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2,658贴子:75,491,032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厉害,写的很精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2楼2018-03-31 22:31
收起回复
    没钱
    到了北朔州,高纬成了光杆司令,没办法,身边没人,北朔州待不下去,高纬转头回了齐都邺城。
    晋阳失守的消息传到邺城,高纬正跟大臣开会呢。这次的会议是高纬开的最成功的一次,上下意见达成一致:大赦天下,重金招募天下英才,抗击北周!
    会开的很好,接下来就看执行情况了。
    高纬是真没个正行,说要重金募士,士来了,高纬不愿掏钱了。江山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白花花的银子掏着真心疼。总有这样的人,包括现在相当一部分公司老板,给自己花钱,便宜的不要,什么贵买什么,员工迟到十分钟就扣一天的工资,加班费一分没有,这种人叫只爱自己,高纬就属于只爱自己。对了,他还爱冯小怜。
    广宁王高孝珩建议:趁北周后方空虚,分兵进攻土门关和潼关,做出要打并州和长安的架势,抑制周军进攻势头,迂回到周军侧后,然后前后夹击周军。皇上把宫女和珍宝拿出来,赏给将士,鼓舞士气。君臣协力,定能退敌。
    就当时的情况分析,高孝珩的建议确实不错。对于这么好的主意,高纬只同意一半。
    前半部分说打仗,高纬听不懂,但是同意;
    后半部分说要他给钱,给女人,他听懂了,但是不同意。
    高纬只爱自己,钱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扔都行,别人想要,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你要干什么,我就是没钱!
    皇帝不愿出钱,大臣又急着招募军队。无奈之下,在皇帝跟大臣的互相妥协下,北齐想出了一个千古绝伦的‘妙招’---卖官!
    用卖官的钱招兵,或者来当兵直接给官,北齐中层官员多的数不过来。此时的邺城大街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甲拿着委任状跟乙说:大哥,我不识字,你帮我看看写的什么?
    乙看了看说:兄弟,不错啊,恭喜你,你是个开府了,师团级干部。
    甲一听这么大的官,挺高兴,又问:那上面写没写,我上哪儿领将军印、统兵啊?
    乙说:不用问了,你跟我走吧,我是个大将军,你是我的第一个手下......
    这个时期的北齐,你要是弄了个都督这样的营连级干部,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175楼2018-04-01 14:16
    收起回复
      2025-11-11 14:13: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齐亡
      历史上任何一次反败为胜,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主将极具感染力的演讲起了很大的作用,把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极致,上下一心,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创造奇迹,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的北齐想力挽狂澜,也需要这么一次提高士气的演讲。
      大将斛律孝卿建议高纬,给北齐上下将士来一次有感染力的演讲,重振北齐军心。高纬是个结巴,这点斛律孝卿很清楚,指望高纬演讲得太好,不大现实,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斛律孝卿知道这位老兄不靠谱,还专门叮嘱高纬,尽量说的慷慨激昂一点,煽情一点,口吃不要紧,话不够,戏来凑,再流点泪,效果会更好,演讲稿都替高纬写好了。
      不知道高纬哪根神经搭错了,还是自己的口条配不了斛律孝卿的稿子,反正是一上台就忘词,啥也没说,就在台上哈哈大笑,止不住的大笑,笑声会传染,旁边的宦官也都跟笑。底下的士兵没笑,觉得这就是一帮没心没肺的玩意儿。
      北齐最后的机会让高纬这么笑没了,汉武帝的李夫人一笑倾国,高纬一笑亡guo。
      过年的时候,北周进围邺城。此时的邺城,没心思过年,天天想着往外跑。就像《围城》写的,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拼命想出来。
      北齐军队完全被吓破了胆,高纬派尉世辩带一千骑兵去侦查敌情。尉世辩带着1000多骑兵,跑到城外土山上往西望了望,看到一群乌鸦腾空而起,以为是北周军队的黑色旗帜,吓的立马往回跑,一口气跑出去几十里,头都不敢回。
      指望这帮酒囊饭袋,守邺城是不可能了,接下来怎么办,高纬又没主意了。
      叫人,开会!
