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吧 关注:2,882,460贴子:81,831,126

回复:【有感而发】一些被大家误解的历史,欢迎拍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61楼
项羽入秦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
回复:62楼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其中武王兄弟,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大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叔振铎封于曹,叔处封于霍,叔武封于成等。
所以燕国是周王室分封而来,是周王室的宗室。


78楼2010-08-13 17:37
回复
    那个,我找的很辛苦····
    回复:73楼


    79楼2010-08-13 17:38
    回复
      2025-08-09 17:38: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77楼
      是的,秦统一之后,姓氏渐渐合在一起来用了,春秋随着私田的开垦,奴隶主贵族受到新兴地主的挑战,国君也想通过地主阶级限制分封的贵族,慢慢的承认土地私有,地主阶级的地位就提高了,战国时,三家分晋就是地主夺权的体现=V=


      80楼2010-08-13 17:43
      回复
        回复:78楼
        此燕国非彼燕国~
        回复:77楼
        姓、氏本身就是有区别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变为一体,你翻百家姓的时候,都会标注出处,同一个出处的有很多是同一个姓里分出来的


        IP属地:江苏81楼2010-08-13 17:45
        回复
          回复:60楼
          我大爱历史,可是报志愿的时候被人KO了==,沦落到法律系里······法家,偶来了


          82楼2010-08-13 17:45
          回复
            我也大爱历史,但将来填志愿的时候没这个意向,毕竟女生学历史专业没什么出路


            IP属地:江苏83楼2010-08-13 17:49
            回复
              焚书
              这个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攻击政叔的典型例子,然而,我们有必要详细了解有关焚书的种种细节和实际后果。夸人要夸到痒处,骂人则要骂到痛处。知己知彼,方能百骂不殆。
              古人竹简刀笔,著书匪易。不比今日,每年都有数十万种著作出版面世,借用叔本华的话来说,还都是些“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而且全是少不得” 的著作。这也就决定了,帝国焚书的品种不可能太多,大致为:
              一,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讽于秦。
              二、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尔等还怎么援引去。
              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史记•六国年表》云:“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王充《论衡•书解篇》云:“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这两条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古籍中的精华部分——诗书诸子,都还完整地幸存了下来。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破坏古籍的例子还有很多,仅1772至1788年的乾隆文字狱,所列的2320种禁书和其他345种部分取缔的书中,只有476种幸存,不到所列数的18%,然满清在焚书禁书之余,却也修书,即《四库全书》,这其中又有猫腻(百度不让我打的内容大家自己找吧)连岳飞《满江红》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经过删改之后,变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尽管干过焚书之事的远非李斯一人,但这并不足以成为给李斯开脱的借口。李斯的焚书,开了皇权政府赤裸裸地扼杀民众思想的先河,不仅在当时酿下了严重后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影响。
              


              86楼2010-08-13 17:57
              回复
                秦时明月只说到亡秦必楚


                IP属地:湖南87楼2010-08-13 17:57
                回复
                  2025-08-09 17:32: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是百度吐的还是LZ重发的?


                  IP属地:江苏88楼2010-08-13 17:58
                  回复
                    回复:54楼
                    话说项羽和刘备?有神马关系嘛?


                    89楼2010-08-13 17:59
                    回复
                      话说LZ你发了多少次


                      IP属地:湖南91楼2010-08-13 17:59
                      回复
                        ,吐了!!!!!!!!!


                        92楼2010-08-13 18:00
                        回复
                          焚书
                          这个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攻击嬴政的典型例子,然而,我们有必要详细了解有关焚书的种种细节和实际后果。夸人要夸到痒处,骂人则要骂到痛处。
                          古人竹简刀笔,著书匪易。不比今日,每年都有数十万种著作出版面世,借用叔本华的话来说,还都是些“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而且全是少不得” 的著作。这也就决定了,帝国焚书的品种不可能太多,大致为:
                          一,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讥讽于秦。
                          二、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尔等还怎么援引去。
                          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史记•六国年表》云:“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王充《论衡•书解篇》云:“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这两条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古籍中的精华部分——诗书诸子,都还完整地幸存了下来。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93楼2010-08-13 18:00
                          回复
                            回复:67楼
                            看上课学的历史课本?那样你年都要过错的= =


                            94楼2010-08-13 18:00
                            回复
                              2025-08-09 17:26: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91楼
                              杯具·····什么也别问我


                              95楼2010-08-13 18: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