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2,767贴子:75,495,360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的很好,已关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8-03-27 21:35
回复
    求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8-03-27 22:46
    回复
      2025-11-11 20:0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改变
      地位不同,感受也不同。富人整天嚷嚷要奉献、要感恩,穷人拼命活着,只觉得世道艰辛。
      同样的一段时间,宇文护飞扬跋扈,感觉天下唯我独尊,充分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很爽,很开心;宇文邕活的小心翼翼的,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搞得身心俱疲;杨坚就是官二代中的笑话,听听脚步声、数数头上的草,日子过得像句废话。
      苦逼*丝的日子不好过,孤独、寂寞、苦闷、压抑如影随形,这时候的杨坚就是贵族里的苦逼*丝。结婚那年开始当皇宫侍卫队长,大女儿杨丽华都四岁了,还是个侍卫队长,杨坚很受伤。少年时的那点理想,被宇文护剁得细碎,喂了狗,然后告诉你,有权的人才配谈理想。我相信杨坚一定变了,被人踩在脚下的感觉,让杨坚曾经的热血一点点的变成欲望,理想变成野心。把欲望和野心藏在面具之下,等待着机会,等待着能彻底释放自己的野心和欲望那天。
      八年,抗战都胜利了,上天终究没残忍到让杨坚再等八年,给了他一丝希望,当然,只是一丝。
      公元565年,被冷落了八年的杨坚终于升官了,出任随州刺史。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杨坚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寒门子弟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任路上,杨坚心情轻的可以飞。终于能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军政大员,杨坚苦闷的日子眼瞅着翻篇了,要迎来崭新的生活了。
      随州就在现在湖北随州市,刺史是地方的军政一把手,归襄州总管管辖。杨坚上任随州刺史,按照惯例要找顶头上司襄州总管报到。这时候襄州总管是宇文直,这个宇文直也是宇文泰的儿子,排行老六,是周武帝宇文邕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虽说宇文直是宇文邕的亲弟弟,俩人却一点不像。宇文直是个有奶便是娘的货色,政治路线一直紧跟宇文护,算是宇文护跟前的大红人,再加上北周王爷的身份,宇文直在北周显贵无二。对于杨坚这样档次的落魄贵族,宇文直根本不拿正眼看他,连例行公事的兴趣都没有,打发下属庞晃去接待一下杨坚,敷衍了事。
      这个庞晃也是个不得意的年轻人。
      庞晃少年时期就跟着宇文泰,每次打仗,庞晃冲的都是最猛的,年纪轻轻就官至大都督,成长为一名中层军官。后来宇文泰得势,建了西魏,庞晃也跟着水涨船高,出任骠骑大将军,任比阳侯。可是自打宇文泰死后,庞晃从一飞冲天到椅子坐穿,十几年都没升官。
      庞晃这个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胆子大,这是优点。但是人的优点往往也是最大的缺点,庞晃一辈子没怎么混起来,也是因为胆子太大。庞晃属于胆子大,没脑子,好听的叫法是有勇无谋,通俗的叫法是二杆子。
      北周跟陈朝开战的时候,庞晃胆子大,冲的猛,结果孤军深入,让人给俘虏了。庞晃在陈朝住了好几年的战俘营,这下子把仕途给耽误了。后来倒是被赎回去,可是一个当过俘虏的将军,就像漂亮的小三,有人要,但是始终上不了位。
      宇文泰死后,庞晃又跟着宇文直,老子死了接着跟儿子混,官职不变,相当不得志。
      杨坚是年轻人,庞晃也是年轻人,杨坚很郁闷,庞晃也很郁闷,俩人一见如故。咱们看杨坚跟庞晃叫同病相怜,他们觉得是英雄惜英雄。
      杨坚还没把随州刺史的椅子捂热,又出事了。
      原来宇文护在战场上连战连败,打北齐打不过,打陈朝也不行,可能有点郁闷,喝了两瓶贡酒,又想起了杨坚。
      于是,杨坚又被调回京城。接到调令的时候,杨坚肯定感谢了宇文护的八辈祖宗,然后收拾行装上路。他骂骂宇文护还行,抗旨?他真没那个胆。
      回京城要路过襄州,在杨坚清冷失意之际,一碗酒,慰风尘,庞晃热情款待杨坚。
      有酒有花生,谁都能吹出来不一样的人生。庞晃说杨坚很伟大,日后一定能当皇上。杨坚笑着说:不光我伟大,谁喝多了都伟大。杨坚心想:酒桌上的话,哪说哪了,没人当真,杨坚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
      就这样,失意的故事配着酒,俩人坐着聊了一宿。
      天朦朦胧亮时,院里有公鸡打鸣,庞晃那个嘴还是没停下,口才好的,说得杨坚自己都觉得自己能当皇帝。杨坚就仗着酒意说:“你要是能射中刚才院里打鸣的公鸡,我就信你的。
      庞晃举箭就射,一箭还就射中了。杨坚也喝大了,一见这情形,非常高兴:“好好好,等我发达了,这支箭就是信物,咱们共享富贵”。
      说完,杨坚先给庞晃兑现了两个婢女。庞晃这顿酒,相当的划算。后来事实证明,杨坚是很讲诚信的。但是有了杨坚的承诺,庞晃还是没混起来,说到底还是庞晃胆子太大,这是后话。


