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吧 关注:5,037贴子:24,980

求个大佬帮我讲解一下靖康之役的前后发生的所有事情。谢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个大佬帮我讲解一下靖康之役的前后发生的所有事情。谢谢(*°∀°)=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2-04 19:28回复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需将本来献给辽的岁币转献给金,而辽的其余国土亦归金。宋廷原以为据此便可轻易夺取燕云十六州,可是没料到辽军抵不住金兵的进攻,却不惧怕与腐朽不堪的宋军作战,结果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两次出兵攻打燕京,均被辽的燕京守兵打得大败。到这年年底,金兵由居庸关进军,攻克燕京。这样金人就表示不再把燕云诸州交给北宋了。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北宋方面一再退让,最后金朝只答应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北宋,却要北宋每年除把原给辽朝的40万岁币交给金朝外,还要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如数交给金朝。北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贯作为燕京六州的“代税钱”,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而在撤军时,金兵却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席卷而去,只把几座空城交给北宋。[4] 攻燕之战把宋朝的腐朽虚弱暴露无遗,徽宗、王黼、童贯等却自称是“不世之功”,大肆庆贺。童贯上“复燕奏”,把一系列败仗说成是胜仗,吹嘘“凯旋还师”。王黼、童贯、蔡攸等都加官进爵。百官纷纷上表祝贺,又立“复燕云碑”纪功。北宋王朝亡国在即,徽宗君臣却自欺欺人地陶醉在所谓“复燕云”的“胜利”之中。[10] 此后北宋朝廷内部权力斗激烈:王黼以赎回燕京有功而权势日盛,与太子赵桓不和,阴谋策划立郓王赵楷作太子。右相少宰李邦彦和蔡攸结党排斥王黼,御史中丞何也弹劾王黼“奸邪专横”,王黼于是罢相。这时朱勔力劝徽宗再用年已八十、目盲不能写字的老奸臣蔡京,蔡京成为太师总领政事,具体事务由其子蔡绦把持。白时中为左相太宰、李邦彦为右相少宰,一切奉蔡京父子的意志。[11] 1123年7月,前辽国将领、金朝平州(今河北卢龙县)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造成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均感到不满。8月,金国倾向与宋和好的完颜阿骨打病逝,其弟完颜晟继位,筹划攻宋。1125年4月,童贯、蔡攸又与白时中、李邦彦等排斥蔡绦。蔡京再度免官,童贯封郡王,蔡攸加太保。8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10] [12]


    IP属地:贵州2楼2018-12-04 23:22
    回复
      2025-05-21 19:59:43
      广告
      第一次开封围城战
      此时只有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参与围攻开封。完颜宗翰的金国西路军不但在太原被绊住,而且又拒绝完颜宗望提出的隔断西军(宋朝征西夏的边防军,是宋当时最精锐部队)的部署,以至种师道率十万西军顺利赶到开封,完颜宗望被动后撤到开封西北远郊孟阳扎营。姚平仲军劫完颜宗望营寨被全歼一事,有人指是投降派李邦彦、李棁为逼主战派李纲、种师道议和而有意无意透露给奸细邓圭所致。劫寨失败以后,李纲、种师道被撤销军权。金兵复至开封城下,宋钦宗大恐,遣使说:“初不知其事,且将加罪其人。”李邦彦又使宋钦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雳炮手发炮后竟被枭首处死。完颜宗望再攻城时被西军击退,于是停止进攻,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得以回归。[13]
      金国第一次撤军
      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第一次围攻开封不果,临走前派人入城辞行,并送来一围城战时的开封城平面图[4]封拜辞信,说是“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在军中,不克如愿,谨遣某某等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奏辞。”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开到东京开封,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14] ,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宋钦宗也同意李纲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倒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12] 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宋钦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李纲则被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12]


      IP属地:贵州4楼2018-12-04 23:23
      回复
        金国第二次攻宋不久,金国以萧仲恭使宋,耶律余睹监军。宋钦宗认为此二人都是原辽国贵族,可诱而用之,以蜡丸封了一封书信让萧仲恭送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忙跑回金国见完颜宗望,以蜡丸书信献之。八月,宗望以此为由集合军队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人的比赛。[11] 第一阶段,西路完颜宗翰于公元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样从大同出发,第二天破宋张灏军于文水(今在山西),1126年9月21日克太原。东路完颜宗望1126年9月8日从保州出发,当天破宋兵于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中山(今河北定州)。1126年9月15日,攻下新乐(今在河北)。1126年9月26日,破宋大将种师中于井陉,取天威军(今河北井陉县),克真定(今河北正定)。[15-16] 第二阶段,经过休整,西路完颜宗翰1126年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进攻,1126年11月22日攻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29日克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渡盟津(今孟津)。宋西京(今洛阳)、永安军(今偃师东)、郑州皆投降。1126年12月4日,完颜宗翰克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东路完颜宗望1126年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进攻;1126年12月4日宗望诸军渡河1126年,随后攻下临河县(今浚县东北临河村南)、大名县(今在河北)、德清军(今清丰)、开德府(今濮阳);于12月10日克怀州(今沁阳)并到达汴京城下。1126年12月16日,宋出兵拒战,被完颜宗望等击败。1126年12月17日,完颜宗翰才到达汴京城下,又被完颜宗望抢了先。[16]


