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4,865贴子:74,656,677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生在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忍耐差不多成了所有有理想的人必备的技巧。在宇文护当权的北周,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是皇帝也得听招呼。
杨坚无聊到天天听脚步声,日子过得苦闷又压抑,无处发泄只能忍着。可是杨坚并不孤单,在“忍耐”这条辛苦的道路上,拖着双腿走了没几天,杨坚远远的看见前方好像是皇帝宇文邕。杨坚揉揉眼睛确认自己没看错,是皇帝宇文邕,他比自己在这条隐忍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宇文邕尽量让宇文护满意,不找事、听话是前提。尽管如此,宇文护对皇帝的监视却是一刻不停,宇文邕身边遍布宇文护的眼线。宇文邕知道在宇文护那里他是毫无隐私可言的,他今天穿没穿裤衩,昨天在哪睡的,晚饭吃没吃辣椒,看的什么书,不用隔天,宇文护就会知道。
在这样全方位的监控下,宇文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报仇,而是如何才能活下去。宇文护夺了他家的权,杀了他两个哥哥,国仇家恨放在一起,宇文邕恨不得咬死宇文护。可是恨又能怎么着,就算想鱼死网破,也得实力相当才行,100个鸡蛋也干不过一块石头。宇文邕只能选择以皇帝之尊对宇文护卑躬屈膝,迎合顺从。
“宇文护想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堂哥不让我干什么我就不干。”
对于宇文邕如此配合的表现,宇文护的看法是:宇文邕害怕了。宇文护连续杀了宇文邕的两个反抗的哥哥,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在这些血的教训面前,害怕了。没错,宇文邕确实很害怕了,但是宇文护这大老粗并不知道,还有个词叫‘大勇若怯’。
怒发冲冠,谁都能做到,做不到的是控制情绪。
为一个理由轰轰烈烈的死,不难;
最难的是为了一个信念,谦卑的活下去。
司马迁咱就不说了。东汉刘秀的大哥刘縯被杀,白天面对杀兄仇人,刘秀一切如常;夜深人静,别人入梦的时候,刘秀捂着嘴,哭的床上到处是泪痕。刘秀和宇文邕一样,不是不恨,是他们的忍耐力强到让人害怕。他们都在等待,等待着最好的时机,等待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此之前,他们愿意唯唯诺诺地活着,活下去才是首要的。


44楼2018-03-27 19:35
收起回复
    惯着
    孩子教育不好,不是不管,就是太爱。不管就是由着性子胡来,太爱就是顺着性子瞎闹。其实,不光对孩子,对任何一个人最大惩罚,不是打,也不是骂,是惯着。惯着就是你有问题也不说,还告诉你这就是对的,一直到你自取灭亡。只要你够耐心,无节制的惯着能让一个心思沉静的人,一点点变得不可一世、肆意妄为。
    北周武帝宇文邕表面上对堂哥宇文护得态度就是:惯着。
    一再放权,安心做傀儡,宇文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侯莫陈崇事件”印证了宇文邕对宇文护‘一而惯之、一惯到底’的战略方针。
    到保定二年,也就是公元562年,于瑾上书请求退休,此时的于瑾70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放在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真是高寿了,这么大的岁数退居二线了,算是安全着陆。于瑾退休后,八柱国里面资历最浅,岁数最小的侯莫陈崇接任地官大司徒。
    第二年,大司徒侯莫陈崇陪周武帝出差,视察原州。刚到原州,半夜里,宇文邕突然撇下大队人马,带了几个亲信连夜启程,急匆匆的回了长安。古代路上也没个路灯,路又不好,黑灯瞎火的容易出事,所以一般不是十万火急的事,古人都不会连夜赶路。宇文邕这么着急往回赶,搞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能有什么事这么急,非得皇帝半夜就往回赶。侯莫陈崇嘴欠,跟手下说:“我之前听算命的说,晋国公(宇文护)今年流年不利。皇上这么着急连夜回京,肯定是晋国公(宇文护)死了”。
    宇文护死了!这个消息不管真假,光是标题就能让人惊掉眼珠子。这爆炸性的新闻太吸引人眼球了,以微博的速度迅速传播开了。


