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缥缈录吧 关注:40,133贴子:311,954

【九州观察史】:狮牙同盟,风炎朝的陨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这是一个浩大的世界,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世界,也是一个残酷的世界。有这么一些王朝,崛起又没落。有这么一些人,来了又走。他们横空出世,奋武一生,用热血燃烧了这个苍凉的世界。最后,又黯然陨落,徒留下寂寞孤独的一生写照以及后世对于他们的敬畏与伤感。这些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英雄!!!而所谓英雄,后世有个白衣翩翩的不世公子曾经这样形容过:其实英雄,不过是一群有着奇怪梦想与信仰的疯子而已。不过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做了别人不敢,不能做的事情,于是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IP属地:广西1楼2017-09-16 15:49回复
    正文:以下内容出自九州志——狮牙之卷。
    重现《缥缈录》前七十年的东陆王朝。男儿烈血的时代终于登场,风炎皇帝的愤怒王图!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帝王还是寂寞的少年。


    IP属地:广西2楼2017-09-16 15:52
    收起回复
      天启有十二座城门,从正北开始,顺序为谷玄、暗月、裂章、填盍、寰化、郁非、太阳、明月、密罗、印池、岁正和亘白。城为正方,每边三门,这本是《考工记》的规章,但在天启建造中,首次使用了十二星的对应法则。河洛大阿洛卡的《雷眼笔记》中曾对这种现象有深入研究,他们指出:元极道的星轮是羽人的天文系统,但是已经为华族吸收,并对城市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天启是为滥觞。这十二座城门并非简单对应星轮图,而在城市设计中还有着自己的对应道理。
      南方三门:
      太阳门是天启的正门,面对南方殇阳关,它是十二座城门中最高大和雄伟的一座,有高达十丈的箭楼以及半圆形的瓮城,这是天启唯一有瓮城的城门。门有匾额,现存的太阳门三个大字是蔷薇皇帝白胤手书,字体刚劲雄浑,笔力入木三分,白胤并非以书法闻名,这三个字是少有的存世墨宝。虽然有文人说此三字透杀伐之气,但终胤一朝,无有进太阳门不惊叹此三字者。贲太阳门箭楼有两重,硬歇山,胤太阳门向北推进后,改为三重顶,气势更见雄伟。太阳门西五里,为明月门。明月门线条更加柔和,贲胤两朝形制相同。贲朝在明月门上有月纪台,上有观月仪,专以观测月相,结构精巧,相传为郭其微所设计,胤朝移明月门后,此台无法重建,后有长门修士王某,名不可考,献月纪台修葺图,乃重修。明月门内有明月坛,为胤朝所建,怀春男女多往拜祭,以求佳偶。太阳门东五里,为郁非门。郁非门线条刚直,大门为红漆,宽阔仅次太阳、填盍。大军出征,多出郁非门,取雄心万里之意。有诗云:“将军白羽征夫泪,千乘万骑出郁非。”即为郁非门旧事。民间有童谣云:“印池水,谷玄丧,郁非走兵填盍商。”也讲的是这个习俗。


