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吧 关注:6,674贴子:90,814

回复: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黄晓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13楼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25-05-08 01:09
回复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名都篇》,《曹植集校注》,第721页。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25-05-08 15:45
    回复
      2025-11-10 07:33: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名都篇》写洛阳城里鲜衣怒马的贵族青年一天的生活。曹植是贵公子兼大才子。丰富的享乐经验、华丽变化的文辞相合作,带来眼花缭乱的乐趣。他的叙事推进得很快,带着读者奔驰在感官世界里。如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不需要沉吟品味,种种刺激就已奔袭而来。他以快镜头描述青年在城市里隳突取乐,足迹遍布东南西北。斗鸡未终,即弃之而走马;走马未终,即弃之而驱兔;驱兔未终,即弃之而猎禽。时间、金钱、精神、德性好像都取之不竭,可以尽情挥霍。“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朗读起来能感到音调和速度的激动人心。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25-05-08 15:45
      回复
        “这群贵族青年绝不会考虑马蹄是否践踏青苗、惊扰百姓。他们的箭上带有哨子,射出时发出呼啸之声。坐下吃饭也不安分,而是要“鸣俦啸匹侣”,大声呼朋唤友,于是不知来了多少鸡鸣狗盗之徒,摆起了长席“列坐竟长筵”。这本是恶少行径,却带有顽劣而潇洒、意气风发的青春之美,并不使人厌恶,反而令人向往。李白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将进酒》)即是从此诗中来。但哪怕是李白,他对曹植的追想也只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财富层面。或许在“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亦有平乐之宴的影子,但比起曹植笔下奢靡到无聊的生活、一轮一轮的取乐、像享乐的旋涡从城市深处吸引无数的拥趸“以及“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的永恒无尽之感,李白的《将进酒》只能算寒酸。”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6楼2025-05-08 15:47
        回复
          “曹植比较善于外在铺陈,曹丕比较善于内心感受,这一区别在写宴饮时也可看出。《名都篇》里是“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意谓鲤鱼刺身和虾羹、爆炒甲鱼和烤熊掌。诸种难得的珍肴用难写的字拼出,炫目的效果已经达成。而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里是“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瓜与李本是最普通的水果,不然不会有“瓜田李下”之说,可是曹丕写来,朱红的颜色、冰冷的触觉、甘甜的味道、盛夏的季节,以及一群贵族青年带着优游的态度,欣赏瓜果在甘泉中浮沉,这都带有高度教养的影子,有内在化、心灵化的特点。相比于曹植欣赏的“鸣俦啸匹侣”,曹丕欣赏的情感乐趣,大概算得上“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7楼2025-05-08 15:47
          回复
            “曹植与曹丕最大的区别是在一天的欢乐结束的时候。曹植约定此刻散会,明早继续狂欢。可是在曹丕的信中,一些更丰富的感受生发了出来,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刚刚开始。于是这封信中最美妙的地方开始了:
            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8楼2025-05-08 15:47
            回复
              “曹丕说:“当太阳躲藏,月亮替上,我们同坐在一辆车上,想去秉烛夜游、尽情欢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反倒都沉默了。仆从和马也被裹进了这样的气氛里,车轮慢了下来,仆从悄无声息。在这样的沉默中,我们就感受到了夜晚的凉风吹在身上,听到了远处胡笳悲凉的乐声。快乐过去了,悲伤到来了。‘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的悲哀再一次击中我,于是我回头看看你们,说出了我的预言:这快乐不会长久。”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9楼2025-05-08 15:48
              回复
                “美妙在哪里?一来曹丕描述了一种更安静、深邃的心灵境界。进入这样的境界,感官变得更敏锐了,捕捉到了夏之夜风、远处之笳声。这极微小的刺激却带来强烈的感发。二来曹丕表达了一种更亲密、深刻的情感理想。与共享热闹相比,共享寂静常常意味着更深的关系。而曹丕却不满足于已经共享的寂静和悲哀,还要邀请朋友共享对命运的悲剧预感“斯乐难常”。这样深刻的预感不但超越了还在尽情享乐的曹植,显然也超越了吴质、阮瑀这些青年,所以他们除了附和再也说不出什么。”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0楼2025-05-08 15:48
                回复
                  2025-11-10 07:27: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命运果然如曹丕所预测。在《与朝歌令吴质书》写作那年,当日玩伴已经“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元瑜就是建安七子之中的阮瑀。他是阮籍的父亲,在建安十七年(212)去世了。毫无过渡地从南皮之游转到了阮瑀之死,曹丕表达了生命的虚无之感。相比于短暂人生的快乐,死亡显得更像永恒;相比于人间荣华富贵的具象,人死后甚至说不清变成了什么,而只能说“化为异物”。这本是汉魏文人常见的生命感慨,但曹丕在比一般人更年轻时就受此困扰。从作品看,他没有像曹植一样经历过纯粹纵情欢乐的时期。”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1楼2025-05-08 15:49