    47楼2018-03-27 19:45
    收起回复
      2025-08-14 07:03: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过这就是个谣言。宇文护没事,宇文邕确实有急事,只不过跟宇文护没关系。侯莫陈崇的爆料,宇文邕听说了,宇文护也听说了,但是两个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宇文邕认为侯莫陈崇是造谣,宇文护认为这是立场问题;宇文邕认为造谣就应该批评,立刻召集百官,在朝堂上大骂侯莫陈崇散播谣言,侯莫陈崇也知道错了,惶恐不安,把头磕的跟不要钱似的。宇文邕最后总结说:这次就算了,再有下次,决不轻饶!
      宇文护认为,宇文邕在跟自己演戏呢,就勉强坚持看完了宇文邕跟侯莫陈崇的表演。宇文护心想:还有下次?这是盼着我死呢,什么造谣生事,这就是立场问题!叩头谢罪就完了?哪有那么便宜!你批评你的,我干我的。皇帝不行,我自己来!
      当天晚上,宇文护亲自带着一大批亲兵卫队,全副武装冲进侯莫陈崇的府邸,逼侯莫陈崇自杀。此时的宇文护狂妄自大到了顶峰,不光忘记了侯莫陈崇当年的拥戴之功,甚至忘记了他的身份----地官大司徒,北周的二号人物。因为一句话,宇文护想杀就杀,根本不跟宇文邕打招呼,明显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宇文邕对于宇文护不把他放在眼里的行为的答复是:没关系。


      52楼2018-03-27 19:54
      回复


        54楼2018-03-27 20:14
        收起回复
          对于宇文护逼死侯莫陈崇,宇文邕没有任何反应。不管没有反应,宇文邕还下诏表扬了宇文护:晋国公(宇文护)德高望重,是国家的顶梁柱,往后圣旨和朝廷所有文书,都不能直接叫晋国公的名字,违者以大不敬罪论处。(诏书与百官文书,不得直呼晋国公名讳)
          宇文邕政治上处处透着“我宇文邕绝不是威胁你的人,你宇文护做什么都是对的,想干什就干什么”,仿佛杀两个哥哥的事,宇文邕完全不在乎,安安心心地当傀儡皇帝。生活上宇文邕又沉迷于一种游戏,玩起游戏来什么正事都不管不顾的,一副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形象。宇文邕对宇文护绝对服从,宇文护对宇文邕也也来越放心,北周朝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场面。
          宇文护对这个堂弟各方面都很满意,任由宇文邕去玩。如果放在今天,宇文护也许就能发现些异常,因为宇文邕痴迷的游戏叫象棋。


          55楼2018-03-27 20:16
          收起回复
            宇文邕不光爱玩,还玩出了高度。公元569年在北周完成了一部专门介绍象棋下法的《象经》,这是正史第一次提及象棋,据此推测,周武帝本人极有可能是象棋的发明者。
            一个不爱说话,象棋水平又极高的人,够宇文护喝一壶的。
            这一等,这一惯,宇文邕坚持了12年。12年始终如此,多牛的梦想,都抵不住偏执的坚持,那个绝佳的机会悄然而至。


