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历史吧 关注:113贴子:1,827

三国早逝的英才(骗粉求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吞,希望此贴能为本吧增添人气


IP属地:上海1楼2013-04-24 22:46回复
    准备写个长篇,纯手打,谈谈我对三国历史的一些看法,看帖回帖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我没事的话就会更新,尽量做到一天一更,谢谢大家的支持


    IP属地:上海2楼2013-04-24 22:48
    回复
      2025-10-12 05:06: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演义》


      IP属地:上海3楼2013-04-24 22:49
      回复

        如果提到三国时期英年早逝的人,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都会是郭嘉吧。的确,我们现在形容郭嘉,都说天妒英才,并且,很多人说,郭嘉有着不输于诸葛亮的才华,假如郭嘉未死,赤壁之战的胜负,恐怕很难预料。郭嘉,也是曹操最器重的谋士,没有之一,郭嘉死时,曹操说道:“诸君年齿,皆与我相当,唯奉孝最少。我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我心肠崩裂!奉孝死,乃天丧我也!”那么,这个被后世称作“鬼才”的男人,究竟为曹操做过什么呢?


        IP属地:上海4楼2013-04-24 22:50
        回复

          要说郭嘉,就得先说说郭嘉的老板——曹操。许劭(shao四声)是一个很出名的评论家,他曾经评论过曹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开始应该是想当个能臣的。

          184年,由于朝廷的昏庸无道,导致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东汉最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这次起义由张角领导,起义者头戴黄巾,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然而朝廷很快组织了镇压部队,镇压部队由大将军何进领导,汉末三杰朱俊、卢植、皇甫嵩指挥,终于镇压了这次暴动,然而,东汉的政权,却在这次暴动以后,变得风雨飘摇。此时,大将军何进把持了朝政。
          曹操也在镇压黄巾军的行动中立下了功劳,后来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于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军事组织。和曹操一起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的,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人——袁绍和淳于琼。


          IP属地:上海5楼2013-04-24 22:52
          回复

            早在黄巾起义之前,那时曹操就做过一些实事。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甲寅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任顿丘令。曹操本想为国出力,然而黑暗的现实第一次打击了曹操。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诛杀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入京。后因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袁绍、曹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朝廷。

            袁绍
            袁绍与曹操幼年就是好朋友,但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是名门望族,出身比曹操要好得多。然而,名门之后的见识却比曹操差远了。袁绍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请来了西凉刺史董卓帮忙,曹操看出了此计不可行,劝阻袁绍。然而袁绍认为董卓只是一个边防小官,不足为患。却不知这样做乃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董卓进京之后,因为兵少,就让他手下的三千人夜晚悄悄出城,白天大张旗鼓地进城,一连几天,造成了兵力很多的假象,很快把持了朝政。他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何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曹操第二次失望了。


            IP属地:上海9楼2013-04-25 16:03
            回复
              询问一下,你们觉得我这么写对事件的交待是否清楚,还是再写详细一些好?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4-25 16:14
              收起回复
                谢谢老师的鼓励,我要继续努力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4-26 20:39
                回复
                  2025-10-12 05:00: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继续更啦,求支持,求顶


