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470贴子:89,845,065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睚眦必报
颇有“马永贞”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赶脚。
对自己有恩的人报恩是人之常情,反之则会令人唾弃;而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要分三种了:
(1):以德报怨,这就是典型的高尚者
(2):让仇怨随风而逝,自己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毕竟只要不是似海深仇都会随着时间而淡化的,这是大多数人的态度。
(3):把仇家往死里搞
法正就属于第三种。
以前凡是跟他有仇的人,立马就被和谐掉,没有丝毫商量余地。
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但法正就不这么想,
“给你的,十倍奉还给我!”
法正说道做到,好几个仇人就这样,再没有司法程序,没有审判的情况下,全部私下里被和谐掉了。
法正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可刘备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实在太喜欢法正了。
那,刘备不管,诸葛亮总得管管把?
但诸葛的态度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贝贝的基友我怎么管的着?而且他那么有能力又有那么大功劳,杀几个人算啥,就这样吧。
看似无奈和不负责的话语背后,其实隐藏着诸葛亮的一个小算盘。
再取得益州后,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地位深深地受到了法正的影响。但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喜欢争名夺利的人,于是就采用了这么个小办法:
欲擒故纵
自己只要围观就好了,法正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大事的。
然而,还没等到出大事,
法正就死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93楼2012-11-01 13:54
收起回复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人,刘备帐下第一谋士。
    他多谋善断,胆略过人,可以类比为曹操手下的郭嘉。
    他之所以不老老实实呆在家乡,而大老远跑到益州去,是因为关中地区战乱频繁,又发饥荒,所以只好跑外地逃难。
    在当时,有两个地方比较适合他去,一个是荆州,另一个
    就是益州,
    不过荆州刘表还刚上位不久,不是很稳定,所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的益州,就成了法正和老乡孟达的不二之选。
    不过当时益州的“外来人口”特别多,尤其像法正这种,更是一扫一大把,所以他和孟达都混得不怎么样。
    他俩混着混着也混出个小县令和小参谋长的牌子,但也只是挂空职而已,这就令他很不爽了。
    当时相对于那么多的人,官位显得格外稀缺,就像如今的天朝,那些好位置岂是对平民百姓开放的?
    权势主义、明争暗斗什么的是绝对少不了的。
    所以法正也经常遭人讥笑和毁谤,搞得自己十分郁闷。而且他本来就是关中名门之后,老爸是高官,爷爷是名士,自己却要在益州遭受这种罪,哪儿能咽得下这口气?
    这时候,另一个受不了了的人就找上了法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95楼2012-11-01 14:22
    收起回复
      2025-11-14 03:12: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松。

