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赵奢吧 关注:670贴子:3,110

大唐开国/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战绩汇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驱策英雄,网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汤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衣食有余,刑措不用;突厥之渠,系颈阙庭;北海之滨,悉为郡县。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稽古录·卷十五》
【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IP属地:上海1楼2025-09-19 19:32回复
    比利时奥地利、自干1五天行、感性的LA2000.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军事战绩:共计42战, 37胜1平1败3不克,胜率88%


    IP属地:上海2楼2025-09-19 19:33
    回复
      2025-10-12 06:03: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阶段:【初露锋芒】
      ①解雁门之围(谋战/主攻/胜)
      【炀帝自楼烦远至雁门,为突厥始毕所围,事甚平城之急。赖太原兵马及帝所征兵声势继进,故得解围,仅而获免。】《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业末,炀帝于雁门为突厥所围,太宗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将行,谓定兴曰:“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定兴从焉。师次崞县,突厥候骑驰告始毕曰: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虐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隋末,炀帝为突厥所围,郡县皆发兵赴援。时帝年未弱冠,召募从军,隶屯卫将军云定兴师。将发,帝劝之多赍旗鼓,设疑兵,以威突厥,定兴不纳。帝谓之曰:“始毕扫其境内敢围天子,本疑国家仓卒无援,忽见旗鼓之盛,必谓救兵集。今者进师,可前後相次,令数十里间连亘不绝,昼则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以张形势,贼必见惧,望尘而退,此计之上也。不然者则为所轻悉军来战,公必不能支矣。”定兴从焉,将次崞县,突厥候骑驰告始毕曰:“兵大至矣。”遂解围而退,果如所筹。】《册府元龟·卷四十五·帝王部·谋略·权略》
      【甲申,詔天下募兵。守令競來赴難,守,式又翻。難,乃旦翻。李淵之子世民,年十六,應募隸屯衞將軍雲定興,說定興多齎旗鼓爲疑兵,說,式芮翻。曰:‘始畢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則引旌旗數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望風遁去。不然,彼衆我寡,若悉軍來戰,必不能支。’定興從之。帝遣間使求救於義成公主,間,古莧翻。使,疏吏翻;下同。公主遣使告始畢云:‘北邊有急。’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域志》:忻州秀容縣有忻口塞。《隋志》:秀容屬樓煩郡。杜佑曰:隋置忻州,因忻口爲名。九月,甲辰,始畢解圍去。帝使人出偵,山谷皆空,無胡馬,偵,丑鄭翻。乃遣二千騎追躡,至馬邑,得突厥老弱二千餘人而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IP属地:上海3楼2025-09-19 19:33
      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书接《隋唐征伐高句丽之路·隋朝篇》【补充细节】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班师回到东都,同年北上巡视边塞,却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围困在雁门。
