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323贴子:89,832,894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翻到最后了。楼主加油,楼主速更。


来自掌上百度726楼2012-09-26 17:45
回复
    刘备此举,是获得了一个大好机会。
    这是战争,不是说你先一步攻下刘琮,荆州归了你,于是曹操就马上退兵,不问这事儿了。
    刘备一旦在这个时候攻取荆州,面临的会是两重夹击。
    内部,荆州。刘表一死,刘琮作为法定继承人,在这个时候,更多人对刘琮的归属感,要远大于刘备。刘备这个时候打下来,纯粹是以武力攻取,人心会非常散。
    外部,曹操已然南下,不管你荆州的是刘琮,还是刘备,他一样该打就打。
    内有离散之势,外有敌寇之犯,刘备如果在此时攻下荆州,他得到的不是地盘
    是寂寞
    可见他不攻取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他在此时,作了一个更加正确的决定,携民渡江。
    先要说明,携民渡江,并不是刘备首创
    官渡之战时,曹操就做过这事儿。刘备这时来了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自己携民,取得了一个巨大的人心优势。
    事后证明,刘备的决定,使他大赚特赚。刘琮归降曹操后,人心开始在刘琮内部不稳,更多的人想到刘备携民的巨大反差,开始向往刘备。刘备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却赢得了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不得不说,在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转型之后,他对隆中对的理解
    比诸葛亮更好


    727楼2012-09-26 18:06
    收起回复
      2025-11-10 15:30: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备此次撤退,保留了大量的军力
      其中包括全部战将,部分本部残兵,和关羽的分兵的大批水军。
      这些力量,将成为刘备未来翻身的本钱。
      然而,只有本钱还不够,因为他的对手是曹操,整个刘备军团,没一个人是曹操的对手。
      所以,他要做出下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


      728楼2012-09-26 18:31
      回复
        联合东吴。
        非常凑巧的是,这个时候,东吴也有了这个意思。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
        鲁大师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向孙权请命,对刘备提出了结盟的问题。
        演义中,在此一节的描写,继续大幅渲染诸葛神一般的姿态,大难临头之际,天下掉下个鲁员外,还要故作姿态,让刘备玩个“佯不许”,只是“拗”不过鲁肃的一再坚持,才“勉强”跟他去。
        这一节里,鲁肃基本上等同于一个二傻子,拿着几千万的贷款让人家借,人家还不借,最后就差跪下来求对方借了,对方才勉强答应。
        事实上
        两家都很急!
        咱们现在是谈的掉脑袋的事,没空玩这些
        刘备听了这话的反应是“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于是,诸葛被派往了柴桑。
        诸葛亮去到之后,虽然没有“舌战群儒”,但也是“舌战孙权”了,表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
        但是,孙权会听诸葛亮的话么?


        729楼2012-09-26 19:07
        收起回复
          外交,不是辩论赛,谁口才好谁胜,谁胜按谁的办。
          而是必须取决于一个重要问题。
          实力。
          所有的君主,都会对自己的政权何去何从,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外交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不会由外交本身产生化学反应。
          诸葛亮的话,对孙权来说,只有一个意义。
          看看刘备政权的态度。
          所以,诸葛亮的话本身,不会对孙权有任何本质影响。
          该打的,就算诸葛亮发动无言也要打。不该打的,诸葛亮说得让孙权好舒服也不会打
          事实上,孙权,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傻乎乎地听人摆布。
          自打他派出鲁肃前去找刘备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决定打不打了。诸葛亮的前来,只不过是大家走个过场而已。
          孙权的这个决心,来自于曹操的一封信。


          730楼2012-09-26 19:39
          回复
            曹操信的内容是,“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说的相当客气,带八十万人,和孙将军一起打猎玩儿。
            然而谁都知道,这是一封宣战书。
            对此,后世有诸多疑问,说曹操这不是惹火上身么,打刘备就好了,干吗还专门去向东吴宣战,增加自己的敌人呢?
            其实没什么好疑问的。
            这封信的战略,和曹操数年后的战略,一模一样。