      61楼2018-03-28 07:59
      收起回复
        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宿醉之后,杨坚回到京城发现,除了他岁数大了点,啥都没变。宇文护依然骄横跋扈,大权独揽。皇帝依然啥也不管,任由宇文护专权。宇文护一党拿着权力,党同伐异,不与同谋的杨坚,继续靠边站,穿着小鞋站在旁边凉快。
        随州这次折腾,杨坚对北周官场是彻底心灰意冷了,小鞋也不穿了,干脆光着脚吧。既然让我上一边凉快,索性我彻底凉快,撂了挑子不干了,回家伺候老娘。血气方刚的杨坚一生气,上书朝廷:我妈病了,我要辞职回家伺候我妈。


        62楼2018-03-28 08:04
        回复
          宇文护在杨坚赌气式辞职的报告上,写上个大大的“准”字之后,杨坚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官职,剩下个爵位倔强的证明着自己还是北周贵族,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8年毫无进展的冷落时光,本想着有机会改变了,却又掉进了无止境的孤寂深渊。
          杨坚敢赌气辞职,是因为老爹杨忠还在位,谁也不敢小视杨坚,他辞职还能当自己的贵族公子哥。
          屋漏偏逢连夜雨,漏船又遇打风头。老天有时候对待他选择的人,冷酷到残忍。
          就在杨坚仕途无望,极度彷徨迷茫的时刻,568年7月,杨忠走完了征战的一生,杨坚作为长子,接任了杨忠的随国公爵位,成了杨家的一家之主。
          杨忠的去世带给杨坚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无助。杨坚彻底失去依靠,所有的一切只能独自面对了。
          每个人在强大过程中都会有一段真正孤独的日子,没有家人,朋友甚至爱人的陪伴,身边只有无尽的黑暗。这段日子里与你相伴的只有异常的孤苦和无助,无法翻身的苦闷,无处躲藏的孤独。这样的时光,这样的境遇,你想挣扎却无能为力,什么也改变不了,精神没寄托,情绪无处发泄,时间流逝的每一秒都透着压抑。
          这才是真正的成人礼!
          等你真正熬过去,再回头,才发现这些日子才值得微笑。被生活痛击的地方,终将成为身体最强壮的部分。忍下的孤独,受下的寂寞,熬过的痛苦,都堆砌成最强大的内心。就像海子的诗: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得以成长。


