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在成长吧 关注:4,092贴子:202,931

回复:【科普】中国古代88项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 四诊法 汉代
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东汉,张仲景写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17楼2018-01-24 12:08
回复
    必须要收藏啊


    18楼2018-01-24 13:56
    回复
      2025-11-20 03:37: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马王堆地图
      一说起马王堆,大家立刻就会想起那个2000年不腐的老太太,辛追,她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夫人。马王堆一共有三座墓葬,一号墓是辛追,二号墓是利仓,三号墓是他们的儿子。
      3号墓出土的木牘上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
      1973年,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3幅地图,地图的绘制时间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国制图技术的高度水平,其中“地形图”是目前世界上传世下来的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驻军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它们的出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地理、军事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一幅为“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又名“地形图”,长宽各96厘米,为正方形地图。上南下北,方位与现在地图不同。图上的山脉、河流与居民点,经过考古查证,位置相当准确。
      第二幅为第二幅为“驻军图”,长98厘米,宽78厘米,是用红、黑、田青三种颜色绘成的守备地图。
      第三幅图残破严重,疑是更早年代传下来的。


      19楼2018-01-24 14:53
      回复
        12 勾股容圆 时间:不晚于东汉前期
        这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内,已知两直角边长(勾和股)求其内切圆直径或半径。此类问题最早见于《九章算术》“勾股”章,该章第16题为:“今有勾八步,股十五步,问勾中容圆,径几何?”
        13 线性方程组及解法
        线性方程组是在方程中的未知量均为一次的方程组(例如2元1次方程组)。对线性方程组的研究,中国比欧洲至少早1500年,记载在公元初《九章算术》方程章中。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20楼2018-01-24 15:10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1-24 17:48
          回复
            14、本草学 时间:东汉初期
            本草学简称本草。也可说是生物分类学的前期阶段,重点是记载作为药用的生物,有关这方面的书籍称为本草书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比较认可的是成为书籍时间在西汉,大约公元一世纪。
            原书早已遗佚,但历代史籍中多有辑录:如:《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杉芝本草经,三卷"……
            公元六世纪以后,本草书籍增多,有名的是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收入大约700种药物。后来不断有人修订和增补。明代李时珍所著 52卷的《本草纲目》,于万历18年(1590)出版,共记载了1892药物,可谓集本草之大成。


            22楼2018-01-24 22:36
            收起回复
              15、方剂学 时间:汉代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历代著名方剂著作有:
              《黄帝内经》载方1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载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载单方510+复方494。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方5000余。
              到了北宋和南宋年间,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了三部医书,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载方788,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到了明代的《普济方》中,竟载有61739方。


              23楼2018-01-24 23:00
              收起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1-25 10:05
                回复
                  2025-11-20 03:31: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记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1-25 12:28
                  回复
                    16、天象记录 在我国汉代已经有了系统的天象记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候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开始了对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观察,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日食等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1)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3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
                    (2)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鲁文公十四年开始到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录。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也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晋书·天文志》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一直误认为彗星是大气中的一种燃烧现象。
                    (3)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日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西汉末年刘歆总结出一种周期,认为135个月中要发生23次日食。大约从公元三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
                    (4)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中国人不仅记录流星,而且能准确地指出陨石的来历:“星坠至地,则石也。”(见于《史记·天官书》)而在欧洲,公元1768年曾发现3块陨石,对此巴黎科学院推举拉瓦锡做研究,他得出的结论却是:“石在地面,没入土中,电击雷鸣,破土而出,非自天降。”一直到公元1803年欧洲人才知道陨石的由来。


                    26楼2018-01-25 14:09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8-01-25 14:18
                      回复
                        17、制图六体 时间:不晚于公元3世纪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很多地名已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中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
                        其实最早的《禹贡地域图》最晚应在秦朝就有了,马王堆地图中的第三幅,专家就怀疑是前朝留下来的它的一部分。裴秀根据原《禹贡》的记载作了详细地考订,从九州的范域到具体的山脉、河流、湖泊、沼泽、平原、高原,都一一考察落实,探明了历史沿革、古代水陆交通。终于制成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18篇,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这些地图,都是一丈见方,按“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即1∶1800000)绘制而成。无疑,这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
                        可惜,裴秀绘制的这套地图集后来在战乱中又失传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他为这套地图集所撰写的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保存了他的“制图六体”理论。这篇序言在《晋书·裴秀传》中保留了下来。(晋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编著。)
                        “制图六体”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图六体中,一为“分率”,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28楼2018-01-25 16:00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01-25 17:40
                          回复
                            18、律管管口校正 时间:公元3世纪
                            管乐器的音孔或两端需要进行物理校正。对这个问题的发现及研究成果是中国古代音乐家和数学家的重要成果之一。晋代荀勖(?-289年)发现十二支笛的校正公式。
                            19、敦煌星图
                            在敦煌的经卷中发现了一幅古星图,是世界现存星数较多而又最古老的一幅,大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这一星图为一纸卷,长3.94米,宽0.244米,被斯坦因带到英国,但起初并未引起注意,1950年代初为李约瑟和陈世骧首先发现并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天文卷中加以介绍。此图册有手绘十二时角星图各一幅,北极区星图一幅,展示了从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另有云气图25幅,附占文,星图后还画有一电神。(根据电神的服装,头上戴的硬脚幞头,确定绘图年限在盛唐后期。
                            敦煌经卷的画法是现代星图的鼻祖。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所在的位置把赤道带附近的天区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投影到一张长方形的平面图上。每月星图下方的文字,说明了太阳在二十八宿的宿次,黄昏和傍晚出现在正南方的星宿;每月星图之间的文字说明了十二次起点和终点的度数。北极附近(约相当于赤纬50-90度)的紫微垣以北天极为中心投影到一张圆形的平面图上。全图按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一千三百五十多颗星。
                            这卷星图只是当时某一正式星图的草摹本,摹绘者虽然保存了原图的星数和大体轮廓,但没有画出基本坐标线。将其和时代与之相近的杭州吴越国王钱元瓘墓的石刻星图相比较就可以看出。


                            30楼2018-01-25 23:22
                            回复
                              2025-11-20 03:25: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01-26 1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