            56楼2018-03-27 20:25
            回复
              改变
              地位不同,感受也不同。富人整天嚷嚷要奉献、要感恩,穷人拼命活着,只觉得世道艰辛。
              同样的一段时间,宇文护飞扬跋扈,感觉天下唯我独尊,充分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很爽,很开心;宇文邕活的小心翼翼的,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搞得身心俱疲;杨坚就是官二代中的笑话,听听脚步声、数数头上的草,日子过得像句废话。
              苦逼*丝的日子不好过,孤独、寂寞、苦闷、压抑如影随形,这时候的杨坚就是贵族里的苦逼*丝。结婚那年开始当皇宫侍卫队长,大女儿杨丽华都四岁了,还是个侍卫队长,杨坚很受伤。少年时的那点理想,被宇文护剁得细碎,喂了狗,然后告诉你,有权的人才配谈理想。我相信杨坚一定变了,被人踩在脚下的感觉,让杨坚曾经的热血一点点的变成欲望,理想变成野心。把欲望和野心藏在面具之下,等待着机会,等待着能彻底释放自己的野心和欲望那天。
              八年,抗战都胜利了,上天终究没残忍到让杨坚再等八年,给了他一丝希望,当然,只是一丝。
              公元565年,被冷落了八年的杨坚终于升官了,出任随州刺史。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杨坚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寒门子弟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任路上,杨坚心情轻的可以飞。终于能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军政大员,杨坚苦闷的日子眼瞅着翻篇了,要迎来崭新的生活了。
              随州就在现在湖北随州市,刺史是地方的军政一把手,归襄州总管管辖。杨坚上任随州刺史,按照惯例要找顶头上司襄州总管报到。这时候襄州总管是宇文直,这个宇文直也是宇文泰的儿子,排行老六,是周武帝宇文邕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虽说宇文直是宇文邕的亲弟弟,俩人却一点不像。宇文直是个有奶便是娘的货色,政治路线一直紧跟宇文护,算是宇文护跟前的大红人,再加上北周王爷的身份,宇文直在北周显贵无二。对于杨坚这样档次的落魄贵族,宇文直根本不拿正眼看他,连例行公事的兴趣都没有,打发下属庞晃去接待一下杨坚,敷衍了事。
              这个庞晃也是个不得意的年轻人。
              庞晃少年时期就跟着宇文泰,每次打仗,庞晃冲的都是最猛的,年纪轻轻就官至大都督,成长为一名中层军官。后来宇文泰得势,建了西魏,庞晃也跟着水涨船高,出任骠骑大将军,任比阳侯。可是自打宇文泰死后,庞晃从一飞冲天到椅子坐穿,十几年都没升官。
              庞晃这个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胆子大,这是优点。但是人的优点往往也是最大的缺点,庞晃一辈子没怎么混起来,也是因为胆子太大。庞晃属于胆子大,没脑子,好听的叫法是有勇无谋,通俗的叫法是二杆子。
              北周跟陈朝开战的时候,庞晃胆子大,冲的猛,结果孤军深入,让人给俘虏了。庞晃在陈朝住了好几年的战俘营,这下子把仕途给耽误了。后来倒是被赎回去,可是一个当过俘虏的将军,就像漂亮的小三,有人要,但是始终上不了位。
              宇文泰死后,庞晃又跟着宇文直,老子死了接着跟儿子混,官职不变,相当不得志。
              杨坚是年轻人,庞晃也是年轻人,杨坚很郁闷,庞晃也很郁闷,俩人一见如故。咱们看杨坚跟庞晃叫同病相怜,他们觉得是英雄惜英雄。
              杨坚还没把随州刺史的椅子捂热,又出事了。
              原来宇文护在战场上连战连败,打北齐打不过,打陈朝也不行,可能有点郁闷,喝了两瓶贡酒,又想起了杨坚。
              于是,杨坚又被调回京城。接到调令的时候,杨坚肯定感谢了宇文护的八辈祖宗,然后收拾行装上路。他骂骂宇文护还行,抗旨?他真没那个胆。
              回京城要路过襄州,在杨坚清冷失意之际,一碗酒,慰风尘,庞晃热情款待杨坚。
              有酒有花生,谁都能吹出来不一样的人生。庞晃说杨坚很伟大,日后一定能当皇上。杨坚笑着说:不光我伟大,谁喝多了都伟大。杨坚心想:酒桌上的话,哪说哪了,没人当真,杨坚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
              就这样,失意的故事配着酒,俩人坐着聊了一宿。
              天朦朦胧亮时,院里有公鸡打鸣,庞晃那个嘴还是没停下,口才好的,说得杨坚自己都觉得自己能当皇帝。杨坚就仗着酒意说:“你要是能射中刚才院里打鸣的公鸡,我就信你的。
              庞晃举箭就射,一箭还就射中了。杨坚也喝大了,一见这情形,非常高兴:“好好好,等我发达了,这支箭就是信物,咱们共享富贵”。
              说完,杨坚先给庞晃兑现了两个婢女。庞晃这顿酒,相当的划算。后来事实证明,杨坚是很讲诚信的。但是有了杨坚的承诺,庞晃还是没混起来,说到底还是庞晃胆子太大,这是后话。


              61楼2018-03-28 07:59
              收起回复
                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宿醉之后,杨坚回到京城发现,除了他岁数大了点,啥都没变。宇文护依然骄横跋扈,大权独揽。皇帝依然啥也不管,任由宇文护专权。宇文护一党拿着权力,党同伐异,不与同谋的杨坚,继续靠边站,穿着小鞋站在旁边凉快。
                随州这次折腾,杨坚对北周官场是彻底心灰意冷了,小鞋也不穿了,干脆光着脚吧。既然让我上一边凉快,索性我彻底凉快,撂了挑子不干了,回家伺候老娘。血气方刚的杨坚一生气,上书朝廷:我妈病了,我要辞职回家伺候我妈。


