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曾经是一个实体?
以上盘古开天的神话,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盘古从混冥中一斧头劈出天与地,一部分是盘古用斧和凿,劈断了天地的连接部分。盘古开天辟地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也许是在盘古死后,那个本来升上去的天,又慢慢降临大地。天和地之间有一根大柱子——不周山,它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从某种角度看,这不周山就是盘古的化身。
有一年,天上出了一个坏神,他就是水神共工。在与火神祝融争夺权力时,代表光明的火神胜利了,而代表黑暗的水神共工战败了。可小肚鸡肠的共工竟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巨柱不周山撞去。不周山倒了。天上立刻塌了一个大窟窿,地的一角也陷下去了——“天残地缺”。天,带着这样一个丑陋的大洞,无奈地向上升去,越升越高。从此以后,天就再也没有回到大地的上空。这就是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我们发现,两则神话中的天有三个共同点:
一、我们所谓的“天”,在一个不能确定的时代里,曾经距离我们很近。盘古神话里,天和地挨得很近,几乎就要重合了,害得盘古只好站在中间顶着。共工“触山”的神话里,天与地距离也不远,中间仅仅隔着一座不周山。
二、“天”和地是在某一个事件当中分离的,在盘古的神话里,天离开地是因为盘古凿断了天地相连的部分,同时也因为盘古在天地中间倒下去的缘故。共工的神话就更明确了,就是因为他撞断了支撑天地的巨柱不周山,才导致天地分离。在阿卡德的神话中,也有一把神剑,当时就用它割开了天和地。可见天地原来也是连在一起的。
同时,天地分离有十分强烈的动感。在盘古的神话里,“天日高一丈”,而且刚刚分离的天空几次想降下来与大地重合,摇摇欲坠。在共工的神话里,不周山倒了,而天连接不周山的那部分竟然“轰”地崩塌了一块,然后才冉冉升起。因为神话的核心是天而不是地,因此,在描述中“天”有了很强的动态感觉。
假如我们承认神话中的描写有一定真实背景的话,那么按照一般的常识,凡是可以发生空间位移的东西,必定是个有形(至少肉眼可以看见,因为古人没有显微镜)的物体。
三、世界上所有关于天地分离的神话,无一例外地认为:天和地是由同样一种东西——混沌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天和地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某种有形的物质性东西构成的。
很明显,神话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天拟成物来描写。这就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古人出于宗教的需要(因为任何神话都与宗教情怀有关),确实把虚无的天空拟成有形的物质。
另一种可能是,神话本身表达的就是真实。在那一事件中,天就如神话中表现出来的一模一样。面对两个不同的关于天的概念,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取舍呢?
在整个考虑了中国“天”系列的神话后,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天梯、天缺地残等,我们认为,这些神话的主干恰好可以排列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有勇气面对这样一个大胆的推论:神话中向后人描绘的“天”,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实在“天”,即天是指一种实有的物体。所有的天神话都在讲述“天”这一物体在史前发生变动的真实记载。也就是说,神话中的“天”与我们现在的天指的不是一回事。
“天”,曾经是一个实体,是由有形有体的物质构成,这是一个多么离奇的推论啊!读到这里,一些人肯定会勃然大怒,他们会说:“你不能随意拼接一两则神话的某些内容,而得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结论。即使是假设,也要有比较充足的证据吧?”但我们要问:世界上有多少科学发现是系统研究后的结果?世界上哪一种主要的科学理论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呢?当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时他掌握了多少证据呢?再说,我们所说的“天”是有形实体的假设,并非仅仅来自以上两则神话。事实上,关于“天地分离”神话地理移位、异地同说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国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同样地发现了极为相似的上古传说。如果说,对“天”的描绘仅仅出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宗教需要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解释这种大范围的惊人一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