                  回复
                    “阮瑀的死印证了曹丕年轻时“斯乐难常”的预感。在这封信的最后一节里,曹丕说,你看现在又到了春夏之交。我出游时,奏乐的人在前面开路,文学侍从坐在后面的车子上,一切都像我们年轻时欢乐的日子,但实质上一切都变了。我该如何赶走这物是人非的哀伤?这封信就写完了。《相见亦无事 不来忽忆君》,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名人楹联墨迹》,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这封信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事件和目的。其中情谊正如清代厉鹗赠友人的名联:“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
                    但吴质的回信令人失望。他只是说往日和世子游玩真是太荣耀了,希望曹丕想办法把他调回京城,对于曹丕“乐往哀来”“斯乐难常”的悲感,并没有什么回应。”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2楼2025-05-08 15:49
                    回复
                      “第二封信:死亡与文学纪念碑
                      建安二十三年(218)春天,曹丕又给吴质写了一封信《与吴质书》,就是《文选》中曹丕名下的第二篇。此时,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刚刚结束,曹丕也在四个月前被立为世子。这封信依然讲述了对吴质的惦记、对南皮之游的怀念,和对“欢乐不能长久”这一信念的重申。与第一封信相比,这封信中增加的内容有三:一是对瘟疫的记叙,二是对徐、陈、应、刘文学成就的总结,三是自己变老的体验。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3楼2025-05-08 15:50
                      回复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东山》,李山解读:《诗经(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206—208页。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4楼2025-05-08 15:52
                        回复
                          “诗经·豳风·东山》讲周公东征结束,军士换下战袍返回家乡时,一路感慨世界的凋敝,担心旧日的欢乐已彻底逝去,不可复追。
                          《东山》四章,皆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那条回家的路洒满秋雨,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诗中有一句“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了解《东山》的忐忑,便可理解曹丕所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的感觉:个人生命虽然在战争或瘟疫这样的群体性灾难中幸存了下来,但生命的底色变化了。《东山》中的“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与吴质书》中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是过去的绚烂;《东山》中的“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与吴质书》中的“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却是现在的黯淡。那些不掺杂阴霾的明艳时刻被困在了过去。”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5楼2025-05-08 15:52
                          回复
                            “曹丕对《东山》无意识的联想,触及战争和瘟疫之可比性的主题。《东山》的忧伤,读者都能感到,但它的主题却没有统一的说法。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如果《东山》的背景真是周公东征的“正义之战”,总会有人想从那忧伤底下翻出点积极乐观来。但瘟疫不同,没有“正义性瘟疫”。所以当人们暴露在瘟疫面前,对命运之无常、人命之短暂的感受甚至更直接。”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6楼2025-05-08 15:53
                            回复
                              2025-11-10 07:21: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曹丕的叙述中,这场瘟疫并不像曹植说的那样,穷人生病、富人幸免。他说“亲故多离其灾”。“亲”即亲戚,“故”即故人,“离”为“罹”的通假字,指罹患。其中最使他痛心的就是“徐陈应刘”,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也即南皮之游的参与者。“痛何可言邪”语气强烈,讲没有语言可以表达这种痛苦。曹丕又把南皮之游回忆了一番。只是与前一封信比,记忆失水了,“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只是泛叙,不再有“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细节。这种青春记忆的流失,加重了对生命枯萎的感知。”
                              摘录来自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
                              黄晓丹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7楼2025-05-08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