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提倡不提倡,要看你样怎样了,顺应自然看起来像是中庸,其实并不是这样,儒家是以人为主,人为一切的中心,让你怎么怎么样的,道家则是顺应自然,所为“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就是老子的处世之方,不显眼,想柔和的光一样和大家发出一样的亮度,也不具有侵略性,与大家一起,顺应大势潮流不做出头鸟,不标新立异,也就不招人惦记。
庄子所提倡的看似“中庸”,其实是“外化而内不化”,顺应大势,但也要有自己的想法,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选择,顺应。“外化而内不化”与“中庸”的关系好像,“中庸”只学到皮毛,而庄子的“外化而内不化”有了内部的重心。
说到儒道关系,和这个还有点类似,老子的道德次序是“道德仁义礼兵”,孔子主张“仁义”以礼为上,以礼为上那就等于是“不德不仁不义”(因为“礼”已经是顶峰了),而孔子宣扬的“仁义”也容易出现假仁假义,也就是“伪君子”,毕竟伪君子不背揭穿在江湖上行走方便啊,这与道家推崇的自然人性相冲突......因为虚有其表。
貌似这“中庸”也是学的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