          63楼2018-03-28 08:05
          收起回复


            65楼2018-03-28 08:09
            回复
              转机
              压抑是宇文护给的,转机也跟宇文护有关系。
              天赋这东西,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权力再大也不行。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宇文护是个好师长,当个军长也凑合,但是当不了一国之主。宇文护在北周执政16年里,打了两次北齐,结果两次大败;联合西梁打陈国,也打不过。宇文护皇帝宇文邕啥事不管,当然也不替宇文护背屡战屡败的黑锅。连战连败,宇文护刚开始攒那点政治优势一点点的丧失殆尽,大家开始怀疑宇文护的指导方向是不是正确,宇文护的个人声望急剧下降。
              宇文护为了挽回威望,继续维护自己的权力统治,使了一个大招。宇文护坚信这个大招一旦使出来,绝对能把威望从战败的悬崖边上拉回来。
              宇文护的大招是:把权力部门全部换成自己人。
              宇文护认为有权的全是自己人,不会反;想反的没权力,反不了。


              66楼2018-03-28 08:11
              回复
                宇文护很得意自己的聪明,可惜这个大招一点没少,全打在自己身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宇文护指望自己人拉一把,没成想却被踹了一脚。上梁不正下梁歪,宇文护的儿子、心腹一个个都不是什么好鸟,有了权力之后,个个欺上瞒下,鱼肉百姓,闹得天怒人怨。
                宇文护本来就是踩了点狗屎,“自己人”把狗屎抹到了他脸上。


                67楼2018-03-28 08:12
                回复
                  2025-11-11 19:55: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据说抗清名将金正希写了一副励志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要是翻译成现代流行语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12年的等待,终究没有白费,宇文邕等来了突破口。
                  突破口不是外人,也是熟人,庞晃的上司、宇文邕的亲弟弟宇文直。
                  前面说过,宇文直就是个唯利是图的无赖。这些年皇帝亲哥不得势,宇文直就抱着堂哥宇文护的大腿。宇文护专权,宇文直紧跟宇文护的步伐,也是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在乱世,混是要讲资本的。沌口一战,宇文直战场上的表现一塌糊涂,北周损失惨重。
                  宇文护把宇文直骂了个狗血淋头,官也给免了,回家反思去吧。不过我猜测宇文护这么做并不是真的想收拾宇文直,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战败这么一大口黑锅,总得有人背,皇帝不背,皇帝的弟弟背。等把满朝文武糊弄过去,再找个机会让宇文直官复原职。
                  宇文护这么想,可宇文直却不这么看,宇文直看中的是利益,他又不是宇文护的粉丝。
                  “作战方案都是你宇文护定的,让我背这么大个黑锅。背就背吧,被骂成狗,我也不说什么了,你竟然还动真格的免了我的官!”
                  宇文直恼羞成怒,开始怨恨宇文护,而且是非常的恨,恨到换了阵营,跑去劝说哥哥宇文邕干掉宇文护。
                   宇文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68楼2018-03-28 08:13
                  回复
                    你死我活
                    北周、北齐的战争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
                    公元572年,周、齐又一次讲和,停战。宇文护从督战前线回到京城长安,进宫觐见皇太后,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过,今天稍微有点特别,宇文邕让宇文护去见皇太后的时候帮个忙,这件事很家常。
                    宇文邕说:我妈太爱喝酒了,老人家岁数不小了,老是喝酒容易伤身体,喝完酒还爱撒酒疯,影响不好。我自己劝不住,堂哥威望高,老太太听您的,希望堂哥去帮忙劝劝。
                    宇文护一听,有点警觉说:我不知道怎么劝啊。
                    宇文邕给了宇文护一篇《尚书·酒诰》:你进去之后就给皇太后读一读,太后一听明白了,以后不喝酒了就行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宇文护想皇太后也是自己的婶子,自家人的事又不牵扯什么政治,而且之前宇文邕的表现一直非常良好,宇文护没有怀疑就去了。
                    到后宫之后,见到皇太后,宇文护行礼完毕,对着太后就一本正经的读起《酒诰》来。突然,站在宇文护身后的宇文邕举起自己手中的玉圭(长方形,比‘板砖’略长)就朝宇文护的脑袋上来了一板砖。事发突然,宇文护没有防备,被一板砖拍懵了。宇文护也是军人出身,虽然被拍倒在地,但是还不至于致命。
                    宇文邕一看宇文护没死,急了,让亲信宦官何泉砍宇文护,这个宦官心理素质不行,吓坏了,连砍几刀都没砍中。如果再这样下去,让宇文护跑出去,在场的所有人都得死。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突然杀出,一刀插进了宇文护的胸膛,这个人就是藏在门后的宇文直。
                    就这样,北周权臣宇文护死了,这个把持北周朝政16年,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终于死了。
                    写几句对他的评价吧。
                    一直以来,宇文护形象都是:乱臣贼子、骄横跋扈。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毒杀皇帝,诛杀功臣,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任人唯亲,祸乱朝纲,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好像一个权臣能用上的贬义词都给他用上,也都能恰如其分。
                    可是,我想说的是:其实宇文护也是一个可怜人。
                    要说宇文护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也不全对。最开始的时候,孝闵帝宇文觉联络李植夺权的时候,宇文护发现之后,只是把李植调离京师,并没有大开杀戒。我相信他最初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大臣,他只是获得权力之后欲罢不能,最终走上了权臣的道路。
                    再说宇文护很孝顺。
                    我个人有个择友标准:孝顺的人不会差到那里去;不孝的人,再好,也不值得交。宇文护亲妈阎氏被北齐扣做人质多年,期间,宇文护写给***信《报母阎姬书》入选过大学语文教材,而且是这段乱世唯一入选的。《报母阎姬书》写的感情至真,感人肺腑,看得我热泪盈眶,实属南北朝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相信,宇文护是孝顺的,没有至诚的孝心,绝写不出来‘一味情真,字字滴泪’的文字。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总之,我承认宇文护是个骄横跋扈的权臣,却不认为他是个坏透了的人。


