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2,620贴子:75,520,382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隋,包括唐前期。基本还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模式里。所以皇族内讧那是常态,骨肉相残也是经常上演。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12楼2018-04-04 14:58
收起回复
    试探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升官归升官,信任不信任,另说。
    宇文赟破天荒地设了五位皇后,一般说来,后宫肯定得乱套。历朝历代,皇后跟妃子,地位不对等,都经常争风吃醋,打成一锅粥,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你让我流产,我就让连孩子都怀不上;你把我爹贬到大西北吃土,我就要你哥哥的命!
    现在,五位皇后,大家地位平等,谁也不用听谁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更应该是家常便饭。可是事实上,宇文赟的后宫完全没有波涛汹涌的记载,甚至连点微风涟漪都没有,几个皇后处的跟好姐妹似的。
    这都得感谢杨丽华这个首席大皇后。
    杨丽华是杨坚的长女,贵族出身,家教好,温柔贤良,而且不嫉妒,标准的好皇后,绝对的贤内助。按道理宇文赟能有这样的皇后,真得给他爹多磕几个头,给自己挑了个这么好的皇后。
    可宇文赟的词典里,根本就没有‘感恩’这个词。
    小时候被打的阴影,在宇文赟心里结了疤,随着年龄的增长,宇文赟脾气越来越暴躁,性格越来越乖戾,朝神经病那个方向越走越远。宇文赟在后宫更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喜怒无常,经常没事找事,找茬打人。
    有人问:他这样就没人管吗?
    别说管,就是敢顶撞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抽鞭子、打板子,经常打的皮开肉绽、鬼哭狼嚎的,还有那极为震慑人心的天杖,基本打一次半条命都没了,谁敢管?
    杨丽华是首席大皇后,跟宇文赟接触最多,更是首当其冲,但是杨丽华出身贵族家庭,也是见过大世面的,根本不怕宇文赟无理取闹这一套。
    一次,宇文赟不知道是神经短路,还是喝多了撒酒疯,故意没事找事,对杨丽华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杨丽华没做错什么,就不怕他这套,说一句、顶一句,一句也不示弱。
    有过吵架经验的人都知道,吵架基本上都是这么升级的。
    杨丽华把宇文赟气的暴跳如雷,说要族灭杨家,而且现在就先赐死杨丽华,逼杨丽华立刻自杀。
    杨坚的老婆独孤氏接到信儿,顾不上什么仪态了,一路小跑地进了宫,见了女婿就磕头求饶。看丈母娘头都磕出血了,宇文赟才算气消了点,拂袖而去。
    本来就是一场小两口吵架拌嘴,宇文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事后,宇文赟越想越恼火,在他看来,杨丽华胆敢这样,就是仗着有位高权重的杨坚撑腰,说不定还是杨坚指使的。杨丽华仗着杨坚,敢这么顶撞他,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
    敢挑战我的权威,就是找死,嫌命长!
    宇文赟决定把杨坚叫来试探一下,看看杨坚是不是真的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不敢还则罢了,敢就立马干掉。宇文赟这可不是吓唬,他要干掉谁,从来不走正常流程,都是‘没罪名,先杀了再说’。事实上,宇文赟也确实打算这么干,跟身边侍卫交代说:“只要杨坚有一丁点不满或表情不自然,就立马做了他。”
    正常情况下,照宇文赟这个标准,杨坚基本死定了!
    可是杨坚来了之后,唯唯诺诺,问什么答什么,表情非常自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似乎这只是‘英武的皇帝’和‘忠心的大臣’一次普通的会面,场面一片祥和。宇文赟见杨坚还算老实、识抬举,就没再难为杨坚,让杨坚回去了。
    杨坚一出门,使劲按了按心口,把快跳出来的心脏压回了原位,长吁一口气:好险!
