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1,944贴子:75,503,109

看来明朝有很大的争议呀,我也来帖一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刚想贴个帖子来比较一下刚才一吧友转的关于袁某人说明朝的文章,究竟那个靠谱点,结果准备想发,竟然删帖了,是系统删的


IP属地:广东1楼2015-08-23 15:53回复
    先说朱元璋关于反腐的 (转载)
    朱元璋这个人出身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父母就是被元朝末年的贪污和暴政害死的,自己又当了三年乞丐,亲眼目睹了底层官吏、骄兵悍将对人民的残害。所以,对文官武将的贪污腐败和仗势欺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痛恨。这种情绪,不是通过读书学习能够体验得到的。
    据野史记载,他那个时候发过誓:我若是当了皇帝,必杀尽天下贪官!
    朱元璋有没有发过这个誓恐怕是无法考证的。但像他这个很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这从他后来带兵对待手下和老百姓就能看得出来——对于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是一定有的。这种心理不需要什么证据,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都被贪官污吏迫害致死,正常人都必然有这种:“老子当了皇帝,一定把这些人斩尽杀绝”的想法。没有这种想法,反而不正常。
    对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贫苦人民来说,这样的想法只是在泄愤。大多数人也就想想而已。实在受不了的,充其量不过一时兴起,杀掉身边几个贪官,跟他们同归于尽,对历史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但朱元璋跟所有的这些人都不同:他竟然真的当了皇帝。
    ——青少年时候内心的誓言,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了。
    一个人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在成年以前就基本定型的。朱元璋的父母是他十五岁的时候去世的,他到了18岁才结束流浪生涯到庙里当和尚,25岁才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智来体验家庭的幸福和家破人亡的痛苦。家庭和个人的苦难对他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可能抹去的、零星的、或者模糊的童年记忆,而必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IP属地:广东2楼2015-08-23 15:57
    收起回复
      2025-11-09 15:47: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排


      IP属地:新疆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8-23 15:59
      回复
        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在宫里设了父母的灵位。某一年各地大旱,至次年春仍未缓解,朱元璋和皇后一起减少膳食,在父母灵位前喃喃自语:“过去父母大人遭遇凶年用草夹在米中当饭吃,我哪里敢忘呢?现在老百姓又遇上了灾年,这都是我治国无能啊。”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他对于年少时家庭的悲惨遭遇,是一刻也不曾忘掉的。
        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朱元璋会放过那些跟他争夺天下的枭雄及其后裔,而对手下的文臣武将们大开杀戒。


        IP属地:广东4楼2015-08-23 16:02
        回复
          后来朱元璋杀了许多贪官,将这些案例编辑成册,起了个名字叫做《大诰》,要求全国人民每家每户都看,以起到宣传反腐败的效果。这个《大诰》用的是很通俗的明朝白话,是朱元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的,非常好懂。在专门收集武将们贪污腐败的《大诰》第四集《大诰武臣》的序言里面,朱元璋这样说道:
          “这等官人,上坏朝廷的法度,下苦小军……那小军们苦楚,也不如猪狗。且如人家养个鸡狗及猪羊,也等长成然后用。未长成,怎么说道不喂食、不放?
          ……如今军官全家老小,吃着穿着的,都是军(军:这里指普通士兵,下同)身上来。这军便似他家里做饭的锅子一般,便似仓里米一般,又似庄家种的田一般。
          这军官们,如今害军呵!他那心哪里是个人心?也赶不上禽兽的心。似他这般害军呵,却便似自家打破锅子要饭吃;却似露天地里放着米, 眼前吃一顿,别的都烂了,明日再要米吃,有也无?……
          且如在京的管军官吏人等,我每日早朝晚朝,说了无限的劝戒言语。若文若武,于中听从者少,努目不然者多……及其犯法到官,多有怀恨,说朝廷不肯容,又加诽谤之言。为这般凌迟了这诽谤的人若干。
          及自有一等不诽谤,甘心受贬,做军三二年、五七年、十数年,才可怜他,召回复职,到任都无两月,其害军尤甚前日。
          似此等愚下之徒,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我将这备细缘故,做成一本书,各官家都与一本。
          这话直直地说:军官有父母的,父母们教诫;有兄弟妻子的,便教都看了,自家心里寻思:把做自家做军,似这等过活,受得过去,也受不过去?
          若是将心比心,情意度量到根前,果实过不去呵!
          那做父母妻子兄弟,怎么可怜小军,发些仁慈心,教那为官的休害小军。
          我许大年纪,见了多,摆布发落了多,从小受了苦多。军马中,我曾做军来,与军同受苦来,这等艰难备细知道。……这文书各家见了呵,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么劝诫,教休做这等恶人,合着天理仁心了行,却不好?”
          上面这些,都是朱元璋自己写的原话,是当时最好懂的口语,识字的人都能看明白。读起来就好像是家里一个唠叨的长辈在没完没了的劝诫年轻人:你们不要搞贪污腐败呀,会把下面搞得很苦,要有良心,不然要杀头的。