                62楼2018-03-28 08:04
                回复
                  2025-08-14 06:57: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宇文护在杨坚赌气式辞职的报告上,写上个大大的“准”字之后,杨坚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官职,剩下个爵位倔强的证明着自己还是北周贵族,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8年毫无进展的冷落时光,本想着有机会改变了,却又掉进了无止境的孤寂深渊。
                  杨坚敢赌气辞职,是因为老爹杨忠还在位,谁也不敢小视杨坚,他辞职还能当自己的贵族公子哥。
                  屋漏偏逢连夜雨,漏船又遇打风头。老天有时候对待他选择的人,冷酷到残忍。
                  就在杨坚仕途无望,极度彷徨迷茫的时刻,568年7月,杨忠走完了征战的一生,杨坚作为长子,接任了杨忠的随国公爵位,成了杨家的一家之主。
                  杨忠的去世带给杨坚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无助。杨坚彻底失去依靠,所有的一切只能独自面对了。
                  每个人在强大过程中都会有一段真正孤独的日子,没有家人,朋友甚至爱人的陪伴,身边只有无尽的黑暗。这段日子里与你相伴的只有异常的孤苦和无助,无法翻身的苦闷,无处躲藏的孤独。这样的时光,这样的境遇,你想挣扎却无能为力,什么也改变不了,精神没寄托,情绪无处发泄,时间流逝的每一秒都透着压抑。
                  这才是真正的成人礼!
                  等你真正熬过去,再回头,才发现这些日子才值得微笑。被生活痛击的地方,终将成为身体最强壮的部分。忍下的孤独,受下的寂寞,熬过的痛苦,都堆砌成最强大的内心。就像海子的诗: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得以成长。


                  63楼2018-03-28 08:05
                  收起回复


                    65楼2018-03-28 08:09
                    回复
                      转机
                      压抑是宇文护给的,转机也跟宇文护有关系。
                      天赋这东西,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权力再大也不行。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宇文护是个好师长,当个军长也凑合,但是当不了一国之主。宇文护在北周执政16年里,打了两次北齐,结果两次大败;联合西梁打陈国,也打不过。宇文护皇帝宇文邕啥事不管,当然也不替宇文护背屡战屡败的黑锅。连战连败,宇文护刚开始攒那点政治优势一点点的丧失殆尽,大家开始怀疑宇文护的指导方向是不是正确,宇文护的个人声望急剧下降。
                      宇文护为了挽回威望,继续维护自己的权力统治,使了一个大招。宇文护坚信这个大招一旦使出来,绝对能把威望从战败的悬崖边上拉回来。
                      宇文护的大招是:把权力部门全部换成自己人。
                      宇文护认为有权的全是自己人,不会反;想反的没权力,反不了。


                      66楼2018-03-28 08:11
                      回复
                        宇文护很得意自己的聪明,可惜这个大招一点没少,全打在自己身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宇文护指望自己人拉一把,没成想却被踹了一脚。上梁不正下梁歪,宇文护的儿子、心腹一个个都不是什么好鸟,有了权力之后,个个欺上瞒下,鱼肉百姓,闹得天怒人怨。
                        宇文护本来就是踩了点狗屎,“自己人”把狗屎抹到了他脸上。


