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地动仪。时间:公元132年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张衡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地震后,为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确定地震大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在南北朝时,北齐信都芳撰《器准》,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都对地动仪有所记述,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
历史上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在中外科技界进行过长期的争议。对地动仪的记述在于《后汉书张衡传》中,共196个字,但在公元134年和138年成功记录了两次地震后就消失了。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成了千古不解的谜团。
考古学家王振铎曾经考证,于1951年复原了一个地动仪,保存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但是由于他对地震原理所知不多,因此他的复原物(中间有一根倒置的柱子)是错误的。奥地利学者雷利伯在他写的《张衡科学与宗教》一书中,用了极尖刻的,全体中国人绝对不能接受的言辞讲述此事。原来他是把王振铎复原的器物当作真实的地动仪来批判了。
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课题组的地震学家冯锐,跨越了学科的壁垒,研究复原地动仪。整个研究工作中,他细心的考察了汉代的史料、建筑物结构、器物形状、汉代的美学、观念、习俗等,另外1975年河南发掘出土了当年放置天文仪器和地动仪的“灵台”,冯锐对其进行了仔细观察与研究。他又意外得到了比《后汉书》早100多年的《续汉书》,里面也有关于地动仪的记叙。在古汉语学家卢兆荫老先生的帮助下,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两篇记载中每个字的意思,结合他对地震的知识,终于破解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于2005年成功复原了张衡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的中心柱是吊在器盖上,遇到震动引发摆动,触动下面的机关装置,拨动下面的小球,向着震源方向滚动。2005年制作出的复原物,进行了精密计算的模拟地震试验,并做了连续七天168小时的强干扰试验,没有一次误触发。他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得到了科技界、考古界的一致认可。
当年王振铎的错误设计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日本人服部三一,模仿法国凡尔赛宫前的拉托娜喷泉,画了他想像的地动仪图,而王振铎完全照搬了服部三一的思想。
针对方肘子等一些人的置疑,冯锐向记者解释,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对地震是有反应的,这一点已得到多名院士专家的鉴定。
“方肘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冯锐说,他们利用在真实发生的地震中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波长,以此为依据控制特殊振动台,完成对地动仪复原模型的检验。这是地震的“复现”,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冯锐表示,如果要监测真实发生的地震,须建设地基等配套设施,然后将地动仪复原模型放在上面,但这样的监测实验耗资巨大,选址等问题也不好解决,“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