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卫鞅有学术交集的人和事
卫鞅的学术思想和执政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其著作《商君书》,二是他的政治实践。
从《商君书》的内容看,毋庸置疑以法家思想为主体。但与申不害、韩非等人的法家著作相比,又有其特点,其一,实操性强。不是单纯的理论阐述,而是有很强的实用性,象《垦令》、《算地》、《定分》等篇,都有不少具体的、定量化的政策措施。这应当与商鞅具有实际从政经验有很大关系。其二,兼容性强。《商君书》虽以法家为主,但也杂有儒家、墨家、道家、兵家、农家等诸家的思想,颇有“杂家”的味道。这也是所有以现实应用为目的的著述的共同特点,不执持一家一派,唯用是取。其三,涉及面广。不同于孔孟、申韩等人,一味为君王支招,《商君书》可谓“政务大全”,举凡治国安邦所涉及到的,如官制、吏治、教化、民生、军事、外交等无不涉及。《商君书》的这些特点和风格,与《管子》十分相像。
商鞅在秦国的政策要点和政治实践,可概括为:尚变、一法、刑赏、强兵、尊君等五条,其中“法治”和“军事”是商鞅的兴趣点和长项所在。若深入一层分析,商鞅的法治,本质上是在“尊君定分”前提下的“以法治国”而非在“尊道敬天”基础上的“依法治国”。
这涉及到先秦法家的流派传承问题,本人将另文祥述。其次,商鞅的“军事”才能,也不同于孙膑、庞涓那样,只是体现在具体的带兵打仗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打造军国一体的“总体战”态势上,这倒更象是吴起的风格。
从学术思想上看,卫鞅与李俚的关系远较与尸佼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与卫鞅所极力推崇的法家思想显然有很大差距。况且尸佼年龄与卫鞅相仿,又一直以门客身份跟随卫鞅从魏国到秦国(有这样屈从于弟子的老师吗?)。所以尸佼不可能是卫鞅的老师。当然,由于两人关系密切且尸佼知识广博,其对卫鞅的思想和施政都会有相当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地。
至于李俚,单从生卒年龄上看,李俚去世时(前395年)卫鞅还没有出生,当然不可能作卫鞅的老师。但李俚在担任魏文侯相国期间“撰次诸国法”,修订出《法经》六篇,对魏国的法制建设乃至魏国的强大做出很大贡献,无论在治国思想还是在治国实践上在当时的魏国都很有地位和影响(事实上李俚对后世两千年的中国法制都有奠基之功)。卫鞅入秦时其他都可以不要,独独把李俚的《法经》带在身边,足见他对李俚的推崇重视。所以李俚虽不是卫鞅的直接老师,但其思想却对卫鞅有非常大的影响。
李俚的老师是曾申(曾参次之),曾申的老师是子夏,子夏的老师是恐老二。理清了这个脉络,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卫鞅的法家思想。
最后,关于卫鞅的师承还有一个人物不能不提:公叔痤。卫鞅少年时即以仆人的身份进入公叔痤相府,历时五、六年,到前361年公叔痤去世后才以公庶子身份离开,这段经历对卫鞅的成长肯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应当主要在现实政治的实践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叔痤也可以说是卫鞅从政治国的“师傅”。
从上几方面的梳理分析,对卫鞅的师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蒙受教于鬼谷子,从公叔痤熟习吏治,继承并发展了李俚的法治,并受到尸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