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895贴子:1,153,218

回复:【论道】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个人翻译。 欢迎评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无观有道法自然,知道自己了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8-14 15:28
回复
    做点补充吧。比如贴吧这样的“神会”之所,又何尝不是“虚极”的存在?


    20楼2015-08-14 22:17
    回复
      2025-08-07 20:36: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上老君内观经》看过吧?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达到此章的境界。收视反听(庄子也说过)的精妙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24楼2015-08-19 08:27
      收起回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指尽管世间万物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同一个渊源, 受这个渊源的控制,是这个渊源的一部分。


        25楼2015-08-19 11:46
        收起回复
          说的好


          27楼2015-08-20 14:41
          回复
            看原文后面的句子,联系理解才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8-21 05:32
            回复
              解得差不多了,就差实证了,与众共勉。


              32楼2015-08-22 01:59
              回复
                好!!一个复归零的的过程,由“有”的状态进入水般的沉静和稳定,浮于“有”“无”之间,橐龠中守中,进而寻求“无”之源的方法过程,一种离魂离魄以观其身的解读


                IP属地:陕西34楼2015-08-23 17:13
                回复
                  2025-08-07 20:30: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是指宇宙中的能量是川流不息,永不停逝的, 是动的世界。 而创造世间万物的造物主能把其捕获,使其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需要时把其释放出来利用。 能把流动的能量捕获, 使其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随心所欲地利用能量的组合被人工世界的人类命名为生命。


                  35楼2015-08-24 15:36
                  收起回复
                    顶贴,还没研读到这,暂不敢探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08-25 13:52
                    回复
                      摘至网络: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
                      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
                      唯有心境空明宁静,才能在纷纷扰扰、眼花缭乱的万物运作中,观察到它们的循环往复的本质。


                      39楼2015-08-28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