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子吧 关注:66贴子:2,262
镇楼


IP属地:广西1楼2023-07-03 19:31回复
    望诊
    1、望神: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少神(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失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
    假神。
    2、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神乱是指神志错乱失常,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猝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躁等病人。
    3、望面色。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于个体特征,终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外界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微有相应变化的面色。主色和客色都是正常的生理的现象。
    善色:病人面色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恶色: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其病难治,预后较差。


    IP属地:广西2楼2023-07-03 21:59
    回复
      2025-11-18 03:5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赤色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两颧潮红,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属戴阳证。
      白色: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血虚或失血证。
      面色晄白,多属阳虚;面色晄白而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白中透青,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黄色: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淡黄,称萎黄,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面黄虚浮,称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若面目一身俱黄,称黄疸。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故。
      青色: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面色青黄(苍黄),多见于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黑色: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瘀血日久所致。


      IP属地:广西3楼2023-07-03 22:29
      回复
        5、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望色十法是清代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提出的色诊方法。其内容是:
        浮(主表证)
        沉(主里证)
        清(面色清明,主阳证)
        浊(面色浊暗,主阴证)
        微(面色浅淡,主虚证)
        甚(面色深浓,主实证)
        散(面色疏散,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抟(面色雍滞,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泽(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夭(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IP属地:广西4楼2023-07-03 22:39
        回复
          6、望形。
          肥胖、消瘦。肥胖因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则痰湿积聚,故有肥人湿多,肥人多痰之说。消瘦,形瘦皮皱,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故有瘦人多火之说。
          7、望态。动静姿态。
          坐形: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等所致的肺实气逆。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气虚。
          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
          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败。
          卧式
          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多为阳证、热证、实证。
          卧时喜向里,少气懒言,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者,多为虚寒证。
          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肺气雍滞,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
          立姿
          站立不稳,伴见眩晕者,多属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站立时欲依靠他物支撑,多属气虚血衰。
          若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之征。
          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疼。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多为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时身体颤动不定,为肝风内动。


          IP属地:广西5楼2023-07-03 23:54
          回复
            8、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望头颅
            头大: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者,多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颅脑所致。
            头小: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闭,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方颅: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者,是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的表现,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头摇:病人头摇不能自主,不论成人或小儿,多为肝风内动之兆,或为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所致。
            望囟门
            囟陷:即小儿囟门下陷,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不足,脑髓失充。
            囟填:即囟门高突,多属实热证,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者,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
            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望头发
            发黄:指头发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可见于慢性虚损病人或大病之后精血未复。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或枕后发稀,或头发稀疏不匀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而致。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伴见面黄肌瘦,多为疳积病。
            发白:指青少年白发,发白伴有耳鸣、腰膝者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症状者为劳神伤血所致;但亦有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者。
            脱发: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等表现者,多为肾虚。
            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者,多为血热化燥所致。


            IP属地:广西6楼2023-07-06 09:59
            回复
              9、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面肿
              颜面浮肿,按之凹陷者,为水肿病,属全身水肿的一部分。颜面浮肿,发病迅速者,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所致。颜面浮肿,兼见面色晄白,发病缓慢者属阴水,多由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
              颜面浮肿,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者,多属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汽凌心所致。
              腮肿
              痄腮:指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的症状,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发颐:指颧下颌下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的症状,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口眼斜
              口僻:单见口眼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语言皆不利者,为风邪中络所致。
              中风:若口角斜兼半身不遂者,则为中风病。
              面脱
              面削颧耸,称面脱,指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因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多见于慢性病的危重阶段。
              特殊面容
              惊怖貌:指患者面部呈现恐惧的症状,多见于小儿惊风、客忤以及癫病、瘿气等病。若遇声、光、风刺激,或见水、闻水声时出现者,可能为狂犬病。
              苦笑貌:指患者面部呈现无可奈何的苦笑样症状,由于面部肌肉痉挛所致,乃破伤风的特殊征象。


              IP属地:广西7楼2023-07-06 10:26
              回复
                10、望目
                望目色
                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如白睛色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由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
                黑睛灰白混浊,称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旺等,使黑睛受伤而成。
                望目型
                目胞浮肿,为水肿的常见表现。
                眼窠凹陷:多为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可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球凹陷,伴形瘦如柴,则为脏腑精气竭绝,正气衰竭,属病危。
                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眼球突出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称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胞睑红肿: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称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称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望目态
                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如头部外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见于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中毒等。
                目睛凝视: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固定前视者,称瞠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所致。
                睡眠露睛: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见于外伤所致。