      IP属地:广西3楼2017-09-16 15:54
      回复
        盛世之衰:按照岁正系星象学家的观点,历史不过是星辰的循环往复在大地上的投影,看似变化无穷,实则单调乏味,没有什么不曾发生,也没有什么不再重演。凡人会感叹时事的无常,只是因为他们擅长视而不见,又对被他们偶然重新“发现”的历史感到惊奇——私史《胤末纪事》的编纂者,胤朝最后的太师谢墨,之所以会在笔下感叹青阳大君吕嵩的光辉完全被他伟大的父亲与更伟大的儿子所遮蔽,只是因为他忘记了百余年前另一位“隐形”于其父与其子身影之后的帝王,胤仁帝白徽明。白徽明的父亲是开创“偃武中兴”的胤文帝,而他的儿子是唯一继承“蔷薇皇帝”白胤之血的胤武帝白清羽。在前后两位雄主的巨烛下,胤仁帝白徽明长达五十七年的治世却以积弱而见诸于史书……胤朝诸帝素文弱,除开国之君白胤、“风炎皇帝”白清羽,罕有雄主,胤文帝白怀真是其中唯一的例外——事实上以文治而非武功得称雄主者,历朝历代,也仅此一人。胤文帝初年,胤朝尚未从辰月教煽动的内战中恢复过来,其时赤地千里,人口凋敝,诸侯蔑视天子。胤文帝践祚即以“偃武”为年号,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与民休息;享国三十年,未尝稍置宫室,尽内帑宝货,募天下精壮,通天启古运河,复开南北商路,东陆繁华尽归于王域,皇室始尊,遂天下大治。偃武三十一年,胤文帝驾崩,因仁孝而被立为太子的皇七子白徽明登大宝,上述父皇遗志改元“修文”。于是在朝野与天下的共同的期待中,大胤的“偃武中兴”似乎将在这位工诗词的皇帝的治下走向“修文盛世”……然而在史册,这也仅仅是一个“似乎”。原本白徽明并无入继大统的资格与人望,十七岁时即被封素王,分府出宫。没有继位压力的白徽明在藩邸中整日与词人为伍,所作诗词多以其父治下的“偃武中兴”为题材,由此竟也在朝野公卿之中颇得几分仁孝的赞誉。若不是白徽明两位分掌文武的皇兄争嫡,差点闹出血洗东宫的大乱子,胤文帝也不会一怒之下将参与东宫之乱的皇子尽数废为庶人,改立白徽明为太子。如果没有偃武末年的东宫之乱,白徽明或许会作为专擅诗词的素王在胤史上留下更大的名望,而作为胤仁帝,从登基伊始,白徽明就表现出与克勤克俭的胤文帝迥然不同的性格。爱好金石书画的白徽明屡次下诏,搜括东陆名家字画于禁中兰台,又借口皇城中的兰台石室狭窄潮湿,于御花园内大兴土木营建别馆,专贮金石书画;别馆即成,复又检括天下……朝臣们虽然不安,认为新皇对于字画的狂热稍违先帝的“以俭守国”的遗训,但也觉得这不过是胤仁帝的一点私人嗜好,如果谏阻,未免太过求全责备;部分公卿甚至相当激赏新皇的嗜好,认为这才符合他们想象中的“修文之世”。没有人能预见到,新皇这个无害的嗜好竟会成为日后撬动大胤外交基石的杠杆。修文四年,胤仁帝对廷臣们表示,非常仰慕羽人的书法,希望能得到羽皇的笔墨充实自己兰台别馆的收藏。对于皇帝近乎于任性的要求,朝廷重臣无不摇头。自星流五千年起,华族与羽人就一直处在军事对峙之中,互不相往来;而且以大胤皇帝九州宗主的骄傲,断然也不可能自失国体向羽皇索求墨宝。无奈胤仁帝一日三催,羽皇的墨宝竟成为修文四年大胤重臣们最为头痛的大事件。最后,还是由兰台令楚道石建议由胤仁帝亲书国书,遣使澜北议和,齐格林羽皇亦亲书国书回聘,遣高第望族子弟入质,才算化解了这道难题。北陆蛮族听闻华羽议和,立即遣使天启,探听胤朝是否会助羽攻蛮。在朝觐仪式上,北陆的使节照例呈递国书求聘胤朝公主,而胤朝照例以宫中没有待嫁的公主为由,婉绝和亲,又赐予北陆使节珍宝名产以示蛮华和睦之意。然而当北陆使节递交国书,由内监转呈皇帝亲启时,胤仁帝忽然当庭掷还北陆青阳部大君的国书,满朝文武哗然,皆以为北陆大君的国书中有藐视大胤之语;金吾卫执戟入殿,只待胤仁帝下旨,便要将北陆使节拖出谷玄门问斩,以示大胤天威。“北使惊惧,伏地称罪,问帝何故。”“帝讥之:字甚差,尔蛮识文否?”“北使愤然对曰:吾人不好书,唯善骑,愿会猎东陆。”