    从这次试探事件来推测,我感觉,杨坚应该在宫里有眼线,至少有消息来源,跟宇文赟身边的某个或者某些人关系不错。要不然,杨坚铁定得说“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台词。
    鉴于郑译跟杨坚曾是同学,可能性应该最大。


    213楼2018-04-04 19:42
    收起回复
      2025-11-11 12:2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老大要外调
      经过这次试探事件,杨坚觉得京城是待不下去了,再这么下去,早晚得出事,得想办法离开。
      怎么离开呢?
      杨坚一打听才知道,有人比他聪明多了。
      咱解释一下之前的疑惑:杨坚从老末到老大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怎么升官这么快?
      其实自打宇文赟开始设置四辅官,这个老大的位子就烫屁股。先是宇文盛,上任没俩月,被炒鱿鱼了。那老二尉迟迥就变成了老大,因为人员结构问题,代王宇文达跳级成了老二,老三是并州总管李穆,杨坚还是老末。
      你要是碰见一个拿着刀的疯子,第一反应肯定是躲得远远的。
      从579年下半年开始,宇文赟的性情就是个拿着刀的精神病,尉迟迥那是老狐狸了,看出门道了,不在京城待了,出去躲躲风头,跑相州干总管去了。
      老二宇文达倒是没那么多心眼,可是宇文赟让宗室王爷们一股脑的全部卷铺盖滚蛋,宇文达是被迫离京。
      老三李穆也是老滑头,想办法、找门路,升了官也不去京城,继续留在并州干总管,当他的封疆大吏。
      这些老家伙都看得很清楚:宇文赟这状态,升官有可能要命,还是躲得远远的,比较安全。
      年轻终究要有年轻的代价。
      杨坚还是太嫩,排在前面的老家伙全跑了,不到半年时间,杨坚就从老末升到了老大,原本是喜上眉梢,却就被宇文赟盯上了,接着就发生了紧张刺激的试探事件。
      这时候,杨坚才看明白:这些老东西真是人精啊!
      算了,我也跑吧。
      杨坚也开始找托关系门路,要外调。杨坚的门路是他的老同学,皇帝身边的第一宠臣--郑译。
      杨坚就找郑译,让老同学给帮忙留意能出镇一方的机会。郑译之前也办过这种事,中大夫柳机想跑,就是郑译给办的,给柳机派了个华州刺史的好差事。
      郑译说,这事不好办。
      郑译说杨坚这事不好办,倒不是为了‘吃拿卡要’,而是因为杨坚级别高,必须安排总管这样的封疆大吏才行,关键杨坚下手晚了,全国两个最好的位子,相州总管、并州总管已经让尉迟迥、李穆占上了,别的地方也有人,确实不大好办。碍于老同学的面子,郑译答应给想想办法。郑译拿没拿杨坚好处,我不知道,但是郑译真的给办事。
      郑译把杨坚的事放在心上,杨坚没等多久,机会就来了。
      宇文赟发现自己堂堂天元皇帝,古往今来最厉害的人,竟然没有一点军功!当太子的时候出了一次征,回来还被打成狗。特别是跟老爹的平齐之功相比,自己在‘武功’这方面实在拿不出手。于是,宇文赟决定南征--平陈!
      我爹灭齐、统一北方;我就平陈,统一全国!
      打仗在宇文赟眼里就跟搭台子唱戏一样,想打就打,什么也不考虑。
      宇文赟理想的主帅人选是郑译。
      郑译这人有三大特点:专权、音乐、长得好。
      别的?
      啥也不会!
      打仗?别开玩笑了,会骑马射箭并不等于会领兵打仗。
      郑译这脑袋瓜聪明的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但又不能说不去,眼珠子一转,来了主意:杨坚会打仗,又想离京。前阵子求我帮他,正好,跟我一起打仗吧,一举两得。
      郑译就哄宇文赟说:“平江南,这是大事,得派个王宫贵胄坐镇才行,别人去,恐怕对付不了啊。”
      宇文赟问他:“你觉得派谁合适?”
