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95,106贴子:16,975,960

回复:大道至简!犯罪和战争的根源与本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2、《汉书.艺文志》班固注杂家《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3、《隋书.经籍志》杂家记载:“《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
4、刘向《别录》:“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案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
5、《魏书. 刑罚志》:“商君以《法经》六篇入说于秦。”
6、《晋书.刑法志》:“魏文侯师李俚,俚著《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
7、(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名例篇》:“魏文侯师于李俚,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能够得到的比较确切的信息有二:其一,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这大体不会错的,否则就不会有其后的法家商鞅了;其二,商鞅与尸佼、李俚关系非同一般。至于到底是“师生”关系还是“主客”关系,那就还是个有待探究的谜。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8-11-11 16:29
回复
    一、与卫鞅有时间交集的人物
    关于卫鞅的生卒年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定为“前390年-前338年”,这里的卒年应当是准确的(先秦诸子的卒年史书多有准确记载,一般都较确实),但生年可能偏早。因公叔痤卒于前361年,如商鞅生于前390年,则其时当已29岁,在战国时这已经是比较成熟了,而公叔痤却对魏惠王说商鞅“年虽少,有奇才”。这是不合逻辑的。王叔岷先生在《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推测商鞅的生年当在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卒年)或十六年(魏武侯元年),即前387年或前386年。孙皓晖先生及某些网友将商鞅的生年定为前380年,据此,公叔痤卒时卫鞅19岁(入相府当在14岁左右),以19或20岁的年龄担当变法大任,这似乎又太年轻了。综合各种情况,我推测卫鞅的生年当在前385年左右,如此入秦时在25岁左右,似较为合理。
    如果卫鞅生卒年为前385左右-前338年,则按照排除法,下列两类人不可能为他的师傅:1、卫鞅出生前已去世的,即卒年在前385年以前的;2、卫鞅出生时还没出生的,即生年在前385年以后的。这样一排除,可供选择的诸子大家大约有以下几位:
    曾申(生卒不详,约在前460-前380左右),吴起(前440-前381),慎到(前390-前315),尸佼(约前390-前330),鬼谷子(不详,当在前450-前320之间),公叔痤(?-前361),子夏(前507-?),墨子(前468-前376)。
    上述人物中,曾申、吴起虽卒于前385年之后,但因其时卫鞅仍太年轻(才不到5岁),而子夏即使活到100多岁,也年事已高,故实际上都不可能亲授卫鞅。
    对于鬼谷子需要给予特别注意。传说鬼谷子与墨子(前468-前376)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到云梦山采药游玩。另《史记》中确凿谈到苏秦(前340-前284)、张仪(前366-前309)是鬼谷子的弟子,由此推测鬼谷子的活动时间当在前450-前320之间,这个年龄段是完全有可能成为卫鞅的老师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8-11-11 16:30
    回复
      2025-11-08 12:4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注意此“仆人”陷害吴起时对魏、秦两国实力所做的分析:“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要知道此时的秦国仍较弱小,在魏国上层普遍有轻视秦国的倾向,甚至不屑与秦为战。而此“仆人”却敏锐地、一针见血地得出“魏小秦强”的判断,这与其说在陷害吴起,不如说恰恰泄露出其自己对秦魏两国国势的判断。再联系到公叔痤临终时对魏惠王的提醒:“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以及此后卫鞅的行踪趋向(逃往秦国),结论只能是:这个所谓的“仆人”不是别人,正是卫鞅!司马迁在这里显然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而有意隐去了卫鞅的大名。
      司马迁何以讳言卫鞅的这一“杰作”呢?此事不正能反映卫鞅的谋略大才吗?为什么不渲染而赞之呢?
