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吧 关注:6,640贴子:90,772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黄晓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介:古诗,有可能回应当下的时代变局、生活处境吗?或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答案。这本书写于疫情期间,作者没有选择那些更加耳熟能详的诗人,而是诚实地从自己的生命困惑和时代困惑出发,选择了能够回应这些问题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他们都身处时代变动的阵痛中,都面临一个命题:当昔日安稳世界的许诺失效,人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在他们笔下,我们看见人如何在大的时代纷乱中,转化生命的痛苦,获得个体的从容;在看不到希望的前提下,他们如何感受到幸福;对于人生的根本处境,人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作者黄晓丹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诗性文笔做文本细读,带读者跨越古语障碍;以扎实的文献校勘和文史互证,再现诗人心灵与现实冲突的历史现场,成就这部中国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来上小红书随便刷刷,结果刷到这本书里子桓的部分,感觉作者理解的很好,所以就下了电子版,感兴趣的可以买实体版拜读了曹丕部分真的有被深深感动,在贴吧搜了一下发现没人贴这本书,就想着开帖分享一下
这个作者写的很细腻很好!所以想开楼!
光荣游戏三国志三版子桓原画镇楼选这三张图是因为能明显看到子桓不同的年纪眼神也不同,光荣画的也很棒。(不过光荣把年轻的曹丕画的太意气风发了,应该画的稍微有些城府)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5-07 22:31回复
    “曹丕:乐极的哀情
    他们相信靠自己的才干足以掌管世界。但瘟疫挫败了他们。如风中高树般敏感,如墙头蒿草般脆弱,这就是曹丕对生命的感受。我们只有在最脆弱、最敏感的时候才最接近曹丕。”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5-07 22:32
    回复
      2025-08-13 09:0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因为这城邦,象你亲眼看见的,正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抬不起头来;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这场瘟疫给了索福克勒斯巨大的触动,使他决定改写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5-07 22:35
      回复
        “在希腊城邦忒拜附近的山上,人面兽身的妖怪斯芬克斯重复背诵一个谜语,问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时最软弱。
        路人不能回答,便一一被斯芬克斯吃掉。流浪的外邦人俄狄浦斯道出谜底为“人”。斯芬克斯羞愤坠崖,俄狄浦斯却因解救忒拜而被留下成为国王,并在不知情中娶了忒拜的皇后,也即他的生母伊俄卡斯忒。在他统治之下,忒拜风调雨顺十五年,然后瘟疫暴发了。俄狄浦斯王穷尽了所有的智慧都无法拯救城邦,只能派人寻求神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此开始。”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5-07 22:36
        回复
          前面粘贴的是引语!!!!吧务不要误删!!!!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5-07 22:36
          回复
            “索福克勒斯也藏了一个谜语。斯芬克斯提醒每个过路人去思考的,恰好是铭刻在希腊圣地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看起来俄狄浦斯说对了答案,战胜了女妖,但彼时的他,却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世及人生任务一无所知的人。从女妖坠崖、俄狄浦斯称王娶母的那一刻起,“认识你自己”的沉重任务才真正落到了他身上。在这部悲剧的结尾,俄狄浦斯了知身世并自刺双眼,在成为盲人之时心眼明亮,真正实现了自我认知。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5-07 22:37
            收起回复
              “索福克勒斯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来自头脑,它还要求人涉入命运之河,获取具身的体验。而命运也并不仅是人无法回避的设定,更是个人形成中最重要的素材。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是反宿命论的。命运早在俄狄浦斯出生之前就已写定,俄狄浦斯终其一生也未能改变它的走向,但有更重要的东西得到了改变。那个完全认识了自己的俄狄浦斯从他不可避免的命运中诞生了出来。至此,斯芬克斯的谜语才在根本上得到了解答,俄狄浦斯也才真正配得上国王的荣耀。”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5-07 22:37
              收起回复
                “同样经历了雅典大瘟疫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瘟疫发生时,雅典人在死亡的恐惧下沉溺于欲望,带来道德的全线溃败。
                与现实相反,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却被瘟疫驱动,走向反思傲慢和自我牺牲的道路。当“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雅典街头指挥公民燃烧植物,用芳香的雾气驱走瘟疫,索福克勒斯用《俄狄浦斯王》燃起新的英雄理想,宣示着重塑人文精神的乐观愿望。
                在中国古代,瘟疫是否也曾驱动人们去“认识你自己”?我们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讲起。”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5-07 22:38
                收起回复
                  2025-08-13 08:57: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没有人看没人看我也更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5-07 22:40