                    69楼2018-03-28 08:13
                    收起回复
                      这么简单?
                      煽情完了,回到正题。
                      历史再一次重演,斩草必须除根。
                      宇文邕杀了宇文护以后,立刻让亲兵卫队捕杀了宇文护所有身居要职的儿子、亲信和一个厨子。
                      一个厨子,出现在这里,是不是很突兀?
                      事实上,宇文泰的五子宇文宪也不理解,劝四哥宇文邕说:这个叫李安的厨子只是个下人,又不参政,不用非得杀他。
                      宇文邕回答说:老五,你不知道,大哥(周明帝宇文毓)被毒死,就是这家伙干的!
                      看到宇文邕的回答,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宇文邕隐藏的也太深了,宇文毓被毒死,那是560年的事,现在是572年,十几年里,硬是没一个人知道,这城府真是太恐怖了。宇文邕不说,不代表他不知道,他在心里默默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一笔一笔的恩怨,张三、李四、王五,连个下人,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谁都跑不了。就隐忍这点而言,宇文邕真比东汉刘秀还要出色。
                      这个提问题的齐王宇文宪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70楼2018-03-28 08:14
                      回复
                        严格说来,宇文宪算是宇文护一党,而且还是宇文护的心腹亲信。宇文宪是宇文泰的第五子,宇文邕的异母弟弟。宇文护专权时期,对宇文宪十分信任,所有大事都让他参与,是宇文护身边的红人。


