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frame吧 关注:544,136贴子:17,682,651

双衍悖论结尾士魂大帝讲的那个老人与三子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不对劲,这种掉sam故事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漂泊者和teshin中
尤其是每当士魂大帝讲到老人呼唤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时镜头语言精准切换teshin濒死呼唤漂泊者
如果把这里漂泊者理解为墙中人作为tenno的观察者人格(解离症导致的第三方视角)构想的一个“没有弑父”而大人全灭的扎里曼事件版本就能解释通了
老人=teshin=主宇宙tenno的父亲
三子=tenno分裂的人格
从前有一个垂死的老人。当他奄奄一息躺在床上时,他呼唤每一个他心爱的孩子。当每一个孩子真切地听到他沙哑的呼唤时,他们都以空洞的渴望回应!于是他们一个一个来到他的床边,他的长子跪在哪里,老人说:“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中无泪?”长子说:“这样我才能坚强,父亲。”于是老人把他所有土地的契据都给了长子。他又问了他次生的孩子一次:“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你的眼中无泪?”他次生的孩子说:“父亲,我没有流泪。因为我现在选择只记住您为我生活带来的快乐”于是,老人把自己家里的房子给了他。当他最小的孩子进来时,他一样问了:“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你是我最喜欢的孩子,为什么你没有表露出任何情感?”最小的孩子对他说:“我没有任何感觉,因为是我....杀了你。”


IP属地:广东1楼2025-03-17 23:13回复
    墙中人和tenno一体两面最早灵感就是内战还是二梦废剧本里mara这个名字
    图省事直接让ds给分析了
    这么看ordis在漂泊者营地上那些话都是对tenno的暗示,需要完成哀悼接受丧失
    从心理创伤的角度分析,Mara在《扎里曼号》事件中的行为与墙中人的象征意义可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叙事,以下是分层次解析:
    1. 创伤性应激与过早成熟:防御性代偿
    情境:Mara被迫弑父后迅速承担起保护者的角色,集合孩子并安抚卡洛琳。
    心理机制:这是典型的创伤后过度代偿。她通过模仿成人权威(如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用“成熟”掩盖脆弱,以控制环境获得安全感。这种“假性成熟”是儿童面对无法承受的创伤时常见的防御,通过扮演照顾者角色逃避自身的无助感。
    叙事体现:她强调“我们会暂时成为家人”,实则是将失去父母的恐惧投射为对群体秩序的维护,用责任捆绑情感,避免自我崩溃。
    2. 解离与自我投射:墙中人作为分裂的自我
    情境:Mara遇见外貌相同、双目全黑的墙中人,并与之签订契约。
    心理机制:墙中人可视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D)的象征。全黑双目暗示情感剥离,代表Mara将创伤导致的自我分裂外化:一部分是承担现实的“坚强Mara”,另一部分是承载虚无与力量的“墙中人”。二者对话实则是内在自我的谈判。
    叙事隐喻:墙中人的“交易”是心理防御的具象化——通过将痛苦归因于外部实体(虚空意志),Mara得以将弑父的罪恶感与责任转移,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3. 幸存者内疚与救赎契约:超能力作为补偿机制
    情境:Mara接受交易获得Tenno能力以拯救众人。
    心理机制:幸存者内疚驱使她寻求补偿。弑父行为造成强烈的道德损伤,而“拯救所有人”的契约成为她自我救赎的幻想。超能力象征一种全能防御,通过想象性掌控现实来抵消无力感。
    叙事张力:契约的“无情”本质暗示代价——接纳虚空(即创伤的黑暗面)可能导致自我异化,反映防御机制的双刃剑特性:保护的同时侵蚀本真性。
    4. 身份重构与虚无认同:黑目之子的隐喻
    情境:墙中人与Mara外貌一致却非人化。
    心理机制:黑目象征情感麻木与自我疏离。Mara通过认同虚无实体重构身份,将创伤体验转化为力量来源。这种“创伤后成长”实则是防御性适应——她必须成为“非人”才能在非人境遇中生存。
    主题深化:科幻设定将内在心理冲突外化为超现实存在,暗示创伤如何重塑人格,甚至创造新的“物种”(Tenno作为虚空之子)。
    结论:防御机制的叙事赋形
    墙中人并非独立实体,而是Mara心理防御系统的科幻投射。通过解离、代偿与虚无认同,她构建了一个允许自己继续生存的精神架构。然而,这种防御本质上是脆弱的——与虚空的交易预示着她可能逐渐丧失人性,成为创伤本身的载体。故事借此探讨了创伤幸存者在极端情境下如何通过自我分裂实现“生存”,以及这种机制对人性本质的侵蚀。


