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在成长吧 关注:4,092贴子:202,931

回复:【科普】中国古代88项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3 柑橘栽培 时间:不晚于东周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柑橘历史最早的国家,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禹贡》有“厥包橘柚锡贡”记载,说明在夏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已有橘、柚(香橙)、枳(酸橙)的栽培,并把橘柚作贡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记载“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蜀汉、江陵千树橘。”两千多年前屈原写的《离骚》中有《橘颂》一章。说明二三千年前,四川、重庆、湖北、湖南一带,柑橘已盛行栽培。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宋代韩彦直所著《橘录》(公元1178年),记载了浙江温州有27种柑橘,介绍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病虫防治、采收、贮藏和加工等技术。充分说明中国柑橘栽培有悠久历史。


62楼2018-02-04 22:18
回复
    44 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 时间:春秋早期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有两种炼铁法:一种是块炼法,是在碗式炉或较低矮的竖炉内,在较低温度下将氧化铁还原成海绵铁,再经锻打、挤渣成为熟铁,再渗碳、锻打即可制成钢;另一种是生铁冶铸法,是在高大的竖炉内,以高温将氧化铁还原并增碳成为液态生铁,再从炉中放出,铸成锭块或浇铸成器,生铁可经过多种处理方式炼成钢或可锻铸铁。西方自公元前2000年一直采用块炼铁技术,直到14世纪欧洲才开始生产生铁并铸成铁器。
    中国最初使用的人工铁制品也是块炼铁产品,但很早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并随即占据了主流地位。已知最早的生铁制品是山西垣曲天马——曲村出土的春秋早期和中期(约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的白口铸铁残块。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生铁冶炼技术已有了规模发展,较多的生铁制品出现于黄河中游的晋陕豫和长江中下游的吴楚地区。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冶炼生铁的竖炉是河南西平酒店战国后期的竖炉。以生铁冶铸技术为基础,中国发展出一整套独特而且先进的钢铁冶炼和加工工艺。至迟于战国时期,发明了将白口铁加热获得可锻铸铁的铸铁柔化技术、将白口铁退火脱碳获得铸铁脱碳钢的制钢技术;至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范成批铸造铁器;至迟于西汉,中国出现了在半融熔状态下将生铁炒炼脱碳成熟铁或钢的炒铁、炒钢技术;至东汉已经掌握了将钢铁制品进行多次折叠锻打的百炼钢技术,还出现了将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制钢技术,之后发展成为灌钢技术。另外,还陆续出现了夹钢、贴钢、生铁淋口、焖钢等多种制钢技术。


    63楼2018-02-04 22:31
    回复
      2025-11-20 05:30: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8-02-05 09:19
      回复
        45 分行栽培(垄作法) 时间:春秋时期
        垄作法是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法,比起原有的漫田撒播的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到了汉代,垄作法又发展为更加先进的“代田法”,这种方法是西汉农业科学家赵过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推广的又一新的耕作技术,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条条宽深各一尺的“沟”和 “垄”,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随着作物的生长,不断将两边垄上的土铲下来为作物壅根;第二年在原来是垄的地方开沟,依法种植。实践证明这种耕作方法也有很好的抗旱效果。
        汉武帝时代,赵过在农事方面所作的贡献有三项,一是推广“代田法”代替过去的“缦田法”;二是发明了以牛力和人力相结合的犁耕方法“耦犁”代替过去普遍使用的人力耕作方法;三是发明了下种用的机械“耧车”,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新法试种成功后,赵过就派人把新的耕作方法传授给太常及三辅地区的官员,由汉武帝下令给大农(也就是大司农),选择手巧的工匠奴婢制作赵过设计的耕田器械。命各地派遣令长(县令)、三老、力田(掌管农事的官员),以及善于耕作的父老到京城,授给耕田器械,学习新的耕作方法,然后下令命家(有爵位的人家)及公田上用新法耕种,使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
        由于推广新的耕作方法以及有了新式耕田器械,耕作效率大大提高,农民有能力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大大增加。按照《淮南子》的说法,在赵过以前,农民用耒耕地,所能耕种的土地不能超过十亩(武帝时一亩相当现在的半亩),一岁的收入不过四十石。推广新法以后,仅从耕种的面积来看,已经将效率提高到了原来的十倍。亩产粮食增加一斛以上。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代长期在对匈奴打仗,如果没有先进的农耕技术,是无法长期支撑这场战争的。


        65楼2018-02-05 18:49
        回复
          46 青铜弩机 时间:不晚于战国初期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公元1100年才传入欧洲。
          其实弩在很早就发明了,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地在战争中应用。
          2015年3月,在中国西安,兵马俑一号坑中,一件保存最为完整的弓弩破土而出,尤其是弓弩上“檠”的发现,以前只见诸史书,现在终于见到了实物,破解了历史的谜团。
          在已发现的上百件弓弩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这一件,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径 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
          “檠”的用途是保护弓弩不变形。不用时用它来将弓固定,需要拉弓射箭时,取下来。
          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比现代的AK步枪的射程高一倍。