        IP属地:贵州5楼2018-12-04 23:23
        回复
          第二次开封围城战
          和第一次开封围城战相比,第二次围城战宋朝的处境要困难得多:
          王禀守卫的太原在被完颜娄室的五万金军围困二百五十多天后终于失守,完颜娄室的这部分军队南渡黄河,西趋洛阳,封锁了潼关,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关在潼关以内,断绝了其东来的勤王之路。[17]
          第一次围城战时,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兵力有限,攻城的活动限于西、北两隅,有时蔓延到东北角,南面诸门则始终未受攻击。第二次围城时,金军两路合攻,四面合围,陷东京于彻底孤立。[18]
          第一次围城以前,北宋朝廷在完颜宗望到达开封的前夕定下了战守之策。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取得主持战守的大权。而第二次围城时,李纲已经因为姚平仲劫寨失败一事和种师道一起被褫夺军权,宋钦宗把战、守、和的全权都授给宰相何?一边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一边派出枢密使冯澥到完颜宗翰军中求和,自以为双料保险,却不是守城之道。宋钦宗又临时派待罪在京的刘韐提举四壁守御,另外又以次相孙傅为守御使,事权不一,掣肘实多。孙傅和何?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身上。[18]
          第一次围城时,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全军六万人,这次增加到八万人,主要将领完颜阇母、完颜昌、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驻燕京。西路军仍以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完颜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时立爱为谋主。完颜娄窒、完颜希尹两人轮流至潼关外督师阻止宋朝的西军勤王。西路军的总人数,原来与东路军相等,也是六万余人,经过长期的围攻太原,兵力不断补充,总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时除封锁潼关的五万人外,仍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开封围城。计东西两路金军的兵力已超过十五万人,比第一次围城战增加了一倍半。而宋朝这边,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原来的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总数达到二三十万人。解围后,这些大军没有安放到应当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还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以致第二次围城时城内守军不满七万。各地勤王军早已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两个儿子伯奋、仲熊违抗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勤王,在颍昌府遭遇完颜宗翰部,大小十八战互有胜负,最后全军突入开封城,这是第二次围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够进入开封城的勤王军。[18]


          IP属地:贵州6楼2018-12-04 23:23
          回复
            然而,金人仍不罢休,改掠他物以抵金银。凡祭天礼器、天子法驾、各种图书典籍、大成乐器以至百戏所用服装道具,均在搜求之列。诸科医生、教坊乐工、各种工匠也被劫掠。又疯狂掠夺妇女,只要稍有姿色,即被开封府捕捉,以供金人玩乐。当时吏部尚书王时雍掠夺妇女最卖力,号称“金人外公”。开封府尹徐秉哲也不甘落后,为讨好金人,他将本已蓬头垢面、已显羸病之状的女子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整车整车地送入金营,弄得开封城内怨声载道,民不聊生。[22]


            IP属地:贵州8楼2018-12-04 23:24
            回复
              城破被俘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诏宋钦宗被废为庶人。七日,宋徽宗等人被迫前往金营。当金人逼迫徽、钦二帝脱去龙袍时,随行的李若水抱着宋钦宗,不让他脱去帝服,还骂不绝口地斥责金人为狗辈。完颜宗翰初时想招降李若水,过了几天看看无效,就随便让手下处理他。李若水骂不绝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节。[22] 1127年4月20日,金人册封一向主和的张邦昌为帝,国号亡国的宋钦宗赵桓[20]“大楚”,建立了傀儡政权,金人在扶植张邦昌的同时,再次搜刮金银,即使妇女的钗钏之物也在掠取之列。开封府担心金银不够,金人无端挑衅,便在开封城四周设立市场,用粮食兑换金银。由于京城久被围困,粮食匮乏,百姓手中的金银也无所用,便纷纷拿出来换米。这样,开封府又得金银几万两。然而,开封城已被搜刮数次,金银已尽,根本无法凑齐金人索要的数目。金人只好作罢。[22] 此时,金军统帅得知康王赵构在河北积极部署军队,欲断金人退路,又担心兵力不足,不能对中原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因而,在立了傀儡政权之后,准备撤军。在撤退时,金人还烧毁开封城郊的房屋无数。“东至柳子,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金兵“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这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罪行滔天,令人发指。[22] 四月一日,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赵谌、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几个不肯屈服的官员,沿郑州北行。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宋王朝府库蓄积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如此惨烈的灾难,给宋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


