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3,933贴子:75,532,932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下之才
天赋真是让有的人无限欣喜,没有的人无限无奈的东西。
只有真正努力过的人才知道天赋的重要性,比如做喜剧,有的人很轻松就能让观众捧腹大笑,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却只有观众客套的掌声。身边总有种人很气人,没见他多努力,轻轻松松就能超越所有人。最气人的是有天赋还努力的人,跟他们比,真是累到吐血。
想来,我称呼“天下之才”还是保守了,宇文邕认为这个叫李德林的人,应该称为“天人”,他就不该属于人间。
李德林,字公卿,博陵人(博陵大体在现在河北定州、安平一带),他爷爷和他爸都在东魏当官。李德林是个地道的文臣,一手好文章名闻天下。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文章的标准不好定,好文章各有各的好,没有输赢,不易分高低。
但是在周齐时代,李德林文章天下第一,而且毫无争议。
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只听说过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就想当然的认为长大了不是上北大,就是清华,长大了才发觉,那是小时候想多了。能上清华北大的,我这样的肯定不行,得像李德林这样从小就逆天的,才行。
李德林打小看书过目不忘,绝对的神童。在大部分孩子还在撒尿和泥玩的年纪,李德林就把《蜀都赋》读的倒背如流了。《蜀都赋》是左思的《三都赋》之一,左思长得不咋地,却是真有才,写文章都能撬动经济杠杆,造成通货膨胀,《三都赋》写的“洛阳纸贵”。我现在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翻开的《蜀都赋》时的感觉,好在哪,我没看出来,但是真难,绝对的诘屈聱牙,让我读下来都费劲,更别提背了。
东魏重臣高隆之这么评价小孩子李德林“假以时日,必为天下之伟器”。高隆之是东魏的四贵之一,高欢的干弟弟,也是跺跺脚都能让北齐地震的人物,李德林得了高隆之这么高的赞语,邺城各界人士都想看看这个叫李德林的小孩到底什么样,是不是长了两个脑袋,咋会那么聪明?慕名来访的太多,整的李家门口每天都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那场面跟过十一黄金周差不多。
少年成名的神童李德林没有骄傲自满,读书相当刻苦,每天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天要背几千字古文典籍,背不完就不吃饭,不睡觉。就这样,背到十五岁,李德林就读遍古今各种书籍文章,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间懂空气了。正是李德林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爹死了。李德林不光是个大才子,还是个大孝子,为了能让他爹叶落归根。数九隆冬的季节,李德林穿着单衣单裤光着脚,送他爹回老家,归葬故里,把人感动的,听着都掉眼泪。
东魏民族融合政策搞的不好,高层一水的鲜卑族,汉人压根不给机会,李德林家几代人都有才,但也一直在中下层官场里混。李德林家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说得过去。可自打他爹去世之后,家道中落,母亲又多病,李德林就不愿当官了,在家读读书、陪陪老娘,尽尽孝。后来,李德林他母亲觉得这样太浪费儿子的才华了,逼着李德林又参加朝廷甄选,入仕当官。
东魏官场排挤汉人,就连声名在外、文章天下第一的李德林出山,朝廷也就给了个芝麻点大的殿中将军,还是个不管事的闲职。有才气的人都有傲气,何况李德林这么大才气,闲职芝麻官对李德林来说就是侮辱。李德林索性撂挑子不干了,辞职回家。后来,北齐建立,李德林再一次被征召,仕途才慢慢有点起色,干到了中书舍人,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文书,写写画画。
有一次,周武帝宇文邕看见北齐声讨北周的檄文,檄文把北周骂的,宇文邕自己都觉得北周挺可恨。宇文邕爱才,非但没生气,还忙问谁写的。知道是李德林写的之后,宇文邕就日思夜想,天天盼着李德林能为自己效力。
周齐决战时,宇文邕打下北齐国都邺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找李德林,带话给他:我打北齐就是为了你李德林。这话谁都能听出来,是宇文邕在给李德林戴高帽子,但是李德林听着很舒坦。宇文邕委以重任,李德林也是投桃报李,在宇文邕手下,尽心尽力为北周服务。
杨坚也知道李德林的才华,矫诏成功之后,第一个要拉入伙的就是李德林。历史上,饱读诗书的人,往往都迂腐,书生气比较重,容易认死理、动不动就愚忠死孝。那李德林会不会呢?
