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在成长吧 关注:4,092贴子:202,935

【科普】中国古代88项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央视播出的系列节目《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介绍我国九大博物馆所藏的重要国宝的前世今生,引起了许多国人的兴趣,也激起国人对祖国悠久历史及文明的自豪感。
至于提到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平日常见诸文字的是中国“四大发明”,它远远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但是恐怕我们每个人也说不出多少种发明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13年8月启动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评选》专项工作,经过各学科推选、专家评审、征求国内外科技史专家意见等环节,经过近一年半的集体调研,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于2015年1月29日,通过《新华网》、《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诸多媒体对社会公布。
在征求意见基础上,最后研究确定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于2016年7月14日在诸多媒体上公布。同时出版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对各项重要发明做了介绍。


1楼2018-01-20 19:33回复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张柏春在回答媒体的采访时说:2010年10月,一中一美两位科学家来到自然科学史所,找到张柏春等人,希望该所能为美国科促会出版的Milestonesof Science(科学里程碑)挂图做些补充,因为这张图里没有任何一项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张柏春等人认为,与其为别人补充内容,还不如我们自己编制一套中国科技发明创造挂图。于是,在2013年8月,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开始构思这张图的脉络。
    “我们选列发明创造清单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原创性;二是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三是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张柏春说,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的,“我们把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专家说,当然,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绝不止88项。比如,仅在机械与仪器方面,就还有犁镜、记里鼓车、磨车、舂车、水转大纺车、秤漏、走马灯等。一些重大发明还衍生出新技术,比如在大豆的利用方面,中国人发明了豆腐和酱油。
    在88项发明创造中,闻名的沧州铁狮也入选了。对于这个我国古代最大的铸铁件,专家认为它包涵了一系列的工艺创新,它是含碳4.3%的灰口铁铸件,以木炭为燃料,熔几十吨生铁浇注而成,“是中国冶铸工艺史上的奇迹”。
    另外,像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能不能作为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研究组对这样的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的发明或长期难解的发明没有列入。


    2楼2018-01-20 19:39
    回复
      2025-11-20 00:20: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期待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1-21 12:20
      收起回复
        首先说明一下,媒体报道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只有名称和时间,没有具体的解说,下面的解说是我本人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和正确,如果有错误之处,还请纠正。
        一、科学发现与创造 / 年代
        1、干支
        商代有干支纪日,春秋以后有干支纪年,汉代以后有干支纪月
        干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天干与一个地支相配合,如甲子、乙卯、丙寅……用来记录年月日,60天(或月、年)一轮回。
        我国用天干记录日期,大约有5000年历史,但有考古实证的,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
        用干支纪年的,有春秋时代的史书记载的实证,实际应该使用时间更早得多,月份则是以数字纪录。
        史书上明确用干支纪月的目前见于汉代。
        我国出于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干支应用的时间,均以发现的实物证据定夺。
        不像西方的历史,在没有历史纪载、没有考古证明,仅以一个并不能证明其是否真实存在的“盲人诗人”荷马,他所传唱的,发生在他生前800多年发生的战争故事,以及圣经(旧约)中讲述的故事,就作为西方的信史。
        2、阴阳合历


        4楼2018-01-21 14:49
        回复
          2、阴阳合历 时间:商代后期
          我们现在称之为农历,或称夏历、阴历的,正确的说是“阴阳合历”。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耕民族,为了耕作,就必须对四季交替的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古代在没有钟表、没有高超的天文学知识时,以月亮的运行纪录月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纯粹以月亮运行的历法是阴历,但真正的阴历在使用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时间是29.53059天,因此我们在历书中可以看到,农历每个月的天数是29、30、29、30……但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连续2个月是30天的,这就是那0.03天引起的,累积不到一年半,就会多出半天来,于是农历日期就要做出调整。
          阴历的初一是如何定的呢?是朔日作为初一,即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成一直线所在的日期,因此就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说。
          6个29天和6个30天加起来是354天,而地球的四季是地球绕日公转形成的,公转一周(一个回归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阴历年与一个回归年相差大约11天,如果用冬天作为一年的起始,使用纯阴历,经过6-7年,就要到夏天过年了。作为农耕民族,纯阴历不宜指导农耕事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3000年前就发明了阴阳合历,每19年,加7个闰月。这样每19年时间,农历年与回归年相差只有5小时左右。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
          至于这七个闰月加在什么时候,则是由24节气来确定。这在后面24节气的发明一节中再说。
          据汉书艺文志载,秦朝以前有黄帝、颛顼、夏、殷商、周、鲁六历,中国古历因原书久佚,推究困难,无法详细加以考究。然而汉初百年间,还用颛顼历,由此可见中华历法之悠久。在汉朝以后各朝各代都对历法作过修订。我国先后出现过近百部历法,这样不断地修订使得我国的历法日趋完善。