                  IP属地:上海17楼2013-04-27 22:56
                  回复

                    大概这时候的曹操对兴复汉室还是抱有希望的,他回到陈留以后,参加了反董卓同盟军。注意只是参加了,反董卓同盟不是他传檄提出的,而且也没有十八路之多。
                    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白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除了曹操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时起兵的有十个州郡长官: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另据《后汉书·袁绍传》,参与讨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武帝纪》所记多出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此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之役的经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后汉书·袁绍传》之所以未提孙坚,可能是因为孙坚当时对袁术有某种依附关系,《后汉书·献帝纪》就有“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的记载)。综合以上资料可知,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
                    似西凉太守马腾。首先汉末根本没有西凉郡,亦绝对不会出现西凉太守;其次,历史上这时,马腾尚与韩遂并称为西凉贼寇,是皇甫嵩能关西汉兵讨伐对象,绝对不会与山东诸侯并列。
                    似北平太守公孙瓒。首先,汉末时,幽州有右北平郡,却无北平郡,更不会出现北平太守;其次公孙瓒此时被董卓晋封为奋武将军,不曾领职太守。至于安在公孙瓒旗下的刘备、关羽、张飞故事,也属于虚妄。真实历史上,此时刘备尚属青州,为青州刺史焦和帐下官吏,委实与公孙瓒毫无瓜葛。而且,真实历史上,诸侯纷乱时,公孙瓒一直坐守幽州,未曾远行半步,讨伐董卓也仅仅是令部曲领兵与袁绍、刘岱等共行而已。
                    似北海太守孔融。真正参与讨伐董卓的,乃是青州刺史焦和。孔融即便参与讨伐董卓,也当挂名于青州刺史焦和名下,而非单列一部。
                    似徐州刺史陶谦。真实历史上陶谦亦根本没出徐州。不过广陵郡属于徐州辖区,有广陵太守张超参与,也能勉强将陶谦算在讨伐董卓诸侯之中。
                    似曹操。真实历史上,曹操此时尚且式微,虽聚兵酸枣,但义兵初期时,类如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等,对曹操的重视相当有限。


                    IP属地:上海18楼2013-04-27 22:57
                    收起回复

                      很快,同盟军内部产生摩擦,就地解散,曹操也回到陈留。这时的曹操开始集聚自己的势力,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掠地、募兵和屯田。恰巧此时,兖州刺史刘岱讨伐黄巾余党失败,战死。于是鲍信推举曹操成为兖州刺史,曹操算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并且,曹操在鲍信等人的帮助下,剿灭了黄巾军,选出其中的精锐部队,编成了一支“青州兵”,这支部队成为了曹操未来二十年内的绝对王牌部队。此时的曹操,有地盘,有兵,开始招揽人才。
                      曹操参加同盟军的时候,就有他同族的人来支持他,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曹魏的绝对核心。包括大将军夏侯惇,荆州的铁壁曹仁,雍州的猎豹夏侯渊,多次救过曹操性命的曹洪等。曹操接任兖州后,更树起了“唯才是举”的大旗。


                      IP属地:上海27楼2013-04-29 22:55
                      回复

                        袁绍也好招揽人才,但是袁绍招揽人才却与曹操有本质的不同。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我们今天就讲用什么人,下一集我们讲怎么用。我们还是要来比较一下袁绍和曹操,在这两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一样的。
                        袁绍这个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会用人这个道理的,实际上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豪侠,他年轻的时候住在京城里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这样一个社会地位,成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儿,然后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当时就有人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是当时官方要袁绍出来做官,袁绍不出来,在家里面就会宾客。所以他们就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应乎召而养死士”,不接受我们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他想干什么?他叔叔就去找袁绍说,你这小子这样搞下去,我们袁家要灭门啊!袁绍这才有所收敛,这才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效力。
                        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大家都看出来袁绍在模仿谁呢?模仿战国时代的那些公子。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四大君子,齐国是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这样的,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袁绍学习的就是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绍的这个做派我们可以称之为“哥儿做派”。但是袁绍学习这四大公子,他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
                        这个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有一个说法,荀彧是这样说的:“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就是说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优势,一个家族的优势,结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节下士、礼贤下士的样子,干什么呢?骗取一些名誉,因为袁绍结交这些人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见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绍是不接待的。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做秀,这是摆谱,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随随便便见一见的,我只结交名人。袁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装点门面,是抬高自己的声誉,并不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因为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的,他不认为天底下还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来帮助他,他只要让世人觉得他这便人才济济就可以了,这就是袁绍的做派。那么袁绍的做派,我们可以总结成这么十六个字,就是:做秀演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自鸣得意。
                        事业的成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时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发点和境界却是不一样的。袁绍也同样是用人的,他也是敞开胸怀,接纳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也是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却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声。


                        IP属地:上海28楼2013-04-29 22:56
                        收起回复
                          谢谢俞姐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3-04-29 2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