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346贴子:89,846,052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备不过是水上的浮萍,在荆州还未扎根,想寻访人才,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好去拜见当地的知名人士——荆州大儒司马徽。
他就是传说中的“人才评论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他指点,前程无忧。这可和我们当代的评论家不同。当代专家指点你,说某个股票买了一定会赚,你信麽?
不过这司马君啊,倒也是个有个性的人
当年刘表之子刘琮拜访,先让手下通报,恰好司马徽在菜园锄菜,因为不认识,便问他:“司马君在不在?”
司马徽抬头回应:“我就是!”
手下见他脏乎乎的,骂道:“死奴才!将军要见司马君,你这个种田的,还敢自称是?”
司马徽不说话,静静的回家,穿戴整齐后再出来。
手下一见,这不就刚才那农民吗?他吓得要死,赶紧报告刘琮,刘琮也慌了,赶紧叩头谢罪。
可见,司马徽不单受人尊敬,还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被更有名望的庞德公称为水镜,就是说是品人高手,自然非浪得虚名。虽然是水镜,不是铜镜,但他一点也不水,很有判断力。他知道刘表外宽内忌,容不得善人,于是暂时收起自己的爱好,不再臧否人物。
见刘备来了,他难得开了一次金口,毫不忌讳,可见对这个“大耳皇叔”抱有好感。他也很够意思,一见面就低调,先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谦虚的自称儒生俗士,不懂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而俊杰是谁呢?


660楼2012-09-21 22:39
回复
    卧龙与凤雏。
    刘备忙问,这是何方神圣?
    司马徽答:诸葛亮、庞统。
    既然这么受推崇,肯定不是一般人,要他自己来,的确委屈他,那就只有亲自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去请了!
    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不想这个诸葛亮还摆谱,居然一次两次,面都不见。
    刘备没有愤怒,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待,他不知此人什么来头,但他心里明白,高人,是不轻易示人的,也就没有在意。
    第三次,他又来了,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661楼2012-09-21 22:44
    收起回复
      2025-11-11 01:39: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用了“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种种描写
      个人一直觉得老版三国里有两个人物被演绎得无法超越
      一个是关羽
      另一个
      就是诸葛
      


      662楼2012-09-21 22:47
      收起回复
        刘备简洁地表示了来意,就是请教诸葛亮
        该怎么办
        诸葛平时无事,也喜好推论天下形势,他早已成竹在胸,向刘备滔滔不绝的展露了一回超凡的口才,于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诞生了!
        “隆中对”说简单点,就是占据荆益两州,结盟孙权抗拒曹操。
        道理很简单,实施很困难,要成功兑现并非易事,刘备开始还严格遵守,后来居然彻底违背,吃了大败仗,被活活气死。当然这是后话了,而且也离不开连清人的强大。
        不过也已经可见诸葛亮的厉害了。
        就是这精彩的“隆中对”,让刘备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这点对刘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吾日三省吾身,每当我们迷茫时,受挫时,我们就该问问自己:我应该要去做些什么
        每个人,都将忙碌一生,并最终走向死亡,为何有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有人却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虽然后者也有困苦,也有曲折,但他们,最终能够走向成功。
        这就取决于你是否有目标
        并为此而奋斗
        


        663楼2012-09-21 22:57
        收起回复
          此前的刘备军团,一直是一个有信心、有实力、有凝聚力,但从来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集团。
          刘备在北方混了近二十年,混不下去了,跑到南方,继续没头没脑的混。
          对此,刘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是为什么。
          一番思索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自己的公司,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
          拼,他是敢拼的。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拼。在北方,他和群雄拼了那么多时侯,结果是什么都没得到,狼狈的跑到北方。他的努力,统统没有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诸多公司,缺的都不是资金,不是实力,而是一个点,一个战略点。
          选准了一个正确的战略点,所有的力量才能集中到一处,真正有所突破。
          刘备要找一个这样的人。
          而如今,他找到了
          


