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471贴子:89,847,50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OK 今天就到这儿咯,一会儿要出去的说,明儿见啦


1547楼2012-11-04 18:43
收起回复
    ——贾诩
    这小子平日里低调得很,但关键时刻只要说话你就必须得听!
    什么?不听?那就一定有苦头吃。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这点。
    所以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曹丕也认识到了这点,所以老早就跟贾诩搭上了。
    当曹植风头正盛,朝中出现要立他的声音的时候,曹丕就派人向贾诩请教自固之术了。
    贾诩的答案很简单,且出人意料,就一句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换成现在得说法就是这样:
    曹丕:“神人,请赐予我奇思妙计吧!”
    贾诩:“低调”
    这就时奇思妙计?我想,如果是曹植,恐怕就不会理会了,而曹丕却全盘接受了,并且很注意从这方面磨练自己。
    贾诩支的这个招,看似平淡,其实,才是王道。在曹操面前,你们也想耍小伎俩?那只能自取其辱,弄巧成拙。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这个道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0楼2012-11-05 10:08
    收起回复
      2025-11-14 06:45: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操来询问贾诩意见了,他屏退左右,想要贾诩畅所欲言。
      不过贾诩就像没看见他一样,啥话不说。
      曹操急了:“嘿,我问你话呢,别什么都不说啊”
      贾诩不慌不忙地装着从沉思中猛醒的样子,说:“嘿嘿,主公莫怪,我刚才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来得及马上回答您。”
      曹操:“那,你在想什么呢?”
      贾诩:“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好了,大家都懂了,曹操肯定也懂了,贾诩是在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
      废长立幼,必会酿成大祸!
      贾诩并没有夸耀曹丕的优点,更没有中伤曹植的缺点,只是说了一个事实。比起其他人得大谈特谈,贾诩一句话就切中要害,
      抓住本质,一针见血,
      这就是高人的处世之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1楼2012-11-05 10:19
      收起回复
        在“密访群司”的过程中,可以说贾诩的意见最为关键。
        他的想法,很大一部分左右了曹操的最终决策,所以《三国志》才说:“于是太子遂定。”
        贾诩在曹丕即位后,立即被任命为太尉,与此有着莫大关系。
        说起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评委”们几乎都投了曹植的反对票,这时为什么?
        其实就一个原因:曹植不好相处!
        曹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而曹丕,则时很会装孙子,见谁都是恭恭敬敬,平易近人,加之他还有嫡长子的先天优势,所以大家都支持他。
        纵观曹植的为人,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他这人很单纯,也很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顾及后果和影响,这就是他所认为的自由。
        其实自由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不能为了你的自由,而干涉别人的自由。
        所以这种肆意妄为的自由,更可以说成是胡闹,因为你肆意妄为,别人也同样可以肆意妄为,最后的结果就是:谁都没了自由。而且曹植还有个毛病:
        喜欢酗酒。
        注意,不是喜欢饮酒,而是酗,也就是毫无节制的饮酒,没事儿就喝,喝了就糊涂,糊涂了就误事。误其他事还好,但误了曹操的事,可就难以弥补了
        终于一次喝酒误事,使曹植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2楼2012-11-05 10:37
        回复
          这起事件,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上半年
          不知道曹植是喝多了,还是喝了假酒,干出了一件
          天大的蠢事。
          他和杨修酒后乘车,在帝王专用的驰道上飞驰,并且胡言乱语,毁谤曹彰。这还没完,他又打开王宫的司马门,一直跑到对面得金门。
          这可是严重的违法乱纪!
          在古代讲究等级的社会,这种事不但违纪,还是僭越不轨、戕害同胞的大罪,搞不好要直接掉脑袋!
          曹植倒是没有掉脑袋,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结束了。因为,
          曹操发怒了。
          他不但发怒了,还连下手令,严厉斥责曹植私开司马门,甚至还杀了主管宫门的公车令,并且对曹植表示:
          “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失去信任的曹植,已经彻底无法与曹丕竞争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3楼2012-11-05 10:44
          回复
            司马门事件,成为曹植政治生涯葬送的一个关键性事件。
            从此以后,他只能苟延残喘,当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诸侯王了。
            说什么都没用了,文章写得再好也没用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政治才能,而曹植,恰恰就缺乏这个,所以他只有失败的命运。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下了一道《立太子令》,并同时写了一道手令给曹彰,明确告诉他,我要立曹丕为太子了。
            这一天,曹丕已经等了二十年。
            装孙子这种高难度动作,尤其是要装二十年,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曹丕完成了。
            从孙子到太子,曹丕经历了多少的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做皇帝的不是天才曹植,
            而是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4楼2012-11-05 11:05
            收起回复
              曹丕是高兴了,但曹植可就彻底倒霉了。
              现在的曹植不仅被父亲抛弃,还被严厉地警告了。而警告的方式也很残酷:
              ——杀人
              虽然杀的不多,但都是对曹植来说很重要的人。一个,是他的心腹谋士;另一个,
              就是他的老婆。
              那就先说说植嫂。
              植嫂是因为衣服没穿好被杀的。
              什么?衣服没穿好就要被杀?
              是的,我没有写错,你们也没有看错,就是因为穿衣服的问题
