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黄巾起义之前,那时曹操就做过一些实事。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甲寅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任顿丘令。曹操本想为国出力,然而黑暗的现实第一次打击了曹操。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诛杀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入京。后因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袁绍、曹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朝廷。

袁绍
袁绍与曹操幼年就是好朋友,但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是名门望族,出身比曹操要好得多。然而,名门之后的见识却比曹操差远了。袁绍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请来了西凉刺史董卓帮忙,曹操看出了此计不可行,劝阻袁绍。然而袁绍认为董卓只是一个边防小官,不足为患。却不知这样做乃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董卓进京之后,因为兵少,就让他手下的三千人夜晚悄悄出城,白天大张旗鼓地进城,一连几天,造成了兵力很多的假象,很快把持了朝政。他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何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曹操第二次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