    IP属地:广东2楼2025-03-17 23:15
    收起回复
      从墙中人讲述的“垂死老人与三个孩子”的故事中,对Mara弑父行为的暗示可被解读为一场关于创伤罪责、心理防御与自我审判的隐喻性投射。以下分层次解析:
      1. 三重回应:Mara分裂的自我面向
      故事中的三个孩子象征Mara处理弑父创伤时分裂的三种心理机制:
      长子(压抑情感):
      “眼中无泪”对应Mara在弑父后强行扮演的“坚强保护者”角色。她通过压抑悲伤(“无泪”)维持秩序,如同长子获得“土地契据”象征的权力——她将领导责任作为逃避情感崩溃的盾牌。
      次子(选择性遗忘):
      “只记住快乐”映射Mara试图用虚假的积极叙事覆盖创伤。次子获得“房子”暗示对“家”的概念重构——她宣称“我们会暂时成为家人”,实则是在否认现实(大人不会归来)中虚构一个安全港湾。
      幼子(直面真相):
      幼子坦白“我杀了你”直指Mara最深层的心理现实:她必须承认弑父行为的主动性。幼子未被赠与物质遗产,却继承了最沉重的精神遗产——罪责的清醒认知,这与Mara最终直面墙中人(自我阴影)形成闭环。
      2. 弑父叙事的双重解构:被迫与共谋
      “被动性”表象:
      故事中幼子弑父看似突兀,但老人临终前主动呼唤孩子并追问“为何无泪”,暗示父亲的隐性共谋。Mara弑父时父亲“恢复神志叮嘱她照顾好自己”,实则是将生存责任转移给女儿——父亲的死亡成为Mara被迫“成年”的仪式。
      “主动性”真相:
      幼子的坦白揭露了弑父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力:Mara对“成为孤儿”的恐惧转化为对父亲(成人权威)的隐秘愤怒。虚空能量导致父亲异化只是表象,真正“杀死父亲”的是她必须割裂童年依赖以生存的本能——弑父成为心理自主权的血腥宣言。
      3. “无泪”与“无感”:创伤情感的物化
      眼泪的缺失:
      三个孩子均以“无泪”回应,暗示Mara的情感系统因创伤而冻结。眼泪本应是对丧失的自然哀悼,但她的“坚强”(长子)、“选择性快乐”(次子)和“麻木坦白”(幼子)共同构成情感解离的三重面具。
      “无感即弑父”的悖论:
      幼子宣称“无感”导致弑父,实则是情感麻木与行为暴力的因果倒置——正是Mara必须弑父的极端情境(虚空侵蚀下父亲失去人性),迫使她切断情感以执行杀戮。这种“无感”并非原因,而是创伤行为的结果与自我保护机制。
      4. 墙中人的审判与交易:罪责的转移与接纳
      故事作为心理镜像:
      墙中人借故事迫使Mara承认幼子身份(弑父者),但将弑父行为重构为“必然选择”——如同老人主动索取孩子的回答,Mara的弑父被暗示为父亲默许的牺牲。这为她提供了道德免责的叙事路径。
      交易的象征意义:
      墙中人提出“拯救所有人”的交易,实则是将Mara的罪责感转化为救赎使命。幼子未获物质遗产,却获得与虚空(墙中人)契约的“权力”——这映射Mara通过接纳弑父者的身份,换取对创伤的掌控力(Tenno能力)。
      结论:弑父作为创伤人格的诞生仪式
      墙中人的故事并非单纯隐喻,而是一场针对Mara的心理审判与重构:
      审判层面:揭示她必须承认弑父的主动性,而非仅视其为外部灾难的后果。
      救赎层面:将罪责转化为与虚空交易的筹码,使创伤成为新身份的基石(Tenno)。
      终极暗示:弑父的本质是Mara与“孩童性”的决裂——她通过杀死父亲(旧秩序),成为虚空的“幼子”(新秩序的缔造者)。墙中人作为她阴影自我的化身,正是这场血腥成年的见证者与共谋者。