        当初,裴矩认为东突厥强盛,所以欲效昔日长孙晟之法,扶植始毕之弟叱吉为南面可汗,实施分化瓦解。但叱吉并没有答应,所以这一次,隋廷的愿望难得落空了。(突厥也逐渐摸透你的想法,再加上隋朝国力式渐衰微,始毕可汗已动了南下侵隋的念头,是的,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中原王朝和突厥逐渐决裂。)裴矩见一击落空,便立刻调转枪头,听说突厥有一个叫史蜀胡悉的人擅能出谋划策,于是以互市为名,将其诱至马邑斩杀。隋炀帝因此下诏给始毕“这人背叛你来投奔朕,朕现在把他杀了,咱们坐下重新聊聊呗。”但始毕不卖这个账,暗中却筹备出兵的事宜。在同年八月,隋炀帝北上巡行边塞,行昔日威服西域故事。但抵达雁门之时,始毕可汗早已得到消息,率数十万大军一连攻克雁门三十九城,包围隋炀帝于雁门郡内,如昔日汉高帝“白登之围”故事。突厥急攻关城,隋炀帝吓得抱着儿子大哭起来(笑了,唐德宗点赞)在民部尚书樊子盖的建议下,征召四方之兵来援助。一边许诺重赏,激励将士守城。而在外,收到诏命,身兼山西、河东两地的抚慰大使李渊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隶属于左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雁门关,协助解围。最终李世民以疑兵之计成功吓退了始毕可汗的数十万大军,迫使其北退,而隋炀帝趁机派两千骑兵追击,至马邑,俘获突厥老弱二千人而还。
        (2)战术亮点:
        ①虚张声势,作疑兵状
        李世民白天在山谷中布置旌旗连绵数十里,到了晚上则鸣鼓威吓,形成昼夜不间断心里压迫。迫使始毕因恐惧未知风险撤军。
        (3)战略意义/史书记载对比:
        ①疑兵之计虽是解雁门之围的关键之一,离不开义成可贺敦公主假传“北边有急”,樊子盖力主征召外郡兵马外加隋炀帝激励将士以致雁门关坚守不下等多种因素。然对于少年李世民来说,这是他初次上战场,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对于李世民的战略意义)。
        【史书记载不同之处】
        ①根据温大雅所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解雁门之围,得益于李渊在太原所练之兵外加其征召之军。
        ②唐朝官修史书则记载全靠李世民疑兵之计退敌之功。
        ③根据《隋书》记载【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固谏乃止。齐王暕以后军保于崞县。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于是守令各来赴难。九月甲辰,突厥解围而去。】
        北宋司马光所修《资治通鉴》则是综合了多方记载,归功于众人之力而非其中一方独揽全功。是非曲折究竟若何,已无从得知,然我个人更倾向于通鉴的说法,如义成公主向始毕可汗假传北境告急,以及钠言苏威、民部尚书樊子盖等人的献策,齐王杨暕力保崞县不失亦是功不可没。


        IP属地:上海4楼2025-09-19 19:34
        回复
          第二阶段:【晋阳起兵】
          ②太原反击战(野战/从攻/胜)【争议】
          【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有高阳贼帅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既而历山飞众数不少,劫掠多年,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南侵上党,已破将军慕容、将军罗侯之兵。北寇太原,又斩将军潘长文首,频胜两将,所向无前。于是帝率王威等,及河东、太原兵马往讨之,于河西雀鼠谷口与贼相遇。贼众二万余人。帝时所统步骑才五六千而已。威及三军,咸有惧色,帝笑而谓威等曰:“此辈群盗,惟财是视。频恃再胜,自许万全。斗力而取,容未能克。以智图之,事无不果。所忧不战,战必破之,幸无忧也。”须臾,贼阵齐来,十许里间,首尾相继。去帝渐近,帝乃分所将兵为二阵。以羸兵居中,多张幡帜,尽以辎重继后,従旌旗鼓角,以为大阵。又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队为小阵。军中莫识所为。及战,帝遣王威领大阵居前,旌旗従。贼众遥看,谓为帝之所在,乃帅精锐,竞来赴威。及见辎驮,舍鞍争取,威怖而落马,従者挽而得脱。帝引小阵左右二队,大呼而前,夹而射之。贼众大乱,因而纵击,所向摧陷,斩级获生,不可胜数。而余贼党老幼男女数万人并来降附。于是郡境无虞,年谷丰稔,感帝恩德,若亢阳之逢膏雨焉。】《大唐创业起居注》


          IP属地:上海5楼2025-09-19 19:34
          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伏笔】
            先来说一说李渊在发动晋阳起兵前的履历,如下:
            ①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因杨玄感反叛,其亲信原督关中的元弘嗣被卫尉少卿李渊取代,镇弘化郡,督关右十三郡诸军事。同时又在当地收揽人心。史载【因代爲留守,關右十三郡兵皆受徵發。.....淵御衆寬簡,人多附之。】出处:《资治通鉴》
            ②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又调任河东抚慰大使。掌握了当地的人事权(官员选拔),同时还负责征伐当地兵众讨捕群盗。史载【帝自卫尉卿转右骁卫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郡文武官治能不称职者,并委帝黜陟选补焉。河东已来兵马仍令帝征发,讨捕所部盗贼。】出处:《大唐创业起居注》
