在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十四种算法及算具,其中就包括珠算一种。因此说,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时期。但秦汉时期的算盘与后世的并不相同,但计算的原理是十进制,与后世相同。2016年海昏侯墓葬中发掘出了一个算板,上刻5道横线和15道竖线,组成许多方格,还有由13粒汉白玉和32粒玛瑙制成的算珠。经过专家研究,它们是一套完整的《游珠算板》,不同颜色的算珠,分别代表1和5。它是算盘的前身。
但是这种将算珠拿上拿下来计算,速度太慢了,于是后来就发明了将珠子串起,用手拨动,再加上系列口诀,大大的加快了计算速度。在著名的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最左端,“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摆放着一个算盘,说明北宋年间,算盘已经是百姓家寻常的计算工具了,因此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唐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