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理论和视唱练耳 5
写个理论和视唱练耳的总结吧。
都说理论和视唱练耳是音乐家的必修课。可惜,我真心没看见几个国人把这些东西变成生产力。其实我的题目里面就已经提到了,理论和视唱练耳是绝对不可以分开的。在国内,就是把这两科分得太开了。视唱练耳往往以听音符为主,很多东西弄得相当的复杂,但是,仅仅就是为了难而已,很多人学完了,往往没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自己的能力。当然,我们中国学音乐的人很多人以自己是绝对音高而自豪。其实这个真心没必要。我在R先生那里上给绝对音高的视唱练耳课,他往往强调的是抑制我们的绝对音高听觉,让我们忘记自己的绝对音高能力。他老人家也不算失败,在三年左右的训练里面,我终于在日常学习中基本上抛开了绝对音高的听觉,尽管有时候,它还会不由自主地跑出来,但是已经完全不会干扰我了。而在国内,理论教育也真心的是不给力,我估计丢给普通学生一个音乐作品,他们连基本的分析都做不出来,而就算做出来了,即没法子把这些东西转化成为自己应有的知识积累,也没有法子把这些东西转化成为自己诠释作品的理论依据。
我记得我在中国第一次接触和声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强调过听觉,但是,他真心没讲出来怎么用听觉学和声,也没讲出来该注意什么。。在国内上大学的两位和声老师一个就是做题,一个就是跟我们说和声很难她学了七遍才明白,然后丢给他一个肖邦叙事曲的和声分析都给我将不明白。。。。
好吧,不吐槽了。到了德国,依靠在中国死记硬背的理论底子,在德国考入学考试竟然无往不利。如果说我这个还算过得去,最牛逼的莫过于咱们吧里的hippowitz童鞋,他刚来德国考试,在德语一句都不会的时候,理论竟然考了满分。。。
这时候大家一定认定德国理论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吧?没错,从入学角度看,普遍比中国简单。对于习惯了,中国考试强度的孩子们,应该不算啥大问题。一般在中国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这边考过都不是问题。但是,我最上面强调的一些问题在很多留学生中依然会看见。
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德国大多数的学生的理论知识都是自己在学习乐器的时候就跟老师学到的,很多老师把视唱练耳,理论知识都融合在专业课里面了。只有真心打算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上高中以后才有人选择上一些理论和视唱练耳的课。但是我们的孩子水平似乎比他们好,为什么大学教育5年过去了以后,很多时候,我们的优势就已经不明显了,如果离开大学各奔东西再过20年,人家会比我们强大很多。这个现象在所有的音乐专业领域里面都有,无论是器乐,声乐,指挥还是作曲和理论。我今天就想从理论和视唱练耳角度说说这个问题。
在德国学理论课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试图在3年左右的理论课里面把所有的理论形式都灌输给学生。无论是和声,对位,还是配器。因为这也是不现实的。其实看看杨立青先生那本配器法的巨著,说实话,我想从头到尾仔细看一下,每天花一个小时看看,也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这还是在我对于很多问题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以后呢。对于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而在德国视唱练耳则强调对于音乐现象的认识。这里面有对于结构的听觉分析,对于和声的听觉分析,识别和声的基本属性,识别和弦的位置,识别多声部之间的关系,但是唯独不在意的是具体音符是什么。就像曼海姆的G女士总是对我讲,音乐存在于和弦和音程之间,而不是存在音符上面。这是绝对的金玉良言,如果没有音符之前的音程关系,没有音符之间组合成的和弦和对位关系,那么音乐本身就么有任何意义了。相反我见到过些耳朵很凌厉的人,连基本大三和小三和弦的色彩都分不太出来,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说出和弦是哪些音,但是却无法说出这是什么和弦,得用脑袋算,那么这样的人视唱练耳成绩再好,也只是对付考试而已,这不是音乐家的耳朵,而是机器的耳朵,因为他们只认字母不认单词,这样的人如果学外语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好。所以,在德国所有的老师强调的都是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基本认识方面的东西,以及一部分实践的道理,在视唱练耳和理论课上面用听觉和理论之间进行验证,而不是理论就是纯动脑子算,而视唱练耳就只看谁写对的音符多。
举个例子,前一段有人发了一段海顿的四重奏求和声分析,我和Basson童鞋对于一个和弦的认识就有非常巨大的差别。我不否认Basson童鞋对于理论方面还是下过不少功夫的,这里拉你做反面教材了,别生气。。没别的意思。就是当个例子。。一个和弦Basson同学靠脑子算的,和我用听觉听出来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当然,他的结果我在某位国内很出名的专家编订的钢琴旧约圣经里面也见到过,Basson同学得出这种结果非常可以理解,但是哪位专家,我就只能呵呵了,就当我敬老了。如果理论不是以听觉作为验证的话,那么理论就是假的。音乐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算的,总是无调性音乐,总是现代派们的音乐很多已经近乎数学了,但是他们仍然强调听觉上面的理论认知,无论是倒影,还是蟹型运动,还是卡农,都需要在听觉上面能让人识别,让人接受。这里面稍微跑个题,吧里总有人强调作曲家创作主要是感情,呵呵,我能说,我们在作曲课上面跟R先生说这个时候被他骂成Bullshit吗。。。。只有外行才过分强调情感。作曲家强调的是如何表现这个情感。作曲家不是因为情感比我们丰富才写出伟大的作品,而是他知道如何用音乐表达他的情感。我看好多发言的同学比贝多芬多愁善感多了,可是打死你们你也写不出贝多芬那样的作品,不光是你们,你们知道贝多芬的作品已经气死过几代欧洲作曲家了吗?
只有在听觉上能够印证理论的规律,才有可能记住一些音乐现象,比如主题的构成,终止式的构成,模进,赋格的呈示部。仅仅靠读谱子算出来的东西,那都是假的,因为你从听觉感觉不到这些内容,又该怎么去表现他们呢?这就仿佛厨师不知道材料的味道,只是照着菜谱的样子做菜,那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大学的理论和视唱练耳教育,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事传授一种意识,一种学习音乐的意识,在读谱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听音乐的时候需要注意听些什么,哪些是诠释,哪些又是作曲家的意愿。如果能完成到这一步,那么基本上就具备了自我完善的基础,在学习每首作品,倾听每首作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把作品拆开,仔细观察,理解。这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可以准确的了解时代的变迁对于作曲技法的影响,也可以清楚的把握音乐史里面音乐演化的方向,这比任何一本音乐史著作都更加准确,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