            ③还是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十二月冬,民部尚书樊子盖(哥们怎么又是你啊,出镜率够高的呀,镇守东都是你,雁门之围有你,到这还有你的事啊)因击绛州贼敬盘陀等举措失当(焚烧民宅+杀降,在佛像前发誓的王世充点赞),导致民心尽丧,盗贼纷纷而起,局面逐渐失控。而隋炀帝杨广下诏,以他大表哥李渊替换樊子盖,以怀柔政策降服绛州数万贼众。(啧啧,李渊高低得给他表弟磕一个)不仅如此,关中兵权也被李渊掌控,当地豪杰也纷纷归附,河东一带(人心+兵权+人事权)已经被老李同志稳稳拿捏。史载【子蓋不分藏否,否,音鄙。自汾水之北,村塢盡焚之,賊有降者皆阬之;百姓怨憤,益相聚爲盜。詔以李淵代之。有降者,淵引置左右,由是賊衆多降,前後數萬人,餘黨散入他郡。】出处:《资治通鉴》
            【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出处:《旧唐书》
            ④隋大业十三年(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杨广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派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其副手(监视之用),与马邑郡守王仁恭(还有马邑郡丞李靖)北上防备突厥(李渊和王仁恭部相加不到五千人)。有一次,突厥南下犯边,李渊巧设计谋,纵兵击破之。史载【帝尤善射,每见走兽飞禽,发无不中。尝卒与突厥相遇,骁锐者为别队,皆令持满,以伺其便。突厥每见帝兵,咸谓似其所为,疑其部落。有引帝而战者,常不敢当,辟易而去。如此再三,众心乃安,咸思奋击。帝知众欲决战,突厥畏威,后与相逢,纵兵击而大破之,获其特勤所乘骏马,斩首数百千级。自尔厥后,突厥丧胆,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出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在这个时候,李靖察觉李渊有非常之志,于是伪装成囚徒,欲借道关中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发】


            IP属地:上海6楼2025-09-19 19:35
            回复
              【正题】
              好,开始这一战的主题了,此时的隋朝,盗贼四起,烽烟遍地。当时有贼帅王漫天的别党魏刀儿,自号历山飞,联结太原南面上党、西河的部众,先是击破将军慕容、罗候之兵,又北上进攻李渊镇守的太原,一路上击破并斩杀将军潘长文,声势浩大。李渊闻报,率河东、太原兵马前往讨伐。最终,以五千兵马击败历山飞两万部众,斩获不计其数,在晋阳起兵前,北破突厥,南灭贼寇,可谓顺风顺水也。
              (1)战术亮点/武勇表现:
              【武勇】
              根据唐书记载,此战中,李渊以寡击众,身陷重围。李世民以轻骑突进,张弓驰射,所向披靡,将李渊从重围中拔出;之后,后续的步兵部队赶到战场,李渊父子齐心协力,率军奋击,大破贼兵。
              【战术】{出自李渊}
              ①排兵布阵,如下:
              (1)大阵:部署羸弱之兵,多张旗帜,携辎重,吸引敌军主力。
              (2)小阵:将数百精锐骑兵分置潜伏两旁山谷,伺机突袭。
              【过程】贼军集中主力猛攻大阵,见辎重立即哄抢。阵型大乱。李渊趁机率两翼骑兵从侧翼突击,以箭覆盖配合步兵合围,击溃贼军。
              (3)战略意义/史书记载对比:
              ①消除南方威胁
              李渊得以集中力量北御突厥,避免两面受敌。战前其强调“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
              ②清除后方障碍
              平定历山飞后,李渊得以全力筹备晋阳起兵事宜,无需分兵应对南方起义军。(贼军此番大众前来,被李渊一举击破,之后起兵南下不用再面对起义军的骚扰,可谓“一劳永逸”是也,如昔日曹公破西凉军阀之故事。)
              ③实力的扩张
              李渊通过镇压农民军获得隋廷信任,实则借此扩张实力,收编贼军余党,为后续起兵储备军事力量。史载“而余贼党老幼男女数万人并来降附。”
              【史书记载不同之处】
              ①根据起居注记载,李渊是以非常出色之奇正相合用兵之术击败贼军,并未深陷重围。{但也不排除在战事中因以寡击众陷入包围,然在起居注中并未体现,旧唐书高祖本纪更是隐去了此战,新唐书本纪则是一笔带过}
              ②唐朝官修史书(两唐书抄录)则是记载李渊以寡击众陷入重围,李世民轻骑突进,万军丛中救出李渊,后续步兵部队前来汇合后大破贼军;资治通鉴亦从此议论。
              故而衍生出两种可能:1、起居注和两唐书在各自本传中有吹嘘各自主角之嫌疑。2、两唐书删减李渊高光时刻,但关于李世民的武勇记载未必是假,而是对李渊此战表现的一大补充。
