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399贴子:818,765

一个跳梁的小丑——黎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了作者叫黎呜写的《老子对中国历史的失望被证实了》一文,让人感到可叹又可怜!听说黎呜还被冠以所谓的哲学家呢!
我曾在“一虎一席谈”的辩论中,见到所谓的哲学家黎鸣,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的批判,没有显出哪怕是一点点学者的风度,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是贬,而是摆出一付泼妇骂街的丑陋形象去骂。所谓的哲学家黎鸣只推崇《道德经》,也就是《老子》。故此我在批判所谓哲学家黎鸣之前,先得简要地论一论《老子》。
一、首先我肯定《老子》具有很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观点,这我就不用去多论。但与辩证、逻辑有关的几个不当,是要指出来的。
1、老子既要“绝圣弃智”,为什么又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为什么认为“实其腹------强其骨”是“圣人之治”呢?
2、《老子》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以现在的世风,不讲仁义了,而大道通行了吗?如果不讲孝道,六亲就和睦了吗?其实,认真分析老子这一章所说的意思,最好的只能是这样的认识或是说理解:大道遭到废弃了,就要强调仁义;奸伪的风气严重了,就强调用智慧的方法去处理;六亲不合了就强调孝慈教导------如果按照所谓的哲学家黎呜的理解,儒学讲的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之论都是“虚假的”,你又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那么就只有赤裸裸地争夺相杀了!
3、人类社会若照《老子》19章说的“道”走去,“绝圣弃智”,就是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圣贤之人都要不要了,民怎么还能有百利?仁义都不提了,民怎么还能“复孝慈”?要“绝巧弃利”,是否要人类连石斧,石刀都丢弃?义(宜)与利都不要了,难道人类连蜂蚁猪狗都不如?
二、老子提出的“道”,其实质到底为何物?这在《老子》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首章就讲这个“道”“玄之又玄”。第四章讲:“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14章讲:“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25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34章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之后35、39、42、51等等章,都论到“道”,但始终是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说在两千多年前,由于自然科学落后,《老子》中所论的“道”混含了不少的涵义,那么,不说前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对于没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流的《老子》及其“道”,没有提出确切的质疑,或是作出思维上的清理呢?
《老子》25章末句讲“道法自然”。我认为这个“自然”不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哦,而是含有在大自然中的物,相互作用、衍化过程的自然而然哦。《老子》51章中讲“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认为这里所论的“自然”与25章所论的“自然”涵义同。由此求索,《老子》的“道”的本质,似乎带有物质的影子。为什么说似乎?因为这“道”不仅是“先天地生”,是“天地之母”,但又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惚恍”。
对于《老子》的“道”的本质是什么,在此我只作简要地质疑。
但我要问所谓的哲学家黎呜,老子的道,本质到底如何?你既是“哲学家”,又如此地推崇老子而目空一切地咒骂孔子,你是能够论得清楚明白的吧!
三、《老子》中的论述,具有浓厚的愚民观点。第3章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1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章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6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楼2011-07-31 11:06回复
    大家看,所谓的黎哲学家,在他的文章中就是不敢引《老子》的第3章、第19章、第65章、第80章,因为这四章很有分量,证明黎哲学家之所论于理虚,。也可以说明《老子》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孔子的复古,是欲恢复如尧、舜、禹、文、武、周公等时代,让人民大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而《老子》中的复古思想,却是欲将社会回复到原始社会的状态里去。如80章就这样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还有很多章,在此难以一一列举细论)
    老子认为,如《老子》80章所述,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无为不争”的状况,要“无为不争”,社会的民就得“愚”,只能“实其腹”、“强其骨”、“不见可欲”,社会就要“不尚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老子的这种观点,都是从较原始的社会人们生活的想象状态中得出来的。其实,这也不符合事实。不仅动物王国有极其野蛮的竞争,就是植物世界也有竞争,难道有思维功能的人类社会就没有竞争?人类社会由于思想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从虽不激烈,但仍是野蛮的竞争进入到极其野蛮而激烈的竞争,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现今仍摆脱不了此阶段)最后,也是因人类思想水平发展的高度而让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竞争的大平台。并且,人类社会不仅其内部存在竞争,同时也在不停地与大自然竞争。
    在此我必须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上苍总会不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人类社会也只有在解决了这一个一个的难题之后得到一步一步地发展。如果华夏民族当时真要按老子的“道”而行(当然历史不会选择),我想现在的“哲学家”黎呜(当然不会有哲学家),充其量能做做一个酋长!
    有思想的人都会知道,如老子这样,希望人类社会回复或是停留在一个无文化、无知识、无科学、无为不争的状态中,它的真理性在哪里?
    五、我认为《老子》之所以有误,主要原因在于老子没认识到人的本质特性之所在,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社会。因此老子要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要求“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要求“夫为不争,故无尤”。对人性认识的错误,这是老子的理论远远落后于孔子的原因,也是《老子》不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
    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衣、食、住、行只是目的也是手段,或者说是外因条件,精神上不断地获得健康的满足,即我们的本质特性——思维功能不断地得到提高,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现今对一个社会国家的人们幸福与否的评价标准,有了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精神的健康标准。
    要对《老子》作出更进一步的评判,至少还得再认真地研读两遍《老子》,在此我只是简论。
    孔子说:“以直报怨”。所以,对作为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似乎怀着刻骨的仇恨的人,我对他也绝没有好话可讲。
    其实,我在上面对《老子》的分析,就是对黎呜这篇文章的批判。当然我是话尤未尽。
    黎呜在他所谓“被证实了”的文章开首,以为纲领性地放了八个“——”,其实质只说出了他自己两个观点。我将给予有力的回击.
    所谓的哲学家黎呜,说什么老子“巨大的失望”,“深刻的悲观”,“不幸而言中”,而这恰恰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选择;黎“哲学家”说“孔子完全逆老子的道而行”,我认为他说错了,应该说是“中华民族逆老子的道而行”。说白了这正是黎哲学家自己无知的悲观和失望,是一个跳梁小丑的悲观和失望。老子是一智者,我可没看到老子如“哲学家”认为的那样悲观失望。
    如此的“哲学家”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必须必须遵行老子的道德之道,走中西结合的新的文明之路”。老子的观点不仅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还明确地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黎“哲学家”是否认识到,现今西方发达的国家,是特别地强调人才强调智慧,重教育求知识,是讲利的哦!真不知黎道长却要扛着老子的“道”这面大旗,实则逆老子的“道”而行!
    


