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58,828贴子:16,902,244

【原创】语言哲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从语义三角形开始说起,说说语言必须要联系思维


1楼2013-07-20 21:51回复

    语义三角形,反映的内容是,语言是人的心理、符号、意义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意味着语言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要直接表示它的外显的语符意义,而是有思维的内容成分的加入才可以。这种偏差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符号一方面联系的是它的词汇内容,一方面联系的是说话人所想说的真实心理内容。比如在“你好聪明!”假如用于贬义的情况下,语言符号代表的“聪明”的所指物,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所指内容(你很笨)”有了矛盾。
    在语言符号与其符号所表示的所指物的研究方面,应该是属于形式语义学的研究;
    而在语言符号与其符号所能代表的说话人的心理内容的方面,应该是属于深层语义学的研究。
    但在具体地研究句子时,这是应该综合考虑的。语义是一套复杂的系统
    在更多的情况下,单单靠语言外显形式的孤立分析是很难正确地分析出语义的。因为语言的发出必然至少包含有说话人、听话人这两个要素,如果不考虑将这两个要素联系到语言的句子,那么语义的分析将会是机械的、困难的、难以解释的。


    2楼2013-07-20 21:51
    收起回复
      2025-08-26 00:31: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于语义要联系到说话者与听话者,那么两者关系通常是属于相对关系,构成语义上的“相对论”。
      比如克里特哲学家说:“克里特人总是说谎”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自己是说话者,所以他是以他自己为标准说别人撒谎,由于撒谎的对立面正是说真话的人,所以他的意思是:(现在我说得是真话,以我身为说话者的标准来看)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
      可是克里特人中也包括他,那么也就是包括了“我是克里特人,我也总是说谎”这样一个意思,这样,在第一次分析中,他自己本人是说那句话的标准,但在第二次分析中,他还要怀疑自己这个标准。
      为了消除悖论、使标准保持一致,应对“克里特人”作两次分析:一次是“克里特人”指的是“克里特岛上不包括他的其他人”,那么“克里特人总是说谎”这个命题是成立的;第二次是“克里特人”指的是“他自己”,为了使标准保持一致,这个“克里特人总是说谎”应该是不具有任何真假意义的,可能倾向于只是陈述、或者复述某句话,因为一个人绝对不能说自己说谎,因为他说话通常是以自己为标准的,而在他说出这句话时,他是在怀疑“作为标准”的自己。一个人不能既做标准又要怀疑这个作为标准的自己。


      3楼2013-07-20 21:57
      收起回复

        上图说明,嗅觉、色觉、空间感是基本的感受基础。由于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反映,其必然也会反射出空间性、时间性、色、嗅觉、味觉等觉知系统。
        按照语义学的观点,我们可以解释下列句型的变化:
        1 那边有一个人
        2 存现句式:操场上放映着电影,院子里有个桌子
        在第一个句子这里,如果把“有”看作是前面的主语“那边”和后面宾语“一个人”的“所属性”的连接,在其基础意义上是很难说通,但是如果知道空间感的基础性,就不难解释了。“那边有一个人”,“那边”与“人”并不是所属、拥有的关系,而是“(空间感里)有一个人”,这个人现在“在那边”。即“有一个人在那边”,那么“有一个人在那边”为什么会转变为句式1“那边有一个人呢”?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空间感的基础性而使得“那边”成为了前面的主语,而是因为在汉语里,最常用的句式形式就是“主谓宾”,人们对这种常用句式的长期使用养成了某种语言习惯,以至促使其余一些语言结构做出转换向其靠拢,这可能是常用语言结构造成的思维方式的连接。


        4楼2013-07-20 22:08
        收起回复
          “克里特人” 赞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7-20 22:08
          收起回复

            从思维认知方式的角度解决语言中的悖论:
            自指悖论
            《五灯会元》里有长爪梵志与佛陀的辩论,长爪梵志的立论命题是“什么都不接受。”佛陀就问道:“那你接受不接受‘什么都不接受’这个观点呢?”长爪梵志无言,只好认输。
            《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的认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或意象、概念、范畴的过程;第二个部分才是对事物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就这两个过程而言,“什么都不接受”这个句式中的“什么”属于认知过程的第一个部分,即“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表示的是“任何事物”,它是不包含对事物关系的分析、判断的过程的;
            而之后的“都不接受”才是第二个领域,即对事物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的阶段。
            可是佛祖的话的意思是,“什么都不接受”你接不接受。
            是直接把原句“什么”的部分替换为“什么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具有判断、推理的真假性,且这个命题是原句自身,这样的话,它就超出了人的大脑中的第一个认知过程所能容括的范围。原句中的“什么”的成分作为认知的第一个部分,本来是不需要被判定真假的,可是现在却成了自己要判定自己的真假。这样,原来的“什么都不接受”是作为以自身为标准来判定的,可是现在我既要以自身为标准来判定,又同时要判定自身标准的真假,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6楼2013-07-20 22:15
            收起回复
              @895264126


              7楼2013-07-20 22:16
              收起回复

                可见,如果要消除悖论,只能把“什么都不接受”这样一个句子,在其替换“什么”时,只将其视作一个指称名字性,而本身不具有任何真假性,也就是说,将其视作6个字,而非具有任何命题意义,这样我就不需要判定自身的真假,从而消除悖论。就这个方式来说,是将“什么”的成分局限于第一个认知领域,即感知领域中,只是对其表象的分析,从而消解掉其的真假性了。


                8楼2013-07-20 22:18
                收起回复
                  2025-08-26 00:25: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9楼2013-07-20 22:23
                  收起回复
                    懂分析哲学?


                    IP属地:江西10楼2013-07-20 22:36
                    收起回复
                      呵呵,好长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3-07-20 22:37
                      收起回复
                        正确观点中可以带来错误混淆的理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7-20 22:55
                        收起回复
                          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帖子了!那些喜欢研究形而上学、玄学的人应该好好看看。


                          IP属地:广东16楼2013-07-20 23:44
                          收起回复
                            支持和分析哲学很相似,感觉就是分析哲学


                            IP属地:浙江17楼2013-07-20 23: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