不会。
客观的说,李德林也迂腐,书生气也重,也认死理,但李德林更愿“士为知己者死”。李德林来北周是因为武帝宇文邕求贤若渴,现在杨坚像宇文邕一样礼贤下士,再对比一下宇文赟,李德林拜拜手,算了别提了,愚忠宇文赟都不如找块豆腐撞死有价值。李德林没有经过挣扎的思考,就拍着胸脯答应杨坚说:“德林虽愚庸,但也略识时务。若能得提奖,必不推辞。”
杨坚之所以第一个拉拢李德林是因为李德林有才华,名气大,但让杨坚没想到的是,李德林的用处居然比名气还大。李德林的加盟给杨坚团伙带来了质的改变,开始有点杨坚团队的意思了。


230楼2018-04-06 09:52
收起回复
    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说的是高颎(jiong)。
    李德林有才气,高颎有韬略。韬略这东西不像才气,能外露的那么明显,所以高颎没有像李德林那样年少成名,在北周时期,一直不温不火,没太多可写的。
    杨坚慧眼识人,当上大冢宰辅政后,立马就邀请名不见经传的高颎加入团队。高颎二话不说,愿为杨坚赴汤蹈火,发誓表忠心:“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高颎的话,普通点翻译就是:我愿意跟您干。就算您大业不成,我被灭族,也心甘情愿。
    文艺点翻译就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高颎就像杨坚的哈桑,正直、忠心。事实上,高颎也真的算是杨坚的家臣,准确的说,高颎是杨坚岳父的家臣。
    高颎老家在河北景县,属于北齐,高颎的父亲高宾原来也是北齐官员,高宾政治避难,跑到了北周,投在独孤信门下当幕僚,按照府兵制的规矩,跟着独孤信改姓了独孤。看到这点我不禁想,北齐原来多好的一盘棋,让高家这帮臭棋篓子给下坏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全跑了。高颎打小就跟杨坚的老婆独孤氏认识,得称呼独孤氏为“七小姐”。
    后来,独孤信被逼自杀,家人流放。独孤信一死,树倒猢狲散,独孤信的手下、门人、秘书、幕僚走的走,逃的逃,只有高颎一直不离不弃,依然跟杨坚两口子来往,‘板荡识忠臣,患难见真情’,独孤氏拿高颎也不当外人,基本上就是没有血缘的亲戚。因为高颎家忠义,独孤信死后,他们也一直没改姓,还姓独孤,独孤氏原来的娘家散了,高家就成独孤氏的娘家,杨坚两口子逢年过节就到高颎家走亲戚。
    独孤家败了,杨家父子俩也郁闷不得志,整天穿着小鞋,站在一边凉快,高颎出身比较低,也没别的人脉关系,一开始只能在齐王宇文宪的秘书处当个书记员,仕途算是走的比较艰辛。当初杨坚邀请高颎入相府任要职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杨坚这是给高颎开后门。刚开始,宰相府同事们都很不屑高颎这个关系户,可是慢慢接触下来,大家才发现,高颎看着是有关系才进来的,其实他是真有本事,而且各方面都强,情商高、会办事,性格还好,懂军事,有谋略,为人还低调,出能统兵沙场、入能安邦理政,基本就是:你想要啥,他就会啥。
    高颎并不是吃了大力水手的菠菜,突然变得无敌了,其实高颎一直都很有能力,只是没有施展的舞台,现在杨坚给了这个舞台,高颎就像洪水决了堤,一发不可收拾。杨坚的慧眼识高颎印证了一个道理:世界上从不缺乏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
    高颎的韬略确实不像李德林的才气,俩人各有所长,比较起来就是,李德林像黄河咆哮奔腾,霸气尽显;高颎就像长江暗流涌动,但一样气势磅礴。同样,李德林对杨坚的作用是立竿见影,高颎的作用则有点源远流长,越往后越大。高颎跟李德林加盟之后,刘昉、郑译退居二线,‘杨坚团伙’彻底蜕变为‘杨坚精英团队’。
    自打李德林和高颎来了,杨坚晚上做梦老是笑醒......