      之前也说过,张松是法正的好朋友,虽然长得不行,但也算有点才华。他与法正有着同样的烦恼
      ——怀才不遇。
      做过古诗词鉴赏的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个模式:几个怀才不遇的人,很容易走到一起,然后一起唉声叹气,在然后一起谈理想、谈人生,再再然后,不是吐槽,
      就是跳槽。
      在他俩看来,只要把刘备弄到益州来取代刘璋,自己就可以飞黄腾达了。
      法正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与张松一同制定了一个忽悠刘璋的绝密计划,迎接刘备入蜀。
      再把刘备弄进来后,两人再通力合作,里应外合,终于打下了益州,逼降刘璋。
      计划很完美,但遗憾的是张松被提前告发了;而法正命大,一直跟着刘备出谋划策,为刘备成功取得益州立下汗马功劳。
      尤其是当刘备大军压境,直抵雒城的时候,他还亲自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刘璋,明确告诉他:
      “唯一的出路,只有投降。”
      打下成都后,法正也是忙得不停,不但帮助刘备延揽人才,还帮他拉拢士族,甚至连刘备讨媳妇儿的事儿他都包揽了。当然,他做这些事情除了是帮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同时也是帮刘备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怕老婆”问题,刘备自然是对法正喜爱有加。
      既成功帮你解决政治问题,又成功帮你解决家庭问题,这种下属谁不喜欢?
      所以,法正发达了,成为了蜀郡太守、扬武将军,俨然刘备帐下第一红人!
      然而法正这人睚眦必报,他手里有两份黑名单,一份是“特别关注好友”另一份就是“黑名单”。
      黑名单上的,多半是:谁谁谁曾经鄙视过我,谁谁谁曾经对我翻白眼,谁谁谁曾经见面不跟我打招呼……
      通通拉出来打击报复!
      这就不好了,别人不过是嘴欠,也没必要和谐掉吧!法正的回答也很简单:
      我伤不起!
      既然你们曾经伤害了我,那就别怪我无情!
      相反的,那些曾经有恩于法正的特别关注好友都升官发财了,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法正这人人品有问题,虽不高尚,虽有些极端,但人家那是真性情!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96楼2012-11-01 14:41
      收起回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策,攻取汉中。
        而且他向刘备进行一通形势分析,结论就是一句话:我们一定能赢
        刘备也当机立断,出兵汉中,并在建安二十四年击杀夏侯渊,成功占据汉中。
        汉中之战的成功,无疑是法正事业的顶点。他的战略眼光,他的战场嗅觉,他的能谋善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蜀国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
        用升旗仪式上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法正通过汉中之战,成为主公眼中的好助手,同僚眼中的好榜样!”
        击杀夏侯渊时,他出奇制胜,指挥若定,成功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即便是现在想想也觉得霸气侧漏。
        在定军山,胸有成竹的法正,俯视着山下的夏侯渊,霸气十足地下达命令:“可击矣!”
        ok,可以打了!
        就这么简单,一切都运筹帷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在与曹操对峙的战役中,他与刘备,还上演了一出基情四射的桥段。
        有一次,刘备战不利,可他死都不撤。不但不撤,他还大发脾气,没人敢劝。这时候法正就出场了。
        看着箭如雨下的战场,法正毅然地挡在刘备的前面。
        “孝直避箭!”法正身后传来了刘备关切的声音。
        “您不避,我也不会避!”(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
        “好吧,孝直,我跟你一起避!”刘备这才撤了军。
        法正与刘备,已然不单单是君臣关系了,更多的是互相的关爱、信任和友谊。
        三年后,刘备执意伐吴,在夷陵大败,听到这个消息的诸葛亮也悲叹道:“要是法正还在,或许就能阻止主公东征了,就算是阻止不了,也一定不会惨败啊!”
        我们也不难联想到,赤壁之战时,曹操大败,并发出那痛心的哀叹:“要是奉孝在,我就不会这样啊!”
        虽然刘备自己并没说,但诸葛亮替他说了,在他的心里,
        法正,就是他的郭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97楼2012-11-01 14:56
        回复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了
          刘备异常悲痛,接连几天,他除了哭就没干过别的,可见是真正地痛彻心扉。
          不但大哭,刘备还赐法正谥号为翼侯,赐其子法邈为关内侯,后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这个荣誉,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这是刘备生前唯一赐予的谥号。
          连关羽、张飞他们都没有,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多高。
          或许,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没有法正,也就没有刘备的帝王之业吧。
          只可惜,这朵智慧之花,过早地凋零了。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然而我们永远忘不了,他的料事如神、他的远见卓识;
          正如我们永远忘不了,三国杀插画里那一头傲气的红发,
          玩弄曹魏于鼓掌之间的男人,
          法正,法孝直。

          


          1498楼2012-11-01 15:06
          收起回复
            OK,今天就到这儿啦,虽然挺喜欢法正的插画,但有一点很容易被吐槽,那就是
            ——握了个曹~


            1499楼2012-11-01 15:08
            回复
              @嘉美尤维丹 的帖子地址,楼主很厉害的样子。涨姿势


              IP属地:北京1501楼2012-11-01 15:21
              收起回复
                作为一个有女盆友的程序猿,想必会有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呀~