      原因在于,其一,正如本文前面的分析,在当时魏国的官场上,卫鞅与吴起本属同一政治派系甚至是同门师兄弟,都是来自于卫国、受鬼谷文化影响的平民子弟,可以说既是“老乡”,又是“校友”和“战友”,他们本应相互援手、共同对付以公叔痤和公子昂为代表的西河贵族势力,如今却反戈一击、自相陷害,这无疑是商鞅历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其二,卫鞅搞掉吴起的计谋可谓阴险卑鄙之极,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
      不过,这一计谋的思维方式和行事特点却为我们推断卫鞅的师承提供了重要的案例和暗示:在这里,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吴起等鬼谷门弟子的共同特征:对列国国势格局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准确揣摩与把握运用;出招环环相套、诡谲怪异且阴险狠毒,令对手防不胜防;为了一己的功名可以不择手段,哪怕六亲不认、同室操戈……。
      基于上述对卫鞅出生、出道前后卫、魏两国政治和学术局面的分析,我们似可得出一个判断:与卫鞅有空间交集的人物当集中在:鬼谷子、曾申、李悝、吴起、公叔痤以及西河学团诸子(子夏、公羊高、谷梁赤、田子方、段干木等)。其中,又以鬼谷子一派的可能性最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8-11-11 16:32
      回复
        三、与卫鞅有学术交集的人和事
        卫鞅的学术思想和执政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其著作《商君书》,二是他的政治实践。
        从《商君书》的内容看,毋庸置疑以法家思想为主体。但与申不害、韩非等人的法家著作相比,又有其特点,其一,实操性强。不是单纯的理论阐述,而是有很强的实用性,象《垦令》、《算地》、《定分》等篇,都有不少具体的、定量化的政策措施。这应当与商鞅具有实际从政经验有很大关系。其二,兼容性强。《商君书》虽以法家为主,但也杂有儒家、墨家、道家、兵家、农家等诸家的思想,颇有“杂家”的味道。这也是所有以现实应用为目的的著述的共同特点,不执持一家一派,唯用是取。其三,涉及面广。不同于孔孟、申韩等人,一味为君王支招,《商君书》可谓“政务大全”,举凡治国安邦所涉及到的,如官制、吏治、教化、民生、军事、外交等无不涉及。《商君书》的这些特点和风格,与《管子》十分相像。
        商鞅在秦国的政策要点和政治实践,可概括为:尚变、一法、刑赏、强兵、尊君等五条,其中“法治”和“军事”是商鞅的兴趣点和长项所在。若深入一层分析,商鞅的法治,本质上是在“尊君定分”前提下的“以法治国”而非在“尊道敬天”基础上的“依法治国”。
        这涉及到先秦法家的流派传承问题,本人将另文祥述。其次,商鞅的“军事”才能,也不同于孙膑、庞涓那样,只是体现在具体的带兵打仗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打造军国一体的“总体战”态势上,这倒更象是吴起的风格。
        从学术思想上看,卫鞅与李俚的关系远较与尸佼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与卫鞅所极力推崇的法家思想显然有很大差距。况且尸佼年龄与卫鞅相仿,又一直以门客身份跟随卫鞅从魏国到秦国(有这样屈从于弟子的老师吗?)。所以尸佼不可能是卫鞅的老师。当然,由于两人关系密切且尸佼知识广博,其对卫鞅的思想和施政都会有相当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地。
        至于李俚,单从生卒年龄上看,李俚去世时(前395年)卫鞅还没有出生,当然不可能作卫鞅的老师。但李俚在担任魏文侯相国期间“撰次诸国法”,修订出《法经》六篇,对魏国的法制建设乃至魏国的强大做出很大贡献,无论在治国思想还是在治国实践上在当时的魏国都很有地位和影响(事实上李俚对后世两千年的中国法制都有奠基之功)。卫鞅入秦时其他都可以不要,独独把李俚的《法经》带在身边,足见他对李俚的推崇重视。所以李俚虽不是卫鞅的直接老师,但其思想却对卫鞅有非常大的影响。
        李俚的老师是曾申(曾参次之),曾申的老师是子夏,子夏的老师是恐老二。理清了这个脉络,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卫鞅的法家思想。
        最后,关于卫鞅的师承还有一个人物不能不提:公叔痤。卫鞅少年时即以仆人的身份进入公叔痤相府,历时五、六年,到前361年公叔痤去世后才以公庶子身份离开,这段经历对卫鞅的成长肯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应当主要在现实政治的实践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叔痤也可以说是卫鞅从政治国的“师傅”。
        从上几方面的梳理分析,对卫鞅的师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蒙受教于鬼谷子,从公叔痤熟习吏治,继承并发展了李俚的法治,并受到尸佼的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8-11-11 16:33
        回复
          愚民思想:这一政治观点就是其中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中,较早提出“愚民”观点的是老庄和管仲。老子曾公开倡言要用愚民政策来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和**人民的斗志,他说“古之善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注:《道德经·六十五章》),他极力反对开发民智,要求从精神上、物质上杜绝一切能够激发民智和引起争端的措施。庄子则更是将老子的观点绝对化,他主张取消一切制度、规范和文化,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注:《庄子·去箧》)社会才能安宁。管子也认为“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相体,而外内别也。”(注:《管子·君臣》)因此“昔者圣人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知和同以听令也。”(注:《管子·法禁》)他主张“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注:《管子·任法》)其后,许多学派特别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恐老二等人,都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愚民的主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8-11-11 16:52
          回复
            “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注:《商君书·画策》)“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注:《商君书·弱民》)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他认为,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注:《商君书·弱民》)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8-11-11 16:54
            回复
              说道:“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注:《商君书·垦令》)为了使人民能够集中精力专心农战,商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使人民愚昧无知。在他看来:“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注:《商君书·垦令》)一旦平民愚昧敦厚,他们就不会崇尚学问,不会被其智巧所迷惑,就会专心致志地按照君主的意志从事农战。所以,商鞅提出的愚民思想是与其最重要的变法内容——重农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要人民摈弃杂念、归心于农战。
              由上可知,商鞅之所以提出愚民的主张,无非就是为了使君主能够更好地统治和驱使人民,使人民专心从事农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无敌于天下的目的。在《商君书·定分篇》中,商鞅指出:“民愚则易治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8-11-11 16:56
              回复
