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胜利之刻吧 关注:21,422贴子:580,241
  • 8回复贴,共1

【历史讲堂】划破黑暗的钢铁之翼:"约克城"级航母传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这里是第一期拂晓历史讲堂,本次科普的主角为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利坚合众国"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本篇为早期文章的补档,部分内容进行了精校优化)

-
PS:文章涉及内容均来自公开的历史资料文献,未经作者授权请勿随意转载,感谢合作!


IP属地:山东1楼2025-05-20 22:26回复
    【引言:海权时代的转折点】
    -
    1932年,当欧内斯特·金提笔写下那份划时代的备忘录时,年轻的美国海军正深陷传统与变革的撕裂当中——身为海军航空局局长的将领在报告中尖锐的指出:"战列舰的巨炮终将成为钢铁坟墓,唯有掌握天空者才能主宰海洋。" 这份被标注为"仅限海军作战部长阅览"的文件,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保守的"大舰巨炮派"中激起层层涟漪。十年后,随着珍珠港的冲天火光映红太平洋的黎明,金的预言以最残酷的方式照进现实——被击沉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带着1177名官兵沉入淤泥,而三艘恰巧外出的"约克城"级航母,却将成为改写战争剧本的主角。
    -
    作为三艘诞生于《华盛顿海军条约》枷锁下的钢铁巨舰,"约克城"级(Yorktown-class)航母堪称军事工程史上的矛盾综合体。它们既要满足条约对航母吨位(单舰不超过23,000吨)的苛刻限制,又必须承载海军航空兵未来的野望。纽波特纽斯船厂的绘图里,设计团队进行着精密的权衡博弈:飞行甲板的长度每增加一英尺,就意味着装甲厚度必须削减一英寸;多安装一台锅炉提升航速,就要以牺牲舰员居住空间为代价......这种刀尖上的舞蹈,最终催生出人类历史上首型真正意义上的"舰队航母"。
    -
    1941年12月7日,随着太平洋地区战列舰主力的覆灭,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在致罗斯福的密电中强调:"从现在起,航母是我们手中仅存的筹码",此后的几个月里,三艘年轻的"约克城"级以惊人的效率穿梭于太平洋战区:1942年4月18日,"大黄蜂"号(USS Hornet CV-8)甲板上的16架B-25轰炸机腾空而起,上演了震惊世界的"杜立特空袭"。两个月后的中途岛海战中,"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6)的俯冲轰炸机在五分钟内摧毁半数日本主力航母,"约克城"号(USS Yorktown CV-5)则在承受数枚炸弹和鱼雷的致命伤后,仍坚持回收了18架返航战机......正如海军史学家塞缪尔·莫里森所言:" 作为条约框架下诞生的'妥协品',她们用甲板上的每一颗铆钉证明了自己,令世人知晓制空权才是海权的真正延伸。"

    【欧内斯特·约瑟夫·金(Ernest Joseph King,1878—1956),美利坚合众国海军总司令】


    IP属地:山东2楼2025-05-20 22:35
    回复
      2025-10-11 14:36: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起源:条约时代的妥协与突破】
      -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如同一把双刃剑劈开了20世纪的海权格局。条约不仅将战列舰主炮口径限制在16英寸以内,更以航母总吨位配额为各国套上紧箍咒——美国航母吨位上限被锁死在13.5万吨,一纸文书迫使美国海军在"大量造小船"与"少量造大船"之间做出痛苦抉择。而在大洋彼岸,获得8.1万吨配额的日本帝国,正在将染指太平洋的野心一步一步的付诸实践。
      -
      整个"海军假日"时代,美国的航母舰队堪称畸形组合:两艘由"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来的巨舰(CV-2"列克星敦"号与CV-3"萨拉托加"号)虽拥有媲美巡洋舰的33节航速和90架舰载机的搭载量,但其单舰3.6万吨的排水量直接吞噬了总吨位配额的53%。1931年海军演习中,"列克星敦"号在夏威夷海域进行高速机动时,产生的尾流几乎将伴随的驱逐舰掀翻,暴露出庞大体型与舰队协同的矛盾。而1934年服役的"突击者"号(CV-4)作为首艘专为条约设计的小型航母,却走向另一个极端——1.45万吨的舰体在北大西洋试航时,舰长感叹"每次浪高超过15英尺,飞行甲板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上下摆动4米",其低矮的机库更让海水直接灌入整备区。