                  回复
                    “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
                    建安二十二年冬,在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当时的皇帝还是汉献帝,建安是他的年号。曹操以丞相的名义掌管天下。东汉末年是瘟疫的高发期。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二年,史书上记载了五次瘟疫,平均四年多就有一次。频繁的瘟疫在文化史上造成的影响,首先是促使张仲景写出了《伤寒论》。在《伤寒论》的序中,张仲景说他的家族在十年之内,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瘟疫。死亡者中,又有七成是死于伤寒的流行:《张仲景原序》,南京中医药大学编注:《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第1页。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5-07 22:40
                    回复
                      “名医的家族在瘟疫中都有如此之高的死亡率,普通人的遭遇又如何?曹植的《说疫气》提到,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中原百姓中几乎没有一家可以豁免。每家都有活人仰面倒下变为尸体,每户都传出为死者号哭的声音。一人得病往往牵连一家,很多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被瘟疫灭门:《说疫气》,[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62页。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曹植认为,疫气运行是由寒暑失调引起的,遭遇这场灾难的,大都是粗衣陋食的百姓,而贵族之家较少染病。可笑的是,百姓不懂这个道理,会在门上悬符驱除瘟神疫鬼。”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5-07 22:41
                      收起回复
                        “这篇短文其实带有他年轻时代“何不食肉糜”的公子习气。但今人对这篇文章多有赞赏,一是认为曹植同情民间疾苦,二是因为他比较唯物主义。我一直很好奇,当曹植这样客观地描述瘟疫时,他是怎样看待死于这次瘟疫中的四位大诗人的?这四人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陈琳、应玚、刘桢。
                        事实上,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不但带走了建安七子中一多半的诗人,它还改变了文坛的整体风格。文学史书上常说建安文学前期充满了建功立业的热情,后期则变得消极,表达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之感,说的就是这种转变。”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5-07 22:48
                        回复
                          “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除曹氏父子外,最重要的七位作者。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人,还有孔融、阮瑀、王粲。其中最为民间熟悉的,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他们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按照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的说法,是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建安时代之前的人不认为文学有独立的地位。读书人的兴趣或在建功立业上,或在著书立说上。“立说”主要是指创立思想学术方面的“学说”,如孔子、老子等,而“著书”还包含写作历史著作,如司马迁写作《史记》。没有人想要单纯做一个文学家。如果要问谁是先秦最重要的诗人,我们只有一部充满了美妙诗歌,而大部分诗都没有署名的《诗经》和一部有屈原署名的《楚辞》。但屈原从不满足于去做一个诗人,他认可的身份是楚国大夫。”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5-07 22:48
                          回复
                            “到了汉代,有汉乐府。汉乐府中很多明明是文人写的,但都没有署名。东汉的《古诗十九首》美妙绝伦,后来的评论家觉得如何赞誉都不为过。《文心雕龙》说它是“五言之冠冕”
                            ,《诗品》说它“一字千金”
                            ,明代的胡应麟说它“泣鬼神,动天地”
                            ,清代的陈祚明说它是“千古至文”
                            。各个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极端的溢美之词都赠给它了,但我们依然不知道《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谁。好像创作它们的人完全不在乎,甚至不知道要署名。”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5-05-07 22:49
                            回复
                              2025-08-13 08:5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相对于以著述立身的普遍态度,以诗文来留名,是建安之前没人想过的事情。从建安时代开始,诗人就逐渐意识到文学是有独立价值的,所以他们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并计较文辞的创作权问题。曹植就在《与杨德祖书》中称,文章的美恶将永远影响作者名誉的美恶,为此作者需谨慎地对待作品。
                              这即是文学作品的署名权已日渐重要的例证。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5-05-07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