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票房榜吧 关注:242,576贴子:11,598,224

回复:【TNABO】正在重读《魔戒》,断断续续地谈点感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150楼
强人啊


IP属地:山西154楼2010-08-25 23:57
回复
    电影的话,魔戒比哈利波特强。
    书的话,不是走一种风格。我只能说,男人的幻想和女人的幻想。哈是小格局的精巧其妙,魔戒是大格局的气势磅礴,各有所爱吧。
    哈利波特的语言其实挺容易读的,流畅,可能是电影做的铺垫。魔戒的原文真的很美。翻译成中文,译林版的不是那个意境,朱学恒版的太直白缺少那个美感。
    


    155楼2010-08-25 23:57
    回复
      2025-08-16 17:24: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强什么,看你们中文这么强我才嫉妒呢。
      冰火系列英文原文是什么? 谁写的?


      156楼2010-08-26 01:57
      回复
        客观地说,《魔戒》的生词更多,这点我要为《魔戒》说话。
        从词汇阅读上看,《魔戒》英文阅读更难。这也是我研究的“课题”之一。但语言深度,则是《哈利波特》更高。
        这就是说,罗琳运用的语言属于流畅型,能用低难度的词汇组成高难度的句子,另一方面,《魔戒》英文难阅读可能也与托老自己搞了一点生僻的语言系统有关。
        就好比我们阅读用文言文写的小学生作文可能会比阅读用白话文写的高考作文更难一样,但真正的语言深度肯定是后者更高,而阅读难度,则前者更高,因为我们不熟悉文言文系统,就如同我们不熟悉托老的英文语言系统一样。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哈利波特》低难度词汇和高难度语言的反差关系——
        “他不算是真正活着,所以也不可能被杀死”
        (废柴评点:《哈1》的句子,语言简单,但富有深意,如果反复琢磨,这不仅是哲理句,其实也是一个巧妙的伏笔,这描述的就是第六部的“魂器”,伏地魔破碎的灵魂
        使他不算活着,也使他无法被杀死,但是大部分哈迷没理解,照样可以愉快地阅读下去)
        这句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认,但大学一年级的人未必能理解透,这就是罗琳作品的张力所在


        157楼2010-08-26 02:47
        回复
          “我知道,对你这样年纪轻轻的人来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对尼可和佩雷纳尔来说,死亡实际上就像是经过漫长的一天之后,终于上床休息了。而且,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
          ======================================
          废柴评:“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这个词汇小学一年级学生都可以读出来,但意思嘛,就费解了。甚至不好解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虽然小学一年级就可以读出来,但我不敢保证每个大学一年级学生都能理解。此外这句话还反映了邓布利多的生命哲学和伏地魔刚好相反,伏地魔的理想就是征服死亡,比康熙大帝再活500年还要“豪壮”,罗琳伏笔、比较、反衬之处多如牛毛,就更要考验阅读理解力了
          “你知道,魔法石其实并不是多么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论你想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少寿命,都可以如愿以偿!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想要的——问题是,人类偏偏就喜欢选择对他们最没有好处的东西。”
          ========================
          废柴点评:这句话甚至有点矛盾,但通过推理,邓布利多只不过是在说一个观点——财富和长寿并不是多么美好的东西。但绝大多数的哈迷可能稍稍思考一下就带过去了,不一定会去推理,得出邓布利多(罗琳)真正要说的那句话。
          


          158楼2010-08-26 03:06
          回复
            “是的……”邓布利多幽幽地说,“人的思想确实非常奇妙,是吗?斯内普教授无法忍受这样欠着你父亲的人情……我相信,他这一年之所以想方设法地保护你,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能使他和你父亲扯平,谁也不欠谁的。然后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重温对你父亲的仇恨……”
            ==========================
            废柴点评:
            如果读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这是邓布利多撒的一个谎,到第七部才揭开谜底:斯内普为了保护哈利,宁愿冒险作卧底。邓布利多在第一部时不能暴露斯内普,所以,就这样忽悠了哈利。但大部分哈迷,即使想到老邓撒谎,也不一定会把斯内普作卧底的事联系起来,对于大众而言,看到第一本,谁会去想第七本呢?看了第七本,谁会去想第一本呢?但你如果要去想,你也可以找到更多的阅读快乐。
            哈的吸引力就在于,发掘多少都有它的乐趣,大众阅读者和精密阅读者都能找到所需,这就是奥巴马夫妇和他女儿或英国女王和她的儿子(查尔斯)以及孙子(威廉)都能快乐阅读同一本书的原因。因为你要浅层的故事,罗琳能给你;你要高端思考,罗琳也能给你!


            159楼2010-08-26 03:17
            回复
              “不,不是这样,”哈利若有所思地说,“邓布利多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认为他大概想给我一个机会。他似乎对这里发生的事情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我觉得他十分清楚我们打算做什么,他没有阻止我们,反而暗暗地教给我们许多有用的东西。我认为,他让我懂得魔镜的功能绝不是偶然的。他好像认为如果可能的话,我有权面对伏地魔……”
              ==========================
              废柴点评:这像一个11岁小孩说的话吗?这个客观地说,我在《魔戒》里暂时还没有发现弗罗多说出过这么成熟和思考性的话语……