      【作为战列巡洋舰船体改造而来的巨型航母,两艘"列克星敦"级在海军中的服役经历很难称得上尽善尽美】
      -
      种种困境在1934年被彻底打破:日本政府通告废除《华盛顿条约》,悍然退出裁军体系,同时加速建造标准排水量1.9万吨的"苍龙"级航母。海军总委员会紧急启动"航母优化计划",要求新舰必须满足三大核心指标:能在太平洋深处持续作战三个月、载机量不低于80架、航速达到战列舰编队要求的30节——所有这些必须压缩在2万吨级舰体内实现。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内,42岁的沃尔特·L·格罗夫纳(Walter L. Grovesnor)被任命为"约克城"级的首席工程师。他的团队需要解决的是一道海军史上最复杂的方程式:如何在长244米、宽25.3米的舰体空间内,平衡装甲、动力与载机量的三角关系。
      -
      有鉴于传统航母的封闭式机库严重限制了舰载机调度效率。格罗夫纳大胆采用开放式机库设计,通过三层结构的立体布局实现空间突破;机库甲板(长168米)采用可拆卸隔断墙,必要时能合并为连续空间容纳大型飞机;飞行甲板(顶部)创新性地向外延伸6米形成悬挑结构,使着舰区宽度达到29米。以上种种设计使得"约克城"级的理论载机量达到了惊人的80架(实战配置75架),地勤人员实测可在17分钟内完成36架SBD轰炸机的甲板调度,比"列克星敦"级快一倍。

      【“约克城"级”企业“号主机库内正在进行整备与维护工作的舰载机群】
      -
      为在有限空间内塞进12万马力的动力装置,格罗夫纳将巴布科克·威尔考克斯锅炉的工作压力提升至600psi(同期的日本锅炉仅为356psi),4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通过齿轮减速机组,驱动硕大的青铜螺旋桨提供了高达32.5节的澎湃速度。所有锅炉与主机呈交替布局,即使部分损坏后仍能维持24节航速,这项划时代的设计让全舰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高压锅炉带来的是极佳的热效率性能,"约克城"级在15节经济航速时,每日油耗仅185吨,其4200吨燃油储备足以支撑12000海里续航力,相当于从旧金山往返东京的总航程。而1942年10月圣克鲁斯海战中,"企业"号的动力系统更上演了教科书级操作:从15节巡航速度提升到战斗全速仅耗时18分钟,而翔鹤级完成同样动作需要30分钟——这关键的差距,让突袭的日军鱼雷机编队失去了唯一能够打出致命攻击的窗口。
      -
      在装甲分配上,设计团队采用了极具争议的"重点防护"策略:水线带采用102mm表面硬化装甲,倾斜12°安装,可抵御203mm炮弹在14公里外的命中,弹药库则采用76mm装甲盒+25mm防破片层的复合结构,通风系统配备自动防火闸门,但作为平衡的妥协,机库甲板仅铺设38mmSTS钢板,对此格罗夫纳团队表示,其防护逻辑是"优先保证舰体浮力,而非飞机存活",这项决定将在未来太平洋的硝烟中得到残酷的验证。此外,针对1931年"舰队问题"演习中"萨拉托加"号被判定沉没的惨痛教训,"约克城"级全舰安排了上百个水密隔舱,并配备有独立的CO₂灭火管道和泡沫喷洒装置,有效的提升了航母本体的抗沉性能。相比之下,日本舰队的损管体系堪称原始——马里亚纳海战中,新锐的"大凤"号装甲航母被命中后,水兵竟用木楔和棉被堵漏,最终因燃油蒸气殉爆断送了整舰的命运。