                IP属地:广西8楼2023-07-06 11:12
                回复
                  2025-11-18 03:4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望口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小儿见之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喎不能收摄。
                  口疮: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多由心、脾二经积热上熏所致。
                  口糜: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多由湿热内郁,上蒸口腔而成。
                  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口之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等。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可见于小儿脐风。
                  口喎:口角向一侧喎斜,见于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虚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温病、伤寒欲作汗时,或疟疾发作时。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的表现;若口角掣动不止,是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察唇
                  唇之色泽
                  唇色红润:此为正常人的表现,说明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证。
                  唇色赤肿而干:多为热极。
                  口唇呈樱桃红色者:多见于煤气中毒。
                  口唇青紫:多属瘀血证。
                  口唇青黑:多属寒盛、痛极。
                  唇之形态
                  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
                  唇内溃烂:其色谈红,多为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唇角生疔,麻木痒痛,多为锁扣疔;人中部生疔,多为人中疔。
                  人中满唇反: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为脾气将绝,属病危。


                  IP属地:广西9楼2023-07-07 21:38
                  回复
                    12、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察牙齿
                    牙齿色泽
                    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
                    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
                    牙齿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
                    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
                    齿焦有垢吗,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牙齿动态
                    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生风。
                    咬牙啮齿:为热盛动风。
                    睡中啮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也可见于正常人。
                    望牙龈
                    牙龈色泽
                    牙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牙龈淡白:多是血虚或失血。
                    牙龈红肿疼痛:多是胃火亢盛。
                    牙龈形态
                    齿缝出血,痛而红肿,多为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者,多为气虚,或肾火伤络。
                    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
                    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多因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所致。


                    IP属地:广西10楼2023-07-08 00:22
                    回复
                      13、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咽喉色泽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证,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属阴虚证,多由肾水亏少、阴虚火旺所致。
                      咽喉淡红漫肿:多属痰湿凝聚所致。
                      咽喉形态
                      乳鹅: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属肺胃热盛,邪客喉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喉痈: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所致。
                      咽喉溃烂:溃烂成片或凹陷者,为肺胃热毒壅盛;若腐烂分散浅表者,为肺胃之热尚轻;若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虚证。
                      伪膜:咽部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此属肺胃热浊上壅于咽,证较轻;如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属烈性传染病。
                      成脓: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者,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尚未成脓。


                      IP属地:广西11楼2023-07-08 00:39
                      回复
                        20、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
                        老舌:表现特征,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临床意义:多见于实证,实邪康盛,充斥体内,而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雍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嫩舌:表现特征:多见于虚证,气血不足,舌体脉络不充,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寒湿内生,故舌嫩色淡白。
                        胖舌:表现特征:舌体较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者,称为胖大舌;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者,称为肿胀舌。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呈现青紫肿胀。
                        瘦舌:表现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者,称为瘦薄舌。临床意义:多主气血阴液不足。
                        舌体瘦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表现特征:点、刺相似,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小者为点,称为红点舌。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临床意义:
                        点、刺舌提示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点、刺是由蕈状乳头增生,数目增多,充血肿大而形成。一般点、刺越多,邪热越盛。
                        舌红而起芒刺:多为气分热盛。
                        舌红而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舌红而点刺色绛紫;多为热入营血而气血雍滞。
                        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可区分热在何脏。
                        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
                        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裂纹舌:表现特征:指舌面出现各种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有深如刀割剪碎的,有横直皱纹而短小的,有纵行、横行、井字形、爻字形,以及辐射状、脑回状、鹅卵石状等。
                        临床意义:裂纹舌属阴血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健康人舌面上出现裂纹、裂沟,裂纹中一般有舌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为先天性舌裂,应与病理性裂纹舌相鉴别。
                        齿痕舌:表现特征:齿痕舌指舌体边缘见牙齿压迫的痕迹。临床意义:齿痕舌多主脾虚、水湿内停证。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常与胖大舌同见。
                        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雍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如病中见之提示病情较轻,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IP属地:广西18楼2023-07-14 09:37
                        回复
                          21、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
                          痿软舌:指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的表现。临床意义: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痿软舌多因气血亏虚,阴液亏损,舌肌筋脉失养而废弛,致使舌体痿软。
                          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强硬舌:表现特征:强硬舌指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活的表现。临床意义: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外感热病,热入心包,扰乱心神,使舌无主宰;高热伤津,筋脉失养,使舌体失其灵活与柔和;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络道,以致舌体强硬失和。
                          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歪斜舌:表现特征:指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多见于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
                          多因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舌肌迟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如常所致。
                          颤动舌:表现特征:指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的表现。轻者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难宁。
                          临床意义:为肝风内动的表现,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所致。
                          气血两虚,使筋脉失于濡养而无力平稳伸展舌体;或因热极阴亏而动风、肝阳化风等导致舌抖颤难安。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动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吐弄舌:表现特征:舌伸于口外,不立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摇动不停者,叫做弄舌。
                          临床意义:吐弄舌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心热则动风,脾热则津耗,以致筋脉紧缩不舒,频频动摇。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吐弄舌: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短缩舌:表现特征:指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的表现。
                          临床意义:多属危重症候的表现。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多属寒凝筋脉。
                          舌短缩,色淡白而胖嫩:多属气血俱虚。
                          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多属痰浊内蕴。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多属热盛伤津。