        IP属地:广西4楼2017-09-16 15:55
        回复
          主管迎送使节的鸿胪卿当场惊厥,华蛮之间靠钱帛贿赂勉强维持的和平关系,只言片语间灰飞烟灭。南下途中早以将胤朝虚实打探得清清楚楚的北陆使节,一回到北都城,就向北陆大君进言,胤朝沿海防备空虚,正是打草谷的好去处。是年冬,北陆蛮族各部云集天拓大江北岸,自偃武末年时起时落的小股蛮族侵扰,终于发展成几乎遍及整个东陆北海岸,铺天盖地而来的蛮蝗大潮。“修文盛世”如同早春青苗般刚刚露头,转眼间便在被吞噬得无影无踪。与蛮族隔海相望的西华与淳国首当其冲,沿海城镇无不被祸。但这只是开始,在漫长的“蛮蝗”年代里,皇室与诸侯的税吏奔走在东陆的每一个角落,在蛮蝗高涨的年份征收军粮银饷,支付军费;在蛮蝗平静的年份征收屈辱的岁币,贿赂北陆的大君。对于东陆的百姓而言,这些都没有什么区别,成千上万的农人不堪日益繁重的田赋徭役,纷纷弃农,流入城镇充当茶楼酒肆的佣保,斗鸡、走狗、击筑、歌舞的游手,或充当杂役,以至于“上富之家,待而举火者五六十人。最下者亦不减二三十人”。以天启城为代表的大都市一时人口暴增,繁华无比。为了满足这座庞大城市每天的需要,满载着各种各样货物的商船川流不息地驶过天启运河,据载津关司每年仅从天启运河上就可以征收两千万金铢。在如此丰厚的利润吸引下,“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历,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与父皇相比,胤仁帝又是一位讲究享受的皇帝,上行下效,天启的公卿与官吏纷纷以豪奢为荣,以他们的正式俸禄自然不足以支付开销,于是贪污受贿在为敛财的不二法门,吏治之坏,倍于前朝。吏治的腐败又影响到对蛮蝗的防备。在胤仁帝的朝堂上,大臣们壁垒分明划分为两派。一派以胤仁帝还是素王时的藩邸旧臣为主,这些官员大多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表人物,性格保守,坚持对北陆蛮族的缴纳岁币政策。另一派以胤仁帝登基后新晋的大臣为主,这些大臣多以与皇帝诗词唱和而得到官职,大多年轻,好作大言,时时宣扬与其以岁币养北陆大君,不若养东陆之士,与蛮族决一死战,彻底根除蛮蝗;甚至踏破北都城,一统南北两陆,继而重现晁朝疆域。两派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很快发展为席卷朝野的党争。修文年间的和战之策,在两派之间来回摇摆。在蛮蝗入侵太清宫后,胤仁帝一度倾向于新晋词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任命几位主战派官员,主持对蛮蝗的防务。鉴于胤朝水师软弱,不足以拦截无根民驾驶的蛮蝗长船,主战派官员在蛮蝗出没的郡县大力推行保甲法、团练法、助饷法,试图在广阔的正面建军立纵深防御,在蛮蝗登岸后,分隔包围,逐次削弱,最终歼敌与陆上。从理论上讲,这确有可行之处。但在实际执行中,以前从未尝过权力美味的新晋词臣乘机疯狂搜括民脂民膏,朝廷拨给的军费多半落入私囊。胤仁帝不得不罢免主战派官员。从此以后,藩邸旧臣趁机攻击主战派劳师糜饷,新晋词臣则抨击主和派通奸于蛮蝗,朝堂之上无片刻宁日。这场党争以年龄论胜负,藩邸旧臣大多渐渐年老归隐,同样快变成老朽新晋词臣们终于占据了朝堂上的主流位置。但这个时候,这些老人已不复年轻时的热血,空喊着驱逐蛮蝗的口号,私底下完全向公卿世家看齐,热心于求田问舍,荫蔽子弟。最后这些老人也因为皇帝的高寿退出政治舞台,到修文末年,朝堂之上可以称为有识之士的大臣者屈指可数。胤仁帝本人尤其念及旧情,特别优待尚在世的老臣,授予这些除了活着什么也不会的老朽显职,更有十数年不易置大臣之举,皇室政治陷入空前的惰性之中。


          IP属地:广西5楼2017-09-16 15:56
          回复
            想发快点的,但是奈何帖子要审核,只能慢慢发了。。。。。。


            IP属地:广西6楼2017-09-16 16:18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9-16 17:44
              回复
                风炎铁旅,铁驷之车


                IP属地:俄罗斯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9-17 07:23
                回复
                  不知道为什么,要更新发出来的这一段从昨天审核到现在都还没通过,晕死了。。。。。。。


