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作者叫黎呜写的《老子对中国历史的失望被证实了》一文,让人感到可叹又可怜!听说黎呜还被冠以所谓的哲学家呢!
我曾在“一虎一席谈”的辩论中,见到所谓的哲学家黎鸣,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的批判,没有显出哪怕是一点点学者的风度,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是贬,而是摆出一付泼妇骂街的丑陋形象去骂。所谓的哲学家黎鸣只推崇《道德经》,也就是《老子》。故此我在批判所谓哲学家黎鸣之前,先得简要地论一论《老子》。
一、首先我肯定《老子》具有很深刻的辩证法的思想观点,这我就不用去多论。但与辩证、逻辑有关的几个不当,是要指出来的。
1、老子既要“绝圣弃智”,为什么又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为什么认为“实其腹------强其骨”是“圣人之治”呢?
2、《老子》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以现在的世风,不讲仁义了,而大道通行了吗?如果不讲孝道,六亲就和睦了吗?其实,认真分析老子这一章所说的意思,最好的只能是这样的认识或是说理解:大道遭到废弃了,就要强调仁义;奸伪的风气严重了,就强调用智慧的方法去处理;六亲不合了就强调孝慈教导------如果按照所谓的哲学家黎呜的理解,儒学讲的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之论都是“虚假的”,你又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那么就只有赤裸裸地争夺相杀了!
3、人类社会若照《老子》19章说的“道”走去,“绝圣弃智”,就是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圣贤之人都要不要了,民怎么还能有百利?仁义都不提了,民怎么还能“复孝慈”?要“绝巧弃利”,是否要人类连石斧,石刀都丢弃?义(宜)与利都不要了,难道人类连蜂蚁猪狗都不如?
二、老子提出的“道”,其实质到底为何物?这在《老子》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首章就讲这个“道”“玄之又玄”。第四章讲:“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14章讲:“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25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34章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之后35、39、42、51等等章,都论到“道”,但始终是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说在两千多年前,由于自然科学落后,《老子》中所论的“道”混含了不少的涵义,那么,不说前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对于没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流的《老子》及其“道”,没有提出确切的质疑,或是作出思维上的清理呢?
《老子》25章末句讲“道法自然”。我认为这个“自然”不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哦,而是含有在大自然中的物,相互作用、衍化过程的自然而然哦。《老子》51章中讲“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认为这里所论的“自然”与25章所论的“自然”涵义同。由此求索,《老子》的“道”的本质,似乎带有物质的影子。为什么说似乎?因为这“道”不仅是“先天地生”,是“天地之母”,但又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惚恍”。
对于《老子》的“道”的本质是什么,在此我只作简要地质疑。
但我要问所谓的哲学家黎呜,老子的道,本质到底如何?你既是“哲学家”,又如此地推崇老子而目空一切地咒骂孔子,你是能够论得清楚明白的吧!
三、《老子》中的论述,具有浓厚的愚民观点。第3章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18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章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6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