      【能够有效展示其内部结构的"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纵向剖面图示】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5-20 22:56
      回复
        【技术特征:武备平衡之道的巅峰】
        -
        作为航空母舰的重要功能部件,"约克城"级的飞行甲板长达802英尺(约244米),并设置有三座大型升降机。在这之中,中部升降机采用了全新的"边缘布局"设计,其思路源自1933年"舰队问题ⅩⅣ"演习的教训,当时"列克星敦"号的二号升降机故障导致整条航母起降瘫痪,迫使设计师重新思考舰体布局。新方案不仅将甲板调度效率提升40%,更关键的是允许同时进行起降和整备作业。相较之下,早期日本大型航母的中部升降机在运作时必须停止甲板作业,这个缺陷在印度洋空袭中一度让南云舰队无法快速出击。
        -
        "约克城"级搭载的MkII型液压弹射器设计指标充满矛盾:既要让7吨重的舰载机于60米内加速到70节,又不能因过载超限导致飞行员昏迷。最终的1.8G方案让飞行员形容"脊椎像被骡子猛踢"。这套系统在1942年2月马绍尔群岛突袭中经受实战检验,"企业"号在15分钟内弹射了全部37架SBD轰炸机,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而同期日本航母依赖的"风压加速"(即航母全速逆风航行)起降模式,在突发遭遇战中暴露出致命缺陷,例如南云舰队在中途岛战役中曾数次变换航向,却始终未能形成稳定的甲板风。

        【"约克城"级航母外观图示,注意其边缘布置的中部升降机和飞行甲板前端的两条弹射器】
        -
        依据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中暴露的单一机种脆弱性,海军航空局副局长约翰·托尔斯少将力排众议,引入"三位一体"理论:战斗机负责夺取制空权,轰炸机实施精准打击,鱼雷机进行致命补刀。"约克城"级的航空联队配置(27架F4F+37架SBD+18架TBD,1941年标准)是数次演习筛选出的优秀配比,其收纳方式亦堪称奇迹:机库停放48架(机翼折叠后占位5.2×4.3米),悬挂存放32架,飞行甲板系留10架。地勤人员可在45分钟内完成整备循环,同时开发出"彩虹色识别系统"——战斗机垂尾涂黄色,轰炸机涂蓝色,鱼雷机涂红色,这种管理模式曾在训练中于26分钟内回收全部返航机群。
        -
        在本体武器的分配上,设计团队摒弃了"列克星敦"级上庞大笨重的203mm主炮,不再设置除舰载机以外的反舰火力,而是通过前后均匀布置的8门127mm副炮实现高平两用的火力自卫,同时作为应对新兴俯冲轰炸机威胁的手段,绰号"芝加哥钢琴"的4联装28mm防空炮和大量12.7mm高射机枪被安装在舰桥及飞行甲板周边,提升近距离对空效率,在后续的太平洋战争中,上述两款武器被更先进的40mm博福斯与20mm厄利空机炮群所取代,使得防空水平更上一层楼。

