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908贴子:10,083,008

回复:红楼补天------通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胤礽三岁时康熙就手把手教他读书写字。两年后,特请大学士张英.李光地当皇太子师傅。后来又对皇太子师傅达哈塔、汤斌、耿介等人说:“古昔圣贤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唐太宗亦称英明之主,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意其故。”康熙将胤礽读书处赐名“无逸斋”。明师龙种,教学相长。康熙二十四年来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秘密报吿中写道:“这些皇子的教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师傅都是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一流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
出于某种预感,幽禁胤礽后,康熙帝下谕宣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在祭天地、太庙、社稷的文书中:“臣虽有众子,远不及大臣。”然而,康熙帝仍杜绝不了诸皇子对储位的窥视。


40楼2011-11-28 18:26
回复

    弘皙作为太子胤礽次子,因是太子妃石氏(今考应为曹氏,即曹寅女儿)所生,因此成为真正且唯一的康熙嫡皇孙。想当年康熙帝册封石氏(曹氏)为太子妃,应与石氏生下这龙子龙孙有关。因康熙重视嫡长制,太子有了嫡子,老皇帝见帝业有望,自然高兴。
    有人说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确。康熙在经历两立两废太子后,对汉唐历史一定会深刻研究的,特别是传国大计。前明朱元章不就是将大业传给嫡孙朱允文了吗?虽然朱允文没当上多长时间就被赶跑了,那是因他自身原因,与传位原则不相干的。康熙自两废太子后,既然秘立嫡孙为储,一定会刻意对大清国的未来用尽心血的。不过,历经两番改朝换代,康熙对这个皇嫡孙的喜爱,因后来莫须有的“弘皙逆案”,使得清史中见不到康熙帝如何培养接班人的记载,也见不到弘皙成为雍正朝“股肱”大臣的身影。


    42楼2011-11-29 15:55
    回复
      2025-11-03 16:4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索隐派善长东拉西扯,胡拼乱编。


      IP属地:江西43楼2011-11-29 18:03
      回复

        正所谓“家史消亡”。由于大清国史是要为爱新觉罗家族歌功颂得的,雍正因抢夺皇位,自然要泯灭一些不利自己的罪证;乾隆因“弑君篡位”,更要大修《四库全书》,为了证明自己皇位来路正统,雍正与乾隆竟都以康熙老皇帝宠信钟爱为由大做文章。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修改过的历史往往搁不住推敲,反而会弄巧成拙。比如清史记载的康熙老皇帝钟爱弘历,只要认真分析,便可知这是后来作了皇帝的乾隆为美化自己而欺世盗名。试想,在康熙六十一年,弘历仅为十一二岁,而且是初见其皇祖父康熙。记载竟是有大半年时间跟随康熙避暑围猎。岂不知,康熙临终前的时间里都在培养弘皙这位接班人。而那所谓“朕所钟爱”的皇孙,说什么也不会落到弘历头上的。再说雍正抢来皇位还未坐稳,为何忙于写下秘密立储传位诏书?当是尚有齐妃李氏所生皇子弘时,哪会选中陪嫁女所生的小弘历?
        清史料记载康熙留有临终遗嘱:“废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性情不顺,依前拘囚,丰衣美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今不论这整个遗嘱的真伪,单就“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来说,老皇帝康熙钟爱弘皙是铁定的事实。因为乾隆是不可能给弘皙添写如此彩笔的。那么,弘皙博得老皇帝康熙“钟爱”的真正缘故,可说是康熙已选定这个嫡皇孙为自己的接班人。分析来看,胤礽两次被废黜,正如俗话所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胤礽被两立两废,将老皇帝闹得身心焦虑,说什么也无法再次将胤礽复位了。因此,他要将本属嫡子胤礽的江山交给能够“以朕心为心者”的嫡孙弘皙,如此也可给两次被废黜的太子胤礽“疗冤疾”了。


        44楼2011-11-29 19:48
        回复

          说康熙考虑到胤礽被废有冤情,从康熙帝对群臣奏请立储的批示中可略见苗头:“朕自幼读书,凡事留意,纤细无遗。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干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亦并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时,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等,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既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可以肯定,康熙在两废太子之后,必定了解诸皇子为争皇权不择手段,致使作了三十多年储君的太子如坐针毡,成为众矢之。因此,老皇帝才决定秘密立皇嫡孙为储君。