              IP属地:贵州9楼2018-12-04 23:24
              回复
                宋钦宗出发时,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人随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但受尽旅途风霜之苦,还备受金军的侮辱。宋钦宗时时仰天号泣,辄被呵止。日暮宿营时,金兵“絷(zhì)帝及祁王(赵模)、太子、内人手足并卧”,以防逃跑。四月十日,自巩县渡黄河,驾车的人对随行的同知枢密院事张叔夜说,将过界河,张叔夜悲愤难抑,仰天大呼,扼吭而死。五月下旬,过太和岭时,钦宗等人都被缚在马背上。七月二十日,徽宗、钦宗在燕京相见,父子抱头痛哭,悲愤不已。[22] 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市区南2公里白城)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20]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宋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宋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宋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宋徽宗死时五十四岁。徽宗死后,宋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20] 在五国城期间,宋徽宗还与宋钦宗在宴会上饮酒赋诗,自然是寄厚望于宋钦宗。宋徽宗平生爱好写诗,再加上做囚徒的伤感,也流溢于诗词之中。被流放期间,宋徽宗写诗较多,但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几首。其中,《在北题壁》流传最广:“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孤独、凄凉之感跃然纸上。[20] 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侮辱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宋钦宗死因另据遗《大宋宣和遗事》,1156年6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和辽天祚帝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而死[33] 。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钦宗死讯才传到南宋。七月,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34]


                IP属地:贵州12楼2018-12-04 23:25
                回复
                  2025-05-21 19:53:43
                  广告
                  十一月, 宋钦宗又被迫命康王充告和使。因副使的人选问题,“ 康王未至金军而还”。( 《宋史》卷23《钦宗纪》, 431 ~ 432 页,《靖康要录》卷12 , 靖康元年十月二十日, 704 页, 十一月七日, 721 页。)康王于十一月十六日再次出开封城, 同行者有副使王云, 参议官耿延禧和高世则, 宦官蓝痨、康履、黎茿、杨公恕等人。(《会编》卷63 , 473~ 474 页,《要录》卷1 , 325~ 25 , 26 页。)钦宗在“ 康王入辞”时“, 赐以玉带,抚慰甚厚”,又“进龙德宫婉容韦氏为贤妃”。(《宋史》卷23《钦宗纪》, 432 页,《皇宋十朝纲要》卷15 , 321 页,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5 , 4402 页, 台湾《宋史资料萃编》本。)康王一行出城时, 王云对他说:“京城楼橹, 天下所无,然真定城高几一倍, 金人使云等坐观, 不移时破之。此虽楼橹如画, 亦不足恃也。”(《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5 , 4405 页。)
                  康王一行抵达相州(治今河南安阳) , 知州汪伯彦殷勤接待, 并说金军已于几天前自北京大名府( 治今河北大名东)魏县李固渡过河, 建议康王暂留。康王口头上说:“ 受命前去,不敢止于中道。”实际上却并未往大名府方向寻找金东路军主帅完颜斡离不( 宗望) , 而径自北上磁州(治今河北磁县) 。(《会编》卷64 , 478 页,《要录》卷1 , 325 ~26 页。)
                  磁州知州宗泽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 为人刚直不阿, 故仕途坎坷, 屡遭贬黜。他对康王说:“ 闻虏已由李固渡渡河矣, 万一如肃王为虏所留, 虽悔何及。”(王柏:《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4《宗忠简公传》,《续金华丛书》本。)磁州人认为王云私通金人, 将他杀死。赵构因此对宗泽感到不快, 他在十年后说,“王云之死, 乃邦人疑其为奸细而杀之, ( 宗) 泽不为无过”。“云死后, 宗泽方遣客司赍两顶番头巾来,云得之云行李中。是时耿延禧、高世则皆在座。云亦孜孜为国, 岂可污蔑以此。”(《要录》卷93绍兴五年九月戊子, 326 ~ 310 页, 卷99 绍兴六年三月癸巳, 326~ 382 页。)王云之死固然成了历史疑案, 但更大疑案则是赵构和他的关系, 两人显然过从甚密。赵构事后一直力辩王云无辜, 恰好从另一角度证明, 康王一行不找渡河的金军, 执行其使命, 而避敌北上, 应有不可告人的隐私。