          66楼2018-02-05 18:57
          收起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8-02-05 20:07
            回复
              47 叠铸法 时间:战国时期
              叠铸法亦称“层叠铸造”。指将多层铸型叠合,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的铸造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非常适用于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
              中国最早发明了这一技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有著名的齐刀币铜质范盒,它翻制的范片组合起来即为叠铸范。目前只发现这种叠铸铜范盒在齐国使用,因为它要求范腔高度对称,有一定的尺寸精度,制作难度很大。它所制作的是立式叠铸范。所谓立式叠铸,是指铸件采用水平分型面,各层铸范按水平方向叠合,卧式叠铸则与之相反。
              叠铸是西汉铸钱工艺的一种。至迟到王莽时期,叠铸技术也用于车马器、环、链等器物的铸造。西安郭家村烘窑出土了大量王莽时期的叠铸范,其中的5套大泉五十钱范,均高39厘米,由23层铸型构成,一层8枚,每套铸钱184枚。此时的叠铸范盒已有很高的设计水平。
              叠铸技术真正发展成熟起来是到东汉,河南温县西招贤村汉代铸铁遗址出土了500多套叠铸范,完整的就有300多套,共16类、36种规格,包括轴套、轴承、车销、车軎、马衔、环、革带扣、权等。


              68楼2018-02-06 19:54
              回复
                48 多熟种植 时间:战国晚期
                间、混、套种。做到一年三熟、四熟。
                古代农业书籍对多熟种植多有记载,如《汜胜之书》、《吴都赋》、《齐民要术》等都记载了多熟种植的事例。


                69楼2018-02-06 19:55
                回复
                  2025-11-20 05:24: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9、造纸术 时间:西汉初期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纸是由植物纤维(麻类)制成,因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纸,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纤维。1933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因此此纸是西汉所产。直至1990年,学者们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先后八次发现西汉初年至末年制造的麻纸,时间均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
                  东汉时,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制造麻纸技术的经验并进行技术革新,组织生产了一批质量更好的麻纸。不仅如此,他还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纸,使得造纸原料更为广泛,推动了造纸术与造纸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麻纸、楮皮纸外,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纸;中原地区则普遍使用竹帘床模具抄造,使得纸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是麻纸的全盛时期,而雕版印刷的发明更进一步促进了纸业的兴旺。


                  70楼2018-02-06 21:42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8-02-07 09:50
                    回复
                      50、针炙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炙,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针炙法与经络相辅相成。在针炙应用和总结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了针炙学与经络学。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古人认为,《黄帝内经》一书最早成书于战国时代,从行文看,有一些篇章成于汉朝。书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宋代的针炙铜人中,一个可打开看里面的脏器,另一个穴位上有细孔,医生行医资格考试时,在铜人外面用纸糊上穴位,铜人内灌水,参加资格考试者,认准穴位,一针下去,水流出为合格。铜人几经战乱、丢失又复出,最终留下了一个,保存在圣彼得堡博物馆中。现在我国国家博客馆中所藏为复制品。


                      73楼2018-02-07 16:04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8-02-07 20:46
                        回复
                          51 胸带式系驾法 时间:西汉时期
                          马和车结合的方法叫系驾法。秦汉时期,双辕车出现,系马的方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用双绳连接一条绕过马胸的宽革带,作为曳车时的承力点,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系驾法。这种方法在西方比我国整整晚了1000年,即公元8世纪才开始使用。而这时我国已经开始向更先进的鞍套式过渡。
                          52 温室栽培 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战国晚期)
                          《盐铁论·散不足》上说: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有“镜头葵温韭”。所谓“冬葵温韭”,就是靠温室栽培出来的蔬菜。《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等温气乃生。”这条记载非常明确,在官官的园田上,建有屋室,冬季白天黑夜靠烧火增加屋室温度,用来进行蔬菜生产,作为贡品,让皇室、贵人享用。
                          在西汉末期,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生产,政治家和于飬养珍禽异兽,栽培奇花嘉木。东晋时期,前秦人王嘉的《拾遣记》上说,汉哀帝“文四时之房,……及乎灵瑞嘉禽、丰卉殊木,,生非其址。”这里所说的“四时之房”就是温室。
                          《后汉书》记载,邓皇后在东汉永初七年(113年)的一个诏令中,提到当时宫室用“或郁养强热,或穿凿萌芽”的办法来栽培蔬菜,生产“不时之物”。所谓“郁养强热”,就是在温室地下掏火道来加温,类似北方农村的火炕,这种方法比在屋里烧明火要先进得多。所谓“空凿萌芽”,就是挖掘土壤,利用坑内温度高于地表温度,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类似今天的阳畦。
                          苏东坡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说明冬天种植的蔬菜“韭黄”已经很普及了。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韭黄的种植方法有详细记述。
                          南宋时期,老城临安附近东西马塍的花农发明了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称唐花木。花农们根据花卉的生活习性,采用工人方法控制花卉的发育,控制花朵的开放时间。这在花卉的栽培史上,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详细记载了这项创新技术。


                          76楼2018-02-08 12:28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8-02-08 18:33
                            回复
                              2025-11-20 05:18: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3 提花机 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机械,是中国一项重要的古代发明。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来平纹织物,要织出不同花纹就需要提花机。据考古证实,早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出土的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中就有提花的菱纹绮。到东汉时发明的“花楼”则是我国织造技术的最高代表,它可以织出各种复杂的花纹。


                              78楼2018-02-09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