          45楼2011-11-30 08:14
          回复
            正所谓“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忍耐是有限度的。为了补记被泯灭的家史,将重大冤情传情于世间,弘皙作为“善纂礼仪”(编写《圣祖仁皇帝实录》)的文学大师,用隐含妙笔著成了补记家史的《石头记》。后因“圈内情人”都看不出所隐而“迷失”真情,便屡加批注,成为文学奇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乾隆二十四年,弘皙著述《石头记》被密报当朝――“葫芦庙诈供”。乾隆遂派锦衣卫查禁“反书”,同时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圈内情人”受到牵连。如与弘皙颇有“瓜葛”的清宗室敦氏父子就是被那次“大火”烧掉的。敦诚父胡趴原在山海关管理税务,敦诚分管长城喜峰口,因与弘皙过分亲近都被免职不用,从此不问仕途。
            为了达成弘皙“成书”传情入世的宏愿,“圈内情人”们决定由弘皙小舅子曹家曹霑――曹雪芹做继承人。曹雪芹对《石头记》“披阅增删”,去掉有碍当朝的“脂批”,续写了“收缘结果”,终使《红楼梦》传情入世。
            至此,一部举世罕见文学的大戏,便以文学谜宫的形式悄然拉开了序幕……
            


            49楼2011-12-01 21:12
            回复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作者在凡例中提示出不同书名所对应的点睛之笔。既为点睛,作者一番“自云”可谓考究著书人身份的“点睛”之笔――前半生深沐皇恩,后半生潦倒无成。当然,所谓无成是针对仕途而言。从文学历史角度讲,他的成功是伟大的。正是“作者亲历”,才形成了这“追踪蹑迹,不感稍加穿凿”的补记家史。
              按本书“一声而也两歌,一手而也二牍”的特殊文笔来说,开篇出场的两个人物――甄士隐与贾雨村,都有著书人弘皙幻身的一面,同时还有映射他人的另一面。虽然写二人同时出场,但按著述人幻笔记述来讲,所表述的人物并不固定,背景也在不时发生改变。就拿故事发生地“大观园”来讲,有主人公先前高官厚禄“饮甘餍美”的皇家御园――圆明园,也有弘皙辞官后归隐孤岛“瓦灶绳床”的藏修地――乐亭海隅石臼坨。如何将真故事发生地进行定位就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也正是解读真情时繁杂冗乱的缘故。试思,著书人为达隐笔效果,故意在“时空遂道”上大作文章,汇集天下大事为一园,又所谓“越乱越好”,再加上“游戏笔墨”等奇思妙想,解读起来难免杂乱无章。
              要解读真情,关键在给书中变幻莫测的时空及人物进行定位。然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定位呢?作者在书中借“演说”有所提示:“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如将甄士隐与贾雨村第一场戏背景定位在弘皙归隐地乐亭,则甄士隐为弘皙替身,贾雨村为弘皙宗室亲友(敦诚)替身;若将甄士隐与贾雨村第一场戏定位在江宁织造府,则甄士隐为曹寅侄儿曹頫替身,贾雨村为弘皙替身。当然,如此定位要依据著书人用“隐语”记述的文章内容,还要参悟“一击两鸣”、“《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等大量脂批。因作者隐笔奥妙无穷,故解读真情时千万不可将书中时间、地点、人物看作一成不变。正所谓“倏为男倏为女,变化无方;忽而隐忽而现,杳冥难寻。感应不遍乎天下,威灵及于遐荒”。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秘芨”,也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50楼2011-12-02 08:52
              回复

                先来“细谙”成书根由,看看如何“有趣”且“近似荒唐”:
                女娲炼石补天属上古神话,著书人一上手便借典寓事。读者若不“细谙”,可就辜负作者提醒了,当然也就失掉发现真情的一次机会。因为作者没有任何闲文俗笔来“游戏笔墨”的――除非读者看不清背面隐含。
                所谓“女娲炼石补天”应该是映射康熙秘密立储。当然,按“一击两鸣”理念来分析,也可算是映射雍正秘密立储。不论映射哪一个皇帝,都可说明这个“大展幻术”而“补天”的继位新君来路不正。因为他虽然是“女娲”所炼之“石”,却是被弃之不用的。然他却因“垫脚”而补了天。如此一来,正宗的“补天石”当然就没机会去补天了。因此才有“补天石”出现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藏修地石臼坨。
                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补天石”。如果“细谙”的话,文中所述该有两块“补天石”。一块是经过“巨石幻玉”补到天上去了,正如那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补了天的“石头”当然是在映射雍正夺嫡继位。另一块是回到青埂峰下的“石头”,他该是没有补到天上去的那块,而且还是“女娲”炼好要用的。正因有这两块“补天石”互相“夹带”,才造成了真假混淆,是非难辨。因为假的补了天,真的反倒成了假的了,才有“假亦真来真亦假”一说。作者特别批注:“一日卖了三个假,三日卖不了一个真。”看来,要解读这谜书,就先得学会一些打假的本领。不然的话,便会让“假货”搞得晕头转向,直在牛角尖打转转儿。


