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盘吧 关注:920,892贴子:6,999,609

KC3000 1TB 散热强化 对比测试(持续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结论:
1.台式机环境下,对KC3000 1TB是否还有必要上强化散热?非常有必要,可以确保性能完全释放!
2.需要什么程度的散热强化?本次用的是个20多块的淘宝普通款,测试结果看不用上很贵的,20块足够了
3.那是否说明大部分笔记本不适合选择KC3000 1TB了?我没有合适的笔记本,无法给出答案,盲猜是可以上的,但必须做一定的散热处理
测试室温:24.8℃
测试平台:INTEL 8600K+Z370,PCIE 3.0X4+非CPU直通
先直接放个总的测试数据表,后面有时间慢慢更细节吧(怕看数字的可以忽略,直接看上面结论就行)

测温点1(主控芯片位置)

测温点2(颗粒位置)

测温枪靓照

散热强化后靓照

------------------------------------------------------
主要测试内容有:
原盘下 CDM跑分数据,跑前,中,后的温度(测温枪以及AIDA6温度)
TXBENCH 高强度全盘写入(128k-QD64)耗时,前中后温度;
以及
强化散热后,以上相同数据再测一遍,以便做对比分析
内容不算多也比较简单,但也花了整个晚上时间来做测试,结论也很明了,也算是测有所成吧。
仅供大家参考娱乐
细节内容后面跟帖慢更,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IP属地:江苏1楼2022-09-27 10:21回复
    沙发拿下,先躺平一会儿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9-27 10: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板凳我也留着吧,图比较多,方便后面更新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9-27 10:23
      回复
        槽点略多,台式机有条件为什么不用固态散热马甲?这种铁片散热效果不理想,另外PCIE4.0插槽下爆发性发热温度只会更高。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9-27 10:33
        收起回复
          当前室温24.7℃
          D盘39℃ 是 CPU直通 M2.SATA 盘
          C盘30℃ 是 SATA 6GB的盘
          L盘26℃ 就是KC3000+散热强化
          对比可以看出,散热强化对KC3000作用挺明显的


          IP属地:江苏5楼2022-09-27 11:03
          收起回复
            笔记本的环境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9-27 11:07
            收起回复
              马一个,同款2t版本,主板自带m2散热装甲,位置cpu隔壁,玩几个小时拆机箱摸了一下烫的不行不行的,显卡cpu都只能有稍微温热形容。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9-27 11:28
              收起回复
                不存在的,任何硬盘不可能给超过5块钱散热片,不然就是硬盘不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9-27 11:50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测试对比正式开始:
                  室温24.8℃
                  原盘测试:
                  在CDM读写测试积热的基础上,7读3写测试过程压力足够大,终于触碰到了70度的温度墙,
                  导致SEQ Q32T1 4700多掉到1129,RND4K从800掉到了689,
                  AIDA64显示的最高温度来到71度(下图中ID 1的61度是CDM跑完的实时温度,而202的71度,是记录到的最高温度)
                  此时,测温枪测主控表面70.3度,估计内部温度至少80多了吧,而颗粒表面也有56.5度

                  然后来对比一下,强化散热后的测试图
                  7读3写能正常速度跑完了,温度最高也只有AIDA 42度/测温枪45度(下图中202 76度是之前跑TXbench全盘写入时,留下的最高温度记录,这个后面说)


                  IP属地:江苏10楼2022-09-27 14:16
                  回复
                    温度可以看看aida64的传感器 显示


                    IP属地:河北11楼2022-09-27 14:22
                    收起回复
                      cdm测试part 总结
                      1,室温24度,机箱侧板打开的工况,且是跑在3.0的非全速接口下,
                      7读3写还是撞了温度墙,跑分降速明显
                      说明硬盘本身发热量较大,原装石墨烯散热片不足以支撑kc3000稳定释放所有性能,
                      找到了问题点,
                      2.加装散热马甲后,以Aida64温传数据来看
                      首先,待机温度下降了有8-9度,
                      然后,cdm测试最高只有到42度,直降了近30度,距离温度墙冗余很大,日常使用可以完全不用担心掉速了
                      3,cdm属于短时间爆发流测试,芯片积热并不严重,无法摸到工作温度天花板,所以引入了下一轮TXbench 全盘写入的测试,来摸一下高看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9-27 17:11
                      回复
                        续更,
                        TXBENCH 全盘写入测试
                        原盘:
                        写入在1/3进度时,温度急剧上升至最高76度(id 202温度),并最终降速到445M/S左右,同时温度略微下降至71度,并以这个写速和温度,持续到了全盘写完
                        全程总耗时28min21s,平均写入速度只有574M/S

                        强化散热后再测:
                        缓内写入3G/S,出缓后维持1G/S,并稳定写完全盘,总耗时12min45s,平均写速1277M/S,这个速度才是正常水平。
                        温度表现是随着写入量,持续走高,最终达到62度,距温度墙还留有8度的冗余,应付30度左右的室温应该够了


                        IP属地:江苏13楼2022-09-28 14:25
                        回复
                          心血来潮,又跑了一遍HDT200G写入(强化散热后)
                          测前就预计HDT压力不会很大,结果却没想到。。。

                          面对HDT200G写入的压力,KC3000不费吹灰之力,
                          还不如CDM跑一遍读写(不带R70/W30的MIX模式)来的费劲,有点ASS那味儿了
                          再对比TXBENCH全盘写入,同样的起跑线33度,HDT跑完仅仅升温了4度,而TX升温了29度,两者的压强可见一斑


                          IP属地:江苏14楼2022-09-28 17:20
                          回复
                            3.0接口速度,盘都在摸鱼,参考不大


                            IP属地:广西15楼2022-09-28 20:52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完全总结:
                              1.KC3000 1TB 这块盘,实在说不上是低温盘,即便只是工作在3.0接口下,CDM MIX测试都能跑降速;
                              2.原厂自带的石墨烯散热片,并没有确保原盘在稍高强度下,性能稳定输出,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3.在TXBENCH全盘写入测试中,空盘SLC缓存330G,缓内3G/S缓外1G/S,全盘写入1277M/S,是这块盘的基准写入性能,达不到这个速度,说明撞墙降速,需要改善散热了;
                              4.台式机环境下,20块的散热马甲,就能控温在合理范围,确保性能完整释放,再贵的可以但没必要;
                              5.用到的跑分软件中,测试压力从大到小依次为TXBENCH 全盘写入>>CDM MIX模式>CDM 非MIX 模式>HDT 200G写入>ASS,如要测撞墙温度,可忽略HDT和ASS
                              当然99%工况是做不到TXBENCH全盘写入的,CDM MIX模式的测试更具有现实意义
                              6.盘是好盘,台式机妥妥的性价比选择,但笔记本用户,还得估量一下散热方案后再作决定吧
                              over~


                              IP属地:江苏16楼2022-09-29 1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