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Minolta MC Rokker 28mm f3.5 SG
这镜头看参数是真的很“复古”...f3.5的28mm,怕不是数十年前才会有的参数。而且转换到APSC画幅,等效光圈甚至小于f4。但是它却是我在α6300上最常挂机的镜头。
首先它等效apsc幅是42mm,这就非常舒服,恰好是非常接近人眼视角的焦距,我拿它拍照,所见即所得。这样的接近人眼视角的焦距总是能传递出一种奇妙的空间感,因此我总是很享受拍照的过程。
这镜头的中心锐度当初曾经让我觉得很厉害(当然那时候还是小白),当时是心想:这就是标头啊!等跳过当初一味惊艳的阶段之后,我便逐渐发现了这个镜头的诸多特点。
先说说优点。这个镜头算是早期MC镀膜镜头里锐度较高的镜头之一了,中心锐度很高,而且是那种细节很丰富、比较细腻的锐,不是死锐。空间感莫名地强,拍摄那种建筑、多层背景的题材的时候会很好。这镜头做工非常好,镀膜是多层次的金黄色,很美。
再说说缺点。发色很清淡,我使这个镜头一定要鲜艳模式再加一级饱和度才可以。然后,抗眩光能力较差(大概是较早时期镜头的通病吧),以至于我还特意买了个遮光罩给它加上。还有,边缘像散较严重,这一点是我后来发现的。当然,这个价位的镜头,边缘像散很轻的就很少。
看了可能觉得这个镜头很一般,但是它的价格一般是300多,成色完美的400也能拿下...我觉得是相当有性价比的。使用APSC画幅其实不妨试一下,作为极致性价比的体现。当然,只要能够得到充足的拍摄乐趣,能够拍出几张还不错的照片不就好了嘛?
这镜头看参数是真的很“复古”...f3.5的28mm,怕不是数十年前才会有的参数。而且转换到APSC画幅,等效光圈甚至小于f4。但是它却是我在α6300上最常挂机的镜头。
首先它等效apsc幅是42mm,这就非常舒服,恰好是非常接近人眼视角的焦距,我拿它拍照,所见即所得。这样的接近人眼视角的焦距总是能传递出一种奇妙的空间感,因此我总是很享受拍照的过程。
这镜头的中心锐度当初曾经让我觉得很厉害(当然那时候还是小白),当时是心想:这就是标头啊!等跳过当初一味惊艳的阶段之后,我便逐渐发现了这个镜头的诸多特点。
先说说优点。这个镜头算是早期MC镀膜镜头里锐度较高的镜头之一了,中心锐度很高,而且是那种细节很丰富、比较细腻的锐,不是死锐。空间感莫名地强,拍摄那种建筑、多层背景的题材的时候会很好。这镜头做工非常好,镀膜是多层次的金黄色,很美。
再说说缺点。发色很清淡,我使这个镜头一定要鲜艳模式再加一级饱和度才可以。然后,抗眩光能力较差(大概是较早时期镜头的通病吧),以至于我还特意买了个遮光罩给它加上。还有,边缘像散较严重,这一点是我后来发现的。当然,这个价位的镜头,边缘像散很轻的就很少。
看了可能觉得这个镜头很一般,但是它的价格一般是300多,成色完美的400也能拿下...我觉得是相当有性价比的。使用APSC画幅其实不妨试一下,作为极致性价比的体现。当然,只要能够得到充足的拍摄乐趣,能够拍出几张还不错的照片不就好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