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赟吧 关注:3,753贴子:47,356
  • 6回复贴,共1

【峰赟无限】姑苏市声——子乔的母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稍稍留神,苏州的很多声音都是极富音乐性的,或曰含有音乐元素。它不仅仅存在于叫卖声中。我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大概就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苏州虎丘多花农所产之花售予茶厂作窨花茶之用。吴中女子有簪花和在衣襟上系花之雅习,且相沿至今。

    每至花季的清晨便有花农的女儿们结伴从七里山塘沿途叫卖进城。在苏州所有的叫卖声中,她们的声音最为悦耳——“阿要茉莉花?”“阿要白兰花、栀子花?”声音过处清香袭人,足可令人醉倒!曾有位老弹词艺人告诉我,他特喜挑山塘街的场子做,为的是能睡在那儿,清晨可以欣赏这卖花声和闻花香,此老倒也风雅!



1楼2008-09-12 17:48回复
    苏州大街小巷乐曲的高潮则在晚霞与麻雀齐归的黄昏之际。由家道中落的小家碧玉手挽一只竹篮,篮内有一只用棉衣捂紧的砂锅,一声吴侬软语:“阿要酱油热螺蛳?………”软软的、幽幽的,带些羞怯。当她一踏进街头巷尾的小酒店后,那小小的店里立即热闹起来了,于是:调羹的舀螺蛳声、“咝咝”的嘬螺蛳声、“叮当”的螺蛳落碟声加上酒客们的猜拳、嬉闹声……便构成了“小店醉酒曲”。

      在叫卖声中最生动形象且有画意的是卖烤白果。请听——“烫手糯来热白果,亦是香来亦是糯,一分洋钿买三颗,要吃白果就来数!”这招揽声比他的白果还糯。加上装白果的铅丝笼周边清脆的小铃铛声,引发出了一串串与铅丝笼里的白果一样欢乐跳跃的音符。


    2楼2008-09-12 17:48
    回复
      2025-08-19 06:45: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苏州的叫卖声还有各种形象上的讲究。例如:喊箍桶的,这一声“箍——桶”就得喊出像箍桶敲打时发出的闷闷的、嗡嗡不绝的共鸣声,这功夫就非同一般的了。

        玄妙观里常常有卖梨膏糖担子。有的拉一把只会发出“嗬啦嗬啦”之声的小风琴,有的敲一面小锣。嘴里便唱起了“小热昏”。“小热昏”的词像打油诗,常带几分诙谐与幽默。担主都有急才,往往能将时事新闻现编现唱。他们曾唱过上海新闻主仆恋的“黄慧如与陆根荣”。在抗日期间还唱过抗日唱词。


      3楼2008-09-12 17:49
      回复
        除了卖梨膏糖担唱以外,有的店也唱卖呢!昔日一条长长的旧学前有近十家卖旧衣裳的估衣庄。

         这种店的门前都要搁一块门板如戏台,有上下手搭档站在门板上,旁边堆放了不少旧衣。先由上手拎起一件衣裳现编现唱,把衣裳的料子、做工、成色全部唱出来,上手开个价,下手称便宜。

         门板前围的人又看又听,上手见没人搭理,便主动降价,门槛精的顾客等他们降到最后快将衣裳撂过一边时就唤住他,要买。


        4楼2008-09-12 17:50
        回复
          过去苏州面饭店里的跑堂都要身怀绝技,其中一绝便是“响堂”。

           顾客进门坐定桌子后,跑堂就过来热情地询问要些什么面。顾客刚回答,跑堂立即亮起嗓子向厨房喊过去。其喊声有腔有调,随着顾客的要求,他喊出的花色品种不少,例如喊光面。光字儿不雅不吉,故称之为“阳春”,阳春之下为白雪,白雪者没有也。也有跑堂喊之为“飞浇面”,意为浇头飞去矣!

           “响堂”还包括顾客出门惠钞时跑堂的报账,一笔笔要报得清,弄错了轻则要赔,重则卷铺盖滚蛋。


          5楼2008-09-12 17:50
          回复
            现在要听苏州“响堂”,只有在评话名家金声伯的《大闹快活林》中犹可欣赏到几声。余则杳然矣!

            ——吴凤珍 收藏姑苏市声 节


            6楼2008-09-12 17:53
            回复
              爱屋及乌啊~~
              不是有亲准备去蔡蔡家乡体味嘛,看看这个或许也能做做功课吧~~~


              9楼2008-09-12 2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