                  IP属地:广西10楼2017-09-17 13:30
                  回复
                    蛮蝗:
                    “……四五十年一战,就像是个浩劫,阴魂不散。其实归根究底,不过是我们北陆的贫瘠。眼下七部大概总共五百万人,可是瀚州的土地真的能养五百万人么?贵族们吃羔喝酒,牧民和奴隶却连老鼠都抓来吃,还要饿死人。每到这个时候,就只有一战。每次大战,剩下的人不过一半,这两百多万,是土地养得活的,又都是女人孩子。可是再过上四五十年,两代人出生,土地又养不活了,于是为了抢水草抢牛羊,就再打仗,再死人。只有把多余的人死掉,剩下的人才能活下去。”——《缥缈录》
                    位于北陆中部的瀚州,从东到西分为三个地形带。东部是高峻的彤云大山与勾戈山脉,西部是与殇州相接的高原,只有中部,是适合居住的草原。九州人类的一支——蛮族,就居住与驰骋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瀚州草原面积广大,居住在这里的蛮族多以放牧为生。瀚州土地较之东陆远为贫瘠,加之气候较为寒冷,因此不适合耕种。偶有牧民烧荒种地,所得也颇为有限,中州的稻米甚至可以一年三熟,而在瀚州种麦子却往往只能熟一季。蛮族牧民的生存与部落的存续高度依赖放牧,牲畜不仅是某些部落唯一的食物来源,也是不能自给自足的蛮族与东陆贸易获得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交换物。放牧的牲畜,需要和草场上数以千计的野鼠、兔子等啮齿类动物竞争,若是寻不到合适的草场,牲畜活不下去,部落里就得死人。在胤文帝时期,瀚州的蛮族人口大约是四百万,远远超过了瀚州草原能够负担的上限。因此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草场冲突不断。因血亲复仇导致的仇杀每天都在发生,牧民们往往第二天起来就发现自己至亲的血溅在白色的帐篷上,已经干枯,于是痛不欲生地拿上杀牛的刀,不顾一切地冲向杀人者的部落。在大规模的部落仇杀中,许多小部落甚至因此丧失了主要的男性劳力,而被大的部落趁机兼并。


                    IP属地:广西11楼2017-09-17 13:47
                    回复
                      在普通的蛮族牧民为了立锥之地苦苦挣扎拼杀之时,大部落的贵族们却依然过着奢靡淫荡的生活;而大部落的进一步壮大,也伴随着诸多小部落的消失。在当时的蛮族诸部落中,最强大的还是占据了北都城近三十年的青阳部,仅青阳部中的大姓如吕氏或是巢氏的私人武装,就比许多小部落所有的青壮年男子数量要多。雄踞朔方原北部的朔北部也拥有几乎不相上下的实力,尤其他们来去如风的白狼团,简直就是周边小部落的噩梦,即使是青阳部,也对朔北十分忌惮。南面青茸原上,沙池部和九煵部热火朝天地捉对厮杀。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铁线河岸边的小部落五狄部,在九煵的强大压力下,不断向南迁移,退到天拓峡边,终于不能再退。全族男子在主君锡拉尔?郭纯卢?布哈落的带领下,设计伏击了海盗据点,夺下他们的船只,愤而乘船横渡天拓峡,趁夜快速地劫掠了一个没有防备的淳国小镇,满载着粮食归来却。这个未曾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成为日后绵延数十年的“蛮蝗”的开端。
                      五狄部的这次袭击在东陆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当地的守备官员将这当作一次简单的海盗袭击事件呈报上去,却并没有注意到这群蛮人是骑马洗劫了整个村子。与东陆发生的事情相反,五狄部的收获尽管不多,却在北陆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各部相继饿死人的情况下,新的粮食来源很容易就成为各部关注的焦点,而东陆形同虚设的海防与官员的未尽职守,使得越过不宽的天拓峡到东陆抢粮成为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目光独到的九煵部少君莫干遣密使从澜州的羽人那里购买了长船,又高价雇佣了许多无翼民作为船员。快船带着九煵部的精锐骑兵越过天拓峡,骑兵在菸河入海口处上岸,沿河而上袭击了淳国的重要粮仓菸阳,杀死当地守军二百余人,随后飞快地撤回了北陆,九煵部死伤则不到十人。收受了海防司贿赂的地方大员害怕此事传开会被追究罪过,竟然隐瞒不报,这种行为无疑为日后蛮族的肆虐提供了方便。回到北陆的九煵部骑兵被当作英雄对待,他们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瀚州。一时间瀚州的蛮族牧民纷纷沿河南下。北陆缺树木,于是牧民们杀了牛马,用牛皮做成筏子,很多牧民坐在破旧的筏子上,就此淹死在铁线河里。即使这样,饥饿的牧民依然不悔地乘上皮筏,带着生存的希望划向南方。此时,恰逢北陆的使者被修文帝掷还国书,耻辱归北,带回了这些东陆人的嚣张,以及他们确实防御能力低下的情报,一股暗流开始被推动起来。所有的部落都看到了这件事后背后的意义,于是在库里格大会上,各部约定共同南下劫掠,相互协作,由九煵部提供船只,而实力最强的青阳与朔北部牵制住淳国的军事力量,最后的战利品按照各部的功绩分配。