                为此商鞅提出:“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不偷;民不贱农则国家不殆。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注:《商君书·垦令》)同时他还提出禁止儒生、大臣、诸大夫游学、游仕,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尽可能地让人民愚昧无知、不好学问,使他们专心务农。他说:“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智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智农无从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注:《商君书·垦令》)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8-11-11 16:59
                回复
                  2025-11-08 12:4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政民之所恶,民弱;政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注:《商君书·弱民》)人们一旦有好恶享乐之心,就必定会产生忧虑、思考,而人们在忧虑思考过程中,就必定会产生邪乱之心。他说:“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注:《商君书·开塞》)因此,为了防止人们出现淫乱之心,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长久统治,商鞅认为,不仅必须要从精神上摒弃人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废除人民在物质上的享受。在他看来,音乐、歌舞、装饰品及人们的纵欲,不仅会造成物质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导致人们的精力分散,不安心农战,使人们的智巧得以发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8-11-11 17:01
                  回复
                    《商君书·错法》),不能以贤智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而应量功而任。他认为君主要达到使人民贱学问的目的,就必须要使“国以功授予爵”(注:《商君书·靳令》),而“不滥富贵其臣”,做到“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注:《商君书·画策》),更不能以精通《诗》《书》、擅长学问授官行爵。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以贤智作为授官的标准,那么人们就会纷纷放下自己手中的农活,不务耕战,崇《诗》《书》而尚学问,这样就达不到重农战、贱学问、使人们愚昧的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18-11-11 17:04
                    回复
                      西汉建立后,新的封建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感到单靠法家思想是不足以维系其统治的,因而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汉初采用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作为短暂过渡后,到汉武帝时,终于接受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愚术,从此愚家思想就取代了法家思想而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在表面看来,从汉初“挟书令”的公开废除,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愚术”,似乎汉代采取了一条不同于秦的思想文化政策,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不难发现,商鞅、韩非等人的愚民思想其实是被汉代的统治者以一种更隐蔽、更高明的手段继承下来了。汉初废除“挟书令”,鼓励民间献书,容许各家各派可以自己讲学传授,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正处在对统治思想进行重新选择和调整之中,并非意味着对愚民思想的放弃。而“罢黜百家,独尊愚术”则正好是秦愚民政策另一种形式的翻新,因为儒术的独尊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愚家以外各家学派的压制,它对于人们思想禁锢的程度并不亚于秦代对《诗》《书》的简单焚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代愚民政策所取得的效果比秦代更佳(这也是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在实施愚民政策时更多地采用汉代策略的原因之所在),只不过不同的是,“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注:顾颉刚《汉代学术史·尊愚术而黜百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8-11-11 17:15
                      回复
                        上面对法家的看法是釆用顾颉刚先生的观点,个人认为他的看法比较到位,故而转!
                        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对《商君书》《轮鱼》的分析,小有心得,以个人角度看,为什么某郭人会一盘散沙一样,就是商鞅的连座制(今天的朝羊群众),相互举报,支解和分拆普通民众的信任。愚家思想是将郭嘉分割成宗族,分化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只有在桶治者在救灾不力时才会团结一致!所以档救灾时还是比较积极的(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也小乱)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8-11-19 08:39
                        回复
                          26~28岁,主要是从事各种感兴趣的职业!从而在实践中印证和验证我总结出来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人生观!王守仁是“知行合一”,我是“行知合一”!王守仁读书明理再行动,我是行动后渐悟(顿悟)知理!道的来源不同!
                          下面再来点干货!


                          来自Android客户端93楼2018-11-19 08:46
                          回复
                            记得十年多前,牛肉是十八元一斤,买几块钱的牛肉就送一大堆的“无用”的牛骨(足有十多二十斤)!我就拿回来研究了几次!后来我的祖母(是年九十六岁),因早年生于螨青旧社会,旧种国历经战乱后,由小康到家贫不给,过劳致伤,由一只鹅导致旧病复发(鹅肉对身体有旧患的人而言,非常致命),疼痛难忍!不能行动!用最好的止痛药也不过12小时有效!还伴随巨大的副作用!整晚亢奋!出现幻觉!大呼大叫!后来发现医生水平都不行,那可能是股骨头坏死,实岁九十六多的老人,有多少个医院敢收,没有关系,根本没办法,且这病理论上只能做手术!但这已经是等死的年纪了!谁家医院敢做!既然外人指望不上!就只能自己人来了!毕竟中西医我也懂不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18-11-19 10:37
                            回复
                              2025-11-08 12:3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从“大道至简”入手,在多年前我已经明悟“机器是仿生学”!“一切的机器都是模仿人和动物而设计出来的”!那就用维修机器的方法去“维修人类”!医生不就是“维修人类”的?!人的关节活动不便,就如同机器的活动结构磨损或者生锈,给活动机构打黄油、更换轴承铜套、给轴承打黄油。
                              二、广东人流传着上古医学“汤羹入药”的传统!认为“药食同源”!“以形补形”!
                              三、西医有一个概念是骨胶原蛋白,认为软骨组织中有这种物质,起到“润滑作用”。
                              四、《黄帝内经》言“背好阳”,祖母病在侧面偏背后,有淤血!是气血不通!
                              五、所有平常肉食类中,只有牛的生长期最长,故而选择牛骨为主料。(当时是免费送的,成本也是考虑重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8-11-19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