                  IP属地:贵州13楼2018-12-04 23:26
                  回复
                    康王一行当年岁末逃离大名府, 于1127 年(靖康二年,建炎元年) 正月抵达东平府( 治今山东东平)。二月, 大元帅府又发布檄书, 命令宗泽等“ 不得先以人兵挑弄, 自启败盟之衅”。( 《会编》卷81 , 609~ 610 页。)接着, 康王一行又南逃济州( 治今山东巨野) ,他们甚至准备逃往淮南宿州( 治今安徽宿县) , 以便随时可渡江。“ 三军籍籍, 谓不返京师而迂路, 何也”? 康王因此不得不“罢行”。( 《要录》卷3 建炎元年三月癸卯, 325~ 67 页。)元帅府汇集的人马愈来愈多, 直到三月下旬, 康王方下令各军“ 四方并进, 扫除虏寇, 共立大功”, (《会编》卷86 , 643~ 644 页。)但除宗泽外, 各军仍按兵不动。河间知府黄潜善带兵到东平府后, 深得康王信任。康王升汪伯彦为元帅, 黄潜善为副元帅。(《要录》卷3建炎元年三月戊午, 325~ 73 页。)黄潜善、汪伯彦和康王府的宦官们事实上组成了元帅府的核心集团。
                    当金军第二次南侵时, 康王作为宗室, 本不能擅自逃离开封。他利用出使之机, 得以遂其保全自己的私谋。金人说他“衔命出和, 已作潜身之计; 提兵入卫, 反为护己之资”。(杨尧弼:《伪齐录) 卷上,《藕香零拾》本。)这是宋人史书中不敢承认的最简单的事实真相。当开封的赵氏皇族被金人一网打尽, 无有孑遗之际, 赵构却成了厄运下仅存的幸运儿。
                    三、四月间, 金人将四十六岁的宋徽宗, 二十八岁的宋钦宗, 连同后妃、宫女、宗室、贵戚、官员、工匠等一万四千余人,驱虏北上。(《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 243 ~ 244 页。)开封城和皇宫中的金银财宝、图书文籍被洗劫一空。金人另外成立伪楚政权, 立原宋大臣张邦昌为帝。康王生母、四十八岁的韦氏, 康王府的一妻二妾, 即二十二岁的邢秉懿、十九岁的田春罗、十七岁的姜醉媚也都在俘虏行列。唯有“ 潘氏已妊娠”,“以无名位, 独得留”。( 《靖康稗史笺证·开封府状》, 115 页,《要录》卷5 建炎元年五月壬寅,325~ 107 页。)
                    宋宫俘虏到达金太宗简陋的“ 御寨”。( 《会编》卷20《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 145 ~146 页, 卷166《金虏节要》,1197 页,《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225 页。据《金史》卷24《地理志》, 550 页, 中华书局1975 年版, 金上京会宁府初称“ 内地”, 金太宗时升会宁府, 金熙宗时号上京。) 金太宗分别封宋徽宗和宋钦宗为昏德公和重昏侯。(《金史》卷3《太宗纪》, 59 页。) 帝胄龙种、金枝玉叶之辈转眼间入了地狱, 受尽煎熬, (参见洪迈《容斋三笔》卷3《北狄俘虏之苦》, 443 ~ 444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尤其是女子们更成为胜利者恣意污辱的对象, 宋钦宗朱后羞愤自杀。(《靖康稗史笺证·南征录汇》, 146 页,《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209 页。) 邢秉懿“坠马损胎”, 又因盖天大王完颜赛里( 宗贤)“相逼, 欲自尽”。(《靖康稗史笺证·青宫译语》, 177~ 178 页。)金廷“指挥元帅府, 叛逆赵构母韦氏, 妻邢氏、田氏、姜氏先遣入京禁押”。他们都被发遣入洗衣院, 一说田春罗在途中病故。(《靖康稗史笺证·南征录汇》, 172 页,《靖康稗史笺证·青宫译语》190页,《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209 页,《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 254 , 280 页。)洗衣院事实上成了金廷的专设妓院, 韦氏的年龄已五十左右, 入洗衣院, 无疑是为羞辱赵构。金太宗“榜朝市云, 宫奴赵构母韦氏, 妻邢氏、姜氏( 凡十九人) 并抬为良家子”, 金人还“编造秽书, 诬蔑韦后、邢后”等人。(《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214 页。) 邢秉懿受尽凌辱, 于1139 年(绍兴九年) 死于五国城( 今黑龙江依兰县) , 时年三十四岁。(《要录》卷129 绍兴九年六月庚戌, 326~ 745 页,《宋史》卷243《高宗宪节邢皇后传》, 8646 页,《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230 ~ 231 页,《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 280 页。)