        【被称为"芝加哥钢琴"的4联装1.1英寸(28毫米)75倍径高射机炮,因射击时很强的节奏感以及弹壳掉落时清脆的撞击声而得名】


        IP属地:山东4楼2025-05-20 23:08
        回复
          【建造过程:从蓝图到战场】
          -
          当海军部提交两艘"约克城"级的造舰计划时,其3200万美元的单舰造价(相当于当时12艘弗莱彻级驱逐舰的总和)立即在国会引发轩然大波。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大卫·沃尔什在听证会上挥舞着海军学院的理论教材吼道:"马汉的《海权论》明确指出,战列舰才是制海权的核心,这些'带甲板的邮轮'根本经不起战列舰的炮击!"海军部长克劳德·斯旺森则搬出模拟推演数据:在"舰队问题XVI"演习中,"萨拉托加"号航母在24小时内"击沉"了包括战列舰在内的14艘水面舰艇。但孤立主义议员们反唇相讥:"用油漆弹模拟的胜利,能抵挡真正的14英寸炮弹吗?"
          -
          转机出现在稍后的金融辩论中,海军方面的欧内斯特·金上将带着最新成本分析报告闯入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他先播放了一段触目惊心的影像,接着抛出数据炸弹:在"舰队问题XXI"演习中,单艘战列舰日均作战成本不低于$227,000(含燃料、弹药、维护等),而单次主炮齐射成本则高达$14,000,相当于2000加仑航空燃油。"先生们,"金敲击着桌面,"一艘航母的日均航空燃油消耗量(约40000加仑)仅相当于战列舰主炮齐射20次的成本,而航母的舰载机能在300海里外发动攻击,战列舰必须冒险进入敌方火炮射程。用航母作战,相当于用长矛对匕首!"最终投票时,"约克城"级的建造预算以微弱的优势获得通过。
          -
          1934年5月21日,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3号船坞内,第一块重达800吨的龙骨模块被吊装到位,这便是三姐妹之首的"约克城"号(CV-5)。此刻,船厂总工程师威廉·克莱顿却眉头紧锁——海军设计局要求全舰35%结构采用电弧焊接以减轻重量,这在此前大型军舰建造中从未尝试。传统铆接工艺虽耗时费力,但可靠性久经考验;而新兴的焊接技术虽能节省15%结构重量,却存在焊缝脆裂的风险。"我们就像在钢板上绣花。"老焊工约瑟夫·佩特罗在回忆录中写道。由于缺乏自动焊接设备,工人们需要手持13公斤重的焊枪,在密闭舱室内连续作业数小时。1935年暴雨季,船体80号肋位处出现长达2米的焊缝裂缝,整个工程被迫停工三个月。最终解决方案是在关键部位采用"铆焊混合"工艺:纵向龙骨用连续焊接减轻质量,横向隔板则使用加固铆钉保证强度。

          【1937年9月30日交付时,"约克城"号舰岛上竖起的CXAM-1雷达成为最大机密。为防止泄密,海军情报处命令用松木板搭建假烟囱将其包裹,连舰长都被告知这是"新型通风装置"】
          -
          1936年7月,纽波纽斯船厂的二号船坞里,"企业"号(CV-6)的龙骨正以惊人速度延伸。吸取"约克城"号建造经验,设计团队对动力系统进行了23项改进,其中最关键的当属锅炉舱布局优化。原设计图中18英寸(约45厘米)宽的维修通道被诟病"连扳手都难以挥舞",新任总建造师哈罗德·埃文斯力排众议,将通道拓宽至24英寸(约61厘米)。这个决策在1942年10月26日的圣克鲁斯海战中得到回报。当日13时07分,一枚250公斤炸弹穿透前部升降机,在二号锅炉舱上方爆炸。损管队员约翰·科瓦尔斯基回忆:"通道刚够两人并排抬担架通过,若是旧设计,伤员根本运不出来。"拓宽的通道使得抢修队能在35分钟内恢复两台锅炉运转,避免了"企业"号丧失动力的厄运。
          -
          1939年9月25日,当追加建造的"大黄蜂"号(CV-8)在纽波特纽斯铺设龙骨时,来自海军部门的一道技术命令同时抵达:根据对前两艘"约克城"级航母的试航及运用经验,第三艘"约克城"级航母的主体设计被修改,飞行甲板延长至827英尺(252米),这使得"大黄蜂"号成为了一艘"改进型约克城"。"我们像在造船厂里玩平衡积木,小心翼翼的推进方案调整"负责建造的工程师罗伯特·约翰逊回忆道,加长的飞行甲板导致舰艏吃水增加1.2米。最终解决方案是于舰尾的压载舱增加固定载荷,保证舰体恢复平衡,而三姐妹中最长的飞行甲板,也使得"大黄蜂"号在日后成为了搭载陆军航空队的B-25轰炸机执行空袭东京任务的不二人选。
          -
          鲜为人知的是,海军部为了保证三艘"约克城"级的顺利完工,秘密策划了多次"航母开放日"活动以争取民意支持,1938年10月,尚未完工的"企业"号向媒体展示其飞行甲板,海军航空局更邀请好莱坞拍摄纪录片《浮动机场》,片中SBD俯冲轰炸机以70度角冲向标靶的画面让无数观众惊叹......当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硝烟升起时,三艘"约克城"级航母成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反击力量,用实战证明了金上将的前瞻判断,也让这场持续四年的造舰之争最终画上句点。