              因为这是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有一天,曹植的妻子崔氏穿着一件锦绣衣衫,非常华丽。史书并没记载她在干什么,但很不幸,被一个不该看到的人看到了
              ——曹操
              可能大家也知道,曹操是个很节俭的人,“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即使临死的时候,他都不准做一件新衣服陪葬。
              他不但自己穿着补丁衣服到处跑,还要求家人也一样节俭,甚至为此还订了规章制度。他的这个制度称之为《内诫令》,明令禁止家人穿有刺绣的奢华衣服。可是曹植的妻子崔氏却穿了。她将为自己的美丽,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5楼2012-11-05 18:25
              回复
                曹操以违反礼制为由,下令将她赐死。
                曹植的夫人就这么死了。虽然违背了曹操的法令,但也不至于就这么直接杀掉。所以,违反礼制只是一个借口,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
                那个秘密。
                一个与崔氏的叔叔有关的秘密,而他叔叔的名字,叫做崔琰。
                曹操对崔琰早就很不满了,尤其是当他向崔琰秘密征询立太子的意见时,崔琰居然胆大妄为,对外界发了公开信,将原本立嗣这头等机密的大事昭示于天下。
                这让曹操情何以堪?!
                霎时间,曹丕、曹植两兄弟的斗争就摆到台面上了,这可是离间骨肉的滔天大罪。所以后来崔琰也被杀了。
                所以,曹操杀崔氏,一来是警告曹植,二来则是敲打崔琰。
                为了体现出警告的严厉,曹操不但杀了曹植的妻子,
                还把他的心腹谋士也给杀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6楼2012-11-05 18:29
                收起回复
                  2025-11-14 06:39: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杨修
                  杨修,字德祖,太尉杨彪之子。他与袁绍一样,出身名门,袁绍是四世三公,他是四世太尉,总之都是高干子弟。
                  袁绍选择了称霸一方,做个军阀;而杨修,则选择做一个文人。
                  关于杨修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下面说几件有代表性的。
                  第一件:某次曹操家里搞装修,作相国门,门快做好了,曹操来了,来了也没说话,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伙很奇怪,这啥意思?这时候杨修二话不说,便派人把门给拆了。事情搞定后,他才向大家解释这是曹操的字谜:门中加个“活”字,就是个“阔”字,他是嫌门太大了。众人无不佩服杨修。
                  第二件:有人送了一杯奶酪给曹操,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这啥意思?杨修又知道了,于是他什么都没说,拿起来就吃,吃完就讲:“曹总是叫我们一人吃一口啊,你们还不赶紧的?”于是大家把食物给分了,并更加钦佩杨修的智慧。
                  第三件:杨修陪同曹操从东汉大书法家蔡邕写的曹娥碑下路过,看到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一向喜欢猜字谜的曹操又来劲了,问杨修知不知道啥意思。杨修回答说知道。但曹操本人不知道啊,所以他不想杨修马上说出来,要自己先思考一下。走了三十里,曹操终于想出来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叫杨修把他的想法先也写出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起来就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起来就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起来就是一个“好”字;臼,是承受辛苦之事,受辛苦合起来就是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然后两人一对照,一模一样,曹操不禁感慨道:“我的才智真是远不及你啊,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至于第四件,相信大家都听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8楼2012-11-05 18:45
                  收起回复
                    ——鸡肋事件
                    先说明一下,杨修并不是这个时候被曹操杀死的,也更不可能是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儿就被杀掉,具体原因后头再说
                    鸡肋事件其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曹操平汉中时,因为遭遇挫折,进退两难。此时恰好有人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就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此时曹操心中把汉中看作鸡肋),大家都不知道啥意思。于是杨修又知道了,于是他就开始收拾包袱准备回家了。
                    大家更是不知道杨修这是搞哪一出。
                    杨修边收拾,边向大家解释:“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必魏王心中就是这么评价汉中的,所以我估计他很快就要撤军咯。”
                    果不其然,很快曹操就撤军了。
                    以上几件事儿,无不体现出杨修的聪明,或者说是
                    小聪明。
                    看看他给曹植出的那些损招,就知道他并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了。
                    恃才傲物、爱揣摩领导心理的他,曹操自然不会喜欢,但也不至于杀了他。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会被曹操杀死呢?
                    真相只有一个:他是牺牲品,
                    夺嫡之争的牺牲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59楼2012-11-05 18:54
                    回复
                      OK,马上出去了,今天就到这儿咯


                      1560楼2012-11-05 18:56
                      收起回复
                        加油啊!


                        来自手机贴吧1561楼2012-11-05 19:56
                        回复
                          再再再再再再再码……


                          IP属地:陕西1562楼2012-11-05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