                        67楼2018-03-28 08:12
                        回复
                          据说抗清名将金正希写了一副励志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要是翻译成现代流行语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12年的等待,终究没有白费,宇文邕等来了突破口。
                          突破口不是外人,也是熟人,庞晃的上司、宇文邕的亲弟弟宇文直。
                          前面说过,宇文直就是个唯利是图的无赖。这些年皇帝亲哥不得势,宇文直就抱着堂哥宇文护的大腿。宇文护专权,宇文直紧跟宇文护的步伐,也是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在乱世,混是要讲资本的。沌口一战,宇文直战场上的表现一塌糊涂,北周损失惨重。
                          宇文护把宇文直骂了个狗血淋头,官也给免了,回家反思去吧。不过我猜测宇文护这么做并不是真的想收拾宇文直,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战败这么一大口黑锅,总得有人背,皇帝不背,皇帝的弟弟背。等把满朝文武糊弄过去,再找个机会让宇文直官复原职。
                          宇文护这么想,可宇文直却不这么看,宇文直看中的是利益,他又不是宇文护的粉丝。
                          “作战方案都是你宇文护定的,让我背这么大个黑锅。背就背吧,被骂成狗,我也不说什么了,你竟然还动真格的免了我的官!”
                          宇文直恼羞成怒,开始怨恨宇文护,而且是非常的恨,恨到换了阵营,跑去劝说哥哥宇文邕干掉宇文护。
                           宇文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68楼2018-03-28 08:13
                          回复
                            你死我活
                            北周、北齐的战争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
                            公元572年,周、齐又一次讲和,停战。宇文护从督战前线回到京城长安,进宫觐见皇太后,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过,今天稍微有点特别,宇文邕让宇文护去见皇太后的时候帮个忙,这件事很家常。
                            宇文邕说:我妈太爱喝酒了,老人家岁数不小了,老是喝酒容易伤身体,喝完酒还爱撒酒疯,影响不好。我自己劝不住,堂哥威望高,老太太听您的,希望堂哥去帮忙劝劝。
                            宇文护一听,有点警觉说:我不知道怎么劝啊。
                            宇文邕给了宇文护一篇《尚书·酒诰》:你进去之后就给皇太后读一读,太后一听明白了,以后不喝酒了就行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宇文护想皇太后也是自己的婶子,自家人的事又不牵扯什么政治,而且之前宇文邕的表现一直非常良好,宇文护没有怀疑就去了。
                            到后宫之后,见到皇太后,宇文护行礼完毕,对着太后就一本正经的读起《酒诰》来。突然,站在宇文护身后的宇文邕举起自己手中的玉圭(长方形,比‘板砖’略长)就朝宇文护的脑袋上来了一板砖。事发突然,宇文护没有防备,被一板砖拍懵了。宇文护也是军人出身,虽然被拍倒在地,但是还不至于致命。
                            宇文邕一看宇文护没死,急了,让亲信宦官何泉砍宇文护,这个宦官心理素质不行,吓坏了,连砍几刀都没砍中。如果再这样下去,让宇文护跑出去,在场的所有人都得死。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突然杀出,一刀插进了宇文护的胸膛,这个人就是藏在门后的宇文直。
                            就这样,北周权臣宇文护死了,这个把持北周朝政16年,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终于死了。
                            写几句对他的评价吧。
                            一直以来,宇文护形象都是:乱臣贼子、骄横跋扈。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毒杀皇帝,诛杀功臣,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任人唯亲,祸乱朝纲,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好像一个权臣能用上的贬义词都给他用上,也都能恰如其分。
                            可是,我想说的是:其实宇文护也是一个可怜人。
                            要说宇文护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也不全对。最开始的时候,孝闵帝宇文觉联络李植夺权的时候,宇文护发现之后,只是把李植调离京师,并没有大开杀戒。我相信他最初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大臣,他只是获得权力之后欲罢不能,最终走上了权臣的道路。
                            再说宇文护很孝顺。
                            我个人有个择友标准:孝顺的人不会差到那里去;不孝的人,再好,也不值得交。宇文护亲妈阎氏被北齐扣做人质多年,期间,宇文护写给***信《报母阎姬书》入选过大学语文教材,而且是这段乱世唯一入选的。《报母阎姬书》写的感情至真,感人肺腑,看得我热泪盈眶,实属南北朝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相信,宇文护是孝顺的,没有至诚的孝心,绝写不出来‘一味情真,字字滴泪’的文字。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总之,我承认宇文护是个骄横跋扈的权臣,却不认为他是个坏透了的人。


                            69楼2018-03-28 08:13
                            收起回复
                              2025-08-14 06:51: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么简单?
                              煽情完了,回到正题。
                              历史再一次重演,斩草必须除根。
                              宇文邕杀了宇文护以后,立刻让亲兵卫队捕杀了宇文护所有身居要职的儿子、亲信和一个厨子。
                              一个厨子,出现在这里,是不是很突兀?
                              事实上,宇文泰的五子宇文宪也不理解,劝四哥宇文邕说:这个叫李安的厨子只是个下人,又不参政,不用非得杀他。
                              宇文邕回答说:老五,你不知道,大哥(周明帝宇文毓)被毒死,就是这家伙干的!
                              看到宇文邕的回答,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宇文邕隐藏的也太深了,宇文毓被毒死,那是560年的事,现在是572年,十几年里,硬是没一个人知道,这城府真是太恐怖了。宇文邕不说,不代表他不知道,他在心里默默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一笔一笔的恩怨,张三、李四、王五,连个下人,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谁都跑不了。就隐忍这点而言,宇文邕真比东汉刘秀还要出色。
                              这个提问题的齐王宇文宪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70楼2018-03-28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