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qy吧 关注:20,457贴子:1,993,362

回复:【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盘点民国那些被辜负的“钟无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最爱的人,伤你最深;能伤你最深的,才是你最爱的人。二者何为正解?也许,爱与伤害,从来都是相伴而生。
----------------------张幼仪完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5-11 19:52
收起回复

    3.朱安——我也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我只是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女人,,究其一生如果我嫁了别人,也许我是幸福的,可是你是鲁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05-11 19:53
    收起回复
      2025-08-22 18:40: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鲁迅我只在课本上看过,老师宣传的也是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什么的,我记得高二还是高一有篇文章讲的是萧红写的鲁迅,里面有许广平,我一直以为许广平是鲁迅的原配,但是他的原配确是这个并不漂亮的旧思想的朱安,本来性格温和的她那些传统思想并没有问题,但只因为她的丈夫是鲁迅。
      鲁迅的婚姻是旧时代的产物。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他极不满意,但因为不想伤母亲的心,他违心地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朱安。婚后,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成亲后,鲁迅只在新房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就搬进母亲房间。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带着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一去多年。回国后,鲁迅和朱安虽在北京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两人并未同居一室,相互间的交谈也少之甚少。
        朱安私底下曾吐过苦水:“老太太(周母)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鲁迅)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话都几乎不讲,又何来肌肤相亲?
        平心而论,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差距委实太大,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海归,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村妇。不可逾越的差距,带来了无法消融的隔阂。
        不过,朱安一直在努力,她想以自己的勤勉、温顺、贤淑来挽救自己无望的婚姻,赢得丈夫的温情。
        然而,终归没有受过起码的教育,又一直生活在闭塞沉闷的生活环境中,她的一些努力反而加深了两人间的隔阂,加剧了婚姻的破败。
        鲁瑞(周母)曾问儿子:“她有什么不好?”鲁迅答:“谈不来,和她谈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谈不下去了。”鲁迅摇头,叹气:“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朱安原本是想迎合夫君的,但因没文化不得法,反而弄巧成拙,落下话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5-05-11 19:53
      收起回复
        朱安和鲁迅很少交谈,她并不知道鲁迅爱吃什么菜,但她自有办法。她从饭菜的剩余量来判断鲁迅的口味,假使一道菜吃剩得差不多或吃光了,她就揣摩鲁迅一定喜欢吃,下次就多做一点。这一细节显露出一个女人的细腻,一个妻子的苦心和一份难以诉说的深爱。
          鲁瑞知道儿子不喜欢朱安,但儿子毕竟是儿子,当母亲的舍不得责怪。怨气,偶或控制不住,就发泄到儿媳身上。
          鲁迅在北京时,即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穿单裤。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嗔怪朱安:“无怪乎他不喜欢你,到冬天了,也不给他缝条新棉裤。”于是,朱安奉老太太之命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后,偷偷放在鲁迅床上,希望他能穿上,可鲁迅却将棉裤扔了出来。老太太不甘心,又托孙伏园劝鲁迅穿上,鲁迅回答:“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
          鲁迅的话,冠冕堂皇,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朱安来说,这句话却像一柄匕首,闪着寒光。有妻子的人,却坚定不移地过着独身生活?听到这样的话,朱安的心只能像冰窖一样凉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5-05-11 19:54
        收起回复
          于是,阴冷的砖塔胡同上演了这样一幕。
            一次,鲁老太太寿诞,家里请了些宾客家宴。开席之前,朱安穿戴整齐走了出来,跪在亲友面前,说:“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我的后半生就是侍奉我的婆母。”说罢,叩了头,退回房中。鲁迅对朱安的这次“突然袭击”很不以为然,对朋友说:“中国的旧式妇女也很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取了去,大家都批评我不好。”