                51楼2011-12-02 12:36
                回复
                  2025-11-03 16:37: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谈到打假问题,不免要絮叨几句。既然本书主人公叫“贾宝玉”,自然也就有这贾府了。可偏偏还有个“甄宝玉”,因而也就有了江南甄家。而且这甄贾宝玉还就是难辨真假――行文时只叫“宝玉”,不仅不冠姓氏,不论大小,“兄弟姊妹乱叫”,还吿诉你“此乡多宝玉”。同时,还有一个“通灵宝玉”被故意“夹带”其中,来了个“人非物换”。看作者笔下的宝玉可谓“倏而男倏而女,时而隐时而现”,有七十二般变化,恐怕“打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究竟如何打假呢?“言谈之中有筋骨,梦幻之中见真情。”在通读全书基础上,还得“细谙”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分辨作者写在人物上的特殊标记(性格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面解读将有详谈。


                  53楼2011-12-02 19:21
                  回复
                    著书人自称“毫不干涉时世”,应该是对《石头记》原本而言的(隐含过深)。不过,经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空空道人成了“情僧”,这《石头记》竟成了《情僧录》。可见不干时世已变得大“碍”时世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大量评批,两者结合起来看,泄漏真情之笔就太多了。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曰《风月宝鉴》”。所谓“游戏笔墨”,这写在两个书名前的“至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有红学者将他们定位为“作者”,这便是被作者“蒙蔽”了。实际上,作者是在用此谐音来透露真情:“至吴玉峰”,应理解为没有传国玉玺――无玉而自封。雍正自“巨石幻玉补天”夺了弘皙的皇位,直到“无疾暴死”可谓“红楼一梦”。“东鲁孔梅溪”,应理解为因鲁莽未防备身边人,在梅花园小溪处被刺身亡。此情在“风月宝鉴”处有相关内容,这是作者提醒读者的点睛之笔。
                    “后因曹雪芹……”既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朝廷有碍,纸里包不住火,“葫芦庙炸供”,也就是朝廷得知查禁《石头记》。为达弘皙成书传世宏愿,弘皙小舅子曹雪芹作为继承人“披阅增删”改成《红楼梦》入世传情。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此句只见甲戌本。甲戌定本应是乾隆十九年完成的,究竟是第几次无考,但却说明《石头记》已然著成,根本就不存在缺少结尾或缺少某一章回的问题。至于手抄本为何残缺,也只有当时的抄录者自知了。今从各版本皆有“异文”来分析,应该是出于善意的“批阅增删”,绝非“犹大”之行。
                    作者开篇便将真故事脉络分成两条主线。既是“主写末世”,当然重笔用在康雍交替和雍乾交替上。更因“《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如今要见“tui背图”,就更得时刻不忘“一笔也而两歌”这写真秘芨。
                    


                    54楼2011-12-02 23:04
                    回复

                      一条主线:乾隆登基后,弘皙辞官归隐来到乐亭城。弘皙族人之所以来乐亭,是因为在乐亭有旗人封地。“旗人封地”属前清特有,也称“皇粮庄”。弘皙回到这所谓“原籍”后,开办私塾,培养族中子弟。大概因弘皙在朝时声望过高,便有许多宗室权贵旧属门人等来乐亭看望。故而被参“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至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乾隆四年诏弘皙进京。弘皙在进京途中诈死,归隐在乐亭海隅石臼坨。书中将这石臼坨幻笔写作大观园,所讲述的故事,便有许多是弘皙在岛上二十年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即景之笔。直到朝廷在乾隆二十四年来查抄碍书《石头记》,弘皙再一次金蝉脱壳躲过劫难,最终归属便无从考究了。


                      55楼2011-12-03 08:14
                      回复

                        另一条主线:是雍正继位之初,弘皙以“宗侄儿”身份入朝。弘皙被雍正封为多罗理郡王,这在当时的“弘”字辈可是最高爵位了。雍正继位后册封八阿哥与十三阿哥为和硕亲王辅政治国。在雍正七年,弘皙进入雍正朝创建的军政中心军机处,从此仕途达到了巅峰。军机处在雍正寝宫圆明园设有军机值房,方便皇帝处理朝政。到雍正八年十三阿哥病逝,朝中宗室亲王弘皙已是群臣之首了(理亲王)。书中将圆明园雍正帝寝宫幻笔写成大观园,讲述弘皙在园中作为首辅军机大臣与雍正之间所发生的红墙内幕。直到雍正暴死,弘皙协理丧事。雍正十三年底,弘皙被乾隆挤兑辞官,离开圆明园来乐亭。


                        56楼2011-12-03 17:32
                        回复

                          按清史记载,乾隆四年弘皙等七家宗室亲王犯谋逆大案。作为逆案主谋的弘皙,被圈禁于北京,乾隆七年死于禁所。应该说,这是清史和考究《红楼梦》真情的人们有意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要知道,前清那段历史是经过两代“篡位”的皇帝大修过的,乾隆大修《四库全书》就更是容不得任何异文记在史册的,这前清正史还有多少可信度呢?


                          57楼2011-12-03 19:29
                          回复
                            不信


                            IP属地:安徽58楼2011-12-03 19: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