              所以我个人观点为:李渊成功诱导贼军主力进攻辎重,而后趁乱以精兵击贼众,但终究因为人少陷入包围,李世民看准时机,率轻骑深入,破坏敌军阵型,再辅以步兵攻击,最终大破贼军。


              IP属地:上海7楼2025-09-19 19:36
              回复
                ③兵徇西河(攻坚战/从攻/胜)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拜右领大都督,右三军皆隶焉,封敦煌郡公。】《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文静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时百姓避贼多入城,城中几万人,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部署。计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许,已而许之。高祖已起兵,建大将军府。太宗率兵徇西河,斩其郡丞高德儒。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西河郡不從淵命,甲申,淵使建成、世民將兵擊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溫大有與之偕行,曰:‘吾兒年少,以卿參謀軍事;事之成敗,當以此行卜之。’時軍士新集,咸未閱習,建成、世民與之同甘苦,遇敵則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買不食,軍士有竊之者,輒求其主償之,亦不詰竊者,軍士及民皆感悅。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聽其入。郡丞高德儒閉城拒守,己丑,攻拔之。執德儒至軍門,世民數之曰:‘汝指野鳥爲鸞,以欺人主,取高官,興義兵,正爲誅佞人耳!’遂斬之。自餘不戮一人,秋毫無犯,各尉撫使復業,遠近聞之大悅。】《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至西河城下,大郎、二郎不甲,亲往喻之。城外欲入城,人无问男女小大,并皆放入。城内既见义军宽容至此,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执迷不反。己丑,以兵临之,飞梯才进,众皆争上。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従城上引兵而入,执德儒以送军门。德儒即隋之见鸾人也,大郎、二郎等数之曰:“卿逢野鸟,谬道见鸾。佞惑隋侯,以为祥瑞。赵高指鹿为马,何相似哉。义兵今奖王室,理无不杀赵高之辈。“仍命斩焉。自外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大唐创业起居注》


                IP属地:上海8楼2025-09-19 19:36
                回复
                  2025-10-12 05:57: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战事分析】
                  (1)战况:
                  【前奏·壹:晋阳起兵之北联突厥】
                  隋大业十三年(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二月,马邑军人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投靠突厥。始毕可汗封其为“定杨可汗”;(始毕恨死杨广了)三月,刘武周攻破楼范军,入住杨广建造的汾源宫,并引突厥骑兵南下。李渊召集包括王威、高君雅在内的文武商议抵御突厥之事,一顿忽悠加辞让之后,众文武都心悦诚服,皆愿听从李渊的号令。李渊令王威兼任太原郡丞,与晋阳宫监,自己的老朋友(好基友)裴寂掌管粮仓,振给军户(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君雅守高阳,负责兵器甲杖、守城器械等辎重事宜。而是战是守,招募赏罚以及军民的征调事宜,皆出自李渊裁决(所以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主导)。又暗中使人往蒲州,召回长子李建成,阴谋起事。通过数日的招兵买马,已有数千人来投奔,李渊将新募之兵安置在兴国寺。(此事王、高二人不知,李渊暗中筹备起兵事宜)。同年五月,遣心腹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五百人众,取李世民部分人马,埋伏在晋阳宫城东门之左以作准备。又令晋阳令刘文静(起事谋划阶段,李渊曾让李世民去牢中探视刘文静,以察其意,后两下一拍即合)知会晋阳府司马刘仁会,状告王、高二人私通突厥,引其南下,以此罪名将这二人收监(这样一来,杨广派来监视的被拿下,李渊无肘腋之患也)。之后突厥引兵南下至晋阳宫,李渊因敌众我寡,不能硬碰,便再此施展奇谋,大开四面城门,不张旗帜。