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386贴子:87,718,027

回复:老子2500多年前就说过:人类要灭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十)
老子说:因为人类的直观感受,往往与事物的真实状况正好相反,所以如果据此来进行判断,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大错特错了。
人们直观上觉得“有”、“多”比较好,可能觉得“无”、“空”代表着没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车轮中间是空的,才能转得动;房子中间是空的,才能放东西。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往往要“有”和“无”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说:从直观上来说,人们会觉得踮起脚跟站得比较高,但其实这样你连站都站不稳;如果从直观上来看,人们会觉得大跨步走得更快,其实这样没走多久你就累了,反而走不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从直观上来看,人们会觉得弯曲的、低洼的、破旧的东西不好,东西少当然不如多。但实际上弯曲的东西容易保全,比如弯的树比较没用,不会被人砍伐,低调做人不容易惹来是非;低洼的地方,水就会往那里流,谦虚的人,别人会比较喜欢他;东西破旧了,容易换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少的事物,说明它的成长空间大;东西多了,有时候反而会让你无所适从,比如你手上只有一个时钟的时候,你很清楚现在是几点,而如果有了两个,你反而不知道哪个时间是对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40楼2011-10-18 23:34
回复
    不错,。。。。。。。。。。。。。


    IP属地:江苏41楼2011-10-18 23:34
    回复
      2025-11-08 16:03: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顶啊顶


      42楼2011-10-18 23:35
      回复
        好东西,顶起来


        来自手机贴吧43楼2011-10-18 23:36
        回复
          (三十二)
          老子说:人类关于“是非”、“对错”、“好坏”的观念,源自于对“利弊”的判断。
          比如在专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骨子里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凡是对于维护统治有利的,就是对的、好的、是的;凡是对于维护统治不利的,就是错的、坏的、非的。
          当然在明面上不会表现得这么露骨,一般主流价值观在表面上都是这样规定的:对社会有利的就是好,就是对;对社会不利的就是坏,就是错。
          老子说:其实一件事情的利弊,根本就说不清楚。祸可以成为福的基础,福当中也可能潜伏着祸,它究竟是福还是祸?谁也没办法说出最终的答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塞翁失马》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老头子的马丢了,邻居都替他可惜,他自己却认为不一定就是坏事;过了几天,丢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马,邻居都替他高兴,他自己却认为不一定是好事;老头的儿子骑着跟回来的马摔断了腿,邻居都为他难过,他自己却认为不一定是坏事;村子里的年青人都被征兵去打仗,很多死在战场上,老头的儿子是瘸子,因祸得福,不用上战场,保住了性命。
          在这个故事中,一波三折,前面的祸,成为后面福的基础;而后面的福中,又潜藏着更大的灾祸。其实一件事情,到底是福还是祸?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只不过多数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因而容易草率地作出判断;而聪明的人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能够看到其中潜伏着的危机。
          老子说:由于人类见识的浅薄,经常会好心肠办坏事,有时候想要对人好,结果反而害了他;有时候想要对人坏,结果却反而好了他(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绝大多数父母亲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好,但有些却因为对他太好了,变成了溺爱,结果害了他;某个领导很讨厌某个下属,什么难以处理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做,结果反而给了他磨练的机会,让他进步得更快。
          老子说:因为一件事情的利弊根本就说不清楚,你不能判断它究竟是好是坏,所以也就无所谓“是非”、“对错”了。
          