            731楼2012-09-26 20:20
            收起回复
              数年后,曹操西征凉州,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
              “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
              曹操和马超韩遂联军对阵,却没有马上发动决战,而是在等。时间一长,敌军不断增加,每到一部,曹操就高兴一次。事后,将军们问曹操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方人越多,你就越高兴?曹操回答:“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和马超韩遂联军作战,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平定西凉。然而西凉地盘很大,且分散,各部各自为战的话,数年也平定不了。以马韩为饵,让他们集结在一起,一鼓作气破之,西凉的平定工作,就好做多了。
              简单来说,这一战略,就叫做:“围点打援”。
              曹操此时的战略,就是围点打援。他的目的不是剿灭刘备,而是平定江东。
              赤壁之战的具体战事,是数月之后。然而,真正的战役,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曹操的这封信,就是赤壁战役的开始。
              这区区一封信,实现了他两个重要目的。


              732楼2012-09-26 20:20
              回复
                第一个目的,摆明了态度,让江东不得不战。将孙刘联军集于一处,好像灭西凉诸军那样,一举而破,江东便在掌中。
                第二个目的,让江东内部产生不同意见,让你既要打,又会在内部产生混乱,这招和抹书间韩马如出一辙。
                而事实,也确是一如他所想,孙权决定了要打,所以派出了鲁肃联合刘备。而内部,以张昭为首的不同意见,也马上发生了。
                棋下到这一步,曹操的战略都是十分高明,十分成功,十分正确的。
                后人拿着最后的结局去一一否定曹操,就好像是一个围观群众,拿着两个国际大师的棋谱,以及棋谱分析,然后去说其中负者的每一步都错,好像是自已下也能胜一样,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一场战役,曹操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先发制人,立时取得了先机。
                那,江东是否能再扳回一城呢?
                


                733楼2012-09-26 20:21
                收起回复
                  2025-11-10 15:24: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追上了,看了快三个星期了,第一次回帖…


                  来自手机贴吧734楼2012-09-26 23:29
                  回复
                    好贴要顶,楼主速更!!!


                    来自手机贴吧735楼2012-09-26 23:30
                    回复
                      第三个选择——
                      既不迅速剿灭刘备,也不安民治政静静等未来,而是会求毕其功于一役,将江东的平定在近三年内完成
                      大家可能会很遗憾
                      曹操本来一定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为何要这么急于求成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呢?
                      因为曹操不能预知到最后的结果
                      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在我们遗憾的同时
                      却永远能发现不必遗憾的
                      必然性
                      


                      737楼2012-09-27 01:27
                      回复
                        让我们站在曹操的角度考虑一下
                        他选择安民治政,当然是最好选择,自已的势力必能统一中国。然而一结合自己和东吴双方来考虑,就要出现一个巨大问题了。
                        一旦他选择了这项,那么东吴的选择就会是
                        一样安民治政,发展军力。
                        东吴这样做,虽然最后由于经济的巨大差异,一样会被曹军所灭,但这个过程却可以延长很久,最终的结果则很有可能是,曹操自己见不到统一的那一天。
                        曹操会甘心吗?
                        显然不会
                        他南征北战半辈子,为的就是一统的梦想。再加上他现在正是鼎盛之时,他极有可能不甘心这么慢慢地耗死对方。
                        于是
                        他挥出了他最后的一剑!
                        然而挡在他面前的
                        却是那个人
                        


                        738楼2012-09-27 01:35
                        收起回复
                          今天事儿挺多的。。断断续续地更新了一些 明儿再继续吧~


                          739楼2012-09-27 01:40
                          收起回复
                            好贴,很喜欢。


                            IP属地:河南740楼2012-09-27 09:01
                            回复
                              2025-11-10 15:18: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镜头先切回到孙权收到恐吓信的场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封恐吓信,目的就是吓一吓孙权。因为占据荆州后,下一个攻击目标,便是江东,虽然不是现在,但提前吓一吓,也算是关怀备至。
                              这么精彩的便条,孙权自然不会孤芳自赏,赶紧拿出来与大伙分享。
                              哪想到好心没好报,部下非但不赞赏,反倒个个吓破了胆,惊慌失色,要求马上投降;更令人悲哀的是,张昭居然带头,讲了一大通应该投降的理由,非常悲观——道理无非是曹操代表朝廷,很猛很强大,与其鸡蛋碰石头,不如趁早低头,苟且偷生。
                              一句话:投降算了!


                              741楼2012-09-27 12: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