                      IP属地:广西12楼2017-09-17 13:49
                      回复
                        在一个漆黑的夏季夜里,淳国的守夜士兵从灯塔上看到海面上突然来了一列未悬挂任何旗帜的舰船,打出旗语也没有任何回应。突然海面上左近的灯塔都燃起了烽火示警,烽火绵延几十里之长。禁海二百余年的淳国荒废的海防如同纸片一样被无翼民掌舵的舰船撕碎,数万蛮族连人带马在一夜之间登上了淳国的海岸。蛮族舰船巧妙地绕过了防卫严密的泉明和毕止,在广阔的菸河三角洲一带登陆,措手不及的海防司在看见绵延数十里的烽火之时甚至不知该将兵力调往何处。上岸之后的蛮族沿途劫掠,却将“避实就虚”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蛮族马快,且无后方之忧,蛮族劫掠途中还纵马践踏食用禾麦,淳国百姓苦不堪言,又因为蛮族骑兵来去如风,故有“蛮蝗”之名。蛮族过处就如蝗虫入境,人人自危家家难保。蛮族各部落在登陆以后,纷纷夺取尚在沿岸停靠未来得及出海的各类船只,为再次的南下做准备。青阳和朔北则分出部分骑兵在毕止一带游弋,逼得淳国主君敖广之不敢分兵遏制蛮人,还向各地指挥使下令“勤王”,使得本就十分空虚的各地防卫更加空虚。而各地的指挥使也谨守着盛产菸果的菸河平原北部,几乎完全放弃了淳国南面的守备,使得蛮人在淳国南部横行无忌。一时之间,“蛮蝗”肆虐竟似无人能当。。。。。。


                        IP属地:广西13楼2017-09-17 13:51
                        回复

                          奉上息帅图一张。。。。。。。


                          IP属地:广西14楼2017-09-17 13:53
                          回复
                            蛮族在东陆出现的消息传到天启之后,举国震惊。淳国是王域背面的屏障,长期负责东陆海防,却被蛮族一举突破,蛮族游骑依靠对步卒的速度优势在淳国军力间穿插游走。而淳国大量兵力被牵制在国都毕止附近,难以他顾,可以说王域北面的大门对蛮族完全敞开了。虽然西面有古戈壁阻拦,但自帝都盆地流至菸河的修文大运河,为蛮族的继续南下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一时天启城内愁云密布,承平已久的东陆军武废弛的恶果终于显现。然而与惶惶不可终日的诸公卿不同,仁帝一面命三万羽林天军驻守大雁泊口,一面传令各国驰援,史官说他在太清殿上分析华蛮军事对比时“淡定从容,满朝拜服”。这和他当初在朝堂上对北陆使者的态度判若两人。三万羽林天军驻扎在大雁泊口,帝都人心大定,而羽林天军甚至还有余裕清剿淳国南部的零散蛮人,形势出现了对胤朝有利的局面,天启百姓们甚至相信在各国相继出兵后蛮人将很快被赶出大胤的领土。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偶然性,青阳部的一支由巢氏家臣率领的千人左右的游骑因为不识地形,误打误撞地顺着西雁河而上,经过废弃的古战场当阳谷,进入了帝都盆地。这一支游骑惊异地发现帝都盆地远比北方的淳国富庶,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他们并没有按照原计划顺大运河南下,而是绕路接近了胤朝权力的中心——帝都天启。
                            这队游骑兴奋地放弃了在帝都周边的劫掠,而是沿着官道高喊着“杀皇帝,抢财宝”的口号直奔帝都天启而去。怀着冒险者般的侥幸心理,他们将赌注押在帝都空虚的防守上,蛮勇和幸运将他们带到了天启城下。填盍门的守将甚至来不及将他们与东陆商队分辨开来,就被当先的游骑冲进了城门;能容十二辆大车并行的天启大道为蛮族的骑兵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城头的守将被蛮人乱箭射坠城楼时,千人的队伍已经有近一半进入了城内。冲进天启的蛮人仿佛挖到金矿的河络一般,从未见过东陆文明的蛮人被坊间琳琅满目的商业奇迹所震慑,不知该从何下手。天启城中只是一个店铺的商品,就抵得上青阳部最有权势的巢氏重臣的全部收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部分游骑已经迷失在天启深广的坊间街道的同时,终于有人从面对巨大财富的不知所措中恢复过来;片刻之后,数百名腰间挂着各式金玉之器的蛮族骑兵喊着此起彼伏的“杀皇帝,抢财宝”的口号杀奔皇城而去。远在百里之外的羽林天军甚至还来不及得到蛮族进入天启的消息,此时天启城中的军事力量只有五千金吾卫。主要由世家子弟组成的金吾卫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在训练以及斗志上比生在马背上的蛮族要逊色得多,巡街的金吾卫甚至在确认蛮族进入天启的同时就扔下了武器混在百姓中四散逃窜,远不复先前缉拿小贩的威武。蛮族人就在没有遇到正经抵抗的情况下冲到了太清宫的宫门下,幸而其时执掌太卜监的楚道石正经过宫门,在宫墙之上“指挥若定”,才没有让蛮人冲进太清宫。这一支游骑在天启城内活动了整整两日,除百余骑先行离开外,余下的骑兵直到第三日才被星夜赶回的五千羽林天军完全剿灭。