          664楼2012-09-21 23:01
          回复
            这里还要插叙一下
            诸葛当真就这么淡定,知道刘备一定会“三顾茅庐”把自己给请出山麽?
            其实不然。
            易中天先生也说过,诸葛很看好刘备这个老板,当然自己也要去主动争取一下啊。万一老板发现不了自己不就耽误事儿了么?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665楼2012-09-21 23:05
            回复
              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告诉人们,这件事发生在刘备屯樊城的时候。此时曹操已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岌岌可危,而刘表又不晓军事,于是亲自跑来樊城见刘备。
              因为与诸葛亮非亲非故,又见他这么年轻,刘备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以平常人待之。
              等会客结束后,却见诸葛亮独自一人,孤零零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刘备本来就没兴趣,也不怎么搭理,晾在一边。他平时有个小爱好:喜欢做装饰品。
              恰好有人送来一些髦牛尾,于是他老人家开开心心地做起了手工艺活,结起了髦牛尾(不是草鞋)。
              诸葛亮见自己坐冷板凳,心里不爽,跑过去就冲着刘备大吼:
              “我还以为你胸怀大志,没想到只会做手工艺活而已!”
              这一当头棒喝,让刘备大吃一惊,不敢轻视眼前这个人,将髦牛尾一把甩在地上,与他开始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666楼2012-09-21 23:10
              回复
                “你要说什么?我听听也好。”
                “你觉得刘表比得上曹操吗?”
                “当然比不上!”
                “你自己呢?”
                “也比不上= =。。(消音)”
                “都比不上,可你手下不过几千人,你打得过人家吗?”
                “我也愁啊,如何是好?”
                “荆州不是人少,而是很多没上户口,不如请示刘表,把游民招集起来,这样就可以扩充实力了。”
                刘备一听,果然好点子!
                对这些没工作到处晃的游民,刘表肯定很头痛,搞不好就要闹事,替他前去招募,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他马上照办,果然达到预期目的,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由此,他也更加看重这个年轻人,并以最好的礼节厚待他。


                667楼2012-09-21 23:15
                回复
                  2025-11-11 01:33: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河北668楼2012-09-21 23:20
                  回复
                    好了,总结一下“三顾茅庐”吧
                    诸葛亮先毛遂自荐,引起刘备的重视,但还没什么深厚友谊;后来徐庶司马徽大做广告,才让刘备觉得,非诸葛亮不能安天下,于是三顾茅庐,这才得到诸葛亮“隆中对”的妙计,并最终请他出山
                    从此,两人的相遇,成为一生的传奇。
                    传奇
                    就是在对的时间
                    遇到对的人
                    


                    669楼2012-09-21 23:23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670楼2012-09-21 23:38
                      回复
                        207年,这是三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27岁的诸葛亮出山了,或许在当时,并非惊天地
                        但同一年7月的那件事就非同小可了
                        37岁的郭嘉因病去世
                        不得不说这是三国一大遗憾
                        更是历史一大遗憾
                        不知若郭嘉没英年早逝,三国又会是何样的一片光景
                        不过历史不可假设
                        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和遐想。
                        下面就让我们来缅怀一下这位天生奇才
                        郭奉孝 @misskagome
                        


                        671楼2012-09-21 23:50
                        回复
                          好咯 ,今天就到这了哈


                          672楼2012-09-21 23:52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673楼2012-09-22 00:00
                            回复
                              2025-11-11 01:27: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从谋士才能分类来说,有天才、人才与鬼才之分
                              而天才中应该又有神才这一更高层次的存在。纵观历史,有些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姜子牙、张良、诸葛亮
                              他们都是在对客观发展规律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而完成自己的事业,即使是《隆中对》(〈论持久战〉也算)也不过如此
                              不过他们比常人看得更远,更周密更完,所以他们可称之为神才。
                              即使阴谋之深如文种、范蠡、陈平、贾诩等,也不过是对人性的把握比普通的人们更加深刻罢了,是群洞悉人性的人才,不过这些大家也还能理解
                              但有一、二人的谋略,却已经深刻到了不可理解,甚至进入了“巫”的领域
                              其中一位是刘伯温
                              另一位就是
                              郭嘉
                              


                              674楼2012-09-22 12: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