          IP属地:广东6楼2015-08-23 16:04
          收起回复
            以皇帝的身份这样说话,我相信确实是良心话、真心话:他自己就是当兵出身,了解基层士兵的疾苦,晓得军官们是如何克扣军粮、收受贿赂、让士兵给自己家里的事当苦役……等一系列违法行径。对这些行为,自然特别痛恨,因此下手也很重,《大诰武备》后面列举了三十二个案例,大部分犯罪的军官都是被砍头抄家的。
            另外几篇《大诰》主要是说贪官的,序言里面也都在反复强调一个意思:
            贪官污吏把人民害得很苦,我从小就吃惯了这样的苦头,所以要坚决打击。编制这些案例集,把贪赃枉法的招数都公布出来,人民要晓得监督,官员们要晓得你们那些见不得光的行为是躲不过惩罚的。教育工作我也尽力了,每天上朝都要说,还编了那么多书来教育你们,摆事实讲道理,有人以后还要再犯的,就不要怪我下手重了。
            有了这样的心理和逻辑,朱元璋因此也就成为历史上对贪官和权贵最为残暴无情的皇帝。
            根据朱元璋主持制定的《大明律》,贪污八十贯铜钱就要处以死刑。大概相当于80两银子。但是后来他觉得这个标准还是太高,在具体实施中,不少官员被凌迟、阉割、剁手、挑筋,诸多汉代即遭废除的肉刑被再次起用。后来又另外颁布律令,改为贪污六十两就要处以“剥皮实草”:砍掉脑袋以后在地方衙门旁边专设的“皮场庙”剥皮,皮被剥下以后被填上稻草,摆在衙门的公座边上,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IP属地:广东7楼2015-08-23 16:07
            回复
              除了刑罚严峻以外,朱元璋还有两个方面做得很绝。
              第一,是不避皇亲国戚、亲信朋友,一视同仁。
              明朝开国功臣朱亮祖,被封到广东当永嘉侯。结果跟当地土豪勾结起来,欺行霸市,还诬告打击土豪的清官道同,导致道同被冤杀。朱元璋得知后下令把他和他的儿子押到京城,亲自鞭打致死。
              还有就是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以为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的丈夫,怎么也不至于被杀头,至多也不过被罚点俸禄什么的。可是后来欧阳伦被一位小吏告发后,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并同时颁发通敕令,表扬告发欧阳伦的小吏。
              为了培养和提拔人才,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两、钞票和土特产品。朱元璋一边哀叹难过,一边下令将这141人全部斩杀。


              IP属地:广东8楼2015-08-23 16:09
              回复
                这个数字把朱元璋都吓到了,在《大诰》里面说:真正的数量我怕说出来大家不相信,所以我只说有查实的是七百万石。历朝历代贪污的人很多,但贪污数量这么大的,还真是罕见。
                最后,他不得不颁布圣旨,说郭恒案到此为止,不再追查了。这才停止了诛杀,因为再追查下去ZF就要无法正常运转了。


                IP属地:广东10楼2015-08-23 16:14
                收起回复
                  2025-11-09 15:41: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朱元璋在一个注定不断产粪的制度里 使劲拍苍蝇,确实辛苦他老人家了