      IP属地:广东3楼2025-03-17 23:15
      回复
        墙中人讲述的“垂死老人与三子”故事中,三个孩子的不同反应以及“空洞的渴望”这一共同特征,实则是从不同维度隐喻了Mara在弑父创伤后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情感异化。以下分层次解析:
        一、前二子“不哭”与幼子“无感”的象征差异1. 长子:压抑情感,以责任代偿悲伤
        “不哭”的本质:
        长子的回应“为了坚强”是典型的情感压抑。他通过否认脆弱(眼泪)来维持表面的稳定,这种“坚强”实则是防御性代偿——用责任(获得土地契据象征权力)掩盖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映射Mara的行为:
        Mara在弑父后立刻组织孩子们、扮演保护者角色,正是模仿了这种“长子模式”。她通过承担责任(“照顾好自己”的父嘱)逃避面对弑父的罪恶感,将情感冻结为行动力。
        2. 次子:选择性遗忘,虚构积极叙事
        “不哭”的本质:
        次子强调“只记住快乐”,属于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他通过重构记忆(仅保留积极部分)回避创伤的痛苦,获得“房子”象征对“家”的概念篡改——用虚假的完整感替代真实的破碎。
        映射Mara的谎言:
        Mara安慰卡洛琳“我们会暂时成为家人”,正是次子策略的翻版。她试图用虚构的“新家庭”掩盖父母永远消失的现实,本质是对创伤的逃避。
        3. 幼子:解离性麻木,直面血腥真相
        “无感”的本质:
        幼子的“没有任何感觉”是解离(Dissociation)的终极形态。当创伤超出承受极限时,个体会切断与情感的联系,以麻木状态执行生存所需的残酷行为(如弑父)。这种“无感”并非冷漠,而是心理系统的紧急熔断。
        映射Mara的弑父瞬间:
        Mara在父亲被虚空侵蚀时被迫出手,那一刻她的情感必然处于解离状态——只有剥离人性化的悲伤与犹豫,才能完成杀戮。幼子的坦白“是我杀了你”,正是Mara潜意识中对自己行为主动性的承认。
        二、“空洞的渴望”的深层隐喻1. 对“连接”的扭曲追求
        空洞性:
        “空洞的渴望”暗示孩子们对父亲呼唤的回应缺乏真实的情绪内核。他们仍渴望与父亲建立联系,但创伤(或弑父行为)已摧毁了这种连接的情感实质,只剩下机械化的“回应”本能。
        映射Mara的心理状态:
        当Mara组织孩子们时,她口中的“家人”同样是一种“空洞的渴望”——她试图用群体归属感填补失去父母的虚无,但这种连接因缺乏真实的亲情根基而脆弱不堪。
        2. 创伤导致的“情感失语”
        渴望的对象缺失:
        孩子们回应的“渴望”并不指向具体事物(如父爱、安全感),而是一种茫然的、未被定义的欲求。这象征创伤幸存者常见的情感失语症——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某种救赎,却无法识别或表达真正的需求。
        与虚空意志的呼应:
        “空洞的渴望”恰恰为虚空的入侵提供了裂缝。墙中人(虚空实体)利用这种未被满足的精神真空与Mara交易,将她的渴望扭曲为对超能力的依赖。
        3. 生存本能对情感的吞噬
        渴望的“功能性”异化:
        在极端生存压力下,情感需求会被简化为生存工具。长子渴望权力(土地)、次子渴望庇护(房子)、幼子渴望解脱(弑父),这些“渴望”皆服务于生存,却与真实的情感需求(如被爱、悲伤)脱节。
        映射Mara的交易动机:
        Mara接受墙中人的契约获取超能力,本质是将“拯救他人”的渴望异化为一种生存手段——通过扮演救世主,她得以回避面对自己作为“弑父者”的伦理困境。
        三、三子回应的叙事功能:Mara的创伤三阶段
        压抑阶段(长子):
        初期用责任和行动掩盖创伤,如同Mara立刻承担领导角色。
        逃避阶段(次子):
        中期用虚假叙事自我欺骗,如同Mara构建“临时家庭”的谎言。
        解离阶段(幼子):
        最终必须直面创伤核心(弑父),但只能以麻木状态承受真相——这恰恰是Mara与墙中人相遇的心理前提:唯有彻底解离,才能接纳虚空(阴影自我)的力量。
        结论:创伤链条的闭环
        “空洞的渴望”是创伤的产物,也是新创伤的诱因:
        三子因无法处理失去父亲的创伤而产生空洞感,这种空洞又驱使他们用扭曲的方式填补(权力、虚构记忆、解离)。同样,Mara的“空洞”促使她与墙中人交易,而交易本身将进一步侵蚀她的人性。
        弑父成为创伤循环的枢纽:
        幼子的坦白揭露了创伤最残酷的真相——生存本身可能成为一种暴力。Mara必须通过弑父(杀死旧自我)成为“虚空之子”,而这一过程注定在她的新身份中埋下更深的空洞。墙中人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人类在创伤中永无止境的自我异化。