      这次各家说法不一,搞得高纬头很大。高纬想当皇帝是为了好玩,现在这皇帝当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大臣们没个统一的意见,高纬只好再次发挥他的特长:跑。
      大臣们综合了皇帝的意见,定下了如下方针:南撤。撤到黄河以南,守黄河。黄河再守不住,往南去陈朝政治避难。
      撤退还是逃跑,这些拽词的事自然有大臣考虑,高纬在这种情况下只考虑一个问题---不当亡guo之君。
      为了不当亡guo之君,高纬决定传位给太子,这样亡guo之君就是自己的儿子,跟自己没关系,高纬仅有的一点的聪明劲都用在这上面了。
      577年正月初一,8岁的北齐太子高恒即位,高纬给取了个特别不要脸的年号---承光。其实这就属于脱了裤子放屁的做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自己做的孽终究是要自己来还,历史还是把这笔账记在了‘太上皇’高纬头上。
      高纬出逃,邺城人心惶惶,守军吓破了胆,这仗基本不用打。齐国首都邺城竟然比平阳城都好打,一个国都,只坚持了一天,邺城就被攻破。高纬连黄河边都没跑到,就因为高阿那肱的投降被抓了回去,北齐灭亡。
      公元577年2月 4日,高纬被押回到邺城,宇文邕以礼相待,亲自迎接,高纬一句话差点让宇文邕从台阶上滚下去。
      高纬见宇文邕就提了一个要求:把冯小怜还给他。
      北齐就这么亡了,真没劲,我也知道不精彩。就这么个一边倒的局势,起初还整的我热血沸腾的,说实话,写周、齐决战,都不如写东、西魏的邙山大战过瘾。好吧,亡了就亡了,咱提一下主角杨坚。
      整个北周灭齐的直接战役中,杨坚几乎没露脸,打的仗只能是中规中矩,跟着大家伙撵北齐士兵。杨坚立功主要在清剿北齐残余势力。杨坚跟着宇文宪先后清剿了信都的任成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又把范阳王高绍义撵到了突厥。
      后来,高绍义在突厥的支持下,在东北一带建立起了北齐流亡政府,一直跟北周和后来的隋朝对着干,这是后话。


      180楼2018-04-01 14:24
      回复(1)
        落幕
        亡guo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死亡率极高,跟谁都没关系,这是政治需要,高纬也一样。
        没过多久,北周有人告发高纬、穆提婆、高延宗谋反。
        高纬、穆提婆极力辩解,就差把祖宗十八代都叫来出来赌咒发誓,绝对没有谋反。高延宗自始至终一句话没说,高延宗看到谋反名单就明白了,这是政治,不管他是不是申辩,就是拿出十样甚至是百样证据,都没用,他们都必须死。
        这是诬告,大家都知道,杀人找个理由罢了。
        外乱不止,留着高纬这样的北齐旗帜,只会让北齐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打着匡扶北齐旗号起来造反的。这也是明朝朱棣造反成功之后,还对朱允炆一直念念不忘,终其一生都要“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原因。宇文邕这么出色的皇帝,自然不会给北齐留下任何机会。
        史书记载:高延宗听完诬陷,‘独攘袂泣而不言,以椒塞口而死’。意思就是死命往嘴里塞胡椒而死,高延宗这种死法也是闻所未闻的。我个人对高延宗的死亡原因判断应该是:物体进入人体主要呼吸通道或呼吸器官而被物理性窒息或化学物质进入肺部导致肺部功能丧失,从而导致人体的缺氧或中毒而死。
        说的简单点就是---呛死的。
        伴随着高延宗离奇的死亡,宇文邕族灭北齐高氏,以这样残忍的方式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争霸的局面。至此,北齐的大幕缓缓拉上,继续尘封在史书的时光里,等待着下一次被打开。


        181楼2018-04-01 14:30
        收起回复
          下一章比较无趣,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跟感慨,于历史发展无碍,不喜欢的可以直接跳过。


          182楼2018-04-01 14:33
          收起回复
            悲苦的女人们
            文学家对美女很青睐,写美貌让世人趋之若鹜;
            史学家则一直对美女有偏见,习惯性把亡guo的责任推向女人;
            一个文笔极佳的史学家通常先把女人写得美若天仙,然后再写她们祸国殃民。
            我一向很鄙视史学家这种观点,没有冯小怜,高纬就会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男人把江山搞丢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女人去背黑锅,太不要脸。
            说难听点,这就是**逻辑!