令裴寂、刘文静等分守诸门,以备不测,又暗中调贼帅王康达率所部千余人与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前往北门埋伏。而突厥数万骑兵自北门进入,溜达一圈发现没人,就从东门出去了,而埋伏在北门暗处的千余人促起发难,击其后,抄掠突厥马匹,尴尬的是,被反杀,且反过来被打的几乎全军覆灭,只有杨毛等一二百人逃脱。突厥骑兵战力之强,使城中军民甚是震恐,然李渊通过提前布局,将其仇怨矛头,转移给了王、高这两个杨广派来监视的人身上。但通过此战,李渊也充分知晓了突厥的强盛,只可引为援,不可以为敌。于是派刘文静北上出使突厥,面见始毕可汗,道明来意,大意就是我李渊接下来要起兵南下,届时通过征伐所得财帛和人口可以和突厥平分,希望能助我等一臂之力云云。而始毕可汗也答应了刘文静所提之事,但你唐国公李渊必须称帝,必须坚定站我们这边(懂了,要李渊做第二个刘武周嘛),我们不认可杨氏为天子之类一些附加条件.....总之最后,李渊的起兵获得了突厥支持,始毕可汗派千余名骑兵随刘文静南下助李渊平定关中。史载【因遣文静使于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起事,今欲何为?”文静曰:“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大喜,即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而至,又献马千匹。】《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IP属地:上海9楼2025-09-19 19:36
                  回复
                    【正题·壹:晋阳起兵之建成、世民徇西河】
                    同年六月,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女婿柴绍(妻平阳昭公主)都来到晋阳与李渊共商大事;在完成了一些列准备工作后,李渊命建成、世民二子率兵携三日粮草,向西南进军,夺取西河郡(介休)。二人一路之上申明军法的重要性、和士兵同甘共苦,途径民间道路,水果蔬菜不是买的便不吃。如有送牛赠酒的,一概不受,一路之上,收买人心。到介休城下,但凡有百姓要进城的,一律放入。城中军民见义军这般宽容,都纷纷要求归附,唯有郡丞高德儒执迷不悟,企图负隅顽抗。郡司法书佐朱知谨绑了高德儒,并引大军入城,将其送往军门投降。建成、世民入城后,除斩杀高德儒一人外,其余一人不杀,秋毫无犯。就这样,往返九天功夫便平定了西河。
                    (3)战略意义:
                    ①提振士气
                    作为晋阳起兵后首战,九天破城证明唐军战斗力,消除新兵的不自信和初次上战场的恐惧心理,提振了三军士气,为后续霍邑之战、进军大兴京注入强心剂。
                    ②树立口碑和形象
                    严明军纪、不扰民的作风,与隋军暴政形成鲜明对比,使李渊集团获“仁义之师”口碑和形象,后续使关中豪强纷纷归附。
                    —— —— —— —— ——
                    【斩获】
                    ①大鱼数:1+(受降){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


                    IP属地:上海10楼2025-09-19 19:37
                    回复
                      ④攻拔霍邑(攻坚战/从攻/胜)
                      【太宗引师赴霍邑,遂平老生。】《通典·兵七》
                      【时左军已先返,即与陇西公建成分追之。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高祖乃将而前,迟明至霍邑。宋老生不出,太宗从数骑傅其城,举鞭指麾,若将围之者。老生怒,出,背城阵。高祖率建成居其东,太宗及柴绍居其南。老生兵薄东阵,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军却。太宗自南原驰下坂,分兵断其军为二,而出其阵后,老生兵败走,遂斩之。】《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八月己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恐老生不出战,乃将数骑先诣其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者,以激怒之。老生果怒,开门出兵,背城而阵。高祖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于城南。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八月己卯,雨霁。庚辰,李渊命军中曝铠仗行装。