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364贴子:89,836,212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口


来自手机贴吧1038楼2012-10-13 07:45
回复
    刘明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9楼2012-10-13 08:03
    回复
      2025-11-11 21:06: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场阴谋的开始,是张松。
      “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於会所袭璋”,张松与法正密谋,和庞统一起,向刘备建议,与席间刺杀之。
      一如当年的鸿门宴。
      确实很像,三国演义也是把这节写成了鸿门宴,庞统就是范增,魏延就是项庄,出来舞剑,最后刘备自己当了樊哙,帮对方解围。事后又责备庞统不要这样做,庞统“嗟叹而退”。
      这个嗟叹而退,用的想当精妙,此节的意思,就是刘备太过妇人之仁,要是按法正庞统的计策,西川就唾手可得,刘备生生错过了一个大机会。
      其实正好相反,真正的,远比这个高明的大阴谋,这一刻,
      才真正开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0楼2012-10-13 10:35
      回复
        相信大家还记得我之前提到过的赵韪谋反的故事,最后兵败身死。
        但刘璋的这个位子,是赵韪定的啊,现在赵韪被定性为谋反,那他的位子怎么办?
        虽然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问题,但确实是个问题。
        刘备的这次外交发言,就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备以一方诸侯的官方发言形式,承认了刘璋益州牧的实际统治地位,这对他来讲,是一个蛮实在的问题。
        比他推刘备的那个“行大司马,司隶校尉”,实在多了。
        刘备这一手,玩的高明。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予你多实在,将来取的就多实在。刘备的这次外交,显示了他志大天下的长远眼光,比起刘璋直接玩个虚头八脑,高明太多了。
        而这一个高明,也的确把刘璋给忽悠了,刘备“予之”后,
        马上得到了他想要的第一个东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4楼2012-10-13 10:44
        回复
          他得到了刘璋的彻底信任。
          刘璋彻底相信,这个同宗是来帮自己守门的了。
          于是,他给了刘备一系列实质性的东西。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一个实质性的外交发言,换来了对方的信任和实际兵力武器,这个买卖攒大了。
          得到了这个之后,刘备开始要第二样东西了。
          民心。
          他打了帮刘璋讨伐张鲁的旗号,北驻葭萌关,不动了,在这里一面养兵练兵,一面排电影排电视打广告,作标语贴横幅,下乡视察解决民生问题(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刘备在蜀中的影响大幅增加,存在感大幅增强,“别管演的好不好,先混个脸熟”,有了名声在,刘备今后在蜀中做事就方便的多了。
          混到现在的刘备,还是非常有耐心的。单这一项工作,就足足做了一年。
          这一年中,刘璋就傻乎乎的看着,一直没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但另外一个人,这段时间里,却没闲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5楼2012-10-13 10:49
          收起回复
            ——曹操

            之前有说过曹操取关中的战役,但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另一场战役,不过要先从背景说起。
            赤壁之战,把曹操、孙权斗成了万年仇,他们相差二十七岁,但论智谋与权术,孙权并不在曹操之下。
            孙权知道,曹操败了,是不可能放过他的,所以他倾其全力,做好与曹操再战的准备。
            他不但继续与刘备结盟,把妹妹嫁给他,还借荆州给刘备,意在利用刘备共御曹操。为了扩充实力,孙权在建安十五年控制交州,为了加强长江防务,孙权又将都城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
            为了随时防备曹操来袭,孙权除了大练水军,又将秣陵改为建业,并依山势筑石头城,屯储粮草军械,同时又开始防御工事的建立。
            这个防御工事,就是“偃月坞”,即所谓的“夹水作坞”。
            坞,是一种用于防御的建筑物,类似碉堡
            “夹水作坞”,也就是在水边建碉堡,建来干什么,不用说都知道。
            孙权的这个坞,建在从长江通往巢湖的水路上,即濡须口,因为形状似偃月,故又名偃月坞。偃月坞建好后,便在巢湖到长江的水路上上了一把锁,这把锁的钥匙,就握在孙权的手里。
            握有这把钥匙,孙权不但可防备曹操从淮水直入长江,还有利于争夺淮南。
            而曹操,为了击败孙权,就必须攻下濡须口,得到这把钥匙,打开通往建业的大门,直接灭掉孙权。
            建安十七年十月的冬天,曹操正式南征,他的目标,
            就是濡须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6楼2012-10-13 10:54
            回复
              不得不说曹操喜欢写信给孙权
              出兵前,曹操又令记室阮瑀写了一封信给孙权,而且这封信很长,极富文采。
              在信中,曹操软硬兼施,除了叙旧拉拢,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拆散孙刘联盟,迫使孙权投降。
              孙权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怕曹操
              既然这样,那就不用多说了,打呗
              曹操带领大军,号称四十万,浩浩荡荡,直击孙权!
              濡须口,即将爆发一场大战


              1047楼2012-10-13 10:57
              收起回复
                更着更着突然想到个问题,就是大家可能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我的更新一般是以时间顺序进行为原则的,下面我把赤壁后到目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列个年表吧
                208年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刘备与香香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周瑜去世。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葭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8楼2012-10-13 11:22
                回复
                  2025-11-11 21:00: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场战争的开头是很麻利的——曹操很快攻破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
                  得知曹操已经大军南下,孙权赶忙亲率大军七万迎战,
                  并且决定给曹操一个下马威。