            朝代更迭时,对国破家亡的女人们记载很少,寥寥几笔也尽是屈辱、痛苦,噩梦般的经历。
            西晋惠帝女儿临清公主,在西晋灭亡时,公主之尊,卖身为奴,受尽凌辱;
            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的嫔妃公主有几百人,宫女民女三千多人,从河南开封一路押往黑龙江,路上不断有人自杀,一个月就死了一半。当自杀成了普遍的选择,死都成了一种解脱,我实在难以想象,她们经历了怎样的屈辱;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以宋朝为鉴,在煤山上吊前,逼皇后、贵妃自尽,杀了幼女昭仁公主,砍掉了长平公主的一只胳膊。
            这些记载都从侧面印证一个事实:亡 guo 女人的悲惨是生不如死。
            高纬的后妃们后来虽然生活清苦,潦倒到靠卖蜡烛为生,相比之下,竟然是幸福的。
            其实看了这么多史书,在南北朝、隋朝时期甚至整个封建历史的女人,不管是出身贵族还是贫民家庭,都是一样的可悲:
            她们从未幸福过。
            上层的贵族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更是苦不堪言。据说,甬剧有出著名曲目叫《典妻》,光是名字就够让人心酸的,女子一旦结婚,就成为丈夫的私人物品,就像一头牛,一张桌子,一把锄头。租妻、质妻、典妻、卖妻这些看着都觉得道德沦丧的字眼,竟然以一种风俗流传着。女人像一件商品被买来买去,尝尽了人间的悲苦。
            封建时代的女人是时代的牺牲品,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中国有多长时间的封建历史,就有多长时间的女人悲剧史。当国家被征服时,女人就会像一件物品一样被奖励给胜利者,战乱逃亡时,又像一样毫无用处的东西被人随意的丢弃,任其饿死,感受世间的苍凉。高纬死后,冯小怜被武帝赏给了北周宗室宇文达,后来宇文达被杀,冯小怜又被赏给了李询,冯小怜最后被婆婆虐待而死。
            好不容易捱到和平时期,女人还要承担联姻、生儿育女、男耕女织,三从四德等等各式各样的不平,正是这样对女人人性压制的历史,才造就了女人的弱势。
            中国女人的忍耐力比男人要强,我想,原因也大抵如此。
            不管是还债,还是补偿,现在我们都应该对女人有更多的宽容。都说‘前人先辈们’死伤千万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太平安宁的生活,我们对为了现在的幸福做出过牺牲的人应该持有足够的敬意,我想这些“前人先辈们”不光指战场上牺牲的男人,还应该包括那些没有留下名字,却也为时代牺牲的女人们。
            化用一句司马光的话:若论古今悲苦事,请君只看女儿身。
            补偿也好,真爱也罢,对身边的女人好点,总没错。


            183楼2018-04-01 14:36
            收起回复
              真喜欢楼主的文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4楼2018-04-01 16:27
              收起回复
                定州门事件
                生活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我们不想要的。比较起来,似乎第二种更让人郁闷一些。
                577年2月,因平叛有功,随国公杨坚升任定州总管。
                定州不只是现在的河北定州,包括中山、常山、博陵、北平、巨鹿5个郡,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北部、北京等一大片地区,治所在定州。按照宇文邕的蓝图规划,灭掉北齐之后,北周就要对北方的突厥动手。要是征伐突厥,定州就是个极其重要的军事基地。所以,从这方面看,宇文邕对杨坚的安排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呢,杨坚去上任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十分郁闷的事---定州门事件。
                为了避免有些人失望,我先说一下,这个“定州门”事件不涉及艳照。
                自东、西魏开始,不管西魏还是突厥来打定州,都是自西面来,所以,定州不管打仗、战备、还是搞军事演习,都要关上西城门。要经常关上西门防御,久而久之,西门就一直关着,不开了。
                打仗的时候不开,可以理解,不打仗的时候也不开,这样就很不方便。比如,定州人要往西去山西,走到西门,西门不开,只能绕道走南门或者北门,(走东门的是傻蛋,不予讨论),出了城再绕道往西走,这样给定州人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所以,有人上书当时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把西门开开,方便出行。
                高洋不同意,还一时兴起,随口说一句:将来会有圣人来打开它。
                这圣人的说法,要是一般人说,也就算了,可偏偏是高洋说。
                高洋是历史上著名的重瞳人,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种奇异的眼睛历史上极为罕见,像发明汉字的仓颉,‘尧舜禹’的舜,西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所以,在古代重瞳往往被看做是圣人的标志。虽然现在咱们看高洋那‘早期白内障’的眼睛,跟圣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在北齐,高洋就是圣人。
                既然‘圣人’高洋这么说,定州城的老百姓为了方便,就等着、盼着圣人来。
                杨坚在肆州打完高绍义,就从肆州往东去上任。杨坚没听说过定州的故事,不知道定州西门不开,按照习惯从西面来,肯定走西门入城。
                守城官见新任长官站在西门外,总不能在城头上喊一嗓子:“你去走南门吧,西门不开。”守城官要敢这样,杨坚不撸了他才怪。这些当官的不傻,为欢迎新任长官,挣个印象分,就把西门给打开了。
                这样,杨坚就大摇大摆的走西门进了城时,定州人看着他一脸惊讶,杨坚一脸疑惑:都看我干嘛,脸上又长粉刺了?