    231楼2018-04-06 09:52
    收起回复
      2025-11-15 03:34: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写的真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2楼2018-04-06 18:38
      收起回复
         出个好主意
        人才终究是人才,天赋这东西真不是盖的,李德林少年成名也不是浪得虚名。李德林一入杨坚麾下,就用他的聪明才智给杨坚送了一份见面礼,而且是一份大礼。
        自打当上了宰相,每天下班后,杨坚都不直接回家,都要在办公室静一静,一个人待会。杨坚也不是故意装深沉,实在是心里有事。静一静其实是发愁,杨坚有件事很头疼。
        矫诏成功了,杨坚也当上宰相了,当时一激动,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一拍桌了就干了,现在已经就到了当时的‘以后’了。刘昉、郑译已经明里暗里的催了好几次,要兑现密谋时的承诺:刘昉当杨坚的副手,主政权,郑译当大司马,掌兵权。虽然杨坚以时局不稳搪塞了两次,但是拖不下去了,总是要面对的。
        可究竟该怎么办?
        杨坚左右为难。
        杨坚摸着良心说,能当上这个宰相,确实是刘昉、郑译功不可没,算是“刘昉牵前,郑译推后”,他们的确有拥戴之功,不好拒绝,况且这是密谋时说好的,直接拒绝,很没诚信,容易闹内讧,要是一开始就落个不诚信的名声,往后还发展个锤子?可是杨坚心里也很清楚,俩人的计划明着是要分权,其实就是打算架空自己。当时全家脑袋都绑在裤腰带上,政变都干了,最后什么好都可能落不着,感觉好像全家的脑袋都绑在别人裤腰带上了,这事死都不能答应。
        不能拒绝,又不能答应,杨坚天天想的头疼。
        李德林问清楚杨家不回家的原因,轻描淡写地说:这事好办啊。
        在杨坚看来,这就是个死结;可在李德林看来,这不过是个解绳结的游戏而已。
        看着杨坚狐疑又通红的眼睛,李德林告诉杨坚:这不光是分权的问题,两人分明就是要架空你,绝对不能答应。
        杨坚鄙夷的看了一眼李德林:这我能不知道?关键问题是,不能答应,还不能拒绝,你说怎么办?
        李德林笑着说:那就不答应,也不拒绝呗。
        在杨坚要打他之前,李德林接着说:刘昉不是想当你的副手吗?郑译不是想要军权吗?都给他们,不过官职加个前缀----宰相府的。
        于是,刘昉成了宰相府‘小冢宰’、杨坚的管家;郑译成了宰相府‘司马’,杨坚的卫队大队长。
        刘昉跟郑译俩人拿到任命书的时候,气的都想咬死李德林!煮熟的鸭子飞了,俩人跟李德林从此结下了梁子。
        对此,李德林根本不在乎。因为他没有功夫耽误在刘昉这样的小人身上,他要把他的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为杨坚勾画更宏伟的蓝图。
        当上宰相?
        这才刚刚上路......


        233楼2018-04-06 20:11
        收起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235楼2018-04-07 09:07
          回复(15)
            虽然我着急看,但我只顶不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6楼2018-04-07 16:27
            收起回复
              楼主,看的不是很过瘾呀,但是你不要急,我会慢慢等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37楼2018-04-07 16:44
              收起回复
                反对者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至理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
                杨坚真正的威胁来了。
                杨坚的威胁来自那些手里有兵权的人。京城的兵权在杨坚手里,宗室五王也让杨坚骗回了京,所以,能让杨坚吃不下饭的就是只剩下那些手里有兵权的封疆大吏。北周地方的总管大部分比较老实,还是听中央的,只有极个别的刺头需要杨坚重点盯防,为首的就是老狐狸尉迟迥。
                尉迟迥,复姓尉迟,鲜卑族,尉迟迥两大特点:辈分高,资历老。
                在北周活着的贵族里面尉迟迥辈分最高,高到什么田地?他母亲是宇文泰的姐姐昌乐长公主,尉迟迥是宇文泰的亲外甥,武帝宇文邕的大表哥,孙女是白眼狼的五位皇后之一的尉迟皇后,当时在位的北周静帝从宇文家论是尉迟迥孙子辈的,在尉迟皇后那论,就是重孙子辈的。
                尉迟迥的资历更是老到没朋友。