            鲁迅的这句话实在让人不敢苟同。朱安是个老实、本分、木讷、寡言的乡下女人,她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被逼无奈,并且,这次过激行为,恐怕耗尽了她一生的勇气和智慧。这是一个泡在苦水中的女人,向命运作孤注一掷的抗争,尽管是无望的;这是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弃妇,向夫君作破釜沉舟的回击,尽管是徒劳的。
            朱安没有放弃,她孜孜矻矻地努力着,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期盼命运能发生转机,期盼自己温热而柔软的心能感化另一颗冰冷而坚硬的心。然而,她等来的却是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于是,一切的努力都化成泡影。她命中注定只能凝固成一座望夫石,供后人凭吊、掬一把同情之泪。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5-05-11 19:55
          收起回复
            鲁迅去世了,周母也去世了。北京砖塔胡同只剩下朱安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尽管上海的许广平对朱安的生活时有接济,但在物价飞涨的动乱岁月,朱安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不得已,为了活命,朱安想到出售鲁迅的“遗物”—藏书。得知这一消息后,上海文化界的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不仅许广平、内山完造等纷纷写信劝阻,还推举唐弢和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唐弢、刘哲民见到了朱安。唐弢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会面经过: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夫人和原来伺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上去很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友好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谁也没想到,朱安会把自己说成是鲁迅的“遗物”,但我们却不得不叹服,“遗物”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精准无比。事实上,没有任何词能像“遗物”这样准确道出朱安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她一生的意义所在。
              经过文化界人士的劝说,朱安变得深明大义,她终于决定,宁死也不卖鲁迅的遗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5-05-11 20:02
            收起回复
              染沉疴后,她这样对来访的记者说:“我的病是没有好的希望了,周身浮肿,关节已发炎,因为没钱,只好隔几天打一针,因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我自己的心。”
                不卖遗物,不愿接受来路不明的捐助,许广平的接济又是那么有限,而且还是断断续续,那么,朱安怎么活下去?只有苦自己了,也就是把裤腰带勒紧再勒紧了。营养不良,当然就抵挡不了病魔的侵入,终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灰暗的一生。
                朱安去世后,有记者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朱夫人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里,少了这样一个寂寞的人……鲁迅先生元配朱夫人病逝了,她无声无息地活了69个年头,如今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却曾做了一件让人钦敬的事,鲁迅死后任凭穷困怎样地逼迫她,她也不忍卖掉鲁迅先生的遗物,当我们凭吊与瞻仰这时代圣者的遗物时,谁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这些遗物的苦心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5-05-11 20:03
              收起回复
                1947年,朱安自知离大去之期不远了,就给上海的许广平写了封“遗书”,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朱安虽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但仍记着绍兴风俗,对入殓时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都有详细交代。可许广平收到信后,却在给北平的委托人的信中表示:“丧事从简从俭,以符鲁‘埋掉拉倒之旨’。”
                  事实上,当鲁迅去世后,在处理鲁迅后事时,许广平并未遵循“埋掉拉倒”之“鲁迅精神”,甚至根本没提鲁迅的话,而现在,朱安只不过要求像一个普通的绍兴人那样有尊严地死,许广平却强行按鲁迅的教导安排朱安的后事。朱安活着一直生活在鲁迅的阴影中,死了也得按“鲁迅精神”去死。这倒验证了朱安那句老话:生是鲁迅的人,死是鲁迅的鬼。
                  大人物鲁迅要求死后“埋掉拉倒”,许广平及其众人却全然不顾,而是让他享尽哀荣,死得风光。因为他们要以此向大人物表达敬仰、爱戴、膜拜;小人物朱安,只想如故乡人那样死去,许广平及其众人却强行将其抬高到鲁迅的高度—“埋掉拉倒”,其实,是大家不想为一个小人物浪费时间而已。
                  世态炎凉这杯苦酒,朱安生前已经饱尝,而死后,又被强灌一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05-11 20:03
                收起回复