                  12楼2015-08-23 16:18
                  回复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生活就很惨了。贪污会被杀掉,不贪污,由于国家税收很少,给官员发的工资自然也很抠门。一个县令的工资就是一个月900斤大米,这个水平大概相当于宋朝县令工资的一半。也是历史上官员俸禄最低的大一统朝代。
                    那这个工资到底是不是低得官员们必须要贪污受贿呢?
                    有人按照粮食价格来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大概就相当于两千多块钱。这点钱要养活一家五六口子人,是肯定不够的。但这种算法不合理,因为粮食作为基本生存物资,一旦完全够吃以后价格就会直线下跌。在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的古代社会,粮食比现代社会“值钱”得多。


                    IP属地:广东13楼2015-08-23 16:18
                    回复
                      我们用一种更复杂的方式来算一下:
                      一个县令一年的工资是10800斤大米,当时的土地亩产是平均不到150斤,生产这些大米需要72亩土地。
                      后来毛回忆他的家庭的时候算过一笔账:“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1]”


                      IP属地:广东14楼2015-08-23 16:21
                      回复
                        但是,在官员们看来,这个工资标准就太低了,低得让人没有活路了。官员们是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仕途的,属于人才、精英,社会地位又高,怎么能跟农民一样的吃穿用度呢?农民过年才能吃一回肉,官员家庭天天都要吃肉才行。农民可以衣衫篓缕,官员必须衣服光鲜整洁;家里还要雇佣人,办公还要雇佣书吏、幕僚,这些都要钱,都属于基本开支。光这些一年的工资就不够。还有官场上的交际,那就更不用说了。


                        IP属地:广东17楼2015-08-23 16:28
                        收起回复
                          朱元璋跟官员们的认识差距,可以称之为阶级意识的差异——工资够还是不够的问题,站在不同的阶级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阶级意识这个东西,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阶级感情和阶级认识。前者,就是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问题;后者,就是你的出身环境决定了你能认识到、了解到哪些情况。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他还是站在贫苦农民的立场来想问题,他所能了解到的日常生活,就是底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帝国制度下,要当好一个官员必须面对哪些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他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没有当过官,不晓得当官也有当官的难处。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官员压迫老百姓的世界,那些官老爷们都很威风、也很腐败。所以,要求他们过一过跟农民差不多的生活,杀一杀他们的威风,在朱元璋看来就是完全应该的。


                          IP属地:广东18楼2015-08-23 16:30
                          收起回复
                            也就是说,不管在阶级感情还是阶级认识上,朱元璋都是从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反,站在读书人、士大夫的立场来看,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像赵匡胤,他出身军事地主家庭,虽然未必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从小吃穿不愁,也不用学习耕田放牛。在他看来,县令这种官员,就应该过跟他小时候差不多的生活才对。而且他是一步一步升官升上来的,当过刺史、节度使,后来做到相当于宰相的位置。然后发动兵变夺取了政权。所以他相当了解做官的辛苦,知道官场上的那些“潜规则”有多么复杂。一个普通官员要在官场中生存发展,收点钱那是难免的,如果不在本人工资之外去搞点钱,用来应酬同事、孝敬上司,他在官场上基本就混不下去。收钱之后能把本职工作办好,不过分贪婪挥霍,就算是好官了。


                            IP属地:广东19楼2015-08-23 16:32
                            收起回复
                              2025-11-09 15:35: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赵匡胤制定的国策,就是给官员很高的俸禄,把大家养的舒舒服服的,而又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农民的负担很重,过的很辛苦。他是站在官僚阶级的立场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所以对底层人民的疾苦,考虑的就要少一些,或者说也缺乏理解这个问题的生活体验和基础知识。
                              朱元璋每逢新进入官场的年轻官员上任,都要亲自召见,跟他算农业生产的帐:“你看你的俸禄,是多少石大米,折合成谷子是多少,要生产这些谷子要多少亩地、要多少农民辛苦干一年。然后这些谷子农民要交给国家,还要挑着走多少里地,来回走多少趟,多么多么辛苦。所以你不要嫌工资少,你一年的工资已经是农民们全家干多少年的收入了。”
                              这些帐,到赵匡胤那里,肯定是一笔糊涂账。他不可能知道得像朱元璋这么清楚,估计也没有兴趣去搞清楚。


                              IP属地:广东20楼2015-08-23 1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