          【"约克城"级2号舰"企业"号的舰体下水仪式】


          IP属地:山东5楼2025-05-20 23:15
          回复
            【服役生涯:舞动的钢铁之翼】
            -
            1941年12月7日清晨,当183架日机呼啸着扑向珍珠港时,"约克城"级三舰均因不同任务远离这场浩劫:"企业"号正从威克岛返航,甲板上还装载着12架原计划增援该岛的F4F战斗机;"约克城"号在大西洋完成反潜巡逻后,刚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最新服役的"大黄蜂"号则在诺福克海军基地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这种地理上的分散,无意间为美国保留了反击的火种。珍珠港事件后48小时,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在指挥部里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圈出几个坐标——于空袭中幸存的航母成了他手中为数不多健在的筹码。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岌岌可危,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坐拥10艘大型航母的巨大压力,"企业"号舰长乔治·穆雷在日记中默默写道:"我们像拿着匕首的孩童,被迫与手持武士刀的壮汉决斗。"
            -
            1942年2月1日,"企业"号与"约克城"号组成的TF-8特混舰队执行了美军首次航母反击。这场代号"燧发枪行动"的突袭暴露了诸多短板:由于情报失误,原定攻击的沃特杰环礁驻有24架零战,远超预估的6架,使VB编队承受了更多损失。空袭中出现指挥混乱,SBD轰炸机与TBD鱼雷机未能同时抵达目标,导致前者被迫单独发起攻击,而投下的57枚500磅炸弹中,有23枚因引信失灵没有爆炸,未对日军地面目标造成预定破坏。尽管战果了了,但负责护航的VF-6中队约翰·萨奇少尉在空战中发现了零式战斗机低空格斗时的致命弱点:"它们的副翼在时速250节以上会变得僵硬,这让我们找到了垂直机动的突破口。"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直接催生了著名的"萨奇剪"空战理论

            【“萨奇交叉曲线飞行”是由美国战斗机指挥官约翰·S·萨奇(John Thach)创造的一种空战战术,又被称为“萨奇剪”】
            -
            1942年4月18日,"企业"号与"大黄蜂"号编队秘密执行空袭东京的任务。在日本以东洋面上,"大黄蜂"号系留的16架B-25轰炸机标志着战争史上最大胆的跨军种协同。为搭载这些陆军飞机,舰长马克·米切尔下令加固前部升降机,并在飞行甲板画上463英尺(约141米)的白色指示线——比B-25理论起飞距离短23米。当哈尔西的编队在距日本650海里处被巡逻船发现时,杜立特中校果断决定提前起飞。8时20分,首架B-25在30节甲板风中挣扎升空,扑向敌人的心脏——东京,这些轰炸机投放的不仅是4枚500磅炸弹,更是对日本"绝对国防圈"神话的嘲讽,军令部被迫召回尚印度洋地区耀武扬威的南云机动部队,间接促成了中途岛战役的爆发。

