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895贴子:1,153,242

回复:【论道】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个人翻译。 欢迎评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在此略作补充:这种状态也叫定,定是悟的基础和前提,定的越深,领悟能力越强,但无论如何深的定也不一定能悟道。定也有正定和邪定。因为定的时候人会屏蔽感官和清醒时已有观念的干扰,这种状态下更容易装进新的东西,但你装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就是修道,装进不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极端自我的东西,也有可能是魔了。因此,在修定前必须有对道的本质有基本的正确理解,以及在身心上有一些实践,再通过定来加深、加强。否则容易入歧途。定的方法有很多,佛法、印度教也有很多入定的方法。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89楼2015-12-13 00:38
收起回复
    五行可以调用吗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90楼2015-12-16 17:21
    回复
      2025-08-07 21:17: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排空一切,到一切虚无的时候,守住心。使心静。万物不曾停止的运作它原来的轨迹。我用来观察它的周而复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5-12-19 01:46
      收起回复
        今天再次回来翻道德经,才觉得老子真乃道祖。不是悟道之人,休想通解全文。致虚极,守静笃,是心处于虚静之至,无念无想,抛弃一切的境里,来生出的心,这个心能观到一切,包括道,即自我。所以用这个心来观万物的运转,吾以观复,我用这种状态的心来观我这个人或万物的运作。例如,我这个人能看见东西,是因为道在作用,道为体,见为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93楼2015-12-23 20:05
        收起回复
          楼主说的这种状态,在佛门叫做禅定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15-12-23 22:06
          收起回复
            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5-12-24 12:09
            回复
              差不多是那个意思。
              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要受身边环境或者自身经历或者别人思想的影响,越是受外界影响越多,个人的局限性就越大,所以老子总是强调虚、空、静,意思就是把已有的成见抛开,摈弃,你才能感受到新的东西。就比如,碗里的水装满之后,就无法再装水了,或者装满浊水的碗无法再装清水了,只有将碗清空,才能再装。


              IP属地:北京96楼2015-12-24 13: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