                公元549年,杨坚八岁的时候,尉迟迥就当上尚书左仆射,西魏的宰相了;公元553年,杨坚12岁的时候,尉迟迥平定巴蜀后,因功封益州总管,蜀国公、食邑一万户,是如假包换的万户侯。杨坚也是公爵,不过杨坚的随国公是沾了他爹的光,人家尉迟迥的蜀国公可是自己挣的,而且食邑一万户这点,别说受杨坚,就是杨坚他爹杨忠都没做到。跟尉迟迥相比杨坚就是小字辈的,尉迟迥完全有资格说:我当宰相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
                杨坚不论是声望还是资历,甚至是年龄都输给尉迟迥。别看杨坚年轻,论单挑,他也打不过尉迟迥。尉迟迥要能听杨坚的,杨坚天天做梦笑着醒。杨坚自己也知道尉迟迥威望太高,自己连参赛资格都没有,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封疆大吏里面,杨坚需要重点提防相州总管尉迟迥。
                皇帝驾崩,杨坚按照惯例派使者到地方去通知,派去邺城的杨尚希通知完尉迟迥,都没敢在邺城过夜,连夜跑回来长安跟杨坚汇报:尉迟迥哭得很假,肯定有想法。杨坚有预感尉迟迥可能会站出来反对自己了,不得不防,杨坚决定先下手为强。
                杨坚打算再骗一次。
                跟五王一样,杨坚要把尉迟迥骗回京城看起来,这次送的不是请柬,是讣告,杨坚以静帝的名义让尉迟迥回长安参加太上皇葬礼。尉迟迥位高权重,是皇亲又是外戚,理应参加,而且杨坚很有诚意,使者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dun。杨坚打算用这个举动传达给尉迟迥一个信息:
                我能扣,却不扣你儿子当人质,这是我的诚意,来京城吧,绝对不伤害你。
                尉迟迥一生戎马,六十多岁的政治老油条了,过的桥比杨坚走的路都多,杨坚的小把戏都是尉迟迥玩剩下的。
                想调虎离山?一边玩去,儿子我留下,京城不去!
                尉迟迥把杨坚的心思猜透了,这也在杨坚的预料之中,对付尉迟迥这样的老滑头,普通招式肯定不行,杨坚这次用的是一套组合拳。尉迟惇只是杨坚扔出去的一个烟魂弹。
                在尉迟惇出发的时候,杨坚又发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才是杨坚真正的意图,也是杨坚最为厉害的地方。命令的内容是派人接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一职,甚至连相州的军事二把手-相州刺史一起换了。
                在尉迟迥看来,杨坚不过是个黄口小儿,好对付的很,见招拆招就是了,不足为虑。但是当尉迟迥得到消息说,杨坚安排了一员名将来接替他,尤其听到接替者的名字时,让尉迟迥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整个北周,如果尉迟迥还能把一个人看在眼里的话,只能是这个人,连实力雄厚的并州总管李穆都得靠边站。
                杨坚的眼光真是精到,他打出了一个让尉迟迥很头疼的‘对对碰’。


                238楼2018-04-07 19:41
                收起回复
                  2025-11-15 03:28: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人说不过瘾,以一种鼓励的方式变相催更,我很感谢。接下来的部分是一个整体,我从昨天开始酝酿,决定不把它分开了,上午不更新了,等晚上多更新一些。


                  239楼2018-04-08 09:48
                  收起回复
                    军神
                    能让尉迟迥如此上心,只因为这个人叫韦孝宽。
                    前面说杨坚拉拢了二个文臣、一个武将,我们要单说的武将就是这个韦孝宽。
                    韦孝宽其实叫韦叔裕,叔裕是名,孝宽是字。
                    这里解释一下,咱们现在说的名字是一个,其实古人是拆开的,名是名,字是字,合起来叫名字。古人都是有名、有字的,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延伸,比如,名“爆米花”,可以字“砰”,再比如,郑译字正义,虽然很不要脸,但是也合规矩。有的还有号,比如大文豪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称苏东坡。
                    古人的名是不能随便叫的,只有父母、至亲长辈才能叫名,其他人只能称呼字或者号。叫错了算骂人,轻则说你没教养,重则直接跟你干起来。直到民国时期,有次,蒋介石直呼了刘文典的名字,惹得刘文典当面大骂蒋介石。
                    写书一般都直呼其名,因为名就一个,字、号太多了,直呼其名是为了准确。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以字行世”的,把字当成名用的,韦孝宽就是。为了尊重,我们也称他的字,韦孝宽。
