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吧 关注:10,360,704贴子:54,014,595

回复:【《第十放映室》2011—2010年电影回顾--辛辣点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只能说,对于前面的好多片子,现在的第十都太客气了——


IP属地:北京109楼2011-01-18 22:02
回复
    我喜欢看影评


    111楼2011-01-19 00:44
    回复
      2025-08-10 19:26: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额 这个影评不是张小北写的吗


      113楼2011-01-21 02:20
      回复


        114楼2011-01-21 03:38
        回复
          第十放映室的点评 真的很搞笑的 哈哈


          115楼2011-01-21 04:45
          回复

            不错不错


            116楼2011-01-23 18:01
            回复
              其实 影评跟电影一样 都还是带有其创作者的主观印记的 不过,还是觉得第十的影评很好,不知是哪位高人写的?


              119楼2011-01-24 01:01
              回复
                回复:21楼大哥,当年的也是刘镇伟导演和编剧的啊。。


                120楼2011-01-24 01:12
                回复
                  2025-08-10 19:20: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果然很犀利   太给力了


                  121楼2011-01-24 19:01
                  回复
                    未来警CHA不好看


                    122楼2011-01-24 19:27
                    回复
                      可惜没有封面图。


                      123楼2011-01-27 00:33
                      回复
                        更新来啦!~


                        124楼2011-01-29 11:45
                        回复
                          【秋季篇】
                          《唐山大地震》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特效水准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本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在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125楼2011-01-29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