          45楼2011-10-18 23:38
          回复
            (三十四)
            我说:老头,能不能分清“是非、对错”,貌似关系不大吧。比如小夫妻吵架,也经常是吵不出个结果来,不可能每次都分得那么清楚,到底谁对谁错,可是日子还不是照过?
            老子说:思想观念是指导人类行为的准则,你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去做。观念有问题,行为自然就跟着有问题,怎么会关系不大?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观念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大得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任何的观念,都是有问题的,一味按照这一观念行事,就会有不可预知的后果。比如“多子多福”曾是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成就了国人非凡的“生产力”。这在动荡的年代,也许后果并不显著,然而在安定的年代,其杀伤力就毫无悬念地显露出来了:14亿人口成为这块古老土地的沉重负担,严重透支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就象那无限膨胀的羊群,正在把这片绿洲变成沙漠。
            老子说:人的思想观念,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主观判断。道可道,非常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人类的观念永远不可能是全面的。然而要命的是,人类往往都自以为是,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都固执己见,不但自己按着主观意志一意孤行,还往往强迫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跟着自己一起做。
            其实整个世界都在程序的控制之下,作为人类,既不能人为地开外挂,违背自然法则,违反自然规律,也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人为的行动必然会坏事,固执己见必然会犯下过失。所以圣明的人,不会人为地七搞八搞,就不会坏事;不会固执己见,就不会犯下过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说:人类在失去了道、德的指引之后,有人想用“圣智”、“仁义”、“巧利”的观念来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其实这三者根本不足以作为社会规则。正是因为倡导这些观念,使人们不再慈孝,去做盗贼,起了反作用。所以我认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朴素、清心寡欲,不要发展科学技术、增长知识,这样才能从濒临灭绝的忧患中解脱出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47楼2011-10-18 23:38
            回复
              (三十六)
              我说:老头,在我看来,你就象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医生。你说人类有病,给人类开出了一张药方,可是绝大多数人却不相信你的说法,不认为自己有病,当然不会吃你的药了。而且,即便是人类相信了你说的,认识到了自己确实有病,但你的药那么苦,也不会有人吃呀!要人们放弃眼前的利益,来维护整个种群的长远利益;要人们忍受欲望的煎熬,来换取子孙后代的幸福。相当于你吃药,忍受痛苦,作出牺牲,对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处,只是让后人受益而已。你也知道人类的个体意识很强,人性是自私的,这样的事有人肯干吗?
              老子说:确实很少有人相信我的话,认为自己有病的,因为大多数人既无知,又自以为是。懂得自己无知,能够保持谦卑的心态,崇尚天道、顺应自然的人,是高尚的;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自以为是的人,那就是有病,我的药方就是为这些人开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唯有正视人性的缺陷,克服人类天性中与生俱来的毛病,才不会出现问题。圣明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能够正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加以克服(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说:其实我也知道,人性的缺陷,是程序规定的,谁也没有办法改变。当年儒家提出用“仁义”来教化人心,用“礼法”来约束人心,那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人性深植于人心,而人性是不可教化的。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仁义道德鼓吹了那么多年,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多欲,何曾有过丝毫改变?
              当然,我也是失败的。我相信自己开出的药方是有效的,可是没人相信自己有病,甚至嘲笑医生,拒不吃药,我也完全没有办法呀!
              