                        71楼2018-03-28 08:16
                        回复


                          72楼2018-03-28 08:19
                          回复
                            没那么简单
                            我承认宇文宪能力很强,是宇文泰儿子里最会打仗的,也没见到他有什么劣迹的记载。我有几条自己的疑问罗列一下。
                            第一、宇文宪忠于北周,而非宇文护,在宇文护当权期间何以能成为宇文护的亲信,屡屡升官?宇文护要是只看重才华,唯才是举,他还叫权臣吗?杨忠就是个反例。
                            第二、《周书》和学术界的说法都只能解释:免祸,不治罪。却不能解释,‘反而升官’的问题。
                            第三、宇文邕清算宇文护余党的态度,史书记载很清楚:牵扯皇族宗室的,也绝不姑息。宇文护儿子、亲信全部被杀,宇文护一党官员一律免职,唯独这个传了几句话的宇文宪,宇文邕却没有追究。
                            第四、亲弟弟宇文直一再要求清算宇文宪时,宇文邕说:“齐公(宇文宪)的心迹,我心里全都清楚,不得再有怀疑!”话说的斩钉截铁,是什么让宇文邕这么坚定的信心?史书没有记载,不由得人不遐想。
                            疑问说清楚,我们就再做一个推论。
                            诛杀宇文护事件当中,谁居首功?
                            应该是宇文直,因为他不光参与策划,而且手刃了宇文护。
                            事后,位居首功的宇文直得到的赏赐是地官大司徒一职,地官大司徒在百官排行第二。排行第一的是天官大冢宰,那宇文邕把天官大冢宰给了谁?
                            宇文宪!
                            我看过一些史学著作,有专家说是因为宇文宪有才,宇文直不是那块料,再加上宇文邕要夺宇文宪的兵权。确实,在《周书·齐炀王宪传》有明确记载:武帝以宇文宪“威名过重,终不能平,虽遥授冢宰,实夺其权也”。
                            但是我觉得逻辑上还是说不通。要是单纯为夺权,宇文宪就是宇文护余党,这个罪名足够夺权免职了。就算不免职,为什么不给个大宗伯让宇文宪抓抓教育,管管礼仪?
                            显然不单纯为了夺权。
                            咱们从逻辑上分析。‘授官夺权’说明宇文邕不信宇文宪,不能让宇文宪当大司马,掌握军权,所以把天官大冢宰给了宇文宪。
                            亲弟弟宇文直想当大冢宰,宇文邕没给;宇文直又要大司马,宇文邕也没给,最后给了地官大司徒。这说明宇文邕也不信他的亲弟弟。
                            不信任还要给,说明应该给。
                            那就是说:宇文直应该得地官大司徒,宇文宪应该得天官大冢宰。
                            想明白这个逻辑就能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应该给?
                            有功。
                            宇文直也有功,而且是头功,手刃宇文护;宇文直是武帝的亲弟弟,宇文宪是异母弟;宇文直弃暗投明的时间也更早。无论从哪个角度,宇文直都更应该是首功。但是从事实情况看,宇文邕心里的首功是给了宇文宪。
                            这就说明宇文宪肯定也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至少不比宇文直的贡献小。那什么贡献能比杀了宇文护贡献还大呢?
                            我大胆假设一下:宇文宪被策反了。宇文宪是宇文护一党的骨干,心却跟着宇文邕。策反时间应该就是传话期间,投靠时间比宇文直早,这样再看看史书的记载是不是更为合理一点。
                            要是再大胆一点假设:宇文宪是宇文邕派去的卧底。我知道这更吸引人,但是不妥当。
                            所以我的结论是:宇文宪被策反了。
                            史学界有个说法叫“孤证不立”,我就再说一个旁证:整件事有一个问题往往被忽略:武帝诛杀宇文护时,为何如此顺利?
                            一般诛杀权臣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剪掉羽翼,调虎离山,策反部将等等。史书上,宇文邕拍了一板砖,宇文直给了一刀,皇宫卫队带人把其他人一抓,祸乱了16年的宇文护一党就被连根拔起了。如果真的一块板砖就能解决问题,中国历史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权臣祸乱天下了,康熙杀鳌拜,这个千古一帝的功绩就掺了水分。
                            城府、谋略如此强悍的武帝,难道不怕宇文护的儿子、亲信这些握着兵权的人起兵谋反?派出去的亲兵为什么消灭宇文护余党这么顺利,为什么没有遇到抵抗?
                            我想,答案显而易见,有内应。
                            谁是内应,应该比较好猜,宇文护的大司马是宇文宪。
                            以上纯粹自己个人看法,没经过专家推敲,未免给大家造成误导,还是说清楚为好,信不信取决于大家。不管历史真相是不是如推论这般,宇文宪还是很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气度,曾经手按着办公桌,当着下属的面,指着心口发誓效忠武帝宇文邕:“吾之夙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自此之后,宇文宪跟着皇帝四哥宇文邕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73楼2018-03-28 09: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