      郑译立马推荐了杨坚。
      宇文赟想了想:正看杨坚不顺眼,让他别在我眼前晃悠了,准奏。
      于是,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跟郑译的一起出兵南陈。


      214楼2018-04-04 19:43
      收起回复
        泪流满面啊!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最新章节。


        IP属地:福建216楼2018-04-04 19:57
        收起回复
          不用走了
          收拾行李的时候,杨坚感情很复杂:喜忧参半。
          喜的是能离开京城,离开宇文赟这个神经病,能保命了;
          ‘忧’其实是郁闷。
          年轻那会儿,碰上宇文护,让杨坚觉得好多事都不公平,可谁知道生活冲他摇摇手指说:还不够。然后,杨坚又碰上“定州门事件”。这好不容凭着国丈的身份,熬到了现在的位子,现在又得去地方。虽然扬州不是‘到处瘴气、生吃野味’的蛮夷之地,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都在长安,政治上又素来是人走茶凉,再回来是不是又得靠边站,谁也说不好。
          杨坚实在是郁闷的不行。
          既不想走,又不得不走,杨坚在这复杂的情绪折磨下,收拾东西就收拾的慢。没成想,慢还慢出了好处。一件事的发生,让杨坚不用走了。
          5月初九夜里,宇文赟突发兴致想去天兴宫,立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天晚上就出发。谁知道,第二天宇文赟突然病了,大队人马又着急麻慌的往回走。
          史书上也没记载到底是什么急病,反正回到宫里,宇文赟眼瞅着不行了。太监急忙叫值班亲信刘昉和颜之仪进去,说太上皇宇文赟要托付后事。宇文赟这病真的太急了,等刘昉、颜之仪到的时候,宇文赟连话都说不了了。
          刘昉、顔之仪本来是听遗诏的,进去啥也没听着,一脸迷茫的又出来了。
          虽然宇文赟说不出话了,史书上也没记载,但猜也能猜出来他要说什么。
          宇文赟已经是太上皇,不存在指定接班人的问题。只是静帝才7岁,肯定不能亲理朝政,这就存在大权旁落的问题,宇文赟无非就是想任命辅佐大臣,也就是谁来掌权,往后北周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历史上这种事经常发生,皇帝不能亲政或者不管事,大权旁落无非五类人:
          后宫、皇族宗室、功勋大臣、外戚和近侍。
          近侍包括太监、男宠之类的一些人,北周的太监没权力,不存在太监专权这个问题。宇文赟皇后都立了五个,标准的直男,不像西汉皇帝们有断袖之癖,所以先排除近侍这一项。
          北周喜欢政治联姻,功勋大臣基本都是外戚。对于北周来说,大权旁落的选项其实只有三个:后宫、宗室、大臣。有的史学家喜欢叫“帝后、帝胤、帝党三方势力”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朝代,情况略有不同。
          我个人觉得,尉迟迥当选辅臣的可能性很大。
          尉迟迥是宇文泰的亲外甥,孙女又嫁给了宇文邕,虽说是二婚吧,但也是经过册立的皇后,这时候已经是皇太后了,而且尉迟迥当时的职务是全国最大的相州总管,管着以前北齐大部分的地盘,再加上尉迟迥一生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在北周军界威望极高,所以,我觉得尉迟迥是辅臣之一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宗室的赵王宇文招、勋州总管司马消难、并州总管李穆正常情况下,也有可能,但是宇文赟这脑子属于一阵阵抽风型的,我也不好乱猜。
          究竟大权会给谁?
