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911贴子:10,083,326

回复:红楼补天------通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因家史被泯灭,弘皙才要补记家史。那么,记载着弘皙逆案的清史也就该是篡改的假史。试想,这个从各方面说都十分符合原作者身份的理亲王弘皙,清史竟是记载早早“死”了。这不仅泯灭了弘皙官场一段历史,就连后来著书立传的一段历史也一下子泯灭了。太绝了!于是,探究者们便不断考证,又不断否定,否定了自己,再去否定他人。因为这红楼谜宫的“死结”解不开,真正主人公就永远是“隐身掩面人”。


59楼2011-12-03 22:53
回复

    其实,只要用分析的眼光看一下“弘皙逆案”,便可见这逆案疑问重重。首先一点就是这些参与谋逆的王爷,竟然都是雍正朝倍受宠新的重臣。为什么他们都联合起来反对乾隆呢?再就是为何只记逆案而没有逆案真相。既然要把他打倒,起码该有罪行才可定案,为何还要将所有历史都给泯灭了呢?还有就是谋逆大罪一般都不会轻饶的,怎么那些王爷都只是革除宗籍?又为何不当时就杀掉,反要圈禁起来?


    60楼2011-12-04 08:40
    回复
      2025-11-04 04:55: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弘皙被记载“谋逆”大案不假。但其怎样谋逆,是否谋逆,这都应该怀疑。今解开这补记历史,可见弘皙根本就没有谋逆,也没有被朝廷圈禁。弘皙辞官归乡后也曾有过想法――“欲洁何曾洁”,但没有实施就自己退缩了。于是,乾隆听了到风声,诏弘皙进京,准备以谋逆论处。见大事不妙,弘皙来了个“金蝉脱壳”,在进京途中诈死埋名,遁入了有“世外仙源”之称的乐亭海隅石臼坨(因长有菩提树今更名菩提岛)――“闻道说西方宝树唤婆娑(菩提树)――上结着长生果”。


      62楼2011-12-04 11:24
      回复
        真好


        IP属地:湖北63楼2011-12-04 11:46
        收起回复

          故事自“按那石上书云”开始,讲述弘皙归隐乐亭城:
          “当日地陷东南”。这开言一句便借典喻真,虽囫囵难解却实属真情:弘皙作为群臣之首与天子相对应可视为“地”;乐亭作为弘皙辞官归乡落足地恰在北京东南方向。考乐亭旧时大部田亩都为旗人封地。弘皙在归乡前早购置了大量房产地亩,归隐“原籍”后自然成为当地首富。如此“借典”而“实话实说”者文中颇多。
          “阊门外有个十里街”。乐亭城有东西大街,街上住有京东最大皇粮庄――乐亭崔家。庙上崔家作为当时最大皇粮庄,享旗地户数超过“万户侯”。建有聚德堂、明德堂相邻五个院落,每个院门口两边有巨型石狮一对儿,人称“十狮营”。
          “街内有个仁清巷”。对应城内东西大街中心有一“仁义胡同”。
          “巷内有个古庙……葫芦庙”,对应城内有“双庙”。


          65楼2011-12-04 20:18
          回复

            说弘皙辞官归乡在乐亭,有地方志可以佐证吗?当然。不过,由于著书人弘皙“诈死归隐”后“藏身修书”,当地方志也不可能以爱新觉罗.弘皙的名子来记载。因而要考究这失却姓氏仙居世外的主人公,还得从“冒名顶替”者的历史来分析辨别。
            考《乐亭县志》记载,有乐亭士族――城内李氏族人李兰。记载称这李兰曾为乾隆帝师,在许多省府做过官,最高曾官居一品。可如此高官却不见于清史,想来清史也肯定不会有这个什么李兰的。因为他就是本书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定居乐亭城的“替身”。志书中记载这李兰因“不合时宜被劾归”,正与“贾雨村”相符。又在乾隆年被招进京升官,竟神奇般的死于途中,而那所称痤疮之病绝非可以致命的。还更有传言说是“吓死”的。进京做大官怎么会吓死?如此“荒唐”恰恰对应弘皙诈死埋名。还有许多佐证资料,在此不再多举。


            66楼2011-12-05 08:41
            回复


              67楼2011-12-05 14:07
              回复
                在弘皙诈死归隐的乐亭海域石臼坨,亦有许多“奇异”记载(见附录)。石臼坨今称菩提岛,因岛上长有菩提树而得名。著书人在【虚花悟】曲中透露:“……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菩提树)――上结着长生果。”的确是隐身修书的好地方。
                书中第一大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这甄士隐是归隐在石臼坨岛上的弘皙替身。作者借“手倦抛书”之典,隐露归隐地环境特征:“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这里也是书中所谓太虚幻境,也就是大观园原型之一。
                


                68楼2011-12-05 16:30
                回复
                  2025-11-04 04:49: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69楼2011-12-05 20:58
                  回复

                    怎样理解“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呢?这是作者用幻笔讲述通灵宝玉的来源: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下凡人间,又“夹带”了巨石幻成的美玉,还跟来了“还泪”的绛珠仙子。真可谓亦真亦幻,云山雾罩的。那么,所谓“通灵宝玉”究竟是何物呢?其实,它应该是康熙传国玉玺或传位诏书。作者将其幻笔写作通灵宝玉,是因它不仅以宝玉的面目出现,而且为了表述这宝玉的行踪,还将它幻入人形。如开篇被疯和尚“舍我罢”的英莲;英莲长到十三岁幻身为香菱;寄养在养生堂的秦可卿;夭逝黄泉路的秦种;被人用素轿偷娶的尤二姐;思嫁柳湘莲的尤三姐等。再就是直接冠名主人公宝玉,然其原型真身又代指甄贾宝玉等多个生活原型:包括康熙帝、雍正帝、弘时、弘皙、弘皙王妃曹氏、曹雪芹等等。如此再要追问“梦幻识通灵”所见的通灵,可知答案绝非一个。


                    70楼2011-12-06 08:41
                    回复


                      71楼2011-12-06 11:58
                      回复

                        再细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乍一看,这里一般都会将“西方”与“西天”混淆起来。殊不知,在弘皙归乡的乐亭城西,便有滦河故道“西滦河”。因旧时滦河经常泛滥,并造成多次改道,故又有“灵河”之称。恰恰在这“灵河”入海处,便是弘皙诈死归隐的石臼坨。这石臼坨因“形似石臼”而得名,故而作者将其幻笔写为“三生石”。具体到为何称三生石,因论述冗长繁杂,只好另文单叙(见“三生石畔记三生”)。


                        72楼2011-12-06 15:11
                        回复


                          73楼2011-12-06 16:36
                          回复

                            绛珠草幻身为黛玉,因两次接受雨露滋养,不仅无力偿还,却因食密情果,游于离恨天外,灌愁海中,只得用一生眼泪报偿所欠之情。正所谓黛玉还泪而来,“泪尽而逝”。对照“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说,这黛玉便是著书人弘皙的幻身。看书中黛玉,聪明伶俐,刁钻刻薄,终日以泪洗面,有吃不完的药(后悔药)。这正是弘皙身处逆境时幻化出来的“病身”。要不黛玉见道宝钗便心生嫉妒,因为宝钗是弘皙飞黄腾达时的“正身”。因此,见到这二人单独在一起,千万不要让作者给蒙蔽住,这时非要找出两个原型真身来是不可能的。


                            74楼2011-12-06 21:22
                            回复
                              2025-11-04 04:43: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5楼2011-12-07 08: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