    2楼2011-07-31 11:06
    回复
      2025-09-05 06:1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这标题觉得挺舒服。
      先顶再看,呵呵。


      IP属地:北京4楼2011-07-31 11:11
      回复
        看了,总有些宵小借道家行蠢事,放着大道不去好好参悟,在这做“吠日之狂犬”。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1-07-31 11:57
        回复
          楼主能不能引用一下原文啊,原文不知道是如何论述的,期待中。
          至于楼主的观点,只能用两句话概括。
          一句叫:不懂形而上。
          二句叫:其实是你在用西学自由主义观点来曲解中国传统合和理论。


          IP属地:上海6楼2011-07-31 12:21
          回复
            传统思想是大陆哲学,一道以贯之——集体主义。
            你不过是挂个儒学的外衣在谈个人主义,那本质上是西哲,根本不是儒学。
            你反问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怎么能有利于竞争?请问竞争是中国传统思想么?
            从西方的个体解放,进而从个体利益为基础构建集体利益的思维方式出发,竞争是第一位的,这个话是对的。
            但是中国的传统是从集体受益出发,进而讨论在集体强大的前提下个体如何和谐,竞争不是第一位的,器官谁吃亏谁占便宜不是第一位的,整个身体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当前的几大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等,都是西方由个体到整体思维本身缺陷导致的,东方思想的博大正越来越表现出来。你一个外黄内白的所谓儒学爱好者,思维的出发点都是西方化的,还指责别人错解,事实上是你自己不能理解传统的根。


            IP属地:上海7楼2011-07-31 12:29
            回复
              我并不同意楼主观点,但是黎鸣的水平的确不如楼主


              8楼2011-07-31 12:32
              回复

                这样啊,那是不是说其实我们水平还是不错的啊?