          在这个关键时刻,进去听遗诏的两个人:刘昉、颜之仪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只要这他俩口径一致,那说谁就是谁。
          很可惜,这俩人各怀各的心思。


          217楼2018-04-04 20:00
          回复(13)
            有没有感觉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特别多神经病、奇葩帝帝王。前秦的符生,北齐高家,南朝刘宋的少帝、前废帝、后废帝更是极品。
            最令我无语的是梁元帝,本来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要么君死社稷或是被俘,可他却“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秦始皇焚书之后还没有比这更大的文化浩劫,他焚书的理由竟然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他要死了关书什么事。


            IP属地:福建219楼2018-04-04 21:36
            收起回复
              两个近臣,两种想法。
              刘昉这个人胆大,心细,会揣摩心思,会阿谀奉迎,小人应该具备一切的条件他都具备。史书记载:“性轻狡,有奸术。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绝对标准的奸佞小人。
              顔之仪出身名门,颜回的后代,颜之推的亲哥哥。相比之下,弟弟颜之推更为出名,著有“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其实哥俩学问差不多,都是儒学的饱学之士,颜之推更出名,或许是他经历的更多,命运更为曲折,碰见的坏人更多吧。
              哥俩原先都在南方的梁国任职,梁国被灭,被俘到北周。哥哥颜之仪就留在北周当官--太子侍读;弟弟颜之推跑了,跑北齐去当官,路上还差点淹死。宇文邕灭齐,颜之推又被抓回北周,继续当官。隋朝取代北周,颜之推又接着在隋朝当官。
              这段四处当官的经历,颜之推自嘲说“三为亡 guo 之人”,可是我觉得这是对‘怀才不遇’有力的讽刺。有时候说怀才不遇,或许是,学问还不到,能力还不行。要是真人才,去哪都是人才。
              颜氏兄弟博览群书,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从根上讲,颜之仪跟刘昉就不是一类人。虽然都在宇文赟身边,刘昉对宇文赟阿谀奉承,助纣为虐,颜之仪则力劝宇文赟悬崖勒马。
              一句话,刘昉是小人,颜之仪是君子。
              眼见宇文赟都不能说话了,刘昉开始动脑筋,做自己的打算了。‘趁机捞一把’一直是刘昉的座右铭。看宇文赟的状况,肯定是要过去了,让刘昉也跟着过去,他肯定不干。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这样的前皇帝宠臣肯定要失势。再加上他跟郑译平时也没干什么好事,宇文赟死了,小皇帝不管事,再对辅臣没有拥立之功,早晚得被清算。不如趁乱做点手脚,还能弄个拥戴之功,继续荣华富贵。
              对于刘昉来说,最大的难点是人选问题。
              首先,刘昉要拥戴的人必须是功勋、宗室、外戚三选一,这是个基本条件。要是找个太守级别的地方官,他连宫门都进不来,肯定不行。
              其次,这个人必须德高望重,地位显赫,但也不能太高,像尉迟迥、宇文招那样的,拥戴了,人家也不感恩,那是人家应得的。
              最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人还得跟自己关系好。要是推举个王轨那样的人,上台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收拾他们这帮人,拥戴他们属于自己找死。
              这个人选确实不太好找,刘昉想了半天也没想好到底谁最合适,就跑去跟郑译商量。俩人掰着指头一个一个算下来,符合德高望重,地位显赫这个条件的人不少,但是跟他们关系好的,只有郑译的老同学杨坚了。
              杨坚是随国公,又是首席太后杨丽华的父亲,而且刚刚当了扬州总管,但资历稍浅、虽说有威望吧,但也不是‘皇帝老大,他老二’,在北周勉强排进前十。最关键的是,杨坚平素为人谦和,跟郑译是太学同学,跟刘昉关系也不错,完全符合要求。对于刘昉、郑译一伙来说,杨坚是个绝佳人选。
              对于刘昉的打算,颜之仪的脚后跟都会不同意!