                有些人想拍新来的总管大人的马屁,就奉承说高洋预言的圣人就是杨坚。杨坚听完他们说西城门的故事,知道这是底下的人拍马屁,也没多想。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圣人这称呼,先不管是不是,起码听着舒服。可是,‘杨坚是圣人’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宇文邕耳朵里。
                宇文邕觉得这不是好事,那对杨坚就真不是好事了。
                于是,定州总管杨坚被调任亳州总管。亳州在现在的安徽亳州,亳州经济相对落后,在北周,属于要啥没啥,又不打仗,军事地位也一般。所以,看着是平调,其实就是降职。
                杨坚很是郁闷,人家喝凉水塞牙,他走个路都能被贬官,真是背到家了。杨坚虽然郁闷,但也没说什么,收拾收拾上任去了。
                出发那天,庞晃来送行。
                庞晃傍上杨坚之后,杨坚升官,庞晃也算跟着迈了两个台阶,杨坚是定州总管,庞晃是常山太守,是杨坚的下属,俩人来往比较频繁。定州门事件,庞晃也替杨坚很不值。庞晃胆子就是大,送行宴上就劝杨坚起兵,信心十足的说: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
                此时的杨坚年近不惑,已经不是当年宿醉的毛头小子了,这些年岁月的磨练沉淀,相当能沉得住气。他微笑着,看着这个‘庞大胆’说:还不到时候(时未可也)。
                杨坚让庞晃继续练级,等着他的召唤。


                185楼2018-04-01 19:55
                收起回复
                  2025-11-11 14:07: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出师未捷身先死
                  突厥收了北齐高绍义这个小弟,就要替小弟出头,578年4月出兵入侵幽州,烧杀抢掠。
                  其实突厥经常入侵。
                  北齐、北周整天抢地盘、干仗,为了稳住突厥,北周、北齐都承认突厥是大哥,每年给大哥上贡,送礼。跟突厥拉关系送礼,倒也不是为了让突厥帮自己打架,只是让突厥别管,北周、北齐内部矛盾,内部解决。
                  所以,北周一直以来对于突厥时不时的骚扰边境抢劫,基本都是保持克制,外交部嚷嚷几嗓子,完事。
                  这次,突厥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要吃大亏的。
                  北周灭了北齐,统一北方,又搞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一下子北周的实力大的惊人。宇文邕信心爆棚,继续扩张军备,打突厥、平江南,一统天下,宇文邕一一提上了日程。宇文邕也不是自大,他确实有这个能力,也具备了这个实力,只是没料到上天是个小心眼,总爱妒忌个英才啥的。
                  突厥这时候再来骚扰,活该把你牙打掉!
                  宇文邕正打算收拾突厥,出出这些年的恶气。突厥先惹了北周,宇文邕这次一点不客气。
                  578年5月,北周五路大军北伐突厥,突厥多少年都没见过这阵势了,一看宇文邕玩真的,迅速全线进入防御状态。
                  只可惜天妒英才,刚出发几天,周武帝宇文邕病逝于途中,享年36岁。
                  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都说“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人民是不幸的,但是作为宇文邕时期的百姓却又是幸福的,这样的矛盾更加彰显了宇文邕作为皇帝的出类拔萃。
                  每次读《周书》的时候,我都会在《武帝纪》停留很久,为周武帝英年早逝感到无限惋惜。唐代名臣虞世南提到宇文邕时,评价极高:“周武虽勾践、穰苴,亦无以过也。”。
                  我也给出自己的评价:周武帝宇文邕,南北朝时期最称职的皇帝,没有之一。


                  186楼2018-04-02 09:34
                  收起回复
                    白眼狼
                    ‘龙生九子’说的是亲兄弟也会不一样,主要强调不同。但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龙生九个儿子,个个不是龙。按这个字面解释,‘龙生九子’这个成语很合适宇文邕。
                    雄才伟略的周武帝宇文邕真是各个方面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儿子。
                    宇文邕去世第二天,千年奇葩皇帝宇文赟即位。
                    宇文赟即位后第一件事,立马给自己的玩伴郑译升了官,由吏部下大夫越级提拔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代他处理朝政。
                    郑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所以我们先说两句。
                    郑译,字正义(臭不要脸),家族背景深厚,出身北方七大家族的荥阳郑氏。郑译学习还行,音乐方面很突出,还会骑射,勉强算是全才吧。郑译从小就过继给了宇文泰的妹妹平阳公主,也因为这层关系,郑译经常跟宇文泰的儿子们一起玩,跟宇文泰的几个儿子关系都不错,算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太学的时候,郑译跟杨坚是同班同学。