            【“大黄蜂”号飞行甲板上系留的16架B-25轰炸机,后者为能够在航母上完成起飞进行了特殊的改造】
            -
            1942年5月4日,"约克城"号与"列克星敦"号在珊瑚海与日本航母编队遭遇,上演了人类史上首次海战超视距对决。这场生死博弈创造了多个"第一次":两舰联手击沉了轻型航母"翔凤"号,创造了美军首个大型战果;"约克城"号的CXAM-1雷达在70海里外发现日机,提前争取到20分钟预警时间;其127mm高炮与28mm"芝加哥钢琴"机炮组成火网,配合F4F击落69架日机中的23架,验证了舰机配合防空战术的可行性。当"列克星敦"号因燃油蒸汽殉爆沉没时,"约克城"号也身中一发250公斤炸弹,该舰展现了优秀的战斗韧性:返回珍珠港后,损管队员用钢板和枕木在72小时内修复了飞行甲板,使其得以赶赴中途岛参战。珊瑚海战役的价值远超战果本身,它证明了航母编队能在视距之外决胜大洋,终结了"大舰巨炮"者的怀疑,也让美军获得了多项关键的经验。
            -
            1942年6月4日凌晨,根据提前截获的情报,美军对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伏击,三艘"约克城"级航母在中途岛西北海域组成两条攻击线,其中TF-16(斯普鲁恩斯)下辖"企业"号与"大黄蜂"号,而TF-17(弗莱彻)中矗立着带伤参战的"约克城"号,这是三姐妹第一次共同出征,也是最后一次。同日上午,当侦察机发现南云舰队时,"企业"与"大黄蜂"号的VT中队驾驶TBD率先出击,负责护航的战斗机中队却半路脱节,导致两支鱼雷机编队被悉数击落,唯一幸存者乔治·盖伊少尉回忆:"由于缺少野猫的掩护,我们成了活靶子"。惨烈的牺牲带来意外的价值:10时22分,当零式战机在低空追杀TBD时,"企业"号的33架SBD轰炸机尾随因反潜任务而掉队的驱逐舰"岚"号,准确的飞临日舰集群上空,负责指挥的麦克拉斯基少校立即率队俯冲攻击,数枚重磅炸弹砸向"加贺"号,其中一枚引爆了舰桥旁的加油车辆,舰长冈田次作以下全员殒命,接连的命中也让"加贺"号彻底化作一团火球。

            【电影《决战中途岛》中发生剧烈殉爆的日军”加贺“号航空母舰】
            -
            由于现场调度的失误,大部分SBD机组都跟随麦克拉斯基少校攻击"加贺"号,处在后方的迪克·贝斯特上尉猛然发现,附近还有一艘大型航母正在迎风转向准备放飞舰载机,顾不得与编队指挥协调,贝斯特召唤自己的小队紧急更改目标,三架孤零零的SBD对准南云的旗舰投下了精准到难以置信的炸弹:第一枚在右舷50米处近失,第二枚命中舰尾附近导致舵机卡死,而百斯特投下的第三枚炸弹精准的穿透了中央升降机,引爆了上层机库中堆砌的航空弹药,彻底奠定了"赤城"号的末路。紧随其后飞抵战场并发动攻击的是"约克城"号的VB-3中队,数枚落入前后升降机井的炸弹摧毁了身板单薄的"苍龙"号,"大黄蜂"号的SBD机群则遭遇迷航无功而返,这个致命失误让他们错过了对"飞龙"号的识别与攻击。
            -
            各编队依次返回母舰后,上报的战果让美军指挥盲目乐观的认为日本方面的航空母舰均已被摧毁,因此取消了第二轮大规模出击,这也导致了后续悲剧的发生。6月4日下午,幸存的"飞龙"号发动反击,"约克城"号遭遇前后两轮空袭,一枚炸弹贯穿四层甲板在锅炉舱爆炸,两条鱼雷撕开左舷。但该舰展现惊人生命力:反向注水系统在40分钟内将舰体扶正至15°,轮机长约翰·德莱尼带人砸开扭曲的舱门,重启了两台锅炉。随着"飞龙"号在美军的追击中覆灭,"约克城"号也开始步履蹒跚的向珍珠港撤退,次日下午,日方伊-168潜艇补射鱼雷终结了这艘传奇航母,沉没时,"约克城"号的桅杆上仍飘着弗莱彻的将旗——这是美国海军百年传统中对战舰的最高致敬。