                IP属地:上海9楼2011-07-31 13:23
                回复
                  2025-09-05 06:07: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上网的能力是很弱的,但我还是要回答“无聊时”的几个问题。
                  1、在《2345网址导航》上打上《老子对中国历史的失望被证实了》的题目进行搜索,该文即出。就是现在我才找到这个简单的方法,原先我要打开此文还要多打开三篇文章。
                  2、我在其他帖子上已与你辩论不少,你还是自以为是。到底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我再次请你认真地解释清楚,不要只会说别人“不懂形而上”。难道你的“形而上”也似老子的“道”,只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的“忽恍”?不要脱离实际,否则将会死亡。
                  3、我承认自己对西方的思想知之甚少,只是从他人的文章的引述中知道一些,但我从不死记硬背。如果我的观点与他们有相同之处,只要与实际相一致,我很高兴。但我较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3、谁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竞争?孔子所论华夏社会的封建制,就存在着竞争,只是孔子没有用“争”这个词。孔子说的“近者悦,远者来”,就是竞争后的结果。只有以仁义治国,社会才能安康,百姓才有幸福,国家才会得到“近者悦,远者来”的强盛的结果。而孔子论述到的竞争,已经是从人的优良本性中得出文明的竞争观了!各封建国之间不是以战争,而是以仁义为根本,推出各种有利于国家平衡健康发展的措施为手段去竞争。所以我说孔子的思想是远远地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前面,所以我也说在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封建制度中,就找到了现今的“欧盟”等等什么盟的政治雏形了。只是孔子没有给那时的人们指出或是搭建现代民主的大平台罢了!但这不是我们后人的羞吗?
                  孔子是远远地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最前面,但孔子绝不脱离实际。孔子对人与社会要仁德、礼义、诚信、忠恕的教导,无论是当时、后来、今天和明天,都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
                  


                  10楼2011-07-31 17:22
                  回复
                    历史唯物主义一点来看吧。
                    西方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自由民主平等,这仨概念都是市民在向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发展出来的,目标指向的是经济利益。只是这个斗争时间够长,暂时目标变成一种文化习惯了,仅此而已。至于后来的道德形而上学,那与普通人无关,只是专业学者的书斋之言罢了。
                    孔老之学都是在战乱中成长起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平的国家。孔子与老子的区别,只是手段不同,其世俗目的还是一样的。
                    


                    12楼2011-07-31 17:39
                    回复
                      老子一书是一种双向思维,要比你以为的复杂得多。
                      道与德是一种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最终实现互补的东西,类似易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统一。所谓上善若水,不妨用水来解释。
                      道就是山涧的溪流。虽然很细小,但是很有生机很有活力。它的活力恰恰因为它的小,所以你不知道恍惚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无中生有。其实很简单,就是知弱者可以生长,我知道自己这方面很不足,我迫切有提高的内在动力,我才可以比别人快的去成长,这就是道的基本意思,无中生有。注意这里的“知弱”未必是真弱,不自满不等于就真的不如别人,这样说你是不是大概明白?
                      德就是百川最终汇集到的大海。海的广大在于它自身的低下,它从不认为比江河高明,所以上德不德。这个就是有生万物,平台建设,无为无不为。万物其实都是依托我来生长的,但是我不宣扬任何我的伟大,我只默默的在后面建设万物生长的平台。平台建设得好,万物自然生长,我不用去代替他们生长。如果我“有为”,然而压制了万物的自然生长的动力。


                      IP属地:上海13楼2011-07-31 17:50
                      回复
                        仁与义是不同的
                        义之与比,就是必要时可以不仁


                        14楼2011-07-31 17:58
                        回复
                          孔子的政治学说,和现在的“软实力”应是一个概念。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07-31 17:59
                          回复
                            回到说社会结构问题。
                            社会结构首先要求的是稳定还是活力?2000年外儒内法,事实上就是一个外稳内活的意思。儒学是显学,是稳定压倒一切。法家是隐学,是活力最重要。有没有发现,事实上儒与法,都只是老子思维的一个方面,儒家更强调德,而法家更强调道。
                            但是儒法其实根本都没有上升到形而上,恰恰是某皇帝很实用主义的把这个结合了,以让中国封建专制稳定。
                            那么,儒法结合的德与道,与老子的本源德与道是不是就是统一了呢?不是的,老子是无为法,外儒内法是有为法,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皆为虚幻,佛家也是研究形而上的,这个虚幻与真实的内在差别巨大。


                            IP属地:上海16楼2011-07-31 17:59
                            回复
                              2025-09-05 06:01: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按无聊时玩霸图所说。我想问下道德经思想是如何知行合一的。道德经的天下大治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1-07-31 18: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