              49楼2011-10-18 23:39
              回复
                (三十八)
                我问:老头,你说执政者应该怎么做?
                老子说:第一点,我认为执政者不要逞强。
                物极必反,过于强大不是好事,人类已经强大到足以突破自然平衡底线的地步了,再往前走就是自取灭亡。作为人类种群的领头人,执政者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要带头守弱,不能逞强。
                老子说:为什么海纳百川?因为它地势低,所以全天下的水都往那里流。作为执政者,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你要领导老百姓,在言词中就要把自己说成是公仆;要成为老百姓的引路人,就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别说是圣明的执政者,即便是专制社会的统治者,在言语中你也得谦虚,把老百姓抬得高高的,表现得很“亲民”,他们就吃这一套。假如你连口头上都不懂得尊重老百姓,他们怎么会听你的?即便背地里你在大捞特捞,表面上也得把老百姓的利益挂在嘴边,开口闭口“为民”,不然没有好处,老百姓怎么会跟你走?
                老子说:圣明的执政者,在他心里能真正把老百姓的位置摆在自己之上,处处为百姓着想,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正因为如此,他们表面看起来是官,压在百姓上面,老百姓却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他们掌握着政权,事事都可以比老百姓优先,却不会假公济私,利用职权为自己办事,或者中饱私囊损害百姓的利益。所以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不会因为被他管着而讨厌他(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51楼2011-10-18 23:39
                回复
                  2025-11-08 15:57: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十九)
                  老子说:海之所以浩瀚无边,是因为它地势低洼,全天下的水都往那里流。同样的道理,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吸引人才和资源往那里流动,集中了全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源,它能不强大吗?(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就象现在的美国,就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吸引了大批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往这里流动;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往这里集中,它能不强大吗?
                  至于美国为什么能吸引人才,仅仅是因为它的强大吗?假如它的执政者喜欢逞强,横行霸道,还会有人往这里移民吗?
                  老子说:原本比较弱小的国家,往往由于安定,能超过强大的国家。因为安定就如同低洼一样,能吸引人才资金往这里流动。(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所以,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只要其执政者懂得“静为下”的道理,能创造吸引资金人才的良好环境,就能够占据主动,处于优势地位(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老子说: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大国没必要一昧想着使用武力兼并小国,小国没必要一昧想着顺从大国,只要保持双方关系正常化,各得其所就好。特别是大国,更不能一昧逞强,要谨记“大国者下流”的道理。(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52楼2011-10-18 23:40
                  回复
                    (四十)
                    老子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动物中领头的,并不仅仅象猴王那样,可以拥有更多的母猴,可以抢占更多的食物,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经历更多的危险。大雁飞行时会排成长队,排在最前面的头雁翅膀在空中划过,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大雁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因而头雁是最辛苦的。野羊在迁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湍急的河流时,头羊总是先试着从不同位置通过,以寻找最适合整个羊群过河的路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领头者——执政者,人们拥戴你当头,并不是让你逞强,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在有事的时候,在民众需要你的时候,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而不是有好处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作为执政者,在灾难面前,应该勇于承担,顶在最前面,带好头,给民众以信心;在名利方面,应该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
                    所以圣人这样说:“能承受整个国家的屈辱,才叫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53楼2011-10-18 23:40
                    回复
                      (四十一)
                      老子说:第二点,执政者应该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做事适可而止。
                      最低级的生物是完全没有智慧的,比如原生动物。而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动物开始出现脑神经,并逐渐形成大脑,智慧程度越来越高,到大猩猩甚至已经有了喜怒哀乐等情感。人类的出现,更使物种的演化达到了一个顶点,开始拥有完全的个体意识,有丰富的情感、欲望,有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奇迹,但也是游戏中混乱的开始。因为此前的生物没有形成足够的智慧,因而一切行为完全遵循天性,程序是怎么规定的,它就怎么做。螳螂交配之后,饥饿的母螳螂会一口咬掉公螳螂的脑袋,把它吃进肚子里,为产卵提供营养,即便如此,公螳螂从不会为此而拒绝交配。
                      而人类有了智慧,有了思维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就不再会完全任凭本能摆布。就象公螳螂,假如有了思维能力,它才不会傻乎乎地为了交配丢了性命呢!
                      老子说:人类有了智慧,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消除了天敌的威胁。却不懂得知足,开始研究起程序规则来,试图开外挂,突破规则设定,凌驾于规则之上。
                      然而“道”这个程序,虽然是无形的、朴素的,作用似乎微弱到难以察觉,但全天下却不会有人能够凌驾于它之上(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老子说:作为执政者,应该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人心不足,痴心妄想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要自觉遵守自然规则,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万事万物将变得自然、和顺,天地相合,风调雨顺,老百姓不用强制,自然就会保持均衡状况,不会混乱(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从严格意义上说,动物只有本能,其内部分工是程序设定的,并不象人类一样,会自己划分等级,开始出现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在演变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各种制度,社会的管理者、执政者逐渐有了自己的名分。既然执政者有了高于普通百姓的名分,就更应该谨记自己的职责,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这样才不会把人类引入深渊。(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4楼2011-10-18 23:41
                      回复
                        (四十二)
                        老子说:天道规则就象拉弓射箭一样,举得太高了,就压低一点;举得太低了,就抬高一点。按照天道的程序设定,大自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会减少过剩的,补充不足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自然界,任何事物一旦突破了平衡的底线,就会遭到自然调节。比如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动物,种群数量不可能太多,一旦其数量突破底线,其中一部分就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死亡,大自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动态平衡。
                        老子说:天道规则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天道无亲”,“天地不仁”,老天爷对天地间万物没有偏爱,一视同仁,因而任何一个物种,都不会受到老天爷的特别关照,都毫无例外地必须接受自然调节。
                        人道规则在这方面无能为力。因为人道规则是人制定的,而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立场、倾向、偏爱,因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道规则,都会存在有利于特定人群,比如权贵阶层的现象,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上,会向这一人群倾斜。出于人性的贪婪,人道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执政者往往做不到适可而止,因而每一种人道规则只要执行时间一长,都会暴露出这样的问题:资源和财富会越来越向少部分人集中,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这是极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人为地造成整个人类生存资源需求的虚增。
                        我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这一问题:
                        假如有10个人,每人每天需要1斤大米才能满足生存需要,那么在资源平均分配的情况下,每天只需要产出10斤大米,就可以满足这10个人基本的生存需求。
                        但假如资源向少数人集中,比如其中2个人比其余8个人拥有双倍的资源,那么8个人每天需要1斤大米,总共是8斤,另2个人拥有双倍的大米,是4斤(尽管他们吃不了,但他们会占住这么多),这样总共需要12斤大米。
                        当资源进一步集中,出现极端的情况下,比如20%的富人占有80%的财富,那么每天就需要产出40斤大米,才能够满足这10个人的生存需求,否则其中就会有人挨饿。
                        