              颜之仪打算拥立宗室赵王宇文招辅政,理由很简单:皇位是宇文家的,既然静帝年幼,就应该是宇文宗室的人辅政。宇文招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的弟弟,所有王爷里宇文招年龄最大,辈分最高,从血缘关系上讲,辅政最合适。
              在关键时刻,君子、小人立见分晓。这次北周权力过渡时期,最为关键的两个人,刘昉想的是发国难财,颜之仪考虑的全是国家。
              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这样,俩人各干各的。


              221楼2018-04-05 09:03
              回复(12)
                密谋
                颜之仪的想法很好,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因为宇文招不在京城,去年让宇文赟给撵走了。颜之仪没办法,就先找了大将军宇文仲,想在宇文招赶回来前,先控制住局面。
                本来打算上任扬州的杨坚,还没走,人倒是在京城,可是刘昉的麻烦也不小。刘昉、郑译这出戏的主演是杨坚,他俩是编剧兼导演。剧本都写好了,导演去找主演。
                主演说:不演!
                刘昉把计划一五一十的跟杨坚说完,杨坚同志很干脆的拒绝了:我不干!
                史书上一致的态度是:杨坚拒绝就是在装,杨坚拒绝的态度就跟绿茶瓶盖里的谢谢一样,不真诚,客气一下而已。对于这个观点,我个人不完全赞同。我不否认杨坚确实有装的成分:心里直痒痒,嘴上还在说不想。
                只是我认为杨坚拒绝,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
                不划算!
                刘昉的计划是:先矫诏,就是造假圣旨,让杨坚出任大冢宰辅佐皇帝,控制朝政。等局面稳定下来,刘昉、郑译这俩幕后推手,也得捞点好处。刘昉当小冢宰,做杨坚的副手、郑译当大司马,掌兵权。
                刘昉、郑译打的什么鬼主意,杨坚很清楚:这是矫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搞政变。一旦失败了,杨家满门抄斩;即使成功了,还有可能被架空,怎么看都不划算。
                杨坚心里很想干,却又怕做赔本买卖,表现得犹豫。
                戏台搭好了,唱戏的迟迟不来了。
                刘昉急了,颜之仪已经去找宇文仲了,政变这种事谁抢先控住局面,谁就成功,在这争分夺秒的紧要关头,杨坚还在这磨磨蹭蹭的。刘昉不耐烦的催杨坚:“你要干就快点决定,不干,那我刘昉自己干。”那意思就是你这唱戏的不来,我自己上去唱去,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杨坚依然犹豫不决。
                这时候,刘昉的搭档---‘非著名说客’柳裘出场了。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如更迁延,恐贻后悔。”大概意思是:你可想好了,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老天给你,你都不要,惹老天爷生气,回头还得收拾你,你要再犹豫不决,将来得悔死。
                柳裘长了一张好嘴,尤其引用了司马迁这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千古名句,让杨坚浑浊的眼睛突然一亮:是啊,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错过了不可能再有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杨坚一拍桌子:干了!
                就这样,宇文赟的江山被自己提拔的心腹联合外人,连保险柜一块扛走了。
                有意思的是,宇文赟当时还不满22岁,这么年轻却在完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得病,24小时内就挂了,按道理来说,在史学界应该很值得研究。再联想他爹宇文邕和他爷爷宇文泰都是猝死,我估计他们宇文家可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遗传病。但死因究竟是什么,史学界好像连讨论的兴趣都没有,完全不关心。
                或许,大家的想法跟我一样恶毒:这个不肖子,终于死了。


