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历史吧 关注:113贴子:1,827

回复:三国早逝的英才(骗粉求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谢老师的鼓励,我要继续努力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4-26 20:39
回复
    继续更啦,求支持,求顶


    IP属地:上海17楼2013-04-27 22:56
    回复
      2025-10-12 01:36: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概这时候的曹操对兴复汉室还是抱有希望的,他回到陈留以后,参加了反董卓同盟军。注意只是参加了,反董卓同盟不是他传檄提出的,而且也没有十八路之多。
      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白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除了曹操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时起兵的有十个州郡长官: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另据《后汉书·袁绍传》,参与讨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武帝纪》所记多出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此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之役的经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后汉书·袁绍传》之所以未提孙坚,可能是因为孙坚当时对袁术有某种依附关系,《后汉书·献帝纪》就有“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的记载)。综合以上资料可知,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
      似西凉太守马腾。首先汉末根本没有西凉郡,亦绝对不会出现西凉太守;其次,历史上这时,马腾尚与韩遂并称为西凉贼寇,是皇甫嵩能关西汉兵讨伐对象,绝对不会与山东诸侯并列。
      似北平太守公孙瓒。首先,汉末时,幽州有右北平郡,却无北平郡,更不会出现北平太守;其次公孙瓒此时被董卓晋封为奋武将军,不曾领职太守。至于安在公孙瓒旗下的刘备、关羽、张飞故事,也属于虚妄。真实历史上,此时刘备尚属青州,为青州刺史焦和帐下官吏,委实与公孙瓒毫无瓜葛。而且,真实历史上,诸侯纷乱时,公孙瓒一直坐守幽州,未曾远行半步,讨伐董卓也仅仅是令部曲领兵与袁绍、刘岱等共行而已。
      似北海太守孔融。真正参与讨伐董卓的,乃是青州刺史焦和。孔融即便参与讨伐董卓,也当挂名于青州刺史焦和名下,而非单列一部。
      似徐州刺史陶谦。真实历史上陶谦亦根本没出徐州。不过广陵郡属于徐州辖区,有广陵太守张超参与,也能勉强将陶谦算在讨伐董卓诸侯之中。
      似曹操。真实历史上,曹操此时尚且式微,虽聚兵酸枣,但义兵初期时,类如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等,对曹操的重视相当有限。


      IP属地:上海18楼2013-04-27 22:57
      收起回复
        抢占沙发~


        IP属地:江苏20楼2013-04-27 22:58
        回复
          顶之


          IP属地:江苏21楼2013-04-27 23:01
          回复
            顶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04-28 20:57
            回复
              先顶再仔细看


              23楼2013-04-28 21:01
              回复


                24楼2013-04-28 22:11
                回复
                  2025-10-12 01:30: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可以转么


                  IP属地:四川25楼2013-04-29 17:07
                  收起回复

                    很快,同盟军内部产生摩擦,就地解散,曹操也回到陈留。这时的曹操开始集聚自己的势力,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掠地、募兵和屯田。恰巧此时,兖州刺史刘岱讨伐黄巾余党失败,战死。于是鲍信推举曹操成为兖州刺史,曹操算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并且,曹操在鲍信等人的帮助下,剿灭了黄巾军,选出其中的精锐部队,编成了一支“青州兵”,这支部队成为了曹操未来二十年内的绝对王牌部队。此时的曹操,有地盘,有兵,开始招揽人才。
                    曹操参加同盟军的时候,就有他同族的人来支持他,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曹魏的绝对核心。包括大将军夏侯惇,荆州的铁壁曹仁,雍州的猎豹夏侯渊,多次救过曹操性命的曹洪等。曹操接任兖州后,更树起了“唯才是举”的大旗。


                    IP属地:上海27楼2013-04-29 22:55
                    回复

                      袁绍也好招揽人才,但是袁绍招揽人才却与曹操有本质的不同。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我们今天就讲用什么人,下一集我们讲怎么用。我们还是要来比较一下袁绍和曹操,在这两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一样的。
                      袁绍这个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会用人这个道理的,实际上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豪侠,他年轻的时候住在京城里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这样一个社会地位,成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儿,然后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当时就有人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是当时官方要袁绍出来做官,袁绍不出来,在家里面就会宾客。所以他们就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应乎召而养死士”,不接受我们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他想干什么?他叔叔就去找袁绍说,你这小子这样搞下去,我们袁家要灭门啊!袁绍这才有所收敛,这才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效力。
                      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大家都看出来袁绍在模仿谁呢?模仿战国时代的那些公子。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四大君子,齐国是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这样的,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袁绍学习的就是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绍的这个做派我们可以称之为“哥儿做派”。但是袁绍学习这四大公子,他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
                      这个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有一个说法,荀彧是这样说的:“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就是说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优势,一个家族的优势,结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节下士、礼贤下士的样子,干什么呢?骗取一些名誉,因为袁绍结交这些人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见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绍是不接待的。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做秀,这是摆谱,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随随便便见一见的,我只结交名人。袁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装点门面,是抬高自己的声誉,并不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因为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的,他不认为天底下还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来帮助他,他只要让世人觉得他这便人才济济就可以了,这就是袁绍的做派。那么袁绍的做派,我们可以总结成这么十六个字,就是:做秀演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自鸣得意。
                      事业的成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时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发点和境界却是不一样的。袁绍也同样是用人的,他也是敞开胸怀,接纳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也是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却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声。


                      IP属地:上海28楼2013-04-29 22:56
                      收起回复
                        吧主再不加精,我可跟你急了


                        29楼2013-04-29 22:58
                        回复
                          谢谢俞姐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3-04-29 2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