          5楼2018-01-21 15:33
          回复
            3、圭表 时间:不晚于西周
            圭表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天文仪器,用圭表测定日影长度来定节气、定回归年。
            到了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规范,杆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就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
            3000年前,周公旦在河南登丰建设测景台,设定过一个圭表,用以计时。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计年的仪器。圭为平面上有刻度的尺,表为直立的标竿。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唐代时修建了石表,并刻有“周公观景台”;元朝郭守敬在该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几”,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根据观测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编制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西方300余年。明清时曾对观星台加以重修,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炮火的破坏。


            6楼2018-01-21 16:05
            回复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1-21 17:56
              回复
                4、十进位制与算筹计算法 时间:春秋时期
                利用算筹(小木棍之类)进行数字计算。用一根木棍代表1,横放一根代表5。和后来的算盘意思差不多。到明代才被算盘替代
                5、 小孔成像 时间:公元前4世纪
                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并在《墨子·经说下》中提到:“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
                6、**优势利用 时间:不晚于东周
                近年,俄罗斯发明了一种先进的装甲运输车,取名叫“骡子”。这个命名非常耐人寻味。它涉及到古代中国利用**优势,在人工杂交领域取得的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重要科技成就。骡子是马驴杂交而形成的一个生物新品种。马和驴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马属中的两个不同的种,其亲缘程度属于远缘关系,它们之间的杂交是远缘杂交。
                7、盈不足术 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
                中国古代解决盈亏问题的一种算术求解方法。例如: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8楼2018-01-22 19:46
                回复
                  2025-11-20 00:14: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二十四节气 时间:起源于战国,成熟于西汉初期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因此我们在日历上,每个节气都可以看到都标有具体的时间:时、分、秒。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由于公历每4年要增加一天(闰二月29天),所以节气日期可能会出现一、二天偏差。
                  大多数年头的夏至和冬至都是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而由于12月和1月都有31天,所以立春节气多是在2月4日,或5日。
                  那么我国的农历中,19年要加出7个闰月,都加在什么时间呢?根据节气的确定方法,每两个节气需要经过15天多一点,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半,于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的现象,这时就插入一个闰月,使这个月的节气不少于2个。这样,农历中就会出现一年13个节气的现象,对这个现象有许多传言,但明白一年13个节气的原因,就不会对这些传言信以为真了。
                  所以说,我国农历正确地说是阴阳合历,因为节气是用太阳的运行规律(节气)来修正太阴历的不足。使两种历法每经过19年,只相差5小时左右。由此可知,我国老祖先的天文学和历法学水平是多么的高超。


                  9楼2018-01-22 20:16
                  回复
                    技术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1-23 00:23
                    回复
                      估计老姐会引用《九章算术》和《天工开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1-23 10:02
                      回复
                        网上多有贬低中国科技为二次(山寨),西方为一次。我曾以船舶工业反驳,中国的水密舱是一次,所有的现代船舶工业都是二次,因为他们都离不开水密舱。老姐转发的的88项发明创造会提供更多的证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1-23 10:15
                        收起回复
                          谢谢化学达人老姐的科普,看后很涨知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1-23 10:41
                          回复
                            9、经脉学说 时间:汉代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脉,犹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其特点是纵行分布,位置较深;络是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西方医学原来是不认可的,原因是从人体解剖上找不到经络的存在。但随着医学的深入研究,现在,经络的存在已经被西方医学所承认,中外学者近年来一直在研究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传导。针炙治疗已经被许多国家所接受,甚至在一些国家已经纳入医保范围。
                            中国使用针炙治疗疾病,从近年来考古发掘出的物证,可追溯到3500年前,《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一书,做了系统的介绍。
                            但是最早、经典的医学理论著作当推《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一书,20万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早成书在战国时期,部分篇章写作时间在汉代,最终定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张仲景,东汉末年人,被历代尊称为“医圣”。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
                            1973年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10种医书,经过拼缀修补和辨识,得23000字左右,其中与经脉有关的4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2本、《脉法》、《阴阳脉死候》。
                            2014年,《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发掘中,一批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出土。发现的920支竹简分为10部医书。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根据内容暂时定书名,其中与经脉有关的书有:《经脉书》、《脉数》和《脉死候》。


                            14楼2018-01-23 18:29
                            收起回复
                              2025-11-20 00:0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书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1-23 1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