                222楼2018-04-05 09:07
                收起回复
                  2025-11-11 12:1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脱不了干系
                  就在杨坚同志撅着屁股听发令枪,准备向着权力宝座做最后的百米冲刺的时候,颜之仪伸腿绊了他一下。
                  确切的说,是绊了他第一下。
                  看到杨坚点头,刘昉立马着手起草宇文赟的遗嘱:让杨坚同志辅佐朝政。
                  诏书写好了,问题也来了。
                  起草好的诏书要签字,进去听遗诏的是两个人,签字也得两个人。对于这份诏书,该配合演出的顔之仪选择了视而不见。面对假圣旨,颜之仪大骂刘昉卖国求荣,自己誓死不签字。
                  前面说过,君子从来都斗不过小人,因为小人没底线。刘昉也懒得跟他啰嗦,直接替颜之仪签了名,下发执行。因为当时秘不发丧,外面的人并不知道皇帝已经死了,是刘昉在捣鬼。禁卫军各部队接到圣旨,让听杨坚指挥,谁也没怀疑,顺理成章的听杨坚的命令。
                  兵权在手,杨坚控制了长安大局。
                  史书明确记载:大皇后杨丽华在这件事上是个旁观者,精神上支持了一下,并没参与。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有几个细节是这件事的疑点:
                  第一,署名。
                  刘昉胆子是大,但是他绝对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就替颜之仪把字签了。就算代签了,颜之仪会否认,宦官、宫女也会嘀咕,都知道是假的,签了也没用。那为什么刘昉敢替他签字,而且没人反对?要知道这时候禁卫军还不归杨坚管,他们控制不了整个皇宫。代签的事没传出宫,肯定是一位地位很高的人说了话,表了态,至少是默认了。
                  第二、盖章。
                  现在签份合同都得签章,就是签上字、盖上章。皇帝诏书更神圣,光签字是没用的,得盖章,就算刘昉代签了,不盖皇帝玉玺,照样是废纸一张。从禁卫军的反应来看,圣旨没问题,肯定是真的,是有玉玺大印的。
                  那么大印是怎么盖上去的?
                  我也不知道。
                  这可不是卖关子,是我真不知道,不过虽然我不知道怎么盖的大印,但我知道玉玺归谁管。玉玺这东西虽然非常重要,但是皇帝不可能天天吃饭、睡觉、洗澡都自己拿着,所以,一般皇帝不用的时候,都让自己身边最正直,自己最信任的人替自己拿着。
                  哪谁是宇文赟身边最正直、最受信任的人呢?
                  颜之仪。(刚从地上爬起来的杨坚发现,颜之仪已经做好了绊他第二下的准备。)
                  虽说玉玺大印是怎么盖上去的,我不知道,但是咱可以推。
                  盖章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不是颜之仪盖的。另一种可能是:是颜之仪盖的。
                  先说第一种可能。
                  《资治通鉴》和《周书·颜之仪传》都记载了“索符事件”:“坚索符玺,颜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坚大怒,命引出,将杀之。以其民望,出为西边郡守。”
                  简单翻译一下:杨坚当上大冢宰,辅佐朝政之后,问颜之仪要帝王印信,就是兵符和玉玺。颜之仪一个反问句怼了回去:这是天子的东西,是有主人的,你一个宰相要它干什么?杨坚气的要把颜之仪拉出去砍了,但是想想这家伙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北周文学领袖,也就算了,外放到西疆做太守,吃黄土去了。
                  “索符事件”说明:整个政变过程中,颜之仪最多是不让出宫,局部被限制自由了,没被抓而且兵符和玉玺应该一直在颜之仪手里。
                  那遗诏盖章的事有没有可能是杨坚他们抢过去,盖了大印的,之后又还回去了呢?
                  这纯粹是脑子进水的想法。既然他们都能抢过去了,杨坚还会再还回去,然后再跑去要玉玺吗?逻辑上说不通。就是脑子真有毛病的,也不会这么干,所以不可能。
                  那么只剩一种可能--是颜之仪自己盖的。
                  鉴于颜之仪的表现,誓死也不跟杨坚他们同流合污的架势,让颜之仪自己盖章,可能吗?