                来自手机贴吧1503楼2012-11-02 00:58
                收起回复
                  2025-11-14 03:06: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镜头切回】
                  襄樊之战,无论是对当时还是之后的几十年的发展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意失荆州”,也让名将关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们 或感慨,或惋惜,但这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星星点点,
                  三国的故事,仍在继续。
                  襄樊之围解除后,曹操在摩陂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会。
                  对于此次最大的功臣徐晃,曹操亲自出迎七里之外,席间还特地敬酒,并对他大加夸赞,可见曹操打赢这场战争是多么的兴奋。
                  宴会之后,曹操又举行了阅兵仪式,当他来到徐晃的军营时,强烈地感受到了军纪的严肃。他更高兴了,大家夸赞徐晃,称他有周亚夫之遗风。
                  东吴方面,孙权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会,
                  可是他的心情,就远没有曹操那么愉快了。因为庆功大会上,
                  有一个人没能参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04楼2012-11-03 13:02
                  回复
                    那就是襄樊之战,居于首功的吕蒙
                    虽然之后孙权还是派人将他接来了,但吕蒙的病已然成了事实。
                    没过多久,他就逝世了,连正式封赏都还没来得及接受,就离开了。
                    或许是天妒英才吧,东吴最有能力的人似乎都活不了太久(连清人除外),吕蒙和前两任都督一样,死的时候很年轻,
                    只有四十二岁。
                    估计吕蒙也是积劳成疾而死的,但他对于东吴的贡献已经永载史册了。
                    演义里说他是被关羽的阴魂索命而死的,虽然很明显是假的,但听起来的确是很戏剧性。吕蒙可能会为自己感到不平
                    “杀他之前已经把桃子放牌堆顶了我会乱说?”
                    总之,吕蒙就这样,
                    退出了三国的舞台。


                    1505楼2012-11-03 13:14
                    收起回复
                      马克


                      IP属地:吉林来自手机贴吧1506楼2012-11-03 13:25
                      回复
                        曹操是一个很爱锻炼身体的人,而且也很注意注意养生,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是无人可以抗拒的。
                        终于,在取得襄樊之战胜利后的曹操,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回到洛阳后,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
                        头风眩病的再次发作,加之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劳累,让他彻底病倒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公元220年,即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二十三日,三国最亮的一颗巨星,
                        陨落了。
                        历史的时针,
                        也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08楼2012-11-03 13:40
                        回复
                          曹操在世时,曾留下过两份写于不同时期的遗嘱。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颁布了《终令》,说的是对于自己墓地的选择和建造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要求
                          (1)薄葬(“居贫瘠之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2)确定陵墓的修建地点(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高地)
                          (3)要求墓地范围大些,能够容得下陪葬墓。
                          一年后,曹操又给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分别放进四个不同的箱子,并嘱咐,自己去世后就随时按照四季衣服入殓,至于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全都不要陪葬
                          ——他对薄葬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南征关羽回洛阳后,积劳成疾的曹操,
                          还遇上了一件很神秘的事情。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09楼2012-11-03 13:47
                          回复
                            这件事儿并没有记载在《三国志》上,不过裴注中有,分别记载于《魏晋世语》和《曹瞒传》。
                            《魏晋世语》上说曹操到了洛阳后,建宫殿时,看到了一棵濯龙祠的树在出血。
                            《曹瞒传》说的是曹操让一位叫苏越的工人去移栽一棵梨树,挖开后,梨树根受了伤,树根出血了。苏越报告曹操,曹操去看,一看就恶心,以为是不祥之兆,回来就病了。
                            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是很诡秘,但我想,已经这把年纪的曹操,会疑神疑鬼是肯定的。
                            曹操在重病后,下了一道《遗令》,字数不多,但非常感人。
                            文中,曹操对自己的一生功过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肯定了自己以法治军的作为,但也对自己有时发的小脾气、造成过的过失做了检讨和反思。随后,他又再次强调了薄葬的问题,并做了比较具体的安排。再之后,他又对身边的佣人和歌舞艺人做了一些安排,对一些遗物做了处理。最令人感动的是,他还把自己没用完的熏香分给诸位夫人,并且提前为各位夫人找好了工作——说是自己死后,她们可以去做些鞋子拿去卖。
                            真切而感人。
                            然而“分香卖履”的故事,却让后人唏嘘不已,觉得这不是曹操这样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所为,还说什么“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
                            但我觉得,这恰恰就是真实的曹操。
                            虽乃一代英雄豪杰,但根本上,但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已。


                            1510楼2012-11-03 13: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