                    IP属地:贵州15楼2018-12-04 23:27
                    回复
                      面对奇耻大辱, 赵构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他后来说:“自顷用兵, 朕知其必至于讲和而后止。在元帅府时, 朕不知有身, 但知有民, 每惟和好是念。”(《要录》卷159 绍兴十九年四月戊辰, 327~225 页, 徐自明撰, 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6 , 1074 页, 中华书局1986 年版。) 所谓“不知有身, 但知有民”, 当然是欺人之谈, 但“每惟和好是念”, 倒是其真实心态,他确是惟卑屈事仇, 偷生苟安是念。


                      IP属地:贵州16楼2018-12-04 23:27
                      回复
                        在众多的“ 劝进”者中, 最值得注意的是副元帅宗泽。他的心情其实是十分矛盾的, 他已深悉康王的为人, 但危难的形势迫使他只能从“乱臣贼子”张邦昌和康王之间, 两者择一。宗泽上状请求康王“即宝位以安天下”, 又特别强调说,“天下百姓所注耳目而系其望者, 惟在大元帅府康王一人”,而天下安危存亡,“在大元帅行之得其道与不得其道耳”。他提出了五条诤言, 即“近刚正而远柔邪”,“纳谏诤而拒谀佞”,“尚恭俭而抑骄侈”,“体忧勤而忘逸乐”,“进公实而退私伪”。他的上状并无任何赞词和谀言, 只是“ 血诚痛切”, 进行苦口婆心的规劝。(《会编》卷93 , 687 页,《宗忠简公集》卷1《上大元帅康王札子》。)
                        经孟太后和众臣僚再三“劝进”, 康王一行由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 治今河南商丘)。当年五月一日, 赵构“登坛受命,礼毕恸哭, 遥谢二帝, 即位于府治”, (《宋史》卷24《高宗纪》, 443 页。)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后庙号高宗。他将年号改为建炎。按古代五行之说, 宋属火德, 汉光武帝“中兴”, 年号建武, 而宋太祖的开国年号为建隆, 故用建炎为年号, 以象征赵宋中兴有望。(《会编》卷101 , 741 页。)宋高宗的即位十分顺利, 避免了兄弟阋墙。但完全缺乏“ 中兴之主”的素质, 一旦身登大宝, 扮演“中兴之主”的角色, 却不免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事实上已决定宋帝国往后的规模和命运。
                        宋高宗在即位大赦中说:“ 同.. 两宫之复, 终图万世之安。”(《会编》卷101 , 748 页。)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 不得不将迎还二圣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口号。按古时的名分, 也只有宋高宗本人, 方有资格率先提出这个口号。
                        张邦昌虽交出政权, 但他本人仍以“在内中衣赭衣, 履黄褶姻, 宿福宁殿, 使宫人侍寝”等罪名, 而被“ 赐死”。( 王明清:《挥荂录后录》卷4 , 130~ 132 页, 中华书局1962 年版,《宋史》卷475《张邦昌传》, 13792 页。)


                        IP属地:贵州18楼2018-12-04 23:28
                        回复
                          当时“天下人望之所归者”, 李纲“一人而已”,“ 万口一音”, 认为其“德义才力, 足以任大事”。( 《要录》卷5 建炎元年五月乙未附吕中《大事记》, 325 ~ 102 页, 卷6 建炎元年六月, 325 ~139 页,《会编》卷124 , 907页, 程俱:《北山小集》卷36《寄李枢密论事札子》, 四部丛刊本。)赵士繿在离开朝廷前, 也一力举荐李纲。(《要录》卷144 绍兴十二年三月辛亥, 327~ 18 页。)宋高宗即位前, 曾给李纲写信说:“方今生民之命, 急于倒悬, 谅非不世之才, 何以协济事功。”(《梁溪全集》卷60《御书》,《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3《高宗属意李忠定》, 749 页。)他准备命李纲出任宰相, 但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坚决反对, 说:“李好用兵, 今召用, 恐金人不乐。”(《朱子语类》卷131 , 3138 页,《要录》卷5 建炎元年五月甲午, 325 ~ 101页。)一些官员也反对李纲拜相, 并将其上章的副本, 传送尚在赶律应天府途中的李纲本人。(《要录》卷5 建炎元年五月辛丑, 325 ~ 107 页, 卷6 建炎元年六月己未朔, 325~ 116 页。)但宋高宗迫于当时的严峻形势, 仍任命李纲为右相, 而将左相虚位。
                          “谋身性虽拙, 许国心独苦”的李纲, (《梁溪全集》卷19《建炎行》。)于六月一日抵达应天府。他朝见之际, 不觉涕泗横流, 说,“谓材不足以任宰相, 则可, 谓为金人所恶,不当为宰相, 则不可”。“陛下命相, 于金人所喜所恶之间, 更望圣虑有以审处”。宋高宗劝谕一番, 便命内侍引领李纲去都堂。翌日,李纲再次奏对,他强调说“, 今日之事,持危扶颠, 以创业为法, 而图中兴之功, 在陛下而不在臣”, 恳望皇帝“留神于君子、小人之间, 使臣得以尽志毕虑, 图报涓埃, 虽死无憾”。宋高宗则表示自己“决意用卿”。(《要录》卷6 建炎元年六月己未朔, 325~116 页,《梁溪全集》卷19《建炎行》序, 卷174《建炎进退志总叙》, 卷178《建炎时政记》, 附录行状中。)