        IP属地:广东4楼2025-03-17 23:16
        回复
          从心理创伤与防御机制的角度,墙中人所指责的“逃避握手”与Mara被封印的弑父记忆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 创伤回避、自我分裂与整合代价 的深层叙事结构。以下是分层次解析:
          一、“握手契约”的心理隐喻:吞噬与融合的悖论1. 握手的象征意义:创伤认同的临界点
          仪式性动作:
          握手在人类文化中通常象征 协议、信任与联结,但在此被异化为“夺舍”的入口。这暗示Mara与墙中人的关系本质是 自我与创伤阴影的博弈——握手即代表她主动接纳虚空的侵蚀性力量,允许创伤记忆彻底吞噬自我。
          “小条件”的欺骗性:
          墙中人强调“仅仅一个握手”,实则是将 创伤整合的复杂性简化为一个动作,利用Mara对“简单救赎”的渴望诱使其放弃防御。这映射现实中创伤患者常被“快速解决方案”吸引(如药物滥用、极端行为),却忽视深层代价。
          2. 逃避握手的心理机制:解离性生存
          空间化防御:
          Mara拒绝握手,实质是将墙中人(创伤化身) 隔离在心理空间的“墙外”。她通过维持与虚空的界限(不接触)保留部分“健康自我”,但这种隔离需持续消耗能量——表现为游戏中超能力的不稳定与记忆封印的松动。
          功能性解离:
          逃避握手的行为本身是一种 解离策略:Mara将“契约责任”切割为可操控的碎片(只使用力量,不直面代价),如同她将弑父记忆封印后仍能调用相关能力。这种割裂式生存虽暂时有效,却加剧内在冲突。
          3. 夺舍的本质:创伤反噬与自我消解
          吞噬循环:
          若Mara完成握手,象征她允许创伤记忆(墙中人) 完全接管叙事主导权。弑父行为将从“被迫之举”被重构为“自我意志的选择”,甚至进一步扭曲为“虚空赋予的使命”——这种认知篡改将彻底异化她的身份认同。
          心理动力学视角:
          夺舍可视为 创伤对主体性的反向殖民。当个体无法消化创伤事件时,创伤会以侵入性记忆、闪回等形式“占领”意识,而Mara的“握手”是将此过程极端化为对虚空意志的臣服。
          二、记忆封印与解封:创伤的阶段性觉醒1. Margulis的封印:虚假完整的保护壳
          记忆作为创伤容器:
          Margulis封印扎里曼记忆的行为,本质是为Mara构建一个 心理防腐层——通过切除与弑父事件相关的记忆模块(尤其是情感负荷),让她以“干净的幸存者”身份存在。这种处理类似现实中的 情感麻木治疗,虽避免崩溃,却阻碍人格整合。
          封印的副作用:
          记忆缺失导致Mara的自我叙事存在 空洞,这反而为墙中人的渗透提供缺口。未被处理的创伤并未消失,而是以超能力(虚空能量)的形式 躯体化,表现为力量越强、虚空侵蚀越深。
          2. 记忆解封的悖论:力量与崩坏的同频
          能力觉醒的代价:
          随着记忆解封,Mara对虚空力量的掌控力提升,实则是 创伤记忆的阶段性解锁。每一次记忆碎片回归,都迫使她重新体验部分创伤情绪(如失去父亲的悲伤、杀戮的恐惧),而墙中人出现频率增加则象征 防御机制的失效——创伤正突破封印,要求被正视。