                          IP属地:广西19楼2023-07-14 10:18
                          回复
                            22、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是指位于舌下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正常的舌下络脉,是由细到粗,颜色呈淡紫色,少有迂曲。舌下络脉的变化可反映气血的运行情况。
                            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情况。
                            1、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大小不等的结节改变,均为血瘀的征象。可因气滞、寒凝、热郁、痰湿、气虚、阳虚等所致,需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
                            2、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IP属地:广西20楼2023-07-14 10:51
                            回复
                              2025-11-18 03:3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3、望舌苔
                              望苔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苔质:是指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1、薄、厚苔
                              表现特征: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
                              临床意义: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薄苔:本是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若有病见之,亦属疾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盛。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证。
                              厚苔:是胃气夹湿、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等。
                              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
                              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提示正气胜邪,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变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果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润、燥苔
                              表现特征
                              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滑苔:舌面水份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糙苔:苔质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津液全无。
                              临床意义: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是正常的舌苔表现。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滑苔多因水湿之邪内聚,主寒证、主湿证、主痰饮。外感寒邪、湿邪,或脾阳不振,寒湿、痰饮内生,均可出现滑苔。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久不饮水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属津液输布障碍。
                              糙苔: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症。若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润燥变化的临床意义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
                              舌苔由燥变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湿邪苔反燥而热邪苔反润者,如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则舌苔反燥;热邪传入血分,阳邪入阴,蒸动阴气,则舌苔反润,均宜四诊合参。
                              腻苔
                              临床特征:指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挂之不脱,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者。
                              临床意义: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于舌面所致。
                              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
                              舌苔白腻而滑:为痰浊、寒湿内阻。
                              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为脾胃湿热。
                              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
                              腐苔
                              表现特征:指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者。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临床意义:腐苔,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腐苔的形成,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聚集于舌面而成。
                              腐苔:多见于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脓腐苔: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剥落苔
                              表现特征:剥落苔指舌面本有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
                              光剥苔: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又称为光滑舌或镜面舌。
                              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
                              类剥苔: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
                              前剥苔:舌前半部分剥脱。
                              中剥苔:舌中部分苔剥脱。
                              根剥苔:舌根部分苔剥脱。
                              鸡心苔:舌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一小块。
                              临床意义:观苔之剥落,可了解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从而判断疾病预后。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
                              舌色晄白如镜,甚至毫无血色:主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苔部分脱落,未剥处仍有腻苔者:为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动态观察舌苔之剥脱:舌苔从全到剥: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衰败的表现。舌苔剥脱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
                              偏、全苔
                              表现特征:偏苔:舌苔仅布于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全苔:舌苔遍布舌面。
                              临床意义:偏苔:常提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如舌苔偏于舌尖部,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已先伤;舌苔偏于舌根部,是外邪虽退,但胃滞依然;舌苔仅见于舌中,常是痰饮、食浊停聚中焦。
                              全苔:主邪气散漫。多为痰湿阻滞之征。
                              真、假苔
                              表现特征:真苔:指舌苔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乃胃气所生,又称为有根苔。
                              假苔:指舌苔浮涂舌上,不像从舌上长出来者,又称为无根苔。
                              判断舌苔之真假,以有根、无根作为标准。
                              临床意义:舌苔之真假,对于辨别疾病的轻重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真苔:真苔是脾胃生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邪深重;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
                              假苔:假苔乃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而旧苔仅浮于舌面,并逐渐脱离舌苔。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是胃气匮乏,不能上潮,病情危重。


                              IP属地:广西21楼2023-07-14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