                          IP属地:贵州20楼2018-12-04 23:28
                          回复
                            除李纲外, 黄潜善、汪伯彦等最嫌忌的当然是宗泽。他们无论如何不允许宗泽到朝廷主持军政, 故于五月下旬, 匆忙发表他出任襄阳知府。(《要录》卷5 建炎元年五月庚戌, 325 ~ 112 页,《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4《宗忠简公传》。)宗泽途经应天府, 也于六月一日朝见。他与李纲的会面, 大约是生平唯一的一次会面。李纲当年四十五岁, 宗泽实际上比他长一辈。在饱经患难之余,两个志同道合者互诉衷曲, 深以国事为忧。宗泽“忠义慷慨,愤发至流涕”, (《梁溪全集》卷32《哭宗留守汝霖》序。)他公开斥责黄潜善为“闲人”, 汪伯彦为“微人”。(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序·宗忠简遣事》, 四部丛刊本。)他上奏批评“割地请和之议”, 说“臣意陛下亦赫然震怒, 一洗前日之耻, 未闻有所号令, 作新斯民, 岂可复徇奸邪之议哉”! 李纲在宋高宗面前, 力陈宗泽“卓荦有气节”,“绥集旧邦, 非泽不可”。皇帝便发表宗泽出任开封知府、东京留守。(《要录》卷6 建炎元年六月戊辰, 325 ~ 127 页,《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4《宗忠简公传》,《梁溪全集》卷175《建炎进退志总叙》。)这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外任差遣。宗泽在上奏和给李纲书信中, 强调“毋蹈东晋既覆之辙, 毋安积薪未燃之火”, (《宗忠简公集》卷1《上乞母割地与金人疏》, 卷4《上李丞相书》。)表明他对国势和国运已有先见之明。尽管如此, 他仍以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决心, 前往开封。“泣涕收横溃, 焦枯赖发生。不辞关路远, 辛苦向都城”的诗句, (《宗忠简公集》卷5《雨晴渡关二首》。) 就是他赴任时的心情写照。
                            经历北宋末的祸乱变故, 李纲已成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大义分明, 极有才, 做事有终始”, 为南宋初的“ 中兴诸相”所“不及”。(《朱子语类》卷131 , 3140 页。) 他面对一个缺乏政治经验, 事实上又并非有作为的皇帝,“以一身任天下之重”,“慨然以修内攘外为己任”。( 《要录》卷8 建炎元年八月乙亥附吕中《大事记》, 325 ~ 163 页。) 李纲总结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 审度宋金的实力对比, 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第一, 关于对金关系, 他说,“能守而后可战, 能战而后可和, 而靖康之末皆失之。今欲战则不足, 欲和则不可, 莫若自治, 专以守为策。俟吾政事修, 士气振, 然后可以议大举”。“ 不务战守之计, 唯信讲和之说, 则国势益卑, 制命于敌, 无以自立矣。先守后战, 而不应求和, 这当然是正确的对策。
                            第二, 他主张将伪楚张邦昌和其他对金屈膝的官员, 给予严厉处分,“以励士风”。
                            第三, 他提出一系列矫治弊政, 加强战备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 他提出任命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 王纀和傅亮为河东经制使和副使,负责收复河北与河东失地。
                            (关于李纲当政后的举措, 参见《梁溪全集》卷58 , 卷59 诸奏, 卷174 至卷180《建炎进退志总叙》,《建炎时政记》,《要录》卷6 建炎元年六月丁亥, 325 ~136 页, 卷7 建炎元年七月己丑朔, 325 ~140 页, 丙辰, 325 ~153 页。)
                            他采纳张悫等人建议, 号召人民组织“忠义巡社”, 抵抗金军。(《宋会要》兵2 之50~ 58 ,《要录》卷8 建炎元年八月丁卯, 325 ~ 159 页,《宋史》卷363《张悫传》, 11347 页。)
                            正如后来朱熹评论说:“方南京建国时, 全无纪纲。自李公入来, 整顿一番, 方略成个朝廷模样。”(《朱子语类》卷131 , 3139 页。)但是, 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却千方百计,用各种口实, 阻挠和制止李纲大政方针的贯彻。宋高宗本人也很快对李纲感到厌烦。
                            经黄潜善、汪伯彦等私下劝说, 宋高宗遂于七月下亲笔手诏,“欲巡幸东南以避狄”。李纲“极论不可”, 认为此议“偷取一时之安适, 而忘祸患之在后”,“ 陛下既以降诏, 独留中原, 人心悦服, 奈何诏墨未乾, 失大信于天下”。宋高宗在表面上不得不暂时收回成命。(《梁溪全集》卷63《议巡幸第一札子》,《议巡幸第二札子》, 卷177《建炎进退志总叙》,《要录》卷7 建炎元年七月辛丑, 325~ 145 页, 乙巳, 325 ~149 页。)实际上却更加重了对李纲的嫌恶之感。
                            李纲坚持追查北宋末开封城中降金官员的罪责, 先后处分和贬黜了一大批官员, 处斩宋齐愈等人。黄潜善等营救他们不成, 与李纲嫌隙更深。(《会编》卷111 , 卷112 , 810 ~ 820 页,《要录》卷6 建炎元年六月癸亥,325~ 121 页, 卷7 建炎元年七月辛丑, 325 ~ 145 页, 癸卯, 325 ~147 页。)