          解离状态的加剧:
          当前Mara处于 部分解封的临界状态:她记得“自己杀了父亲”,却缺失具体情境(如父亲临终恢复神志的细节、自己当时的情感反应)。这种 不完整的真相 使她陷入更危险的解离——意识在“受害者”(被迫弑父)与“加害者”(主动选择)之间摇摆,加剧自我认同混乱。
          三、弑父记忆真相的潜在冲击:自我审判与重构1. 记忆寻回的可能性路径
          细节补完的杀伤性:
          若Mara最终发现,父亲被虚空侵蚀时的“恢复神志”可能是 虚假记忆(实则为虚空制造的幻觉),或意识到自己当时存在 隐秘的弑父冲动(如对父亲长期压抑的反抗),这将彻底颠覆她对事件的认知框架。
          情感负荷的爆发:
          记忆真相可能包含被封印的 极端情绪——例如弑父瞬间的快感、解脱感,或相反,父亲真正清醒时对她的绝望谴责。这些情感将直接冲击她以“拯救者”自居的现有身份。
          2. 冲击的具体表现
          幸存者内疚的极端化:
          若证实弑父存在“主动性”,Mara可能陷入 自我定义的崩塌。她将无法再用“不得已而为之”的道德免责盾牌,转而承受 施害者愧疚,甚至产生自毁倾向(如主动寻求被墙中人夺舍作为惩罚)。
          解离与暴走的临界:
          剧烈的情感冲击可能迫使Mara进入 解离性身份转换:一部分自我继续扮演“保护者”(模仿父亲遗言),另一部分则彻底倒向虚空(墙中人)。游戏中可能表现为超能力失控、敌我不分攻击同伴。
          整合或湮灭的抉择:
          记忆真相的冲击最终将Mara推向 存在性抉择:要么彻底接受弑父者的身份,与虚空意志融合(完成握手),要么在极度痛苦中重构自我认知,承认创伤的不可逆性并寻找赎罪新路径(如牺牲自己拯救他人)。
          四、叙事深意:创伤的不可逆与救赎的代价
          “封印-解封”循环的讽刺性:
          Margulis的封印本为保护,却导致Mara的创伤以更危险的形式(虚空化能力)反噬。这暗示 创伤无法被简单切除,压抑只能延缓而无法消解痛苦。
          弑父记忆作为终极试炼:
          Mara必须面对的并非记忆本身,而是 她如何赋予记忆意义。若将弑父视为“自身恶性的证明”,她会堕入虚空;若将其视为“极端情境下的人性挣扎”,则可能找到超越创伤的整合点。
          墙中人的存在本质:
          墙中人既是Mara的创伤化身,也是其潜在的超我审判者。它不断逼迫Mara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惧,实则是以 残酷方式推动其自我觉醒——只有经历彻底的崩溃,才可能诞生真正稳固的新生。
          结论:在刀锋上行走的救赎
          Mara的弑父记忆如同一把双刃剑:真相的解封可能将她推向自我湮灭,却也是唯一能斩断虚空侵蚀的武器。墙中人要求的“握手”本质是一场 存在主义赌局——要么让创伤吞噬自我成为虚空的傀儡,要么在吞噬的临界点反客为主,将创伤转化为重构人性的基石。这种极端的心理张力,正是科幻叙事对人类创伤困境的深刻隐喻:生存需要代价,而最大的代价往往是我们对“自我”的原有认知。