                  答案是:可能。
                  当然,想让颜之仪心甘情愿的为假诏书盖章肯定是不可能的。真相就只剩一种情况:顔之仪不盖章,有人说让颜之仪盖章,颜之仪虽然不情愿但是还是盖了。
                  这个人是会是谁?其实不难猜。
                  顔之仪这样的儒学饱学之士,满脑子的忠君报国,他亲爹让他矫诏,他都未必肯听。能命令颜之仪,顔之仪也会言听计从的人,无非三类人:宇文宗室、皇帝、太后。
                  我们再做个排除法:让宇文宗室支持矫诏,绝无可能;静帝才7岁,这么点的孩子不会有任何自主意见。所以那么这个命令只能出自后宫,剩下的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会是谁。
                  所以,我敢肯定皇太后杨丽华在这场政变过程中绝脱不了干系。
                  再说个佐证:后来,杨坚每每回想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总说:公主(杨丽华)有大功于我。既然是大功,再说是旁观者,有点说不过去吧。
                  所以,我认为杨丽华在矫诏这件事上可能没参加密谋,但是肯定参加了实施。


                  223楼2018-04-05 20:16
                  收起回复
                    有条不紊
                    史书上说杨坚当时拒绝刘昉是在装,确实也不算冤枉他,因为杨坚答应之后的表现,就好像原本就有计划一样。
                    杨坚有惊无险的受命辅政之后,没有丝毫慌张,有条不紊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在很多人认为杨坚只是走狗屎运,没实在本事的时候,杨坚用他锐利的眼光、出色的判断力和稳如泰山的镇定,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巴掌。深处乱局的杨坚脑子非常清醒,思路异常清晰,对所有当务之急迅速做出安排,就像剑道高手一样,剑剑封喉,而且杨坚指挥起来,举重若轻,就像在按计划行事一样,有条不紊。我不得不感叹一下,杨坚要么是早有过想法,要么就是绝对的厚黑学高手。
                    总的来说,杨坚上任之后,主要干了四件事:拿兵权、防叛乱、要口碑、拉人才。
                    矫诏拿兵权,咱们说过了,下面说说‘防叛乱’。
                    北周时期实行的还是军政不分家,地方总管级别的官员是省长,同时也兼着军分区司令,军权、政权一把抓。杨坚控制京城大局之后,要防备的就是地方叛乱。地方的总管里除了极个别威望特别高的刺头,大部分还是听中央的。地方上要是知道皇帝死了,杨坚一伙在把控朝政,最不听招呼的就应该是在地方的王爷们了,尤其被宇文赟撵走的那五位王爷,肯定会起兵闹事。所以,杨坚决定先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利用这个时间差,想个办法把撵走的宇文宗室再给骗回京城,控制起来。
                    杨坚想的办法也够绝:发请帖。
                    杨坚以宇文赟的名义给在地方的王爷们发请柬:千金公主要远嫁突厥了,你们都是实在亲戚,必须都来喝喜酒。
                    请柬发给了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you),这五个王爷都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赟的叔叔辈,宇文家还有点用的,就剩这几个了。历史上习惯把他们称为‘北周五王’,唐朝武则天晚年有个‘复国五王’,因为咱们不涉及唐朝,搞不混,所以简称五王。
                    咱们普通人,接到请柬一般得考虑一下去不去,古代有封地的王爷也一样,接到皇家请柬也得好好寻思寻思。对于咱们来说,请柬就是罚款单,去不去考虑的是礼钱和面子问题。王爷们的情况要严重的多,去不去考虑的是脑袋问题,请柬在他们眼里很可能是死亡通知单。
                    五王里边,赵王必须得来。
                    因为这个千金公主并不是皇帝的女儿,而是他赵王宇文招的亲闺女。去年为了和亲,给了个千金公主的封号。这是说好的事,他又是亲爹,肯定得来。
                    赵王必须得去,其他几个就不大想去,尤其是陈王宇文纯。
                    宇文纯至今还记得,那个疯侄子把他们几个撵出京城时的眼神:思想有多远,你们就滚多远,最好别再让我看见。现在又突然请我们喝喜酒?别逗了,就算真喝酒,也是毒酒!