                  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甘宁带着手下最能打的一百号人,去偷袭曹操大营。也就是传说中的“甘兴霸百骑劫魏营”。
                  这场夜袭廷成功的,拔了门栓,翻过战壕,斩杀了魏营几十人,并且全身而退,无一死伤。虽然很热血很帅气,但个人觉得还是无法与张辽相提并论的,这个之后再说。
                  此后,孙曹双方互殴,多次激战,曹操丝毫没占到便宜,相反,再次遭遇袭击。
                  而这次袭击,曹操又差点完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49楼2012-10-13 11:41
                  收起回复
                    ---------荀彧之死
                    这个事件,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知名度最高的一个版本,大体是荀彧忠于汉室,反对曹操封魏公,进而被曹操送了个空盒子,逼荀彧自杀。
                    首先要说明,个人赞同一切有关这个版本的主流意见,诸如荀彧有自已的政治理想,和曹操最终走向了反目等等。
                    好了,赞同完了,就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
                    来重新解析一下这个事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2楼2012-10-13 11:56
                    收起回复
                      第一,荀彧的公开态度问题。
                      很多人认为,在曹操建封国之时,荀彧是公开表示反对的。电视剧新三国,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更显然,荀彧公然在朝堂上大喊,“无一骨节矣”,怒斥曹操封国。
                      然而据三国志记载来看,
                      并不是这样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一班人,揣摩曹操此时的心理,要更进一步,让曹操进爵国公。但这件事得有个人牵头,那毫无疑问,就是荀彧。
                      荀彧是曹操之下,万人之上,这事儿当然得由他出面。
                      董昭就去找了荀彧,而荀彧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表示“不宜如此”。
                      先不说荀彧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就说这次谈话。
                      关于这次谈话,志上用了这样几个字,“密以咨彧”。也就是说,这是一次秘密事件,在当时,知情人只有极少数而已。
                      整个过程,是一个秘密小型会议,荀彧的话也只是出荀彧口,入董昭耳,再转述给曹操。
                      荀彧并没有在公开场合反对过曹操封公。
                      再来看他的真实态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3楼2012-10-13 12:18
                      回复
                        第二,荀彧关于曹操封公的真实态度。
                        有关于这个,可以有两点佐证。
                        头一个,就是很早说过的,荀彧的比喻。
                        荀彧比曹操,一直是用晋文公,汉高祖之类的皇图霸业人物来比的,而不是姜子牙伊尹。儒家正统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曹操,于私,他对荀彧是“待如师臣”,当作老师一般的挚友。于公,他能让北方平定,比起那个任用奸佞,让天下茶毒的汉室不知强多少倍。
                        于公于私,他都没有反对曹操封公的理由。就像姜子牙不会为了商朝“正统”,而去反对周武称王一样。
                        次一个,荀攸的态度。
                        荀彧死后,荀攸成了带头人。封魏公这件事,就是由他带领群臣上表完成的。他也成为了魏国首任尚书令。
                        荀攸,是公开支持,并力主曹操封公的。
                        荀彧荀攸,都是以深沉的谋略和高尚的品德著称,在当时有极高的赞誉,以至于几百年后的裴松之,对于荀彧荀攸贾诩三人合传,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贾诩其智可以,但其德则不能与二令相比,这个分类有失恰当。
                        荀攸有如此高的评价,他是不会为了强权而去苟且而去如何的,他带头上表封曹操公爵,只会是他自己愿意。
                        而荀彧荀攸叔侄二人,对此肯定重大问题有过深刻交流,荀彧如果豁出命去反对,于公于私,荀攸也不会带头上这个表。
                        所以,个人认为,荀彧并没有反对曹操封公的意思。
                        那荀彧之前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拿出来,再结合前面有关曹操做法正确与否的问题,来重新看一下。


                        1054楼2012-10-13 12:20
                        回复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荀彧已经看了出来,此时曹操的狂燥心态。
                          真正强大的人,是有着强大的内心,而不是故作强大的外表。内心越强大,外表越会谦和退让。
                          十年前,曹操虽然势力弱,但才能足,心气高,精力强,对袁绍的挑衅,完全是举重若轻的态度。
                          那时的曹操,是真正强大的。
                          而现在,曹操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赤壁又是他有生以来最大的失败。孙权坐保的越来越得意,刘备跑到蜀地混得风生水起。自己心爱的儿子又死了,好不容易打败了关中联军,刚要高兴一下,河间又反了。
                          精力一天不比一天,一统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远,再加上不顺心的事儿越来越多,现在的曹操,就是一个浮燥无比的心态,所以才想出来这个时候封公这种招,来强作威风。
                          说白了,就是掩饰他内心的空虚,苍白,和无力。
                          因此,荀彧在秘密会议中,对董昭说了那番话,意思是让曹操稳下来心态:守退让之实,爱人以德,少说,多做。
                          这就是荀彧不太赞成曹操这个时候封公的原因。
                          然而悲剧在于,曹操在这个时候,看得的不是荀彧的想法,
                          而是一个让他担心了许多年的问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5楼2012-10-13 12:23
                          收起回复
                            曹操常年在外打仗,一切日常行政都由荀彧完成,可想而知,荀彧的权力有多么大。
                            这儿发个灾那儿拨个款,都得荀彧出面,老百姓看脸儿,荀彧比曹操熟。
                            第二,荀彧的人脉。
                            社会,是一张大网,一张由各种人际关系交织而成的大网。
                            而官场,则更是一张有着严密体系的精密大网。
                            这个场上,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人脉。
                            三公为什么能被架空?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条人脉,手底下没自己的人,光杆司令一个,说话管个屁用。
                            荀彧则不同。
                            荀彧传载有明文:“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
                            除了戏志才郭嘉因病早死之外,其他个个都是正部级以上干部,日后的托孤大臣就有两个(陈群,司马懿)。
                            这是有记载的高级干部,尚且有这么多。那没记载的呢?荀彧手经办的厅级以上干部,那就是不胜枚举了。
                            荀彧的人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门生故吏遍天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57楼2012-10-13 12: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