                    郑译最大的特长就是:很会陪着太子宇文赟玩。郑译跟一个叫刘昉的,是太子的‘左右护法’,专门变着法子陪太子玩,让太子高兴。太子变成了皇帝,自然不会亏待自己人,越级提拔了郑译。
                    亲爹死了,宇文赟没有丝毫的悲伤,不哭丧,不守灵。
                    历史上,即位不哭丧的有。汉废帝刘贺继承帝位,不哭不拜;宋英宗赵曙登基也是不哭丧,也不守灵,谁劝也不去。看起来宇文赟也不算太过分,可有一点我要提醒一下,刘贺和赵曙接帝位的都不是亲爹,都是叔叔无子,才传位的。
                    宇文赟这可是不折不扣的亲爹啊!
                    宇文赟不光不哭丧,当天晚上指着他爹的棺材大骂:“老东西,你死晚了!”。不知道这孙子哪来的这么大恨?当天晚上,去他爹的后宫里,把喜欢的后妈给睡了,这孙子干的这些都不叫人事。
                    历史上有的称呼宇文赟为周宣帝,有的称呼天元皇帝,我觉得对于这类不孝的人,另外一个称呼或许更贴切---‘白眼狼’。
                    我们要搞清楚宇文赟为什么会这样,就得先搞清楚,人为什么会不孝?
                    其实这个原因很复杂,像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童年阴影、心理疾病、自身情况等等,都会引起不孝。
                    那宇文赟不孝的原因是什么呢?
                    打的!
                    宇文赟是宇文邕的长子,13岁被立为太子。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宇文邕对太子也是寄予厚望,给他取的名字“赟”,就能看出宇文邕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文武全才。可是名字只能是一种希望,就像取个‘孙串出’的名字,却并不代表,长大了就能比孙中山厉害两倍。
                    事实上,宇文赟的‘文武’,指的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
                    宇文邕多英武的一个人,从小对太子严格要求,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宇文赟是个文不行,武白搭的饭桶级人物,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主儿。他爸爸宇文邕又是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这样性格的两父子碰撞在一起,宇文赟的日子不太好过。
                    从小开始,宇文赟一犯错,宇文邕就狠揍,用棍子打、鞭子抽,为了让宇文赟长记性,宇文邕下手挺重,经常打的宇文赟鬼哭狼嚎,满身伤疤,知道的这是亲爹教育儿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后爹虐待孩子呢。
                    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宇文赟能力上没什么进步,演戏水平倒是一天天见长。宇文赟为了少挨揍,不会做,但是会演,就开始了,面上一套,背后一套,‘跟老爹斗,其乐无穷’的演员生活。
                    就这样,怨恨在宇文赟的心底深处疯长,一直到老爹死的那天彻底爆发。


                    189楼2018-04-02 10:16
                    收起回复
                      清算
                      所有末代皇帝,甭管亡 guo 是不是他的罪过,一准都有个行为:自毁长城。(参照高纬)
                      宇文赟跟高纬挺像一家人的,都属于王ba蛋皇帝,非说说俩人的区别的话:高纬变态,乱杀人;宇文赟不变态,也乱杀人。
                      宇文赟即位之后的第二件事是:清算。
                      算账清单上有三个人:宇文宪,王轨,宇文孝伯。
                      宇文赟比高纬要恋权,第一个要干掉宇文宪,就是为权。因为宇文赟觉得对他威胁最大的是五叔宇文宪。
                      宇文赟觉得宇文宪有三点威胁最大。
                      第一、功高。宇文邕在位的时候,宇文宪就是大冢宰,百官之首,宇文邕执政时期甚至宇文护时期,北周所有的胜仗,宇文宪都参与了,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宇文宪在军队威望极高。
                      第二、有可能专权。之前出了个宇文护,专权16年,宇文宪怎么看都像具备复制宇文护的条件。
                      第三、辈分。宇文宪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的弟弟、宇文赟的叔叔。看着无聊,但是这点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宇文赟之前,北周的皇位都是兄终弟及,宇文泰的儿子轮着做,宇文邕排行老四,宇文宪排行老五。按照这个排下来,最应该当皇帝的是宇文宪,不是他宇文赟。
                      鉴于以上三个原因,宇文赟不埋他爹,也得先杀宇文宪!