                    陈王打定主意:不去。


                    224楼2018-04-05 20:18
                    回复
                      杨坚派去给陈王送请柬的崔彭(博陵崔氏)是个聪明人,知道这差事不好干,耍点心眼,免得羊入虎口。崔彭到离陈王封地齐州城外三十里的驿站,就不走了,派人给陈王传话:皇上有圣旨给陈王,但是宣旨大臣病了,走不了,劳陈王大驾,亲自去驿站接旨。
                      宇文纯怕有诈,就带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去了驿站,心想:这是我的地盘,要是有问题就先把崔彭剁了,朝廷问起来,就说没见着使者,不知道喝喜酒这回事。
                      崔彭看着宇文纯后面乌压压的骑兵,一身冷汗,得亏留了个心眼,要不然就交代在这儿了。陈王这哪是来接旨,这是来示威的,再扭头看看自己身后这哆嗦的两人。注意,这里的两人并不是虚数,崔彭确实就带了两骑兵。当然,在人家地盘上,带人多了也没用,反倒容易让陈王起疑心。
                      硬的不行,来软的;软的不行,就骗吧。
                      崔彭先跟陈王客气一番,然后笑眯眯地趴在陈王耳朵边小声说:这次有密诏,只给你一个人的。宇文纯着急知道京城的情况,就挥了挥手,让手下都下去。
                      三个打一个,好,局部形成优势。
                      崔彭看着宇文纯的手下一退,擒贼先擒王,就把刀往宇文纯脖子上一架,“请”代王去京城喝喜酒了。
                      顺便提一句,这个千金公主也是一号人物,算得上才貌双全,她的事还没完,像极了《权力游戏》里的那个龙之母。


                      225楼2018-04-05 20:18
                      回复(6)
                        口碑、人才都要
                        再说,要口碑。
                        为官之道的原则:口碑一定不能差。不必要求得多好,弄一屋子锦旗、万民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也不用到“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看着老百姓送来的鸡蛋都摇头”的田地,但口碑一定不能差。吃不了海瑞那份苦,可以。但一定不能学秦桧,让老百姓放在油锅里炸。
                        其实这个也简单,杨坚也不需要挖空心思、想点子干政绩工程,因为有白眼狼的衬托,杨坚干什么都是惠民政策。《刑书圣制》,这部瞎胡闹的法律,闹的民怨四起,杨坚废掉《刑书圣制》,口碑指数刷刷往上涨。
                        跟宇文赟相比,杨坚在老百姓心中就像脑袋旁边闪着金光的菩萨一样,无尽的绝望中的一丝光明。历来的老百姓要求都很简单,他们不关心皇帝位子上坐着谁的屁股,只是关心谁能让他们吃得饱,过得好。
                        北周上下喝彩点赞,再一次显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并不是杨坚多伟大,而是有白眼狼的衬托。所以我常说,白眼狼宇文赟在隋朝的建立这件事上是有大功劳的。
                        最后说拉拢人才,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刘邦能从一个混混一直混成皇帝,确实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其中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会用人。刘邦看似什么都不会,只会用人,其实这点就够了。
                        再强的人,靠单挑也成不了事。人都有弱点,组团互补,才能极大地发挥优势。不组团,牛破了天,能像项羽一样----悲壮的死去。
                        知道要组团,还得会识人。
                        拉来的是人才,组出来的才叫精英团队。碰上猪一样的队友,经常气个半死不说,还有的一个人就能把你们搞得像犯罪团伙,比如杨坚团队的刘昉。准确的说,现在还不能叫杨坚团队,因为有刘昉的存在,只能称为杨坚团伙。
                        眼光这方面,杨坚真是没话说。杨坚拉笼三个人,两个文臣、一个武将。这三个人成就了他自己,也拯救了天下百姓,真是眼光独到要成X战警。
                        武将我们延后单说,先说说这两个文臣。
                        这两个文臣,
                        一个是天下之才,惊艳了乱世。
                        一个是国士无双,温柔了隋朝。


                        226楼2018-04-05 20:19
                        收起回复
                          剩下的还在写,明天上午再更新。


                          227楼2018-04-05 20:24
                          回复
                            楼主文采真好,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8楼2018-04-05 20:29
                            收起回复
                              2025-11-11 12:0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已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29楼2018-04-05 23: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