            【 中途岛海战中日美双方舰队的具体作战航迹】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5-05-20 23:35
            回复
              1942年8月24日东所罗门海战中,"企业"号遭遇开战以来最严峻考验:凭借可靠的动力系统,她在空袭中规避掉了日军投放的全部鱼雷,但三枚250公斤炸弹仍然穿透了薄弱的飞行甲板,其中一枚在升降机井内引爆,引发连环火灾。损管队长赫伯·哈罗德靠着自主发明了"海水-泡沫-沙土"三重灭火法(先用海水降温,再喷射化学泡沫隔绝氧气,最后用沙土掩埋残火),让"企业"号在1小时内恢复了航行能力,并最终有惊无险的撤离战场。
              -
              1942年10月26日,作为美军太平洋战区唯二的可用航母(此前"萨拉托加"号与"胡峰"号先后因中雷而退场),"企业"号与"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海战中陷入了日军四艘航母的多轮次围攻,"企业"号编队临时进入暴雨区躲避时,而暴露在晴空下的"大黄蜂"号则遭到了重点照顾,其最后时刻堪称悲壮:第一波攻击中,7架九七式舰攻突破防空网,两枚鱼雷击中右舷;第二波攻击中,被俯冲轰炸机命中3弹,其中一枚穿透脆弱的机库甲板导致动力丧失,第三波攻击中,一架带弹日机神风式撞击甲板前部,引爆了数架整备中的战机,第四波与第五波的高空轰炸又命中正在损管救援中的该舰,彻底断绝了挽救的可行性。
              -
              当弃舰命令下达时,舰长米切尔上校坚持最后一个离舰,驱逐舰开始炮击"大黄蜂"号舰体,但遭受了数百发127mm炮弹与多枚鱼雷的攻击后,顽强的"大黄蜂"号仍然不屈的飘浮在海面上,随着日军的逼近,留守的美军舰艇被迫撤离,最终燃烧的"大黄蜂"号残骸被近藤信竹中将指挥的重巡洋舰编队发现,在尝试拖拽缴获未果后,日方驱逐舰"卷云"号发射93式氧气鱼雷终结了"大黄蜂"号的命运,当天正是她服役一周年零6天的日子。

              【圣克鲁斯海战中遭到九七式舰攻(黄圈)与九九式舰爆(红圈)协同攻击的"大黄蜂"号航母】
              -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企业"号成为整个太平洋战区唯一可用的美军航母,这段时期它创造了多项纪录:依靠"女灶神"号( USS Vulcan AR-5)的伴随支援,"企业"号在瓜达尔卡纳尔海域一边维修一边出击,其舰载机编队出动达1462架次,有力的支援了岛上的美军马润部队,整个过程中击落日机185架,相当于自身战斗机数量的6倍,连续72天战斗巡航中,舰员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期间最惊险一幕发生在11月14日夜间,6架挂载鱼雷的九七式舰攻借助月光突袭,一度逼近至3000米内才被全部歼灭。随着1943年新锐埃塞克斯级航母的陆续服役,在前线苦苦支撑的"企业"号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喘息之机,受命返回西海岸接受大修及现代化改造。
              -
              1943年11月,完成修整的"企业"号携新式装备归来,其战斗日志记载着她的复仇之路:塔拉瓦登陆战中,她的舰载机空袭摧毁日军海岸炮台21座。夸贾林环礁空袭中,VB编队在30分钟内投弹180吨,创单舰火力密度纪录。马里亚纳海战中,其VF-10中队携手友军在一天之内击落日机72架,诞生数名王牌飞行员,赢得了"马里亚纳猎火鸡"的美谈,而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企业"号参与将不可一世的巨型战列舰"武藏"号送入海底,彻底终结了后者称霸海洋的历史。
              -
              1945年5月14日冲绳战役期间,"企业"号遭遇了服役生涯中最疯狂的攻击:上午08时17分,一架神风自杀机撞入前升降机,引爆8架挂弹的TBF鱼雷机,08时23分,第二架神风自杀机撞击右舷,撕开30米长的裂口。08时31分,第三架神风自杀机在舰岛旁坠海,碎片击穿轮机舱。尽管船体严重受损,"企业"号仍坚持战斗36小时,用残存的高炮与舰载机击落14架敌机。当她蹒跚驶入乌利西锚地时,甲板上用白色油漆涂写着水兵们的誓言:"本舰仍在!"(We're Still Here)