                            IP属地:广西15楼2017-09-17 13:58
                            回复
                              蛮族人对东陆的侵袭几乎完全以掠夺为目的,他们并不攻占城市,但是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所获惊人。胤朝百姓对蛮族恨之入骨,却又无计可施。由于蛮族四处劫掠,往往并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因此东陆守军难以了解虚实,入侵的蛮族数量被夸大到一个难以置信的地步,这种夸大又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心中的恐惧。在获得东陆的船只之后,后续的人马汹涌而来,每天都有满载而归的蛮族踏上回程的旅途,每天也有满怀希望的蛮族乘着船南下。蛮族的劫掠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直到隆冬将近,大部分的蛮族才从东陆撤离。但仍有少量蛮族留在东陆,他们或是错过了登船的时机被迫留下,或是对东陆的财富充满了野心而不愿离去。淳国的百姓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但是由于破坏过于巨大,拥有菸河平原的淳国出现了难得的饥荒,不得不向天启请求调粮赈灾。
                              在库里格大会上,各部统计了参与南下的人数与损失,重新分配了一部分掠夺的收获。即使是各部为了分配利益虚报的损失和巨大的收获相比,都显得十分微不足道。在大会上,各部相约来年春天继续南下劫掠,同前一次大会不同,获得了足够船只的各部非常默契地没有提及共同南下。第二年的春天,雪嵩河和铁线河的河水还没有完全解冻,瀚州的蛮族部落就开始乘船南下。由于熟练的无根民船员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船只被卡在冰块中,争抢河道导致的冲突也每天都在发生。即使如此,数量更加庞大的蛮族游骑依然越过天拓峡抵达东陆。还未从上一年的打击中恢复的淳国预料到了蛮族的南下,却无力封锁整个天拓峡与中州北海岸线。“蛮蝗”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蛰伏之后,又在东陆肆虐起来。然而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蛮族各部各自为政,甚至各部之间会为了争抢财产争斗。没有了青阳与朔北的牵制,淳国的兵力得到了解放,对于小股游骑渐渐有了一定遏制作用。淳国的步卒在游走的蛮族骑兵面前近乎毫无作为,王域北面的屏障已不存在。有了兵临太清的旧事,仁帝对“蛮蝗”十分重视,诏令各国“勤王”“剿蛮”。距离王域最近的楚卫率先响应,遣步卒一万北上。然而除了楚卫,各国纷纷按兵不动。距离淳国最近的晋北在收到诏令的第一天就派出了大军,然而这支军队只行进了不到一百里,就驻扎在晋北走廊,不再向前移动半步。仁帝再三遣使催促,均被晋侯以“羽患未除”为由婉拒,王室自顾尚且不暇,也就无法与晋侯计较。而休、陈、彭、息等澜州诸国纷纷唯晋北马首是瞻,四国军队聚在晋北走廊前,倒是将中州与澜州间的通道守得滴水不漏,蛮族数次攻打未果,知道这块硬骨头不好啃,也就息了去澜州捞一笔的念想。


                              IP属地:广西16楼2017-09-17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