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曰:“汝测之善,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无能为也!”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是日未时,帝将麾下左右轻骑数百,先到霍邑城东,去五六里,以待步兵至。方欲下营,且遣大郎、二郎各将数十骑逼其城,行视战地。帝分所将人为十数队,巡其城东南而向西南,往往指麾,似若安营而攻城者,仍遣殷开山急追马步等后军。老生在城上,遥见后军欲来,真直谓逼其城置营。乃従南门、东门两道引兵而出,众将三万许人。帝虑其背城不肯远斗,乃部勒所将骑兵马左右军,大郎领左军,拟屯其东门,二郎将右军,拟断其南门之路。仍命小缩,伪若避之。既而老生见帝兵却,谓为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余而阵。殷开山等所追步兵,前军统列方阵,以当老生中军,后军相续而至。未及战,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驰而向门。义兵齐呼而前,红尘暗合,鼓未及动,锋刃已交,响若山崩,城楼皆振。帝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于是兵随所向奋击,禁不可止。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日欲将落,帝见战士心锐,仍命登城。时无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霍邑。】《大唐创业起居注》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9-19 19:37
                      回复
                        【战事分析】
                        (1)战况:
                        【正题·贰:晋阳起兵之李渊攻拔霍邑,斩宋老生】
                        建成、世民平定河西后北归晋阳,李渊非常高兴,这俩儿子出息。于是便与众人商议定关中之策。之后,封李建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统帅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军;兵权尽数交由二子统领。除此之外,我再列一下此番晋阳起兵的班底,如下:
                        第一档:
                        裴寂、刘文静,任大将军府长史、司马
                        第二档:
                        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卢阶、思德平、武士彟任掾属、记室、参佐等官
                        第三档:
                        王长阶、姜宝谊、扬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为左右统军、副统军
                        自外投奔而来的豪杰也都授予文武官职,量才授用,以拉拢人心。高阳郡帅郗士陵率其党羽数千人归附,李渊授其镇东将军,封燕郡公,置镇东府,增补僚属,招抚山东各郡县。
                        公元617年秋七月,李渊在晋阳召开誓师大会,说了一大堆引经据典的话,并阐明了己方是王者之师,是为了扫清天下动乱,恢复文帝旧制云云,总之就是为了兴隋而战,突出一个政治正确。之后,留李元吉守晋阳(这是个草包)率三万甲士南下,进军霍邑(此地为南下河东,西进大兴的第二关,必经之路也。此城西有汾水东有太岳,是为守险重镇)。行至西河,慰劳官吏民众,继续收揽人心。于是前来归附的人络绎不绝,李渊仍然量才授用,有时候一天之内,甚至要授一千余人官职(感觉像是在开空头支票,不过为了笼络人心,这么做也不能算错,隋就是因为吝啬封赏而失天下的)
                        话说,大兴方面得到消息,代王杨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驻防霍邑,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兵屯驻河东城,为西京之屏障。能派出去的兵力就这些了,其余的,都被杨广抽调前往支援东都对付李密了.....李渊自西河继续南下,行至贾胡堡,会天大雨,只能安营扎寨,暂停进军,并派沈叔安、崔善为等前往太原催运一月之粮。在停驻贾胡堡期间发生两件事,如下:
                        ①在洛阳与隋朝各路援军鏖战的瓦岗寨首领李密差人送信而来,信中说了一堆,意思就是希望获得李渊的支持,两下形成合作关系。李渊的态度是没问题,全力支持。(让李密在中原死磕,李渊好趁机拿关中)
                        ②始毕可汗派人南下告知李渊,援兵在路上,马上就到(前文提到刘文静出使突厥之功,但他本人还没回来.....)
                        八月,雨停了,军粮也运到了(整整一个月),出发!
