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深宫重重
第一章
元宵节自古便是欢庆的节日,发展到清代,更是兴盛。从正月十三起,城里就挂起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引得老百姓携家带口出门相看,除了观赏灯笼的精美之余,也品评起了灯谜的意趣。往年若夸起北京的灯市,常挂在人们口中的便是“大栅栏”“棋盘街”,今年,一家名为“会宾楼”的酒楼也位列其中。
会宾楼离前门大街不远,从其中一道胡同拐进去就能看到,闹中取静,更难得的是门前打出了开敞宽阔的场院,既不影响过马车,也让路过之人有个停脚处,方便在门前引客。正月十五,正是会宾楼开张的日子。午歇过后,鞭炮便噼啪响起,舞龙舞狮接着热闹,敲敲打打了整一个时辰,才晃晃悠悠引着人群往街尾游去。趁着人群将散未散,前院又拉起了十二横十二纵的线网,依序挂上了一百四十四盏绘着山水花鸟的四方灯,灯架的横杆下粘着谜题。
日落时分,酒楼的大门在一片锣鼓声中正式打开,一位身着大襟长袍的精壮汉子携身后女子抱拳而出:“各位来宾,柳氏兄妹在此有礼了!我二人籍贯山东,在北京已漂泊十年,承蒙多方好友关照,终于攒下一份家业,开了这间酒楼。今日,会宾楼喜迎八方来客,幸会四海宾朋,恭候诸位的大驾光临!”
柳红笑吟吟道:“正宗鲁菜,丰盛实惠,开业三天,酒水免费!正值上元佳节,猜中我们灯谜的朋友尽可取下纸条带进门来,若猜对了,可带走灯笼,并免费品尝八宝元宵一份!”
看客们轰然而动,一半人群径直涌入店内,另一半人估摸着里面还有空座,便悠然仰头望向头上花灯。这一瞧,便看出了门道。灯笼的骨架纤韧,绢纱轻软,笔绘素雅,谜题更是用秀逸的正楷写就,都化用了前人的诗词典籍,旁边还有小字提示着“打一地名”。好看的花灯不少见,画着山水画的也不少见,谜题有趣的更不少见,可这三种汇集在一起,还处处透着玲珑韵致的,在这喧闹的气氛里就显出了格外不同的恬静大气。百姓议论纷纷,都惊奇于此处灯会的细腻精巧。
不多时,一位书生拿着纸条走道进门左手边的长桌前:“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可是济宁?”
最右边面如冠玉的锦衣小公子笑着点头,露出两个酒窝:“正是!阁下可是山东老乡?”
“不错。”伙计递进来对应的灯笼,书生接过道了声谢,又看向小公子,“这画里真带出几分太白湖的风光,否则我还不敢确认呢。作画之人有心了。”
小公子笑道:“也是阁下思乡心切。里边请。”
猜出灯谜的人越来越多。又有几人拿着纸条进来:“扣舷而歌之,应是舟曲吧?”
长桌中间的俊朗男子拱手笑道:“恭喜恭喜,难得公子还知陇西风土。”
“苏子大作,如何都要猜出来的。不知我们若喝得‘杯盘狼藉’,店家可会怪罪?”
俊朗男子哈哈大笑,不以为意:“三层便是客房,大可‘相与枕藉乎屋中’!”
对方爽朗一笑,拿着灯笼迈进了大厅。
一开始,众人挑的都是自己有信心的谜题,对率自然高。随着剩余灯谜渐少,猜错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来猜谜的人也变得少了。
长桌靠窗的位置坐着位温文尔雅的少爷,见另外两人已能应对得游刃有余,便专心看向窗外,紧盯着一道妃色身影。那身影虽是女子,却灵动非常,自如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双大眼睛时刻关注着解谜情况,看到对的示意便飞身取下灯笼,轻轻巧巧地传给门前伙计,若看出示错,便拿上伙计又抹上浆糊的纸条,粘回原处。察觉到有人打量,那姑娘迎着目光看了回来,见是他,又嫣然一笑,翩然跃到另一处被取走谜题的花灯下。斑斓灯火映得她面容清晰,正是改作民间打扮的小燕子。
少爷听那拿着纸条进门的人报对了答案,冲小燕子笑着点了点头。小燕子摘下灯笼,打量了一圈四周,笑嘻嘻地自行走进门来,送出灯笼后问桌前三人道:“三位考官大人可还辛苦?要不要我去给你们再端一壶茶来?”
三位“考官”便是乔装过后的紫薇、尔康和永琪。永琪不答反问:“你呢?跑跑跳跳,脚不沾地了这么久,不累吗?”
小燕子得意:“脚不沾地,可我有轻功啊!你也太小瞧我。”
紫薇离窗最远,看不清外面情况,问道:“剩下的花灯还有多少?感觉猜出来很多,可怎么还是人挤人的样子?”
小燕子笑道:“过半了。有的人吃完元宵之后又把灯挂了回去,说是‘好东西不如拿出来大家开心’,咱们的灯笼那么漂亮,纯放出去给人看都被争抢呢!”
尔康翻了翻谜题册子:“直隶和江南的地名猜出来的最多,越是边疆的地方就知道的越少了,也是常理。”
柳红在招呼客人的间隙走过来:“太辛苦你们了。二楼包厢给你们留好了位置,餐也已经备好了,快上去吃吧。这会儿还在猜谜的人,都是肚子不饿的了,我让轮班的伙计接替上你们,对着册子找答案,就算慢一些也不碍事的。”
四人闻言,也不好再坚持,便起身上楼。
包厢正临街,推开窗就是星河般耀眼的灯火。小燕子兴奋道:“天上要是有神仙,看到人间这么美,也会忍不住下凡吧!”