                  2025-08-22 18:34: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朱安,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墙底的蜗牛”,多么精彩的一个比喻!它概括了朱安的一生,那么传神,那么一针见血!在饱尝了孤独、凄楚、绝望之后,朱安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宿命,并通过“蜗牛”这个比喻将其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5-05-11 20:04
                  收起回复
                    鲁迅在文学革命上的成就的确是巨大的,我也无法评判因为我不够资格评判鲁迅。但在感情上,鲁迅是自私的,因为鲁迅母亲喜欢朱安,鲁迅是孝子所以娶了朱安,从孝顺上面来说的却没错,可是在朱安的角度上来说呢,鲁迅没考虑过她,她因为鲁迅一辈子独守空房,只是因为他是孝子,他是大文豪,确要她断送了一辈子。但鲁迅也是厚道的,至少他从来没像徐志摩讲朱安休掉,他知道如果和朱安离婚,便是要了她的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5-05-11 20:04
                    收起回复
                      鲁迅的原配太太朱安这个长脸高额头的女人,自嫁给鲁迅之后,她就不再是朱安。在鲁迅活着时,她是伺候鲁迅母亲的人。
                      我也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朱安完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5-05-11 20:05
                      收起回复
                        4.孙荃——遇见她之前,也许我和你是天作之合
                        孙荃写给郁达夫的诗
                        笑不成欢独倚楼,怀人望断海南州。
                        他年纵得封侯印,难抵青闺一夜愁。
                        淋漓襟上旧啼痕,难断柔情一寸根。
                        正尔愁心无托处,何堪梦里遇游魂。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5-05-11 20:06
                        收起回复
                          原楼主语: 说来也巧我最近上的第一篇语文课文就是故都的秋,郁达夫写的。
                          孙荃原名兰坡,年出生在富阳县一个地主家庭,上过私塾,知书达理,能诗善文,在郁达夫的家乡浙江富阳名气很大,当时是乡间少有的才女。1917年8月30日,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奉母命与孙兰坡订婚。郁达夫四海漂泊,见识过无数的奇花异草,当他第一次见到孙兰坡时,并未对她名动乡里的容貌产生多大的兴趣,孙小姐的三寸金莲和瘦小的身子令他非常失望,而独对她超群不凡的学识和风趣谈吐惊讶不己,她的知书达理让他油生怜惜之情。郁达夫对女性美的标准有3条:一是外貌,二是品德,三是才华。而孙荃是三者皆备,以至郁达夫在致长兄的信中对她赞美不已。他在与孙荃初次见面到分别的一个月里,经常书信来往,诗歌唱和,甚至还商量过结婚的具体事宜,很有感情。郁达夫对孙荃的诗情向来赞赏,有一次回信点评曰:“文字清简,已能压倒前清老秀才矣!”他还曾试着把孙荃的两首小诗夹在自己诗作内寄出发表,几可乱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5-05-11 20:07
                          收起回复
                            半个月过去了,郁达夫要赶回上海,孙荃带着郁天民到渡口送别。回家时,她发现郁达夫留下一张字条,上面
                              写道:“钱牧斋受人之劝,应死而不死,我受人之害,不应死而死,使我得逢杨爱则忠节两全矣!”孙荃想起杨爱就是钱牧斋之妾、吴江名妓柳如是的本名,顿时痛哭流涕,不知道是怜还是恨。
                              长女郁黎民完全由母亲抚养成人,在感情上自然更倾向于母亲孙荃。郁黎民觉得母亲起初对父亲有所怨恨,但
                              是随着时间流逝,“她由怨恨转为理解,最后转为同情,等到得知父亲殉难印尼苏门答腊的消息后,更变成了深深的悼念了”。郁达夫的侄女郁风也提到后来三婶慢慢抛弃了对三叔的怨恨,“而是饶有兴味地像谈起老朋友似的沉浸在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里。”
                              “文革”期间,郁黎民从湖南逃到母亲身边,母女俩经常彻夜长谈。一次,母亲说起她有一桩未了的心事,就
                              是当时郁达夫的作品还没有整理出版。她对女儿说,等到政治清明的那一天,总会有人来从事郁达夫研究,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公正的地位。1978年3年29日,孙荃患心力衰竭逝世,享年82岁。
                              郁达夫与孙荃育有两女一男,长女郁黎民,1925年生,现在湖南省桂阳一中当老师,她还是湖南省政协委员。儿子郁天民,生于1926年,幼名阿熊。他本住在杭州,后来携妻儿回富阳县乡下与母亲同住。在县文化馆工作。天民和他父亲一样,爱喝酒,最喜边喝酒边谈天。他曾是富阳县政协主席,1987年底病逝。小女儿郁正民,1927年生,幼名胖妞。她生前是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去世2004年去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5-11 20:14
                            收起回复
                              2025-08-22 18:28: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如果郁达夫未曾遇见王映霞,也许孙荃是幸福的,但是也不一定是幸福的。
                              ---------------------------------------孙荃完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5-05-11 20:14
                              收起回复