                        李渊率军乘雾而行,于八月初三,终于抵达霍邑城外,攻城战开始!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9-19 19:38
                        回复
                          (2)战术亮点:
                          ①诱敌野战
                          日末时分,李渊率数百名轻骑兵至霍邑城东约五、六里处,等待后续步兵部队到达的同时,派建成和世民各率数十名骑兵逼近城池,佯装勘察地形。又将所部兵马分成十数队,自城东南巡视至城西南,佯做攻城状,绕城挑战,以引诱敌军出城,一面又传令后续殷开山所率步兵加快行军速度。宋老生在城上,远远望见唐军步兵也即将加入战场,于是想趁敌军尚未集结,打唐军错手不及,于是点齐兵马,自东、南两道门出战。李渊见状立刻下令所部兵马后撤,宋老生引兵追击,逐渐远离城池,在一里处列阵与唐军对峙,殷开山所率步兵也顺利抵达战场,迎面撞上隋军中军,准备开打。【第一阶段,诱敌出战,成功!】
                          ②离合之兵,断敌归路【此《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提倡战法,以步兵缠住敌军主力,骑兵“动于九天之上”避实击虚】
                          就在宋老生引兵出城后,李渊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二军,分别交由建成、世民统领,建成统帅左军移屯霍邑东门,而世民统帅右军,移屯霍邑南门,断敌归路。【重点: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快速移动到城门附近】
                          ③心理战
                          李渊所部骑兵与殷开山步兵会和后,与宋老生展开激战,正酣之时,李渊散布“宋老生已死”谣言;隋军混战中不辩虚实,瞬间阵型大乱,弃甲杖而逃。然此时因为建成、世民奉李渊将令提前屯驻在东、南二门,所以守城之军将吊桥拉起,城门关闭,而此时看到宋老生狼狈逃回,便从城上坠下绳索,宋老生攀绳而上,刚爬上去一仗有余,就被军头卢君谔麾下跳上去斩杀,传首李渊。唐军顿时士气大振,奋击溃逃敌军,并一鼓作气,登城而上,攻拔霍邑。
                          总结步骤:①诱敌出城野战,避免强攻造成不必要的伤亡→②利用骑兵快速机动优势,迂回至城门,切断敌军逃跑归路→③谣传敌军主将已死,造成其心理崩溃,四散溃逃→④追杀败兵,乘胜攻拔城池
                          (3)战略意义/史书记载对比:
                          ①打通往关中的行军路线
                          霍邑陷落使李渊控制汾河谷地,直逼长安门户。
                          ②政治与人心整合
                          【1】宽待降众:霍邑吏民与降卒一律授官,与旧部同等待遇,吸引关中豪杰归附。
                          【2】瓦解隋军:以礼安葬宋老生,并将籍贯为关中的士兵放还,宣传唐军宽大政策,借此逐步瓦解隋军人心,为后期攻克大兴京打下基础。
                          【史书记载不同之处】
                          综合两唐书和通典记载,霍邑之战,一是由李世民主导指挥,二是在战时,李世民、柴绍兵驻南门,李渊、李建成兵驻东门。宋老生兵犯李渊军阵,导致李建成坠马,宋老生趁势冲杀,李渊陷入危机,关键时刻,李世民率两骑前来救援,这才击败隋军,斩杀宋老生,平定霍邑。
                          综上记载,有明显抹黑李渊、李建成,刻意抬高李世民地位之意。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从根源讲起,这场战事根本轮不到李世民主导。晋阳起兵是李渊发起,人家才是正主,李世民此时在军中威望还不足以压到其父。其次,便是关于李建成坠马、李渊军受到冲击后退的记载,同样也有些刻意,这就是把李渊、李建成往无能、胆小鬼这个方向塑造了,更不合理。最后便是李世民率二骑冲阵,横断其军更是荒谬。故不取,仅发史料以供参考。
                          关于此战分析,均取自《大唐创业起居注》


                          IP属地:上海13楼2025-09-19 19:38
                          回复
                            ⑤平定渭水以北(野战/主攻/胜)