                    韦孝宽打小是个苦命孩子。自幼父母双亡,是哥哥嫂子把他带大的。家庭的变故,让小韦孝宽变得很励志,自小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兵法、历史。从20岁开始,韦孝宽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屡立战功。不对,用屡立战功形容韦孝宽不够准确,史书上原文是这么写的,“每战有功”。
                    韦孝宽起家是会打仗,可他可不光光会打仗,当官也是极其出类拔萃。在荆州任郡守时,韦孝宽跟独孤信关系非常好,是拜把子兄弟,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军事奇才,政绩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称“荆州双璧”成为官场佳话,是北魏最闪耀的两颗政坛新星,自此之后韦孝宽的仕途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韦孝宽还是南北朝时期最权威的谍战专家,靠谍战在宜阳生擒东魏大将段琛、牛道恒,是古代谍战教科书式的典范。韦孝宽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最大的战术特点就是神机妙算、料敌如神,几乎百战百胜。说几乎,是因为败过一次,败给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后来用反间计杀了斛律光,算是扳回一城,不过总觉得不怎么光彩,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韦孝宽的评价:北周军神。
                    跟玉璧之战相比,前面的那些都是开胃菜,这是一场足以让韦孝宽名留青史的战役。
                    我个人觉得,古代城市攻防战中,防守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国的陈仓之战和南北朝的玉璧之战。陈仓之战攻守双方都非常出彩,攻的一方是诸葛亮,守将郝昭不出名,但是表现更出色。在诸葛亮亲自指挥攻击,且人数绝对占优的情况下,郝昭靠防守一战成名,把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直接摁在了家门口。虽然陈仓之战这么精彩,咱们也不细说了,不光是咱们涉及不到三国时期,还因为咱们留着篇幅说说更精彩的。
                    单论防守的精彩程度,陈仓之战应该能在城市攻防战里排到第二位,排名第一的就是玉璧之战。
                    公元546年,杨坚5岁的时候,东魏扛把子高欢倾巢出动,带着浩浩荡荡的十几万大军西征。之前的邙山大战,高欢把宇文泰打的满地找牙,自己也元气大伤,这次经过休整,高欢信心满满的要一战干掉西魏,一统北方。高欢西征的第一站停在了玉璧城下。
                    有人不解,玉璧只是东西魏边境的一座小城,东魏这次的目标是荡平西魏,那高欢为什么一定要打玉璧这样一座小城呢。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玉璧地处要道,而且地理位置太敏感---在黄河以东。
                    高欢、宇文泰代表东、西魏打这么多年,谁也灭不了谁,大家心知肚明,基本默认的国界线就是黄河。黄河以东是东魏,以西是西魏。黄河是个天险,边防军都靠着黄河防守。冬天黄河结冰时,弱势的一方就把冰砸碎,防止对方踏冰来袭(这活主要是西魏干)。538年,西魏突然主动坏了规矩,在河东地势险要,又产粮的地方,建了一座城,当前沿观察哨,就是玉璧。
                    要知道,那时候东魏这边无论国力、军力都要强过西魏,宇文泰太过分了,高欢不打你才怪。高欢就领着人打玉璧,玉璧这地方确实易守难攻,连打9天都没打下,天气变冷了,又下着大雪,不宜再战,高欢第一次打玉璧没成功,撤军了。


                    241楼2018-04-08 19:58
                    收起回复
                      斗智斗勇


                      247楼2018-04-08 20:05
                      回复
                        斗智斗勇
                        较量进入第二个回合。
                        高欢看出来韦孝宽是个硬茬子,常规战法不好用,高欢决定重兵攻城北。
                        城北用的是笨办法,硬啃。
                        在五种攻城战法里,爬城墙和攻城门是最笨的两种办法,爬城墙用云梯车,攻城门用冲车,这两种办法进攻方死伤很大,必须配有远程攻击的压制,都是到最后实在没办法时采用,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现在有的古装电视剧里,扛个长梯子就往城墙上冲,不知道是剧组缺经费还是导演缺智商,这哪有个打仗的样子,都不如高纬玩游戏水准高,每每看到这样的镜头,我心里都忍不住想问问那些扛梯子的士兵:你们是要去城墙上晒被子吗?