                            IP属地:贵州21楼2018-12-04 23:28
                            回复
                              2025-05-21 19:47:43
                              广告
                              宋高宗的小朝廷迁往扬州后, 朝政昏暗, 日甚一日, 凡是李纲“所规画军民之政, 一切废罢”。( 《宋史》卷358《李纲传》, 11260 页。) 宦官邵成章原是北宋皇宫的旧人, 曾弹奏童贯。他在孟太后立宋高宗时有功, 也算是宋宫中的头面人物。邵成章眼看国事日非, 便上疏指斥黄潜善和汪伯彦“必误国”。宋高宗大怒, 说邵成章“ 不守本职, 辄言大臣”, 乃“ 祖宗以来所未有”, 将他发配南雄州“ 编管”。( 《会编》卷115 , 840 页, 卷128 , 933 页,《要录》卷12 建炎二年正月辛丑,325~ 213 页, 卷22 建炎三年四月, 325 ~ 370 页,《宋史》卷469《邵成章传》,13667 页。) 当时“以言事被逐”的官员尚有吴给、张阎等人, (《会编》卷118 ,861 页,《要录》卷17 建炎二年八月庚申, 325 ~ 270 页,《宋史》卷455《马伸传》, 13366 页。) 又有太学生魏佑上书, 论黄潜善和汪伯彦“误国十罪”,宋高宗置之不理。(《会编》卷115, 842 页,《要录》卷12 建炎二年正月癸丑, 325~ 219 页。)
                              自李纲被逐后, 开封府尹、东京留守宗泽虽为外任大臣,却在事实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文臣身份统兵, 并不负责对金作战的全权指挥, 而所率的东京留守军乃是宋军的中坚。他广泛联络两河义军, 在民众中有很高威望。宋高宗得以在扬州行宫行欢作乐, 黄潜善、汪伯彦之流得以在小朝廷威福自恣, 其实还是仰仗宗泽在北方建立了一道抵御金人的屏障。但是, 小朝廷君臣, 特别是黄潜善和汪伯彦, 却仍将宗泽视为肉中之刺、眼中之钉。
                              金朝派牛姓大监, 以出使伪楚为名, 来到开封。宗泽说:“此名为使, 而实觇我也。”(《要录》卷6 建炎元年六月乙亥, 325 ~ 130 页,《宋史》卷360《宗泽传》,11280 页。) 他将来使拘捕入狱, 宋廷得知后, 惶恐万状, 下令将金使“迁置别馆, 优加待遇”。宗泽不服,上奏说“, 奸邪之臣,尚狃和议,皇惑圣聪”“, 臣之朴愚,不敢奉诏, 以彰国弱”。( 《历代名臣奏议》卷85 宗泽奏, 1167 页,《要录》卷7 建炎元年七月丁未, 325~ 150 页。)宋高宗又再次下诏说:“ 卿弹压强梗,保护都城, 宽朕顾忧, 深所倚仗。但拘留金使, 未达朕心。朕之待卿尽矣, 卿宜体此。”但宗泽仍然拒不奉诏。(《宗忠简公集》卷7《遗事》,《要录》卷16 建炎二年七月癸未朔, 325~263 页。)
                              黄潜善和汪伯彦自然以此作为攻讦宗泽的口实。御史中丞许景衡却上奏力辩, 强调宗泽“ 只缘忠义所激, 出于轻发”, 而其“威名政术, 卓然过人”, 若将宗泽罢官,“不识今之缙绅, 其威名政绩亦有加于泽者乎”? 同知枢密院事张悫也说:“如泽之忠义, 若得数人, 天下定矣。”宋高宗虽也嫌恶宗泽, 但考虑到确无更合适的东京留守人选, 便将许景衡奏递送宗泽, 以安其心。(《要录》卷8 建炎元年八月乙酉, 325~ 165 页, 卷9 建炎元年九月乙巳,325~ 175 页,《历代名臣奏议》卷142 许景衡奏, 1859 页,《会编》卷117 , 859 页,《宋史》卷363《许景衡传》, 11345 页。)