                            【进次泾阳,击胡贼刘鹞子,破之。】《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太宗以前军济河,先定渭北。三辅吏民及诸豪猾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计,扶老携幼,满于麾下。收纳英俊,以备僚列,远近闻者,咸自托焉。师次于泾阳,胜兵九万,破胡贼刘鹞子,并其众。留殷开山、刘弘基屯长安故城。太宗自趣司竹,贼帅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皆来会,顿于阿城,获兵十三万。】《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壬申,进屯冯翊。世民所至,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世民收其豪俊以备僚属,营于泾阳,胜兵九万。李氏将精兵万馀会世民于渭北,与柴绍各置幕府,号“娘子军”。先是,平凉奴贼数万围扶风太守窦琎,数月不下,贼中食尽。丘师利遣其弟行恭帅五百人负米麦持牛酒诣奴贼营,奴帅长揖,行恭手斩之,谓其众曰:“汝辈皆良人,何故事奴为主,使天下谓之奴贼!”众皆俯伏曰:“愿改事公。”行恭即帅其众与师利共谒世民于渭北,世民以为光禄大夫。琎,琮之从子也。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署记室参军,引为谋主。玄龄亦自以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IP属地:上海14楼2025-09-19 19:39
                            回复
                              2025-10-12 05:51: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战事分析】
                              【正题·叁:晋阳起兵之李渊平定晋西南】
                              (1)战况:
                              李渊攻拔霍邑之后,继续挥师南下。
                              8月8日,入驻临汾,安抚当地人心。【丙戍,入临汾郡,劳抚任用郡内官民,一如霍邑。】→8月13日,攻拔绛州。【辛卯,帝观兵于绛城,将士等争欲先登,因而纵上。自卯及巳,遂取之。而食于正平县令李安远之宅。通守陈叔达已下,面缚请罪,并舍而不问,待之如初。余依临汾郡部分。】→8月15日,抵达山西绛州龙门县(薛仁贵老家)。此时,刘文静和突厥骑兵五百人和马两千匹这才姗姗来迟(好家伙,真会摘桃子)。【癸巳,至于龙门县。刘文静、康鞘利等来自北蕃。突厥五百人,马二千疋,従鞘利等至。】→8月18日,至汾阴,遣人持书招冯翊贼帅孙华及其所部强兵数千来投奔。【丙申,至汾阴。遣书招冯翊贼帅孙毕,华所部强兵至于数千,积年劫掠,非常富实,泺水以北,莫敢当之。】→8月20日,进至壶口,分遣各军准备船只,当地民众纷纷进献。【已亥,进营,停于壶口。分遣诸军,问津水滨之人,具舟争进,日有数之。】→8月24日,遣王长谐、刘弘基等率军先行出发,渡过黄河至河西扎营,以候大军到来,是为开辟前线阵地。【仍命左右绕军王长谐、刘弘基,并左领军大都督府长史陈演寿等,率师次华而渡,据河西岸以待大兵。】→派任瑰为安抚使,招降韩城,不战而下。【以任瓌爲招慰大使,瓌說韓城,下之。】→拆毁蒲津渡桥,切断河东城与黄河西岸联系。(过程不细说了,大致就是屈突通派桑显和来夺韩城,结果被唐军伏击,逃回东岸后桑显和自己把桥拆了.....)上一下史料吧,自己品。【至是,通闻孙华导长谐等渡河,果遣兽牙郎将桑显和,率骁果精骑数千人,夜驰掩袭长谐等军营。谐及孙华等奉教备预,故并觉之,伺和赴营,设伏分击,应时摧散。追奔至于饮马泉,斩首获生,略以千计。显和走入河东城,仅以身免。仍撤断蒲津桥。】→9月8日,冯翊太守萧造向李渊送款投降。【丙辰,冯翊太守萧造率官属举郡归义。】→9月10日,率军包围河东城,在一次试探性攻击之后,李渊认为此城不好攻打,于是便下令撤军。【戊午,帝亲率诸军围河东郡,分遣大郎、二郎、长史裴寂,勒兵各守一面。帝登城东原上,西望城内所为,屈突果不敢出兵,闭门自守,城高甚峻,不易可攻。……乃还。】→华阴县令李孝常(李渊从弟)据永丰仓,也派人向李渊送款投降,并遣窦轨接应河西诸军。京兆万年、丰泉等县也纷纷前来投降。【相继有华阴县令李孝常据永丰仓,遣子弟妹夫窦轨等送款,仍便应接河西关上兵马。又京兆万年、醴泉等诸县,皆遣使至。】→9月12日,李渊命有司以少牢祭祀黄河后,率军向西渡河。(终于快到大兴京了,还有点小兴奋呢)【乃命所司以少牢祀河。庚申,率诸军以次而渡。】→9月16日,李渊率军抵达长春宫,三秦之地的百姓、豪族、当地郡县的官吏都纷纷前来拜谒,李渊还是一如既往量才授予官职。【甲子,舍于朝邑长春宫。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帝皆引见,亲劳问,仍节级授官。】→9月18日,李渊遣李建成和刘文静率数万之众南下占据永丰仓,以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防备潼关以东的东都之军西进。(可怜的屈突通,它所镇守的河东城被孤立了)【丙寅,遣世子陇西公将司马刘文静、统军王长谐、姜宝谊、宝琮诸军数万人,屯永丰仓,守潼关,备他盗,尉抚使人窦轨等受节度焉。】→同时分派李世民率殷开山、刘洪基等将向西进取渭水以北之地。


                              IP属地:上海15楼2025-09-19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