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讨论是为了赢,人身攻击、引经据典拿权威压制等算是比较粗浅的方法。
想赢的人可以明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但是故意误解把水搅浑(以下简称“搅浑”)。
如果“搅浑”被点出来,那ta可以开始打谜语——因为语言在表达上有局限性,多义性(我们是有足以通过人类认知的普遍相似性来不断达成共识的可能,进而足以推进讨论的)。
或者ta可能因为情绪,造成无意的“搅浑”,也就是,ta说的话,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错,ta自己也觉得没毛病,实际联系起当时的语境,其早已过于偏离讨论的中心问题了。
在这个层面上,人身攻击也是一种粗浅的“搅浑”。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怎么敢假定ta的性别?”这种例子其实还较好辨认,没那么危险。
再举个比较复杂的例子,而现实情况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
我说:“看到鱼出游从容,现在我感到了快乐”
想赢的人:“鱼的从容游动是客观现象,你的快乐是主观感受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真的想了解就去读读Theodor Lipps
”
我说“你到底有没有抓到要点,我只是想说我我能通过看鱼游感到快乐这件事,你说的表面看来没什么问题,但我们都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感受到你主要是想赢”
想赢的人“若你早这么说,我又何必反驳
你混淆概念在先,现在倒打一耙说是我挑的辩论
”
或者ta想打谜语可能会说“自责能被意识到吗
”
一般到上面这步,我就把此人拉黑了。
为什么我要给想赢的人的文字间添加表情呢,为了说明,ta在理性讨论中,与讨论中心无关的某种情绪掺杂概是比较大的。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评论加表情都表示了这种情况,仅我描述的这段对话而言。
且只要想“搅浑”,精力时间足够,就可以一直辩论下去,直到哪一方“先赢”——让AI按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语气不停地反驳它自己的观点,它是可以做到的。
另一个目的评论区说。
想赢的人可以明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但是故意误解把水搅浑(以下简称“搅浑”)。
如果“搅浑”被点出来,那ta可以开始打谜语——因为语言在表达上有局限性,多义性(我们是有足以通过人类认知的普遍相似性来不断达成共识的可能,进而足以推进讨论的)。
或者ta可能因为情绪,造成无意的“搅浑”,也就是,ta说的话,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错,ta自己也觉得没毛病,实际联系起当时的语境,其早已过于偏离讨论的中心问题了。
在这个层面上,人身攻击也是一种粗浅的“搅浑”。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怎么敢假定ta的性别?”这种例子其实还较好辨认,没那么危险。
再举个比较复杂的例子,而现实情况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
我说:“看到鱼出游从容,现在我感到了快乐”
想赢的人:“鱼的从容游动是客观现象,你的快乐是主观感受


我说“你到底有没有抓到要点,我只是想说我我能通过看鱼游感到快乐这件事,你说的表面看来没什么问题,但我们都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感受到你主要是想赢”
想赢的人“若你早这么说,我又何必反驳


或者ta想打谜语可能会说“自责能被意识到吗

一般到上面这步,我就把此人拉黑了。
为什么我要给想赢的人的文字间添加表情呢,为了说明,ta在理性讨论中,与讨论中心无关的某种情绪掺杂概是比较大的。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评论加表情都表示了这种情况,仅我描述的这段对话而言。
且只要想“搅浑”,精力时间足够,就可以一直辩论下去,直到哪一方“先赢”——让AI按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和语气不停地反驳它自己的观点,它是可以做到的。
另一个目的评论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