                        韦孝宽沿着城墙转了一圈,城北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昼夜不停,而城南却安静的出奇,一点军队调动的声音都没有,似乎太安静了。
                        战场上最安静的地方往往最危险。
                        韦孝宽坐在指挥部,认真想了想:高欢是名将,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是高欢的原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高欢坚决不会干。城北是天险,易守难攻,高欢这样的名将,不可能第二回合就用这么笨的招数,真正的战场应该还在城南。
                        韦孝宽脸色一变:不好,声东击西!
                        韦孝宽的判断不错,城北的重兵攻城看着杀声震天,但其实是佯攻。城北开始攻城时,城南在城北战场嘶吼声的掩护下,开始挖地道,同时开挖十条地道。
                        高欢要用地道战。
                        说到地道战,这个地道战的发明专利权并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民兵,其实地道战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十分受欢迎的攻城战法。战国时期,在《墨子·备穴》就记载过地道战的战法,实战中三国时期用的最多,后来南北朝时期、唐朝、宋朝都有人用过。
                        地道也叫伏道,攻城方在外围往城里挖地道,能挖进城就挖进城,挖通,战斗就结束了。这种情况很少,因为守军不傻,不可能让你挖通,那么大动静谁能听不到?所以挖地道的具体做法是:能挖通就挖通,挖不通就挖到城墙下面。在地道里,边挖边用木头支撑,防止塌方。挖好了,往木头上抹油,把木头点着,人往回撤,基本上就是“木断城塌”,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地道战法。


                        250楼2018-04-08 20:06
                        收起回复
                          地道战法威力大,但也有缺陷--只适用于北方地区。
                          那有人问,这么好用的战法,为什么南方不用?
                          原因很简单,南方河太多,在水乡挖地道约等于自杀。
                          南北朝时期,高欢是地道战法的权威专家,齐都邺城,高欢就是用地道战法打下来的。地道战法在北方非常实用,隐蔽性强,对城墙破坏极大,史书上记载的用地道法几乎全部获胜,实在是攻城略地必备良法!
                          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最强战法,就跟数学题一样,再厉害的奥数题都有解法,只是有的解法太难,太不好找。强,只是解法难,但不是无解。地道战法就很难破解,但是有解。其实《墨子·备穴》里有详细的解法,可惜的是知道的不多,所以胜率奇高。
                          高欢比较背,韦孝宽很喜欢读书,解法他懂.......


                          255楼2018-04-08 20:14
                          回复
                            韦孝宽自打发现高欢在城南用地道法偷袭后,就决定:你挖,我也挖。
                            韦孝宽就沿着城墙外围挖了一条长沟,派兵在长沟里蹲着,啥也不干,吃着西瓜等着。侦察兵用一个专用罐子侦查东魏挖地道的动静,确定东魏的地道方位,这种方法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罂听”。侦察兵确定好方位,士兵们就拿着刀,在那个位置等着。等东魏兵把地道挖到这儿,露出一个脑袋砍一个,再露出来一个,就再砍一个,简称‘蹲坑砍脑袋’。
                            后面的东魏兵见前面的都跟上刑场一样被砍了脑袋,就不敢出地道,在地道里猫着不出来。不出来也不行,韦孝宽有的是办法。韦孝宽让人弄些干草柴火什么的,放在地道口,再用泥把地道口周围一封,开始点火,不要明火,只要烟,越多越好,再弄个几个皮囊(简易鼓风机)使劲往地道里吹。火灾里真正被烧死的很少,据统计火灾伤亡80%是由于烟气造成的,这也是现在消防法规会在不能满足自然排烟的情况下,必须要设机械排烟的缘故。韦孝宽虽然不懂消防法,但是实战经验很丰富,地道里的东魏士兵一个没跑了,全军覆没,东魏军损失惨重。
                            至此,第二回合比赛结束。结果:高欢惨败,倒地读秒。


                            256楼2018-04-08 20: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