永琪小心地将她拉离窗边:“神仙下不下凡我不知道,但你现在还变不成不用吃喝的神仙!快坐下吃饭,万一再胃疼就不好了。”
尔康将紫薇缓缓扶到座位上:“紫薇,这都是你家乡的特色菜式吗?快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紫薇望了眼桌上,笑道:“宫里虽然也是鲁菜,但这里的还是更家常,少了那些繁琐的讲究,看着亲切有食欲多了!”
“‘有食欲’这个评价,就是我现在最想听到的话啦!”话音刚落,柳青笑着推门进来,柳红和金琐从他身后走出。柳红开始倒酒,金琐将四碗元宵分到众人面前。四人连忙站起身:“怎么还让你们专门上来一趟?”
柳青举起酒杯:“底下确实忙,所以场面话我也就不多说了——感谢诸位的种种帮助!今后这个会宾楼,也是你们在宫外的家,随时等着你们回来!”
众人没有多言,都一饮而尽。
紫薇心疼地握住金琐的手,看着柳青:“你们团团转了一下午,先前垫的点心早就不够了吧?这里的菜这么多,吃一些再走吧?”
小燕子拉过柳红:“是啊,你把我们换上来了,自己却一直不休息,是要我们大过节的吃不下饭吗?”
柳青想了想,出门交代了几句,终于踏实坐下来,长舒一口气:“做个生意,可真是不容易!”
小燕子见他总算放松一些,笑道:“说好要永远自自在在的那个柳侠客呢?如今为了养家攒老婆本儿,不还是乖乖受起了苦和累?”
柳青梗着脖子:“你还是只燕子呢,现在不还是收起翅膀安心待嫁,又比我自在在哪了?”
小燕子一噎。
柳红舀起一勺元宵:“按说,紫薇还没出孝,是还要再等一等,可小燕子完全没这些挂念。去年福二少爷和西藏公主成亲的时候,怎么你们的婚礼没一起办了?”
永琪叹了口气:“皇阿玛曾经动过这个念头,可太后去年一直在五台山念佛,没有她的当面首肯,格格们的婚事是不好操办的。再说,小燕子也想多陪陪紫薇。”
小燕子学他的样子叹了口气:“你们不懂!我是为了尔康好。”
紫薇奇道:“这话怎么说?”
小燕子一摊手:“明明自己年纪最大,定情最早,结果两个小兄弟倒先成了亲,他心里怎么能憋得住这口气呀!”
紫薇羞得打她,尔康作揖告饶,大家笑成一团。
永琪尝了口元宵,笑道:“金琐,这个味道真的完全不输宫里,少了油腻还多了些清香,你的厨艺真是不能小瞧!”
金琐笑道:“只是改动了一些配方而已。而且这只能算作点心罢了,比起大厨还差得远呢。”
小燕子受不了了:“哎呀这个金琐,把她家小姐的聪明劲儿都学到了,可怎么把这贬自己的毛病也学过去了?我是怎么也纠不过来了,尔康,看你的了!”
尔康目光温柔地望着紫薇:“我看紫薇似竹空心而有节,满腹才学还能保持谦虚,何须纠正?五阿哥,你该教教小燕子才是。”
永琪笑着拱手:“见谅见谅,小燕子只是‘山中竹笋’,还在扎根,尚未拔节,要理解紫薇的境界仍需时日。”“山中竹笋”的出处本是嘲讽,但也因为太出名而成为了小燕子在学堂上学过的第一副对联,早被纪晓岚掰开揉碎讲得透彻,此时提及,已纯是玩笑意味。
小燕子果然记忆犹新,气得用筷子敲他:“你损我?你才‘嘴尖’!你不怕打,你才‘皮厚’!多的是大学问家,你和他们比也是‘腹中空’!”
其他人笑着看热闹。
“小燕子的反应居然挺快!”尔康笑着抿了口酒,“咱们写了那么多灯谜,到现在就说了个‘竹笋’和谜语沾边,是太辜负这良辰了。小燕子,我正经出一个谜语给你猜,好不好?”
小燕子摩拳擦掌:“不要小瞧我哦!虽说你们拿诗编成地名的本事我没练会,但猜谜语该怎么动脑筋,我可一点不差的!你尽管说!”
尔康笑道:“那你听好: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这是什么?”
“这个简单!”小燕子刚要回答,眼珠又滴溜溜转了转,看向金琐:“金琐,你猜出来没有?”
金琐笑道:“是太阳吗?”
小燕子摇头:“不对。”
金琐看向柳青柳红,兄妹俩看向尔康,尔康看向紫薇,紫薇看向永琪,永琪也一脸莫名,忍不住问她:“那你说,是什么?”
小燕子再憋不住,噗嗤一下笑出来:“是狗嘴!”
众人齐齐发问:“为什么?”
“画出来,狗嘴巴就是圆的;写出来,一个‘口’字是方的;冬天天冷,缩起来嘴巴当然短啦;夏天出汗,它伸出来舌头喘气,就变长啦!”
大家哄堂大笑。
尔康笑得拍案:“小燕子居然学会了边解谜边骂人!可惜记师傅没看见这一幕,不然一定觉得你出师,再也不好意思教你了!”
谈笑之间,宾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