                      白眼狼先找托孤大臣宇文孝伯,跟他许诺:你帮我杀了宇文宪,他的官职都给你。
                      宇文孝伯回答的很干脆:不干!
                      “你不愿意干,自然有人愿意干,给脸不要脸的家伙,回头收拾你。”
                      宇文赟跟郑译商量,派心腹于智去宇文宪家偷偷监视,想找点证据,办宇文宪个谋反大罪,可是人家宇文宪光明磊落,于智智商又不行,没找到。
                      没找着?
                      算了,先杀了再说。
                      宇文赟把宇文宪骗进皇宫,让于智跟侍卫们一拥而上,勒死了宇文宪。
                      百官之首,宇文赟就这么给杀了。杀是杀了,总的有个罪名吧,给一个交代,要不然人家老婆孩子天天堵在皇宫门口要说法,烦也能烦死。
                      宇文赟让宇文宪的部下诬告宇文宪谋反,但是宇文宪的部下个个都是硬汉,誓死不从!
                      宇文赟告诉自己出事要果断,既然不听话,也先杀了吧,先杀了,再想罪名。
                      宇文赟灵机一动,对了,两件事凑一块,不就是证据了:
                      宇文宪跟部下图谋造反,罪名成立,被英明的皇帝发现,全部处死,皆大欢喜。
                      当时人也不傻,给宇文宪的部下发明了个很贴切的称呼:“伴死”。
                      宇文赟这种人智商低,还死不承认,弄出来的闹剧,实在就是笑话,只是可惜了宇文宪这样的人才。


                      192楼2018-04-02 10:49
                      回复
                        一个爱告状的人
                        如果说杀宇文宪勉强算作权力斗争,是公事的话,那杀王轨就彻底是为了泄私愤。
                        小时候,我也不是个乖孩子,砸了人家的玻璃,薅了人家的庄稼苗,偷人家的西瓜,样样不落。每次闯了祸,必然有一个人跑到我家里告诉我爸妈说,这样的小孩子得教育,他之所以告状,也是为我好。在我父母表示感谢,送人离开后,我妈常常会用笤帚‘温柔地’教育我一番,偶尔我爸也会‘微笑着’参与进来。
                        事后,我并不会反省,教唆他儿子把鞋扔到饭锅里,有什么不对,只会恨死了那个告状导致我挨揍的人。
                        对于宇文赟来说,王轨就是那个告状的人。
                        宇文赟挨的打,除了自找的,就是因为王轨告状。
                        不幸的是,两样都不少......
                        比如,576年,宇文邕派宇文赟挂帅出征吐谷(yu)浑。古代太子出征一般情况下就是见见世面,攒一些政治、军事经验,跟着久经沙场的老将学习学习,是挂名元帅,具体当仗的事,一般由手下大将负责。宇文赟这次吐谷浑情况也类似,宇文赟挂名,具体军事行动由王轨负责。
                        出了京城,宇文赟忽然觉得外面的空气都是清新的,到处弥漫着自由的气息,心情轻的可以飞 。
                        究竟要去干什么,宇文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由了。终于没老爹管着了,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可以给心情放个假,好好轻松轻松。人一放松就容易干了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以宇文赟的德行来说,干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简单来说就是-----惹事。
                        郑译跟着太子一件没落下。
                        回到京城之后,以国家为己任的王轨一件不落全告诉了宇文邕。宇文邕勃然大怒,一件不落地全给宇文赟算成了鞭子。那鞭子抽的,就跟不要钱似的,把太子打的鬼哭狼嚎,哭爹喊娘的,差点把太子打死。郑译也被狠狠打了一顿,然后革职罢官,卷铺盖,滚蛋!
                        自此,宇文赟和郑译对王轨恨入骨髓。
                        其实,王轨并不是爱打小报告的小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北周忠臣,忠到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周书》对他的评价是:质朴直率、刚强正直。只要对宇文邕好,对北周有利,王轨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绝不含糊。
                        只是,碰上太子烂泥扶不上墙,就显得王规特别爱告状。


                        193楼2018-04-02 10:53
                        回复
                          已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4楼2018-04-02 11: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