              【5月14日清晨遭遇神风特攻队自杀式撞击的"企业"号,其前部升降机被毁,14名舰员阵亡,34人受伤】


              IP属地:山东8楼2025-05-20 23:48
              回复
                【遗产与影响:从消失到永恒】
                -
                1945年9月2日,当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东京湾停泊的"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举行时,"企业"号尚在大洋彼岸的普吉特湾船厂内大修,它的雷达天线依然转动着,仿佛仍在搜寻不存在的敌机——这艘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打满全场的传奇战舰,最终以缺席的胜者姿态结束了她的征程,也为"约克城"级的作战生涯划上了句号。
                -
                据美国海军战后统计,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约克城"级三舰共斩获超过20枚战斗之星勋章,创下美国海军单级战舰授勋纪录,彻底改变了太平洋战场力量对比。这其中,"企业"号参与了从珍珠港到菲律宾海的全部重大战役,航行44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0圈),击沉敌舰71艘、击落敌机911架,自身承受过9枚炸弹的直接命中,曾被日军三次通报击沉却始终屹立不倒,获得了"灰色幽灵"(The Grey Ghost)的称号。

                【"企业"号航空母舰是二战期间美国唯一同时荣获总统集体嘉奖和海军集体表彰的舰船】
                -
                1947年2月,劳苦功高的"企业"号正式退出现役,尽管民间组织"拯救大E协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征集到超过40万人签名),国会仍以"维护成本过高"为由拒绝将其改造为博物馆。1958年7月,这艘承载着二战最辉煌记忆的航母在拆船厂内化为1.8万吨废钢,鸟尽弓藏之下,伴随一代海军人灵魂的躯体就此烟消云散。
                -
                至此,属于"约克城"级的故事结束了,作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舰队航母,她们的服役历程重塑了美国海军的建设轨迹:其暴露的防护缺陷(如机库甲板装甲薄弱)催生了采用强化水平防护的新设计方案,雷达指挥模式(CXAM-1与SK雷达组合)则发展为美军标配的空中监视系统。更深远的影响更在于对传统海战理念的革新——她们诞生于条约的枷锁,却用甲板上的舰载机砸碎了旧海权的桎梏。三艘"约克城"级航母用浸满鲜血的战果经历证明:从今以后,广袤的海洋将属于那些敢于翱翔的人。
                -
                2019年2月12日,保罗·艾伦探险队在所罗门海深5400米处发现了"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残骸,科考船RV Petrel的水下机器人照亮了其沉睡77年的冰冷舰体。当高清摄像机扫过时,曾经搭载过陆军轰炸机的飞行甲板在珊瑚的覆盖之下仍清晰可辨——1942年4月18日,正是从这里起飞的16架B-25,将复仇的火焰带到了东京上空,那是钢铁之翼划破黑暗的永恒瞬间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5-05-21 00:10
                回复
                  2025-10-11 14:30: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全文完,感谢各位的耐心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贤妻🌟玉藻罐头 能否补个精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21 00: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