              160楼2010-08-26 03:21
              回复
                哈利:“你照镜子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邓布利多:“我看见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
                试分析:邓布利多到地看见了什么,有没有撒谎?
                ===================================
                本柴分析段落——
                出于好奇,在邓布利多搬镜子走人之前,哈利问了邓布利多一个问题,他说:教授,你在魔镜中看到了什么?邓布利多回答道:我看见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袜子永远都不够穿!哈利隐隐觉得邓布利多没有对他说真话。
                那么,邓布利多到底有没有说真话呢?在没有阅读《哈7》之前,没有人能够回答。读完了《哈7》,也很难确切回答。但你读完《哈7》之后,你可以推断:邓布利多和哈利波特一样,在镜子中看到的就是他的亲人,因为邓布利多也有家破人亡的经历。(真应了一句老话,幸福的人千姿百态,不幸的人总是一样)
                有人因此推断,邓布利多确实对哈利撒谎了。然而,我要说:邓布利多并没有撒谎,他含蓄地说出了一个真相,因为“袜子”恰恰是亲情的象征,邓布利多说他看见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就等于间接地承认,他在魔镜中看到的就是他的家人。(一个细节的真相都要在最后才能破解,并且还夹杂着隐喻和象征,这就是《哈》系列的阅读魅力之所在,也是该书可供解构的深度之所在。至于解构的程度,取决于解构者的阅读感悟力和观察思考的深度。)
                


                162楼2010-08-26 04:12
                回复
                  2025-08-16 17:18: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解构:
                  魁地奇赛场,谋杀哈利的真凶是奇洛,而不是斯内普,罗琳阿姨也立刻暗示了真正的凶手就是奇洛,为什么我们读者几乎都不能够当场发现(破解)?
                  ============================
                  废柴解读——
                  就算到现在,哈利还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他喃喃自语,一个劲地说这不可能,他说,斯内普不是一直想害死我吗?奇洛又得意了起来,他说你这个笨蛋,就不会动点脑子吗?想害死你的人是我,不是斯内普,他不仅没有害你,还保护了你。那天给你念恶咒的是我,要不是你的朋友格兰杰在焚烧斯内普袍子之前撞翻了我,你死定了。而且,如果不是那只讨厌的大蝙蝠一直在旁边念反咒,我早就把你摔死了!
                  各位读者朋友,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到到带子,回顾一下罗琳阿姨当时是怎样进行现场描述的——
                  “赫敏艰难地穿过人群,来到斯内普摇所处的看台,此刻她正沿着他身后的那排座位飞快地走着;她撞得奇洛教授一头摔向前排的座位,都没有停下来说一声对不起。总算到了斯内普身边,她蹲下去,抽出她的魔杖,低声说了几句经过推敲的话。明亮的蓝色火苗从她的魔杖里蹿出来,扑向斯内普长袍的下摆。
                       过了大约三十钞钟,斯内普才意识到自己身上着了火。听到一声惊叫,赫敏知道她的工作完成了。她迅速把火从他身上收拢,收进她的口袋,然后顺着那排座位匆匆返回——斯内普永远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魔法石》第117页)
                  看到了吗?在当时的描述中,赫敏是先碰翻了奇洛教授,然后才点燃斯内普的袍子的。但罗琳把伏笔隐藏得极其巧妙,她直接制造了一个立竿见影的逻辑链条:赫敏看到斯内普正在念念有词,然后赫敏点火,然后斯内普的袍子以着火,然后,小哈同学的扫把马上恢复正常,然后,小哈同学捉住金色飞贼,安全着陆。在这段描写中,作为“坏人”的斯内普大叔可谓是“人赃俱获”,而且随后的逻辑链条又显得“天衣无缝”,不要说置身其中的哈利们,就算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也会对这种“指控”深信不疑。这就是罗琳铺排伏笔的高明之处,强大的误导、缜密的干扰以及留下的“踏雪无痕”式的“暗示”(这种“暗示”几乎不会让读者觉察),使文本阅读的趣味性和刺激性都达到了极致,造成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张力”。
                  


                  163楼2010-08-26 04:20
                  回复
                    而托老,连人物形象都不能很好地刻画出来,他和他的作品主要是消遣意义,难登大雅之堂。作为奇幻文学,我会投《魔戒》第一,但谈论格局,它比《哈利波特》有比较大的距离。
                    当然,《哈利波特》在中国被“武大郎化”了,但这影响不了欧美主流世界的文学格局,最多干扰中国读者的审美视线。


                    166楼2010-08-26 04:59
                    回复
                      靠,写错了一个,英女王要删掉,不过,英女王倒也很阳刚


                      167楼2010-08-26 05:02
                      回复
                        单《哈利波特》所刻画的五大家庭庭伦理悲剧(邓布利多、哈利、斯内普、小天狼家族、伏地魔),就不是奇幻类作品可以比拟的。
                        说起来,中国这么人为低看《哈》,是脑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该死的“儿童”标签害的。
                        奇幻类作家或作品就不要和罗琳比格局了,罗琳要比的是《双城记》《大为科波菲尔》《傲慢与偏见》这类。


                        168楼2010-08-26 05:07
                        回复
                          最后,想问读过《哈》的同学一个问题,在你的阅读印象中,哈利是什么时候和伏地魔第一次相遇,并且产生了生理反应的?


                          169楼2010-08-26 05:16
                          回复
                            最后关于托老,我再说清楚一下我的看法:
                            托老,奇幻开山鼻祖;《魔戒》,奇幻经典,在我的投票中可排奇幻类第一。
                            同时,托老是奇幻类作家里面比较接近经典作家的人,类似于金庸。


                            170楼2010-08-26 0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