                              在北方众多的抗金武装中, 庆源府( 治今河北赵县) 赞皇县五马山寨有一支马扩与赵邦荈领导的队伍。他们听说皇弟信王赵榛在被俘北上时逃亡, 隐于民间, 便将他接到山上。“两河遗民闻风响应, 愿受旗榜者甚众”。此人是否是真信王, 另当别论。1128 年( 建炎二年) 春, 马扩带着信王的奏章, 途经开封, 会见宗泽, 又来到扬州, 黄潜善等都表示怀疑,而宋高宗却肯定其笔迹并非伪造。传言说信王将带兵渡河入开封京城, 宋高宗害怕信王争夺帝位, 慌忙于五月下诏, 扬言“ 朕将还阙, 恭谒宗庙”, (《会编》卷115 , 844 页, 卷116 , 848 页,《要录》卷13 建炎二年二月辛巳,325~ 229 页, 卷15 建炎二年四月, 五月乙酉, 325~ 246 、247 页。) 但实际上仍然安居扬州。
                              1127 年冬至1128 年春, 金军发动了凌厉的攻势, 蹂践了很多地区, 却在与宗泽军的对抗中遭受挫败。宗泽在金军退却后, 联络两河义师, 积极筹措北伐。他前后连上二十四份奏章, 请求皇帝还都, 主持北伐大计。他在奏中直率批评宋高宗“ 信凭奸邪与贼虏为地者之画”(《历代名臣奏议》卷85 , 1167 页、1171 页, 卷86 , 1174 页,《会编》卷116 ,851 页,《要录》卷12 建炎二年正月丁未, 325~ 216 页。) , 准备放弃北方“七路千百万生灵,如粪壤草芥, 略不顾恤”, 斥责“ 不忠不义者但知持宠保禄, 动为身谋, 谓我祖宗二百年大一统基业不足惜, 谓我京城、宗庙、朝廷、府藏不足恋, 谓二圣、后妃、亲王、天眷不足救”,“谓巡狩之名为可效, 谓偏安之霸为可述”,“ 凡误国之事, 无不为之”。如此忠愤激烈的抨击, 在宋人奏议是很罕见的, 说明面对新帝即位之初的倒行逆施, 宗泽已至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无比感慨地说:“ 臣犬马之齿已七十, 于礼与法,皆合致其事, 以归南亩。臣漏尽钟鸣, 犹仆仆不敢乞身以退者, 非贪冒也, 实为二圣蒙尘北狩, 陛下驻跸在外, 夙夜泣血,唯恐因循后时, 使天下自此失我祖宗大一统之绪。”
                              宗泽每次上奏, 黄潜善和汪伯彦“皆笑以为狂”。( 《会编》卷117 , 859 页,《要录》卷9 建炎元年九月乙巳, 325~ 175 页。)作为执政官的张悫和许景衡, 一个病死, 另一个被排挤出政府。宗泽在朝廷中失去了奥援, 宋廷对他的奏请, 或置之不理, 或虚与敷衍, 或加呵斥和刁难。宗泽心力交瘁, 忧愤成疾, 他吟哦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呼“过河”, 与世长辞, 时为当年七月初一。(《要录》卷16 建炎二年七月癸未朔, 325~ 262 页, 宗泽卒日应以此书为准。)
                              宗泽死后, 小朝廷一时再无支撑危局的人物。金军攻占了河北和河东的最后一批州县, 北方民众的抗金遭受镇压,五马山寨也被攻破, 自称信王者下落不明。宋高宗得知此讯后, 实际上喜不自胜, 原先装模作样要回旧京开封的诏令, 也立即成为一纸废文。


                              IP属地:贵州24楼2018-12-04 2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