                        55楼2011-10-18 23:42
                        回复
                          (四十四)
                          老子说:第三点,执政者应尽力消除人类的内部争斗。
                          人类的窝里斗非常糟糕,不仅制造武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无休止的战乱会破坏环境,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敌对、仇恨和互不信任,使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无法采取统一立场:为了在与同类的竞争中占据上风,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壮大自己。
                          老子说:其实人与人之间许多的纷争,是因为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才产生的。
                          执政者喜欢推崇贤能,表彰先进,以引导人们积极上进,然而有多少平时人际关系简单的单位,就是因为争抢评先评优的名额,搞得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复杂,闹得鸡飞狗跳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对于财货,你越是突出那些稀罕之物的珍贵,人们就越会争抢。知道了文物古董值钱,越是在电视上播出寻宝、鉴宝的节目,盗墓偷窃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有时候本来纯朴的人,受到了诱惑,欲望被挑动起来之后,人心也会开始变乱。比如一些旅游区,原来那里的居民都是很朴实的,旅游开发之后,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人也就再也不复原先的纯朴了(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说:作为执政者,应该消除那些容易在人们之间引起纷争的因素,而不是鼓励竞争,有意识地引起纷争。
                            


                          57楼2011-10-18 23:43
                          回复
                            (四十五)
                            老子说:人类窝里斗的极端现象,是战争。
                            动物的群体内部、群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爆发争斗,说明窝里斗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之间的争斗,一般是出于抢夺地盘、食物或配偶,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也是如此。有时候,一个女人就会成为一场战争的导火索,比如特洛伊之战。但到了现代,发动战争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抢占土地和资源。
                            老子说:作为一个有道的执政者应该明白,战争不是好事,只有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因为自己兵强马壮,以此逞强于天下,是会遭到报应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战争的破坏力极其巨大,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兵荒马乱之后,必定会出现灾荒年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无论战争是否取得胜利,都必然会伤人伤己,穷兵黩武的结果,会造成自身国力的削弱,加剧国内矛盾,甚至导致政权的崩溃。
                            老子说:作为执政者应该明白,战争只是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决不能逞强斗狠,为了战争而战争。即便战争胜利了,达到目的了,也不应该自鸣得意,不应该自我夸耀,不应该狂骄自大,不应该逞强凌弱,要明白战争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58楼2011-10-18 23:43
                            回复
                              2025-11-08 15:51: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四十六)
                              老子说:第三点,执政者应该自我节制。
                              人类经常会被欲望所绑架。饱暖思淫欲,人类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还会去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要听音乐、欣赏歌舞表演打发时间,看**玩女人寻找快感。其它动物可不会这么,狮子吃饱之后,打发时间的方式是躺着晒太阳。
                              为了满足感官刺激,人类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剧了环境负担,使原本就因人口膨胀而超出了承载能力的地球,更加不堪重负。你可以算一下,每年人类用于满足生存基本需求消耗的资源是多少,用于满足无谓的感官刺激消耗的资源又是多少?你衣橱里的衣服,有几件真正是用于遮体保暖的,又有几件纯粹是为了穿着好看的?尤其是爱打扮的女人。
                              作为执政者,你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百姓,也这样不知轻重。你的心里,应该很清楚哪些东西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哪些东西纯粹是浪费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无关紧要的。
                              老子说:高大的树木,别看树冠郁郁葱葱,青翠茂盛,感觉很漂亮,其实全靠深扎于大地、土头灰脸的那些根系吸收营养才得以生存。树根与树叶,何为本,何为末,何为重,何为轻,应该一目了然(重为轻根)。
                              作为人类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你因为沸腾的欲望而躁动不安时,心中应该有清醒认识:满足感官刺激只是旁枝末节,保住生存环境才是根本,不能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毁了整个种群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静为躁君)。
                              老子说:作为圣明的执政者,就象出行时一定要看住自己的行李一样,决不能轻易丧失根本。他决不会离开自己的行李,即使有好玩的场所,他也能经受诱惑,做到安然处之,超然物外(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可惜即便是一些大国的执政者,也分不清轻重,守不住国家的根本。这样本末倒置,任由欲望的躁动绑架你的理智,不懂得节制你的欲望,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就会失去根本,丧失赖以生存的基础(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59楼2011-10-18 2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