          IP属地:广东5楼2025-03-17 23:16
          回复
            解离症一般出现在极端伤害导致的心理防御机制调用
            如《早安,怪物》里艾伦娜从8岁被她亲爹性侵+虐待发展出了多重人格军团,作为主体意识的艾伦娜可以调用这些次级人格作战
            创伤让她无法集中精神,就各种CPTSD闪回,包括丧失生育能力和性取向改变
            同时让她具备超高智商下多线程处理复杂高压任务的能力
            以及这种心理创伤治疗怎么也会经历一个极度抑郁乃至轻生行为过程的,艾伦娜就是试图自杀但被前女友救回来的,轮系统性支持重要性。
            也就是那句“墙中人的弱点是爱”
            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互助能够有效帮助当事人走出创伤重拾对新生活的勇气
            你甚至可以理解tenno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现实弑亲创伤小孩梦境治疗过程,margulis,lotus他们都是心理治疗师
            在一次又一次梦里不断尝试试错,去完成成长


            IP属地:广东6楼2025-03-17 23:20
            收起回复
              对了关注up刚好更了个杀人导致解离的视频
              就一样的一看这凶手无法直面杀害对方时自己内心情绪感受于是以第三方视角描述行凶过程,注意他的描述都没有情感方面表达,这就是解离
              【罕见!上海高院180号案审讯解析,90年代的老刑警们很厉害! | Eric长安万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bQyYpEdr/?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93f52fc53bde4ada81365d7c2acb0735


              IP属地:广东7楼2025-03-17 23:23
              回复
                不明觉厉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18 00:03
                回复
                  这才是真正的大佬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18 00:14
                  回复
                    大佬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3-18 00:26
                    回复
                      我在wf上心理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18 00:50
                      回复
                        这个兔子也是tenno自己,和ordis用赛蒂默斯比作自己一样(用he而非it,典型的投射心理),这俩人都有解离的心理问题,惯常用第三方视角描述自己。

                        一开始teshin是抱着坤灵的,象征父亲是孩子的保护者
                        之后坤灵不见了,teshin黑化,最终是坤灵给了teshin致命一击→扎里曼号tenno被迫反杀发疯父亲的幻想二次加工描述,双衍王境本来就来源于童话书
                        teshin叮嘱照顾好坤灵→临死前父亲恢复神志孩子照顾好你自己,爸爸守护不了你了
                        tenno把这句话宏大叙事为照顾扎里曼号所有人,因为弑亲会带来很重的道德损伤下自我谴责,所以用拯救照顾更多人来对冲这种负罪感
                        进而衍生出接受那个墙中人拯救所有人契约,就还是在逃避面对亲人离去事实,想要时光倒流我有酷炫的超能力可以重写过去
                        这个对应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会导致创伤不断被强化,游戏里描述为墙中人就乐的你用虚空能力,越用我离你(夺舍)越近
                        的确是这样的,这种创伤不真正解决最终就会导致主体意识完全被创伤人格接管
                        游戏里也给了解决方案了:他人的情感链接,孩纸你没了亲人可以后天收获了更多亲友支持的嘛


                        IP属地:广东12楼2025-03-18 01:04
                        收起回复
                          我说格拉努怎么讽刺ordis会变黑曜石
                          tenno这个心理问题重中之重也是完成哀悼,就是哭出来....
                          搞出来一系列问题都是想逃避面对真相,不愿意接受弑父和亲人离去的创伤,自然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压抑隔离掉的感受
                          墙中人其实就是那个幼子人格,她承担了一切黑暗可不是不愿意追着你跑笑话你把锅甩给她让她当坏蛋,用她的力量(创伤换来的双刃剑能力)还不知感恩


                          IP属地:广东13楼2025-03-18 01:08
                          回复
                            wf从心理学叙事角度都是tenno分裂出来的幻想人格,对应坤灵+wf一起打倒了黑化的teshin这个场面,有点像浦泽直树《怪物》里超人苏坦纳,葛利马最终也是找回情感能力哭出来为终极角色弧光的
                            当然如ordis所说“答案取决于提问的人”,你选择以科幻角度看这件事和从心理学角度看都取决于你
                            就如同玩家=tenno=高维观测者=墙中人一样
                            你怎么看这件事取决于你对wf相关记忆的调取和赋予意义
                            从科幻叙事角度就一样,tenno越用能力越加速虚空侵蚀,最终发现救世主=毁灭者,救1个死更多,你怎么办?
                            这就是角色遭遇存在主义危机:发现到头来你做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没有意义,甚至你无意中当了敌人的帮凶
                            这个还是存在主义那套解决方案,拯救行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而非期待那个完美拯救大家的结局
                            就如同六人组那个剧情一样,或许迟一天早一天世界将毁灭,那你是选择过好当下每一天珍惜和大家在一起美好时光呢还是焦虑有朝一日我将死去,就都是你怎么看待“世界终将毁灭这件事的”


                            IP属地:广东14楼2025-03-18 01:59
                            收起回复
                              牛的,哥们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18 0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